6.1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格式:pptx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6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兵参战主要是因为()A.美军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东北地区B.向世界表明中国敢于迎战强大的美国C.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密切相关D.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从不也永不害怕侵略2.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时间是( )A.1950年6月B.1950年10月C.1951年6月D.1951年10月3.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作者称赞的是( )A.中国工农红军B.中国人民解放军C.中国人民志愿军D.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4.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14年聚焦“三农”工作。
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发出一系列惠农“红包”,将实实在在地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实施的惠农政策是( )A.减租减息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免除农业税D.变土地私有为公有5.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主要发生在( )A.全国农村地区B.新解放区C.除西藏以外的农村地区D.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6. 下图是1951年1月6日山东某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他取得此证是依据()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7. 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
”同时,他也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
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
”这表明( )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B.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C.毛泽东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D.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8. 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保障。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
对其研究,可以了解()红山文化玉龙A. 中华文明起源B. 奴隶社会瓦解C. 封建国家形成D. 皇帝制度确立2.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3.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描述的是()A. 都江堰B. 灵渠C. 大运河D. 筒车4. 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
实行这一政策的是()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5. 《史记》被后人赞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这说明历史研究应()A. 形式创新B. 贯通古今C. 秉笔直书D. 彰显个性6. 以下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果的是()A. 《齐民要术》B. 《农政全书》C. 《天工开物》D. 《本草纲目》7. “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社会经济繁荣B. 市民生活丰富C. 对外交流频繁D. 民族交往交融8. “瓷”与“词”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瓷”有器型颜色纹饰,“词”有墨迹情怀精神,二者的辉煌时代均出现于( )A. 隋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9.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 西夏建立B. 辽宋议和C. 金军南下D. 元灭南宋10. 清政府为了巩固东北边疆,采取的相关举措是( )A.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B. 抗击荷兰侵略C. 签订《尼布楚条约》D. 设置伊犁将军11. 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 )A. 大泽乡起义B. 李自成起义C. 太平天国起义D. 义和团运动13. 井冈山被誉为“革命的灯塔”,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这里( )A. 确立建党建军原则B. 始创人民军队C. 开辟正确革命道路D. 发动秋收起义14. “漫漫征途,穿越11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创造了气吞山河人间奇迹。
高一历史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人教版知识精讲.doc高一历史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第一节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和新中国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各项措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教学难点:分析、评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巩固政权的措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 中国现代史主要讲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7~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世界处于两大阵营对立状态,形成冷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与支持,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一个重要成员。
但同时,也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形势:长期的战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新中国是在一片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成立后,国内残余的反动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经济的极端贫困落后,使新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94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新中国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经过长达20年的努力后,终于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完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宣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就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深化和推进。
这一阶段的改革思路和政策,直接指向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措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一个开始,要想让这个制度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巩固和完善。
为此,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1. 直面问题,推动改革:中国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一系列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坚决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 加强法治建设:法律是维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
中国加强了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
3.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中国的繁荣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还需要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努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注重法制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长期稳定地运行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单元八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巩固新政权的斗争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阵营的仇视、封锁和包围,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威胁和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严峻政治经济形势,稍后又出现了美帝国主义发动的朝鲜战争。
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进行大规模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在全国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运动,严惩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人民政府采取的恢复国民经济的各项措施也有助于新政权的巩固。
2、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1)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就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组建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全国物价,赢得了人民信任;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促进了国家财政的初步好转。
(2)人民政府在农村允许自由经营,引导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兴修水利;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①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并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将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从而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②自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2)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
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选择题1.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十﹒一”长假成为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旅游的时节,规定“十﹒一”长假依据的历史事件是A.新中国成立B.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C.西藏和平解放D.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2.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独立梦、回归梦、奥运梦、飞天梦、世博梦……你认为这些梦想成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B.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C.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D.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3.下图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面作。
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D.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4.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D.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5.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A.中华民国成立B.中国共产党成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改革开放6.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是()A.黄继光B.邱少云C.董存瑞D.罗盛教7.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少周年?()A.49周年 B. 55周年C.65周年D.70周年8.建国初,我国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措施有①土地改革②抗美援朝③和平解放西藏④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毛泽东B、朱德C、周恩来D、刘少奇10.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共同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1.“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措施新中国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斗争,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措施: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快速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积极推行土地,实行农业合作化,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同时,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消灭了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
二、加强党的建设新中国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
党的领导机构逐步建立并健全,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
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强调党性修养和政治纪律,加强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同时,严厉打击党内的腐败现象,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干部的廉洁性。
三、加强军队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外的敌人和混乱局势,军队建设至关重要。
新中国致力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军队组织和战斗力的提升,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提高了国防科技水平,增强了军队的自主研发能力。
四、加强对敌斗争新中国在建国初期存在着内外敌人的威胁,为了巩固政权,必须进行对敌斗争。
新中国先后开展了剿匪斗争、抗美援朝、反击侵略,并在台海形势紧张时采取了坚决强硬的立场。
通过下打击敌人的行动,消除了国内的反动势力,巩固了政权。
五、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新中国提倡革命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培育革命的文艺力量,推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思想文化建设,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政权的信任和支持。
六、实行群众路线新中国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
通过开展群众运动,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各项工作。
注重发扬民主,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既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七、加强对港澳台地区的统一管理新中国还加强了对港澳台地区的统一管理,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