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
- 格式:docx
- 大小:174.28 KB
- 文档页数:10
课题: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备课时间:2017.9.上课时间: 2017.9 班级:八(1.2.3.4)一、新知识导学:导学一:物理是怎样的一门学科1、物理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它研究、、、、等现象,这些现象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2、牛顿是国的物理学家,他一生都在探索科学之谜,发现了一些重要物理规律。
他有一段名言对大家很有启示,“我不知道世界怎样看待我,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像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不时地寻找比较光滑的卵石和比较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而我面前则是一片尚待发现的真理的大海”。
3、学习物理好比驾船到科学真理的大海上冲浪、探险。
教材就像,老师好比船上的,同学们就是船上的。
我们必须一起努力才以能使船破浪前进。
导学二:教科书1.物理教科书就像一样,非常重要,必须在课内和课外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和。
读懂科学文字是探索物理世界的基本功。
2.“你知道吗”向我们提供一些的信息;“STS”是、、和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物理学推动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3.“概念图”会帮助我们学会知识间的联系。
4.“科学与人文”让我们体会与的和谐。
5.“指路牌”向我们提供一些相关的、、和,由此可以获得更多信息。
导学三:学习活动卡1.学习活动卡就像和,在课堂上,我们将在学习活动卡的指导下,结合教科书进行学习。
2.物理学是一门科学,需要动手做,用脑思考,还需要记背、做练习,这样才能领会。
3.学习活动卡将引导我们去、、、、和讨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学懂书中的内容和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4.“阅读和理解”表示我们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应和教科书中有有关内容,更好理解教材内容。
作业:在家做学习活动卡第3页1(3)第4、5页2中6 个实验并记下现象填在学习活动卡上。
序言让我们启航0.1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1、物理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它研究、、、、等现象。
2、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和。
3、物理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归纳 ___。
4、教科书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教科书,在课内和课外认真它们。
教科书和学习活动卡是教材的两个组成部分,使用,才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5、物理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请将下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与所对应的物理现象连线。
力电饭煲通电后能够工作热用手拉橡皮筋使它伸长声水中可以出现人的倒影光冬天感到非常寒冷电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各不相同0.2.1有用的物理学1、我们现在生活都归功于科学家对世界的探索,其中有很多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写出几个你知道的物理学家的名字:、、。
2、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史上各位物理学家的发现,例如____发现了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大小的规律,以这一物理规律为基础,后来人们发明了____________。
苹果下落是由于苹果受到地球对它的,首先对此情况异想天开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终于发现了定律。
后来人们利用这一规律制造了____等,为进一步的宇宙探索提供了条件。
3、家用电器是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自行车是学知识在日常生中的应用;厨房烧水、烧菜是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照相机,照镜是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汽车、飞机、火箭是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可以说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生活中的一切。
4、你第一次亲手做的物理实验是: ______;所用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验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想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绪论第一节《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学生初次接触物理课程。
学生已在科学课程中了解某些物理现象,但并未形成系统的学科认识以及了解《科学》和《物理》间的学科差别及联系。
本节课要求老师结合学生已具备的科学基础,梳理出物理学科性质和特点,并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尝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科学语言表述,初步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及要求。
二、教学目标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单介绍,知道物理学的起源,了解物理学科性质。
2、通过观看视频,结合生活实例,知道物理学科研究内容3、通过演示有趣物理小实验,经历观察现象、描述现象的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难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教学资源1、演示实验器材:大可乐瓶、水、钢笔芯(浮沉子);酒精灯、升华演示仪;三棱镜、光源;手摇感电起电器2、课件: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包括物理来源、物理学科性质和有趣的物理小实验三个部分内容。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首先,引入物理学史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来龙去脉;然后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历,观看视频,提炼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通过课堂演示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描述现象的过程,激发物理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系统了解物理的第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在引进物理学史内容时,语言表达深入浅出,选择学生熟知的亚里士多德为切入点,并且适时引入物理学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引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及使命感;在演示实验时,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实验现象的描述。
以“全面、客观、准确”的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如实记录下观察的结果,本环节只要求学生体验观察和描述得过程,并不形成方法论指导,重点仍然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初二第一学期让我们起航1 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2 有用的物理学3 测量的历史第一章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2声音的特征第二章光2.1光的反射2.2光的折射2.3透镜成像2.4光的色散第三章运动和力3.1机械运动3.2直线运动3.3力3.4重力力的合成3.5二力平衡3.6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初二第二学期第四章机械和功4.1简单机械4.2机械功4.3机械能﹡4.4功的原理第五章热与能5.1温度温标5.2热量比热容5.3内能﹡5.4物态变化5.5热机初三第一学期第六章压力与压强6.1密度6.2压强6.3液体内部的压强6.4阿基米德原理﹡6.5液体对压强的传递6.6大气压强﹡6.7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第七章电路7.1电流电压7.2欧姆定律电阻7.3串联电路7.4并联电路初三第二学期第八章电能与磁8.1电功率8.2电流的磁场8.3电能的获得和输送8.4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第九章从原子到星系9.1原子9.2地球太阳系﹡9.3银河系宇宙9.4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物理新教材共有五册,其中基础型课程,高一、二年级各一册。
拓展型课程,高一、高二合一册,高三一册。
还有研究型课程一册。
高一第一学期前言物理探索之旅——致同学们第一篇机械运动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A.质点位移和时间B.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C.快慢变化的运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D.现代实验技术——数字化信息系统(DIS)E.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F.匀加速直线运动G.学习包——自由落体运动第二章力和力的平衡A.生活中常见的力B.力的合成C.力的分解D.共点力的平衡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B.牛顿第二定律C.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D.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E.从牛顿到爱因斯坦高一第二学期第四章周期运动A.匀速圆周运动B.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C.机械振动D.机械波的产生E.机械波的描述第二篇能量与能量守恒第五章机械能A.功B.功率C.动能D.重力势能E.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F.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六章分子和气体定律A.分子阿伏伽德罗常数B.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C.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关系D.压缩气体的应用高二第一学期第七章内能能量守恒定律A.物体的内能B.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C.能的转化的方向性能源开发D.学习包——太阳能的利用第三篇电场和磁场第八章电场A.静电现象元电荷B.电荷的相互作用电场C.静电的利用与防范第九章电路A.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B.电功电功率C.多用电表的使用D.简单逻辑电路E.学习包——自动控制与模块机器人第十章磁场A.电流的磁场B.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C.磁感应强度磁通量D.直流电动机高二第二学期第十一章电磁感应电磁波A.电磁感应现象B.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C.学习包——电磁波第四篇微观和宇观世界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A.原子的核式结构B.物质的放射性及其应用C.原子核的组成D.重核裂变链式反应E.反应堆核电站第十三章宇宙A.万有引力定律B.宇宙的基本结构C.天体的演化结束语可爱的物理学高一、二拓展型课程Ⅰ第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A 匀变速直线运动B 竖直上抛运动第二章力矩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A 力矩B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A 摩擦力B 物体的受力分析C 牛顿定律的应用第四章机械能A 机械能守恒定律B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A 向心加速度向心力B 圆周运动的应用*C 离心现象第六章简谐运动与机械波A 简谐运动振动图像B 单摆*C 受迫振动共振现象D 纵波E 波的干涉、衍射*F 多普勒效应第七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A 固体的基本性质B 液体的基本性质*C 新材料简介D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第八章热力学定律A 热力学第一定律B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第九章电场A 真空中的库仑定律B 匀强电场电场的叠加C 电势能电势和电势差D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E 静电感应现象第十章电路A 电动势B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C 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D 简单串联、并联组合电路的应用*E 电阻定律第十一章磁场A 安培力*B 磁力矩第十二章电磁感应A 楞次定律B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大小第十三章光的波粒二象性A 光的干涉和衍射B 光的电磁说*光的偏振C 光电效应光子说D 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第十四章原子核A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B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C 结合能和质能方程*D 核聚变*E 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索第十五章宇宙A 万有引力和第一宇宙速度*B 宇宙大爆炸学说*C 人类对宇宙结构的探索高三拓展型课程Ⅱ第一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共同专题)A.运动的合成和分解B.平抛运动﹡C.斜抛运动第二讲动能定理(共同专题)A.动能定理B.动能定理的应用第三讲动量(侧重理论专题)A.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B.冲量动量定理﹡第四讲物体的平衡(测中应用专题)第五讲人造地球卫星(测中应用专题)第六讲匀强电场中场强与电势差的关系(共同专题)第七讲电磁感应定律(共同专题)第八讲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侧重理论专题)A.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B.洛伦兹力﹡C.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第九讲交流电(测中应用专题)A.交流电B.变压器高压输电﹡C.电感器电容器﹡D.交流电路第十讲传感器及其应用(测中应用专题)第十一讲光的折射(测中应用专题)A.光的折射﹡B.全反射﹡第十二讲激光及其应用(测中应用专题)A.激光的特性B.激光应用简介﹡第十三讲相对论简介(侧重理论专题)A.光速不变原理B.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C.质速关系和质能关系﹡第十四讲量子论简介(侧重理论专题)A.物质波B.原子能级和原子跃迁。
1 去物理之海洋中冲浪---致同学们一、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它不仅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三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是意大利的伽利略、英国的牛顿、和美国的爱因斯坦。
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
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世界将怎样看待我,然而我认为自己不过像在海滩上玩耍的男孩,不时地寻找比较光滑的卵石和比较漂亮的贝壳,以此为乐。
而我面前则是一片尚待发现的汪洋大海。
二、怎样学习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重大发明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对于科学知识不满足于背诵条文,要力求理解,应该养成看、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李政道博士曾说:做学问,要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物理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又要用到实际中去,为改善人们的生活,造福人类。
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忘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没有物理学和其它科学技术的成就,能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吗?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2、有用的物理学一、古希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浮力大小的规律(解决了船在海上漂浮的问题),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潜水艇和航空母舰。
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滑轮等机械。
二、我们身边有一种隐形的物质——电磁波。
他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跑的跟光一样快,今天的生活离不开他。
我们的手机、电视、电脑的应用都离不开他。
三、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无处不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为什么能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的,这与他的形状、结构组成有关,机翼与它所受的阻力和升力有很大的关系。
(有个原理的应用: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四、月亮为什么能高高的挂在空中,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解答了这个问题。
人们利用它才发明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为通信、气象、资源勘探做出了贡献。
五、你们知道我们今天的电是怎么来的吗?是有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雷雨天用风筝把闪电导下来的,从而有了今天的电,避雷针等,避免的高层建筑免遭雷击。
六、还有许许多多物理现象等待着你们去发现。
大胆的去实践吧,将来有待你们挖掘。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奥秘”。
七、阅读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实验考点)讨论:a.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动,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
(吊灯的摆动很有规律性。
)b.伽利略在在观察中推出了什么疑问?对于这些疑问作出了什么猜想?(吊打的摆动幅度虽然越来越小,但是每次摆动的时间似乎相同。
)C.伽利略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利用脉搏的跳动进行验证单摆的规律)科学家对于摆动规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1、先控制绳长和摆球质量不变,研究不同摆动幅度与摆动时间的关系,摆动幅度与时间无关。
2、控制摆动幅度和绳长不变,改变摆球质量,结果摆动时间和摆球质量无关。
3、控制摆动幅度和摆球质量,摆球绳长和摆动时间有关,摆绳越长,摆动时间越长。
4、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找到的摆长和摆动时间的定量关系。
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某一物理现象可能与某几个因素有关时,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从而考虑该因素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1 测量一、知识点1、单位 :进行定量比较时,公认的比较标准叫做单位2、国际单位制:国际上制定了一套统一的量度单位。
3、 测量的误差与错误 误差跟错误不同。
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
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
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测量知识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和它的单位 测量的实质是比较。
单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nm 10mm 10cm 100dm 10km 10m 193-3===== m 10nm 19-= m 10mm 1-3= m 01.0cm 1= m 1.0dm 1=2、你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说说你的方法。
主要学习直尺的测量规则:边缘对其且平行,视角垂直读数,两端读书之差为测量值。
3、了解其它测量方法(1)估测其实,估测也是一种测量,只是相对粗糙些罢了。
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对研究对象进行估测了。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就存在着很多比较标准――“单位”,如我们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一“拃”长约2分米,还有我们自己的身高值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比较标准对其他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
正常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秒,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对一小段时间进行估测。
再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也可以作为比较标准进行估测,通常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面值一角硬币的质量约为1克,一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50千克等,利用这些“标准”对其他物体进行比较就可以轻易地得出他们的质量的大致值了。
(2)常见的间接测量方法有哪些替代法:可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
也称棉线法。
比较短的曲线,可以用一根弹性不大或没有弹性的柔软棉线替代曲线来测量。
方法是把棉线的起点放在曲线的一端点处,让它顺着曲线弯曲,标出曲线另一端点在棉线处的记号作为终点,然后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棉线起点至终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长度。
滚轮法比较长的曲线,可用一轮子,先测出其直径,后求出其周长,再将轮沿曲线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最后将轮的周长与轮滚动的圈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曲线的长度。
累积法:可用于测纸的厚度和细金属线的直径。
如要测某一课本中每张纸的厚度,可取若干张纸(纸的张数要适量),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所得的商即是每张纸的厚度。
又如,要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我们只要找一支圆铅笔(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
辅助工具法:圆的物体,刻度尺的刻度无法靠近,故无法直接测量.要想测出圆的直径,可以用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使用,(3)如照图1那样用一根刻度尺和一块三角板放置,也可照图2那样用两块三角板和一根刻度尺放置,测出圆的直径。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尺子B.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使物体的左边线跟尺的零刻度线对齐C.测量长度时,要使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D.测量长度时,站在哪个位置方便,就从哪个角度读数测量知识二(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哪些?用什么测量时间呢?2、打点计时器你听说过吗?它是测量什么的?例题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两条纸带,如图所示。
某小组4名同学观察纸带后,各发表意见如下,说的正确的是()A、由于第一条纸带点与点之间距离不均匀,说明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
B、由于打点计时器均匀的振动,不论怎样拉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总是相同的。
C、第一条纸带有7个点,拉纸带的时间是0.14秒。
D、以上说法都有错误。
解析: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物体规律的振动来计时的,因而打点计时器的任意相邻两次打点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相同的。
所打点的间距不同是由于拉动纸带时的速度不均匀造成的,但无论怎样拉纸带并不会影响两次打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测量知识三(质量的测量)1.质量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就叫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位置、状态、形状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我们说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2.质量单位最初的千克质量单位是由18世纪末法国采用的长度单位米推导出来的。
1立方分米纯水在最大密度(温度约为4℃)时的质量,就定为1千克。
3、质量的测量如何用托盘天平测量金属块质量:实验步骤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将游码置于左端的零刻度处3)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4)将金属块轻轻放于左盘,通过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及移动游码使横梁再次平衡5)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显示的质量即为金属块的质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①调节平衡螺母应遵循以下规律: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②判断横梁是否平衡时不一定要等到指针静止,只要指针在中央红线两边的摆幅一样时即认为横梁已经平衡③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④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⑤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最大称量(天平的最大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超过待测物重,则应改用移游码。
⑥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⑦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课堂练习1.李明用压紧的20张纸测出总厚度为1.9mm,则每张纸厚是()A.0.1mm B.0.09mm C.0.095m D.0.95m2.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中最接近1秒的是()A.人眼睛迅速一眨B.人心脏跳动一次C.人正常呼吸一次D.人打一个呵欠3.将金属丝在细棒上密绕28圈,用毫米刻度尺测得其长度为5.6cm,由此可知该金属丝的直径为___________cm。
4.某同学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所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即每秒钟振针上下振动50次),下图是其中的一条纸带,取O、A、B、C、D五个计数点,每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3个点没有画出,用刻度尺测出OA、CD之间的距离分别是cm和cm;它们的时间间隔分别是和;纸带在OA段运动比CD运动的(选填“快”或“慢”)。
5.如果测量某物体的质量,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天平横梁平衡,则该物体的质量是千克。
同步测试(一)一、填空题:1.47.3厘米=___________米=_____________毫米。
2.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的工具,通电时,振针每秒振动次。
每次向下打1个点,这样,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就是秒。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600千克=吨(2)2.1×104 米=千米=毫米(3)0.38升=毫升=厘米(4)3分=秒;360秒=小时二、选择题:4.在我们身体上最接近50毫米长度的是()A、拇指指甲的宽度B、拇指的长度C、肩膀的宽度D、手臂的长度5.小梅同学利用一部打点50次的纸带打点计时器记录一只皮球下落时的情况,纸带上的记录如图3所示:皮球下落到地面需要时间是()A、7SB、0.12SC、0.14SD、6S6.某同学买了一瓶矿泉水放到冰箱里结成了冰,关于矿泉水冰和水的质量,四个同学有四种说法,正确的是()A、水变成冰,质量变大了,体积也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