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6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9
湖北省宜昌市其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稷下学宫是齐国闻名的高等学府。
齐国君主对稷下学者实行了非常优礼的看法,封了不少闻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争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这表明稷下学宫A.促成了学术百家争鸣局面 B.适应了诸侯变法须要C.实现了诸子百家同等共存 D.兼具学术和政治功能2.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
这一现象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退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别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定结果3.短缺的土地资源和浩大的人口之间的冲突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旧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
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4.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
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
”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志向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复原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5.从1896年起先,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
这主要反映出A.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日本凭借在华特权短暂地独霸中国C.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6.右图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
这说明当时A.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看法B.革命派思想宣扬方式需调整C.证券变更对民众观念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起先深化人心7.1943年,中共淮北区党委指示:各乡应马上以农夫抗日救国会为中心,筹办农村合作社,使合作社真正驾驭在基本群众手里,真正成为基本群众与高利贷者及商业资本家作经济斗争的武器。
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23年3月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
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
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
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
这反映了()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B.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3.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趋势。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10年前提高了0.052。
这表明我国()A.粮食总产量得到极大提升B.农业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型D.农业生产实现连年高速增长4.“范”是中国古代的模具,山东莱芜出土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四件铁范,铁范之内均铸有“李”、“汜”、“山”等文字标志。
研究发现这些铁范中的“李”、“汜”、“山”均是当地姓氏。
据此可以推断,西汉初期()A. 北方的冶铁技术较为成熟B. 政府尚未实现对铁器的全面管控C. 山东地区手工业高度发达D. 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越官营手工业5.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
英国1823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
承德一中高二直播课堂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4题,每题2分,满分68分)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等级制度的顾覆C. 礼乐制度的破坏D. 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
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材料中“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浓厚的家国色彩,联想到国家政治结构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从而解题。
【详解】由古代把“民之父母”、“爱民如子”等作为褒扬和肯定官员的专用名词可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对官员的褒扬借用了家庭关系中常用的概念表达,即形象生动,又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接纳,说明“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深远,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官员是官僚政治的产物,是君主的奴仆,不是君主的血亲,并且本题是在分析官员形象;本题没有提供官员考核的内容和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说“官员之间”、“共同”、“政治诉求”与本题材料中所述的官员评价无关。
【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予盾; (2)内容:周王、诸候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虽然地球上的物种有许多种,但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或多或少享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如每个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基因编码、消化方式等,其最初形成可能是来自同一生物。
这种观点A.说明物种起源有渐进的演化特征 B.构建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规则C.承认环境对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 D.否定了人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2.“他是一个探索者。
他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况。
”该探索者的理论A.揭示了宇宙的基本法则B.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C.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D.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3.关于三次科技革命,有学者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
下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阐述正确的是A.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B.“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C.“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D.“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4.法国作家纪德曾评价“《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作者司汤达通过于连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斗争精神和信仰,曲折的展示了19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的社会风貌,使作品闪耀着爱情小说和政治小说所具有的双重光辉。
下列作品中与《红与黑》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人间喜剧》 B.《等待戈多》 C.《老人与海》D.《巴黎圣母院》5.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被称为世界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巨幅“滴色”画。
他把笔尖浸入盛着通常颜料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来作画。
江苏省南菁高中、常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图为新石器时代城头山环壕村落的遗址,村落围有环壕,外有农作区,内有生活区、墓葬区等分区。
这可以用来说明( )A.村落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B.社会贫富分化的产生C.自然地理差异决定村落形态D.人居环境的建设智慧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提升个人修养B.宣传“敬天保民”的思想C.强化基层教化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3.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孙吴也创立了类似中正的“公平”之官,由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
两个分立的政权先后采取了大致相同的选举制度,这说明( )A.大一统的趋势已经形成B.九品中正制的诞生有其必然性C.民族交融现象十分明显D.人口迁移带来政治制度的认同4.苏辙认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A.背离改革初衷B.缺乏社会基础C.增加了财政收入D.缩小了贫富差距5.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改土归流。
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乡约和义学教化,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
这一现象有利于( )A.加强边疆地区的自治能力B.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C.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D.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6.从现有资料来看,没有一份英文文献记载唐胥铁路存在“马拉火车”的现象;在中文文献中,也没有任何一手资料提到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奇景”;互联网上关于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引用都没有原始出处。
但唐胥铁路“马拉火车”的说法却深入人心。
石阡民族中学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3月月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计4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发展起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早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这反映了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了农业进步B.当时中国北方农耕文明较南方发达C.人类的生产纯粹依赖自然资源D.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明显2.秦朝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莫(莽),以辄相报也。
书有亡者,亟告官……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来者追之。
”“隶臣妾老弱不可诚信者勿令”,即男奴、女奴、年老体弱以及不足信的人,不要派去递送文书。
这反映了秦朝A.重视保障文书传递的及时性B.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C.重新调整了国家的行政区划D.建立全国性邮驿制度3.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逐渐成为皖南巨镇,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
徽商还在当地修建了大量的桥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
这表明当时A.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B.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C.商业活动助推集镇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驰4.明代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货币C.食具D.礼器2.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3.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
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
这说明当时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B.宗法制度根深蒂固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衡D.丞相制度共沿袭达到了六百多年5.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
如隋代,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
这说明统治者A.鼓励商业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农业生产D.强化思想控制6.“亲亲互隐”出自于《论语》,汉宣帝时期将其纳入法律,并进一步阐释与发展为“亲亲得相首匿”,互隐的范围由父子间扩大到夫妻之间、祖父母和孙辈间。
这一现象表明汉代()A.儒学宗教化趋势增强B.用法律评价伦理道德C.法律呈现儒家化趋势D.根除了宗法血缘观念7.《汉书·张骞传》记载,元狩四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批准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
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
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这一现象:(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减弱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2.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
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
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3.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
这反映出(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内容共计282条,见下表。
据表可以得出,该法典( )C.体现公平正义原则D.开创律例合编的先例5.19世纪的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坚信荷马史诗并非虚构,一心向往特洛伊城。
1870年后,他开始自费进行考古发掘。
对照《伊利亚特》故事里的描写,他把希腊军队的行军路线标注在地图上,最终认定小亚细亚半岛东岸的西萨立克就是特洛伊城址。
经过发掘,他终于发现了与荷马史诗描写基本一致的城垣街道遗址,特洛伊城被成功找到。
之后,谢里曼又在希腊发掘出迈锡尼城。
谢里曼靠着相信荷马而证明了荷马,这是考古学史上的一次奇迹。
这说明( )A.历史研究者在现实社会中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激发研究动机,其推测定得以证实B.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认识是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自身感知能力是无限的C.历史研究中可以借助史诗、文物、遗址等历史遗存客体完全再现历史原型客体D.史诗蕴含许多真实的历史内容,它不单单是“文学”,也可能是一种“历史”6.自7世纪起,日本全面学习中国,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这一时期被称作“唐风时代”。
2023-2024学年河南省荥阳市京城高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1.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自身发展道路和独特魅力”,促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核心因素是A.古代农耕经济的稳定B.宗族血缘政治的作用C.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D.民族认同作用的推动2. 法国学者谢和耐认为明末“是一个文化沸腾、创新、高度好奇和思想自由的时代”,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D.瑞典中国宫建筑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影响3. 五四运动后,随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传入中国,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对诸多“主义”考量后,提出了“中国式主义”,如1920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一文中就指出:“社会主义要在条件合适的国家才能得以实行。
”“中国式主义”的提出()A.表明社会主义已成思想主流B.说明思想界的排外意识浓厚C.阻碍了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D.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4. 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
这体现了古埃及()A.王权的衰落B.对自然的崇拜C.文字的发展D.对科学的探索5. 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
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
这为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6.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
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
据此可知()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7. 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
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命题学校:考试时间:2021年3月29日上午10:20—11:35 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变法图强已成为历史潮流 B.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流动和转变C.门阀士族的等级不复存在 D.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下图为汉代“车马过桥”画像砖,画面为二马拉一轺车,一骑吏在车的右后侧跟随。
画像砖中的情境()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B.全面再现了汉初社会风貌C.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成果显著 D.反映了礼制对社会的影响3.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法家、黄老、墨家、阴阳五行等诸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思想体系。
该体系后来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新的官方意识形态。
促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政治需要 B.神学体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呼唤思想变革 D.黄老之学无力应对新的社会问题4.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
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B.商品经济异常活跃C.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
材料意在说明()A.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 B.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C.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 D.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6.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2020年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师范实验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大洲联系 B.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产生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参考答案:A2.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参考答案:D古代中国的文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文学形式不存在落后和先进的说法,文学形式都是一定经济、一定文化的反映,所以,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所以,不正确的一项是D。
3. 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有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风”。
其中“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A.新中国的成立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三大改造D.文化大革命参考答案:B4. 有人将某学术思想所常用的词语进行整理归类,包括“命、性、心、情、才、志、义、仁义礼智信、忠信、忠恕、诚、敬、恭敬、道、理、德、太极、皇极、中和、中庸、礼乐、经权、义利、鬼神、佛老”等。
他着手研究的应该是()A.孔孟儒学 B.老庄哲学 C.宋明理学 D.乾嘉朴学参考答案:C5. “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
一般地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3月17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
秦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茶”的记载。
三国两晋时期,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
进入唐代之后,780年陆羽著《茶经》,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
宋代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都逐渐兴起,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
在下层社会中,有各种茶文化习俗。
元朝时,北方民族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
由元朝到明朝中期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材料表现了A.饮茶之风开始于秦汉时期B.清朝出售茶叶成为正式行业C.各少数民族都盛行茶文化D.茶文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2.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从而使得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大扩大。
据此可推断出美洲高产农作物引进①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长②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生活③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④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3.在戊戌变法的103天中,皇帝一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此种施政行为说明A.变法存在失败的必然性B.维新变法政令畅通C.维新派缺乏施政的经验D.皇帝权力有所加强4.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说: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
喀什二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三月测试历史试卷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
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
材料旨在说明()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2. 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随后沙丁鱼罐头、浓缩牛肉汁等方便食品大量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餐在世界各地流行,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披萨、炸鸡、薯条等快餐店迅速占领全球市场。
这种现象()A. 体现饮食对卫生和营养的追求B. 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C. 得益于垄断组织的规模化经营D. 表明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全球化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 1982年,可口可乐在北京各大商场进行了中国现代市场第一次“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的促销活动,由于受到上层领导的批评,商业部通知北京各商场停止销售可口可乐。
这说明()A. 我国当时急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 对外开放政策遭受挫折C. 企业现代经营理念需要政策支持D.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阻力5. 下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文书的基本构成情况。
据表可知,这一时期()C. 商品交易注重契约化形式D. 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6. 罗马元老院授权在外领兵的将领按照罗马标准发行货币。
公元前84年,米特拉达特战役前线将领苏拉发行金银币,货币的正面为维纳斯戴冠头像,背面为苏拉驾驶四马拉的马车,马匹上方飞翔着的胜利女神在为其加冠。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第四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英国的贵族和乡绅属于既得利益者,成功的中产阶级以及那些志在效仿的人士感到心满意足。
但对劳苦者而言,工业革命摧毁了他们的传统世界和生活方式,却没有自动带来可以替代的东西。
造成这种不同体验是因为A.不同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受益不同B.历史研究者的视角不同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D.分析问题阶级立场不同参考答案:A【详解】从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不同阶级所带来的不同利益,因此,感受也不同,故答案选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历史研究角度,故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工业革命给不同阶级带来的影响,是属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故排除C项;从材料不能得出立场的问题,故排除D项。
2. 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完全胜利的战争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参考答案:C略3.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
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B.台湾问题上的矛盾C.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D.中美意识形态差异参考答案:A4.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参考答案:C5.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
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A.“区域合作”的模式B.“一个中国”的共识C.“一国两制”的构想D.“睦邻友好”的方针参考答案:B6. 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参考答案:D7. 下列言论,符合法家思想的是()A.“虽是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威势可以禁暴,德厚不足以止乱”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参考答案:C8.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
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面塑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汉代就有对面塑的文字记载,人们在新疆的唐墓中出土了面制人俑和小猪。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人“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这些面人都是食品,谓之“果食”。
面塑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A.得益于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B.反映出中原地区农业的领先优势C.是物种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见证D.大大激发了丝绸之路贸易的活力2.下表所示为1860年和1913年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统计情况。
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C.政府补贴的增加D.黑人奴隶的解放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提倡科学种田、大力兴修水利的同时,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培育和推广良种。
如1959年,黄耀祥培育出俗称“广场矮”的高产矮秆水稻品种;20世纪60年代,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得到推广种植。
这些做法旨在( )A.加快推进土地改革B.抵御外来物种入侵C.缓解人口增长压力D.捍卫国家粮食安全4.考古学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骨针,距今约有3万年的历史。
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有一定残缺,但足以证明山顶洞人能在直径只有3.3mm的骨针上钻出俏致细孔。
骨针的出现意味着( )A.原始纺织工具已出现B.磨制石器被广泛使用C.捕猎比采集更加重要D.私有制已经得到推行5.有学者提出:“增长着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使工业的发展成为可能。
”也有学者表示,农业的变化和人口的增长对18世纪英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主要作用。
可作为二者共同依据的是( )A.殖民地的扩展与国际市场扩大B.高产作物推广与人口数量激增C.三角贸易与资本原始积累完成D.圈地运动及大庄园商品化生产6.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美国不甘落后,1958年1月,成功用四阶朱诺1号火箭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6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22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卷I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二战后初期,苏联采取防御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尽快发展自身的军事力量 B.对美国采取和平攻势政策C.争取和平的国内建设环境 D.避免再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2.“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学习汉民习俗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3.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农民处于苦难的深渊之中,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A.奥斯曼帝国的搜刮 B.马木路克的巧取豪夺C.西方列强的掠夺 D.农业技术的落后4.1096~1291年,教皇先后进行了八次十字军东征,主要是为了( )A.扩大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清除伊斯兰教C.扩张天主教会的势力范围 D.维护教皇权威5.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
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主要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B.国联由英法操纵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6.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的宣言,这是由于( )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出现了新面貌B.美苏争霸的时代已结束C.美国不再操纵联合国D.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已占主导地位7.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目的在于( )A.显示强大的军事实力 B.配合德国和日本的侵略C.满足人民的强烈要求 D.抢占有利的战略位置8.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霸主的原因有( )①筹建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②工业生产资本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③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军事强国④在东欧各国派有大量驻军A.②③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③④9.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10.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美国宣布“中立”。
但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美国同协约国日益接近,主要是因为( )A.同盟国一方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B.协约国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C.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D.美国与协约国在历史上关系密切11.19世纪初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19世纪末却同法国结盟。
这最能说明的是( )A.英国外交的成熟 B.英国欧洲大陆均衡政策C.英国对法国的妥协 D.英国对法国软硬兼施的政策12.梭伦曾作诗说:“我进退维谷,犹如孤狼在一群猎狗之中。
”这是因为()A.改革没有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雅典僭主政治的建立C.财产等级制的缺陷D.贵族政治和氏族制度的残余13.在梭伦改革中能体现其倾向于平民的措施是()①颁布“解负令”②发展工商业③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A.①②③ B.②③C.①② D.①③14.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他这样做是为了( ) A.尊崇儒家思想 B.选拔实用人才C.笼络广大士人 D.打击地主官僚15.1946年,在国联最后一次会议上,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总结说:“国联是一个伟大的实验。
”下列各项中,对这一总结理解不确切的是( )A.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B.国联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C.国联维护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D.国联是英法主导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国际组织16.1995年11月,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特拉维夫的一次和平集会上被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中东和平进程的道路并不平坦B.靠和平谈判无法从根本上建立中东和平C.中东和平难以推进责任在阿方D.以色列各界并没有真正实现和平的诚意17.《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得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支持和拥护,主要是因为该宣言( )A.强烈反对核战争 B.反对大国强权政治C.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D.要求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8.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的相同点有( )①列强重新瓜分世界②战胜国制裁战败国③严重侵犯中国主权④暂时协调列强矛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19.美国于2003年3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宣称美已经掌握萨达姆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但最终也未发现。
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A.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B.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安全C.实质是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奉行单边主义政策D.为了给全世界人民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0.进行实地考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假如你要研究国际联盟的历史,你首选的考察地点应当是( )A.泰姬陵 B.凡尔赛宫C.日内瓦万国宫 D.雅典娜神庙21.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
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
他所指的是( )A.遏制理论的提出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集团的建立22.赫鲁晓夫上台后美苏关系出现了某些“和解”的迹象( )A.说明美苏两国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B.戴维营会谈是重要的表现C.古巴导弹危机是重要表现D.说明美苏两国放缓了军备竞赛的速度23.日本1889年宪法的最突出特点是( )A.天皇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B.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带有神权色彩C.内阁对天皇负责 D.内阁对议会负责24.下列属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对俄国产生的影响的是( )①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②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④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25.促进《洛迦诺公约》签订的因素是( )A.法国占领鲁尔受挫 B.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的召开C.《非战公约》的签订 D.德国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地位26.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27.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A.冗官 B.冗兵C.积贫 D.积弱28.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如图)。
这次战役( )①是一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②德军在交战中的损失远大于英国③没有使德国获得制海权④使德国被迫转入潜水艇战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③ D.②④29.一战前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最主要目的是( )A.平息反战思潮,尽快结束一战B.加强行业联系,促进国际交往C.召开巴黎和会,严厉处置德国D.防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30.1918年3月,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是( )A.俄国在战场上的失败 B.俄国兵员和物资供应不足C.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分卷II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0分,共40分)31.阅读下面地图:请回答:(1)两伊战争和海湾危机有何共同原因?两场战争有什么联系?(2)伊拉克、伊朗、科威特三国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特点?两伊战争和海湾危机的挑起者是哪个国家?说明了什么问题?32.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探究](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
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抵抗。
”——毛泽东1950年6月28日讲话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1950.11.4《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材料三这场战争(指朝鲜战争)以我军被一支东方军队所击败而告终。
这支军队人数众多、勇气十足,而且训练有素,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作战,而他们装备的武器,大部分是我们已经转售给军事博物馆的。
敌人士兵的质量——坚强、遵守纪律与富有耐力——为西方在亚洲的未来增加了不安之感。
——M.泰勒上将《剑与犁:泰勒回忆录》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样的国际外交原则?(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3)被泰勒称为“敌人”的是谁?他们的直接领导者是谁?34.阅读下列有关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的材料:“十四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①杜绝秘密外交,签订公开的和约;②确保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③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④裁减军备;⑤公正地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既要顾及到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也应考虑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实行自治;……⑫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在自治的基础上有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同时规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要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⑭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联合机构。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中①、②、③、④的主要内容,其矛头指向哪一国家?目的是什么?(8分)(2)威尔逊在领土和殖民地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解析综合本题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