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点接地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绕组通常用Y联结、变压器高压绕组通常Y联结,Y联结绕组中性点统称电力系统中性点。
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要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过电压与绝缘、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的配置、短路电流、供电可靠性。
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很大;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小。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110kV及以上电网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实际运行时电网中性点并非全部同时接地,只有一部分接地,即合上中性点接地刀开关,其余则不接地即拉开其中性点接地刀开关。
系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在合适范围,满足继电保护动作灵敏度需要,但不能过大。
一般单相短路电流不大于同一地点三相短路电流。
此系统正常运行时,系统中性点没有入地电流或只有极小的三相不平衡电流。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足够大,继电保护装置动作,迅速切除故障电路;系统非故障部分仍正常运行。
接地故障线路停电,可在线路加装自动重合闸装置,如发生瞬时性接地故障,重合闸成功,停电约0.5s,系统供电可靠。
单相接地电流较大,对邻近通信线路电磁干扰较强。
我国380/220V三相四线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我国3kV、6kV、10kV、35kV系统,当单相接地时根据电容电流中性点不接地,具体规定为3~6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30A;10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20A;35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10A。
因中性点未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只能通过线路对地电容构成单相接地回路,故障点流过很小的容性电流(电弧)自行熄灭。
同时,系统三个线电压对称性未变化,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可靠性高。
规程规定,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可继续运行2h,在2h内找到接地点并消除。
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近似计算公式如下:对架空线IC=UL/350;对电缆IC=UL/10。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概述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将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或通过特定的接地装置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常见类型和其特点。
直接接地方式直接接地方式是最常见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之一。
它通过将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使中性点与地之间形成低阻抗的电气连接。
直接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简单:直接接地方式的接地装置相对简单,仅需将中性点与地之间连接即可。
2.易于检测故障:由于中性点直接接地,当系统中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会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地,形成接地电流,容易被检测到。
3.易产生大地电流:直接接地方式容易导致大地电流的产生,对于电力系统的线路和设备会产生一定的烧毁和损坏风险。
4.容易产生人身伤害:直接接地方式下,接地电阻较低,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接触电压,存在人身触电的风险。
直接接地方式适用于施工成本低、电力系统规模较小、对电网故障检测要求较高的场景。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在电力系统中采用绝缘装置将中性点与地之间隔离,以实现中性点接地的方式。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较低的接触电阻: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中,中性点与地之间存在绝缘装置,可以降低接地电阻,减小接触电压。
2.减少地电流:由于绝缘装置的隔离作用,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降低地电流的产生,减小对电力系统的烧毁和损坏风险。
3.难以检测故障:由于中性点与地之间的隔离,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可能无法轻易检测到接地电流,增加了故障诊断的难度。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适用于电力系统规模较大、对地电流要求较低、对接触电压要求较高的场景。
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在电力系统中采用高阻抗装置将中性点与地之间接地的方式。
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高接地电阻: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中,通过引入高阻抗装置,使中性点与地之间形成高阻抗连接,有效提高了接地电阻。
1 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即是将中性点直接接入大地。
该系统运行中若发生一相接地时,就形成单相短路,其接地电流很大,使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
这种大电流接地系统,不装设绝缘监察装置。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内过电压最低,而过电压是电网绝缘配合的基础,电网选用的绝缘水平高低,反映的是风险率不同,绝缘配合归根到底是个经济问题。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接地电流大,故对通讯系统的干扰影响也大。
当电力线路与通讯线路平行走向时,由于耦合产生感应电压,对通讯造成干扰。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接地点还会产生较大的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
此时,若工作人员误登杆或误碰带电导体,容易发生触电伤害事故。
对此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和正确配置继电保护及严格的安全措施,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
其办法是:①尽量使电杆接地电阻降至最小;②对电杆的拉线或附装在电杆上的接地引下线的裸露部分加护套;③倒闸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2 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即是中性点对地绝缘,结构简单,运行方便,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投资省。
适用于农村10kV架空线路为主的辐射形或树状形的供电网络。
该接地方式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其流过故障点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需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及时发现单相接地故障,迅速处理,以免故障发展为两相短路,而造成停电事故。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接地电流很小,若是瞬时故障,一般能自动熄弧,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不大,不会破坏系统的对称性,故可带故障连续供电2h,从而获得排除故障时间,相对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因其中性点是绝缘的,电网对地电容中储存的能量没有释放通路。
在发生弧光接地时,电弧的反复熄灭与重燃,也是向电容反复充电过程。
由于对地电容中的能量不能释放,造成电压升高,从而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或谐振过电压,其值可达很高的倍数,对设备绝缘造成威胁。
中性点接地中性点接地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电气工程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指电路中的第三个接线点,也称为零线,用于将电路的中性与大地连接起来。
中性点接地在保证电路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性点接地可以提供电气系统的保护。
当电路中出现故障或过载时,中性点接地可以有效地将电流地回路的电位调整到零,从而防止电压过高而损坏设备。
此外,当电路发生故障时,中性点接地还可以在电路上形成短路,通过自动跳闸或熔断器断电,确保人身安全和防止火灾的发生。
其次,中性点接地还可以减少电气干扰。
在电气系统中,由于电气设备的运行和互连引起的电磁干扰是很常见的。
使用中性点接地可以将这些干扰的电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被引入到大地上,从而减少对电气设备的干扰,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此外,中性点接地还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三相电源系统中,中性点接地可以平衡三相电流的负载,减少对电源和设备的不平衡和过载。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减少电路的故障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然而,中性点接地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例如,在系统中存在电流不平衡时,中性点接地可能无法完全实现电流的分流,并可能导致电路不平衡和设备的过载。
因此,在设计和安装中性点接地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电路的特性和负载的平衡,以确保系统的可靠运行。
总之,中性点接地在电气工程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保护电路和设备的安全,减少电磁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还能够确保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电路和设备要求来设计和实施中性点接地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发电机或星形连接的变压器的中性点,其接地方式分为有效接地和非有效接地。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高阻抗接地系统等;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和经小电阻接地系统。
下面对这些接地方式进行简单介绍一下。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指与该系统直接连接的全部发电机和变压器中性点对大地绝缘的系统,也称为中性点绝缘系统。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结合目前我国的技术经济政策,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运行的系统有:额定电压为3-10KV,接地电流不大于30A的电力网;额定电压为35-60KV,接地电流不大于10A的电力网。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为了限制接地点电流,使电弧能自行熄灭,在电源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消弧线圈的系统。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我国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的系统有:额定电压为3-10KV,接地电流大于30A的系统;额定电压为35-60KV,接地电流大于10A的系统;额定电压为110KV的系统若处于雷电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若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不能满足安全供电要求,为减少因雷击等单相接地事故造成频繁跳闸的系统也可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
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为了防止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源中性点电位变化和相对地电压升高而将中性点直接和大地连接起来的系统。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主要用于额定电压为110KV以上的电力系统中。
2、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城市用电网和工业用电网中电缆线路占比较高,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也较高(可达100A以上),若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则需要消弧线圈的容量很大,过电压倍数较高,需要提高电网绝缘水平,因此当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建议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其主要用于额定电压为6-10KV的配电网中电缆线路占比高的电网中。
中性点接地的工作原理
中性点接地是一种电气系统的保护措施,旨在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地面自然电位进行连接,以防止电气设备发生触电危险,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
该工作原理是基于以下几个步骤:
1. 中性点引出:电气系统中存在一个中性点,该点由系统的中性导线连接。
中性点接地就是将该中性点引出电气设备。
2. 接地导线连接:中性点被引出后,将引出点与地面之间的接地导线进行连接。
接地导线一般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
3. 接地极建立:中性点接地导线的末端被埋入地下一定深度,以确保与地面的良好接触,并形成一个称为接地极的结构。
4. 接地极连接:接地极与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之间通过导线进行连接,以实现接地极与设备金属外壳之间的电气连接。
5. 地面自然电势平衡:地球上存在着自然电场,通过接地极的连接,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地面自然电位建立了联系,使其具有相同的电势水平。
中性点接地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防止触电危险:当电气设备发生漏电或地故障时,中性点接
地使得电流通过接地导线回流到地面,而不是通过人体或其他设备,从而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2. 保护设备正常运行:中性点接地可以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地面的自然电位相连,形成电气设备的有效屏蔽,减少外界环境干扰对设备的影响,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3. 稳定电气系统:中性点接地可以增强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减小电气系统的绝缘电阻,降低电气设备之间的电位差,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提高电气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总之,中性点接地是一种重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通过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地面自然电位相连,防止触电危险,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
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简介1. 引言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Neutral Grounding)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性点是指交流电网中相和相之间连接的点,而中性点接地是将这个点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连接起来的过程。
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不仅与系统的安全运行直接相关,还对电网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扩展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选择合适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于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电网中性点接地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接地方式。
2. 中性点接地的意义2.1 安全性通过中性点接地,故障电流可以通过接地装置回流到大地,避免电网出现接触电压,保护人身安全。
2.2 故障识别中性点被接地后,电网中会出现零序电流,这种电流可以帮助快速识别故障发生的位置,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和速度。
2.3 经济性中性点接地的方式会对电网的经济性产生影响。
合理选择接地方式可以降低故障损失、减少设备抢修时间、提高设备可靠性,从而降低电网运行成本。
3. 中性点接地方式3.1 系统接地方式系统接地方式是将电网的中性点通过接地装置直接连接到大地,常见的系统接地方式有以下几种:•TT接地方式:中性点通过接地电阻连接到大地,形成“中性点-电阻-大地”的回路。
•TN接地方式:中性点通过接地电阻和设备外壳连接到大地,形成“中性点-电阻-大地-设备外壳”的回路。
TN接地方式又分为TN-S、TN-C和TN-C-S三种。
•IT接地方式:中性点通过接地变压器连接到大地,形成“中性点-接地变压器-大地”的回路。
3.2 无效接地方式与系统接地方式相对应的是无效接地方式,即不将中性点连接到大地,而是通过一些特殊的装置将零序电流屏蔽在系统内部。
常见的无效接地方式有以下几种:•Arc suppression coil(ASC)接地方式:通过串联接地电感来阻抗化更高的零序电流,使其在系统内部形成环回,从而实现无效接地。
•Solid grounding 接地方式:采用较低阻抗的接地方法,将零序电流缩小到一定程度,从而降低故障电流对系统的影响。
中性点接地的原理
中性点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或电力系统的中性点(通常是三相电系统的中性点)通过接地连接到地球,以实现安全的电气接地系统。
其原理可以概括如下:
1. 保护人身安全:中性点接地可以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连接到地下,当设备出现漏电等故障时,瞬时电流可以通过接地回路流入地下,从而防止人体触电,确保人身安全。
2. 平衡电压:中性点接地还可以平衡电力系统的电压。
在三相电系统中,由于对称性的存在,三相电压应当相等。
而当电力系统中存在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接地可以将故障相的电压降至零,从而使三相电压保持平衡。
3. 排除干扰电流:中性点接地还能够排除由于电力系统与其他电气设备之间的电容耦合产生的感应电流。
当设备之间存在电感或电容连接时,由于电感或电容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感应电流,在接地后,这些感应电流可以通过接地回路排除。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中性点接地时,应当符合相关的电气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接地电阻足够低且接地回路畅通,以确保安全可靠的电气接地系统的建立。
中性点接地方式介绍一、基本概念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三相绕组作星形连接的变压器和发电机的中性点。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同时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继电保护方式及通讯干扰等。
二、基本接地方式我国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及中性点直接接地三种。
1.中性点不接地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为零。
非故障相相电压上升为线电压,为原来的1.732倍。
但线电压不变,对电力用户没有影响,系统还可以继续供电,一般可允许继续运行两个小时,此期间应发出信号,由工作人员尽快查清原因并解除故障,使系统正常运行。
故当线路不长、电压不高时,接地电流较小,电弧一般能自动熄灭,特别是35kV及以下的系统中,绝缘方面的投资增加不多,而供电可靠性较高的优点突出,所以中性点宜采用不接地的运行方式。
当电压高、线路长时才妾地电流较大。
可能产生稳定电弧或间歇性电弧,而且电压等级较高时,整个系统绝缘方面的投资大为增加,上述优点便不存在了。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单相接地时,当接地电流大于IOA而小于30A时,有可能产生不稳定的间歇性电弧,随着间歇性电弧的产生将引起幅值较高的弧光接地过电压。
该方式就是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接入一个电感消弧线圈,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利用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线路接地的电容电流,使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减小到能自行熄灭的范围。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保留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全部优点。
由于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了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使得接地点残流减少到5A及以下,降低了故障相接地电弧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以致电弧能够自行熄灭,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
i3、中性点直接接地对于高压系统,如I1OkV及以上的供电系统,电压高,考虑成本的条件下,设备绝缘不会设计得很大。
中性点接地
中性点接地是一种电气保护装置,被广泛应用于电气系统中,用于对电流进行限制和分配,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中性点接地是指将电气系统中的中性点(通常为变压器或发电机组的中性点)通过较低的电阻与地相连,以限制电流的流动。
在正常情况下,电荷在电气系统中的流动是从发电机组经过变压器到负荷,然后通过返回中性点回到发电机组。
然而,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如线路故障或设备故障),电流可能会逆流,从而导致电气设备损坏、引发火灾等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中性点接地被引入到电气系统中。
中性点接地的原理是通过将电气系统的中性点与地相连,形成一个低阻抗的回路,使电流能够通过地回到中性点,从而实现电流的限制和分配。
在正常情况下,电流流向负载,然后返回中性点,而不会流向地。
但是,当线路故障或设备故障发生时,电流会通过地回路流回中性点,从而迅速地切断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中性点接地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低阻抗接地、星形接地和零序电流接地等。
其中,低阻抗接地是最常见和最常用的一种。
它通过将中性点与地相连,形成一个低阻抗回路,从而限制电流的流动。
这种接地方式具有响应时间短、电流限制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电气系统中。
此外,中性点接地还可以提供准确的故障电流测量和过电流保护,以及检测和记录系统中的故障情况。
通过监测系统中的故障电流,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的故障,以确保电气
设备和人身安全。
总之,中性点接地在电气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限制和分配电流,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对于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中性点接地
在三相电路中,三相电压源一般连接成星形或三角形两种特定的方式。
当三相电源(变压器或发电机,或三相负载)各相的同极端都联接到一个共同节点时,称为三相电压源(或三相负载)的星形接线。
该共同节点称为中性点,简称中或零点。
中性点分电源中性点和负载中性点。
由中性点引出的导线称为中性线,简称中线。
当中性点接地时,中线又称为地线或零线。
在三相电流对称时,中线电流为零。
三相电压源星形联接且引出中线时,形成三相四线制,它可以供给线电压和相电压两种等级电压,方便用户用电。
若将中线接地,则电路中各处对地电压不会超过相电压,在单相接地时,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接近相电压,因而可降低电路元件的绝缘要求,也有利于带电区域地表的人畜安全。
当三相负载不对称时,有利于消除中性点位移,保持负载相电压对称而正常工作。
为防止运行时中线断开,不允许在中线上安装保险丝或开关,必要时选用强度较高的导线作为中线。
中性点接地系统(earthed neutral system)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的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同时直接影响电气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通讯干扰等。
由于电力系统中变压器的接地方式决定了系统的接地方式,所以一般也将电力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理解为对应的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有多种方式,各种接地方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接地方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大接地电流系统和小接地电流系统。
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有:中性点不接地(绝缘)、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
大、小接地电流系统指的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电流的大小。
如果把变压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将构成回路,在接地点流过很大的短路电流,故称大电流接地系统,其单相接地时电弧不能自行熄灭,需要断路器来遮断。
如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时,不构成故障回路,在接地点只流过系统对地的电容电流,数值较小,故称小电流接地系统,其单相接地故障时电弧能够自行熄灭。
中性点小接地电流系统,又称非直接接地、非有效接地,包括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经电阻接地。
中性点大接地电流系统又称为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有效接地。
当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网中发生接地短路时,将出现很大的零序电流,而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它们是不存在的,因此利用零序电流来构成接地短路的保护,具有显著的优点。
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的电网中发生单相接地时,由于故障点的电流很小,而且三相之间的线电压仍然保持对称,对负荷的供电没有影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都允许再继续运行1~2小时,而不必立即跳闸,这也是采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运行的主要优点。
但是在单相接地后,其他两相的对地电压要升高√3倍。
为了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成两点或多点接地短路,就应及时发出信号,以便运行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因此,在单相接地时,一般只要求继电保护能有选择性地发出信号,而不必跳闸。
但当单相接地对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有危险时,则应动作于跳闸。
当中性点不接地电网中发生单相接地时,在接地点要流过全系统的对地电容电流,如果此电流比较大,就会在接地点燃起电弧,引起弧光过电压,从而使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进一步升高,因此使绝缘损坏,形成两点或多点的接地短路,造成停电事故。
为解决这个问题,通常在中性点接入一个电感线圈,这样,当单相接地时,在接地点就有一个电感分量的电流通过,与原系统的电容电流相抵消,以减少流经故障点的电流。
这种方式称之为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中性点大接地电流系统
我国110kV及以上电网和多数的380V低压系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在实际运行中,为降低单相接地电流,可使部分变压器采用不接地方式),这样中性点电位固定为地电位,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不会超过1.4倍运行相电压;暂态过电压水平也较低;故障电流很大,漏电保护能迅速动作于跳闸,切除故障,系统设备承受过电压时间较短。
因此,直接接地系统可使系统设备绝缘要求水平降低,从而大幅降低造价。
中性点小接地电流系统
小电流接地系统,是考虑到一次设备抗短路能力差将在中性点经电感线圈或电阻接地,一方面限制短路电流,另一方面又能检出零序电流,以便继电保护可靠动作。
6~35kV配电网一般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
我国中压电网的供电系统中,大部分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我国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已运行多年,但近几年有部分区域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因其是一种过度形式,其随着电网的发展最终将发展到上述两种方式。
中压电网以35KV、10KV、6KV三个电压应用较为普遍,其均为中性点非接地系统,
但是随着供电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采用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使得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导致电网内单相接地故障扩展为事故。
我国电气设备设计规范中规定35KV电网如果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3~10KV电网如果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发电机单相接地电流超过5A,都需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而《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施行)第59条中规定“35KV、10KV城网,当电缆线路较长、系统电容电流较大时,也可以采用电阻方式”。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
欧美为主的部分国家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是考虑到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危害性,采用该方式泄放线路上的过剩电荷,来限制弧光接地过电压。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中,一般选择电阻的值较小。
在系统单相接地时,控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在500A左右,也有的控制在100A左右,通过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来启动零序保护动作,切除故障线路。
优缺点:
1.系统单相接地时,健全相电压不升高或升幅较小,对设备绝缘等级要求较低,其耐压水平可以按相电压来选择。
2.接地时,由于流过故障线路的电流较大,零序过流保护有较好的灵敏度,可以比较容易检出接地线路。
3.由于接地点的电流较大,当零序保护动作不及时或拒动时,将使接地点及附近的绝缘受到更大的危害,导致相间故障发生。
4.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无论是永久性的还是非永久性的,均作用与跳闸,使线路的跳闸次数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供电,使其供电的可靠性下降。
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
运行经验表明,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广泛适用于中压电网。
德国、中国、前苏联和瑞典等国的中压电网均长期采用此种方式,显著提高了中压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采用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较小,其特点是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可不立即跳闸,按规程规定电网可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2小时。
从实际运行经验和资料表明,当接地电流小于10A时,电弧能自灭,因消弧线圈的电感的电流可抵消接地点流过的电容电流,若调节得很好时,电弧能自灭。
对于中压电网中日益增加的电缆馈电回路,虽接地故障的概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因接地电流得到补偿,单相接地故障并不发展为相间故障。
因此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供电可靠性,大大高于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存在问题:
1.当系统发生接地时,由于接地点残流很小,且根据规程要求消弧线圈必须处于过补偿状态,接地线路和非接地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方向相同,故零序过流、零序方向保护无法检测出已接地的故障线路。
2.因运行在中压电网的消弧线圈大多为手动调匝的结构,必须在退出运行才能调整,也没有在线实时检测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设备,故在运行中不能根据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及时进行调节,所以不能很好的起到补偿作用,仍出现弧光不能自灭及过电压问题。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存在的两大缺点,也是两大技术难题。
随着微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已研制生产出自动跟踪消弧线圈及单相接地选线装置,并已投入实际运行取得良好效果,它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为中压电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提供了技术保障。
为此,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是我国中压电网的发展方向。
1. 零序电流及其特点
在电力系统中任一点发生单相或两相以上的接地短路故障时,在接地故障点出现零序电压,从而在系统中产生相应的零序电流。
零序电流从故障点流经大地至电气设备接地点后返回故障点,该电流可反馈接地故障的信息。
零序电流有以下特点:
(1)故障点零序电压最高,距故障点越远,零序电压越低。
(2)零序电流超前零序电压。
(3)零序电流的分布与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数目有关。
(4)零序功率的方向由线路流向母线。
(5)零序阻抗和零序网络不受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
2. 中性点位移:在三相电压源三相对称的情况下,如果三相负载也对称,中性点电流为零。
如果三相负载不对称,且无中性线或中性线阻抗较大,中性点就会出现电流,这种现象称为中性点位移现象。
3. 110KV及以上变压器在停电、送电前必须将中性点接地
我国110KV及以上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绝缘裕度小。
在电网运行中,为满足继电保护装置灵敏度的要求,少数变压器的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为防止变压器停电时出现操作过电压和送电时断路器非同期合闸引起的过电压,保护变压器的绝缘,规定110KV及以上变压器在停电、送电前必须将中性点接地,以抑制过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