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点接地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421.00 KB
- 文档页数:23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绕组通常用Y联结、变压器高压绕组通常Y联结,Y联结绕组中性点统称电力系统中性点。
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要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过电压与绝缘、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的配置、短路电流、供电可靠性。
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很大;中性点不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小。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110kV及以上电网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实际运行时电网中性点并非全部同时接地,只有一部分接地,即合上中性点接地刀开关,其余则不接地即拉开其中性点接地刀开关。
系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在合适范围,满足继电保护动作灵敏度需要,但不能过大。
一般单相短路电流不大于同一地点三相短路电流。
此系统正常运行时,系统中性点没有入地电流或只有极小的三相不平衡电流。
当发生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足够大,继电保护装置动作,迅速切除故障电路;系统非故障部分仍正常运行。
接地故障线路停电,可在线路加装自动重合闸装置,如发生瞬时性接地故障,重合闸成功,停电约0.5s,系统供电可靠。
单相接地电流较大,对邻近通信线路电磁干扰较强。
我国380/220V三相四线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
2.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我国3kV、6kV、10kV、35kV系统,当单相接地时根据电容电流中性点不接地,具体规定为3~6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30A;10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20A;35kV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大于10A。
因中性点未接地,当发生单相接地时,只能通过线路对地电容构成单相接地回路,故障点流过很小的容性电流(电弧)自行熄灭。
同时,系统三个线电压对称性未变化,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可靠性高。
规程规定,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可继续运行2h,在2h内找到接地点并消除。
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近似计算公式如下:对架空线IC=UL/350;对电缆IC=UL/10。
1 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即是将中性点直接接入大地。
该系统运行中若发生一相接地时,就形成单相短路,其接地电流很大,使断路器跳闸切除故障。
这种大电流接地系统,不装设绝缘监察装置。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内过电压最低,而过电压是电网绝缘配合的基础,电网选用的绝缘水平高低,反映的是风险率不同,绝缘配合归根到底是个经济问题。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产生的接地电流大,故对通讯系统的干扰影响也大。
当电力线路与通讯线路平行走向时,由于耦合产生感应电压,对通讯造成干扰。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接地点还会产生较大的跨步电压与接触电压。
此时,若工作人员误登杆或误碰带电导体,容易发生触电伤害事故。
对此只有加强安全教育和正确配置继电保护及严格的安全措施,事故也是可以避免的。
其办法是:①尽量使电杆接地电阻降至最小;②对电杆的拉线或附装在电杆上的接地引下线的裸露部分加护套;③倒闸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2 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即是中性点对地绝缘,结构简单,运行方便,不需任何附加设备,投资省。
适用于农村10kV架空线路为主的辐射形或树状形的供电网络。
该接地方式在运行中,若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其流过故障点电流仅为电网对地的电容电流,其值很小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需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及时发现单相接地故障,迅速处理,以免故障发展为两相短路,而造成停电事故。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其接地电流很小,若是瞬时故障,一般能自动熄弧,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不大,不会破坏系统的对称性,故可带故障连续供电2h,从而获得排除故障时间,相对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因其中性点是绝缘的,电网对地电容中储存的能量没有释放通路。
在发生弧光接地时,电弧的反复熄灭与重燃,也是向电容反复充电过程。
由于对地电容中的能量不能释放,造成电压升高,从而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或谐振过电压,其值可达很高的倍数,对设备绝缘造成威胁。
中性点接地方式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发电机或星形连接的变压器的中性点,其接地方式分为有效接地和非有效接地。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高阻抗接地系统等;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包括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和经小电阻接地系统。
下面对这些接地方式进行简单介绍一下。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1、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指与该系统直接连接的全部发电机和变压器中性点对大地绝缘的系统,也称为中性点绝缘系统。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结合目前我国的技术经济政策,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运行的系统有:额定电压为3-10KV,接地电流不大于30A的电力网;额定电压为35-60KV,接地电流不大于10A的电力网。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为了限制接地点电流,使电弧能自行熄灭,在电源中性点与大地之间接入消弧线圈的系统。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我国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的系统有:额定电压为3-10KV,接地电流大于30A的系统;额定电压为35-60KV,接地电流大于10A的系统;额定电压为110KV的系统若处于雷电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若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不能满足安全供电要求,为减少因雷击等单相接地事故造成频繁跳闸的系统也可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
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为了防止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源中性点电位变化和相对地电压升高而将中性点直接和大地连接起来的系统。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主要用于额定电压为110KV以上的电力系统中。
2、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随着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城市用电网和工业用电网中电缆线路占比较高,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也较高(可达100A以上),若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则需要消弧线圈的容量很大,过电压倍数较高,需要提高电网绝缘水平,因此当接地电容电流较大时,建议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系统其主要用于额定电压为6-10KV的配电网中电缆线路占比高的电网中。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和说明。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定义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将三相交流电路的中性点通过低阻抗接地到大地上的一种电气连接方式。
中性点接地的目的是防止设备或电器因为故障出现单相接地而形成的接地故障电流,从而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中性点接地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接地方式,中性点接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TN接地方式TN接地方式是指将供电系统中的变压器的中性点通过低阻抗接地到大地上,同时将所有电器的金属外壳和防护线通过低阻抗地接到变压器的中性点上,从而形成一个可靠的保护和接地性能的系统。
TN接地方式的优点是接地电阻小、接地效果好、适用性广。
不过,TN接地方式要求设备或电器必须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否则容易发生漏电事故。
IT接地方式IT接地方式是指将供电系统中的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大地之间通过高阻抗接地,即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也不会形成直接的接地故障电流。
此时,只需要通过漏电继电器进行监测和报警,然后在维修过程中重新启动设备就可以恢复正常。
IT接地方式的优点是可靠性好、操作方便、可大幅降低漏电事故的发生率。
但是IT接地方式要求设备必须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可靠的故障检测系统,否则容易因故障漏电而引起事故。
TT接地方式TT接地方式是一种间接保护接地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将供电系统中的变压器中性点与大地之间通过高阻抗接地,并在设备的金属外壳之间接入一个保护接地电阻,从而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TT接地方式的优点是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好,而且适用于大部分的操作条件。
但是,TT接地方式的缺点是接地电阻较大,所以需要对接地电阻进行定期检测、运维和维护。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在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时,应根据具体的操作需求和设备特点进行权衡和选择。
对于需要高可靠性和高自动化的操作条件,应选择IT接地方式,以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性点接地方式介绍一、基本概念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三相绕组作星形连接的变压器和发电机的中性点。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同时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继电保护方式及通讯干扰等。
二、基本接地方式我国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及中性点直接接地三种。
1.中性点不接地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相电压为零。
非故障相相电压上升为线电压,为原来的1.732倍。
但线电压不变,对电力用户没有影响,系统还可以继续供电,一般可允许继续运行两个小时,此期间应发出信号,由工作人员尽快查清原因并解除故障,使系统正常运行。
故当线路不长、电压不高时,接地电流较小,电弧一般能自动熄灭,特别是35kV及以下的系统中,绝缘方面的投资增加不多,而供电可靠性较高的优点突出,所以中性点宜采用不接地的运行方式。
当电压高、线路长时才妾地电流较大。
可能产生稳定电弧或间歇性电弧,而且电压等级较高时,整个系统绝缘方面的投资大为增加,上述优点便不存在了。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单相接地时,当接地电流大于IOA而小于30A时,有可能产生不稳定的间歇性电弧,随着间歇性电弧的产生将引起幅值较高的弧光接地过电压。
该方式就是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接入一个电感消弧线圈,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利用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线路接地的电容电流,使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减小到能自行熄灭的范围。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保留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全部优点。
由于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补偿了电网接地电容电流,使得接地点残流减少到5A及以下,降低了故障相接地电弧恢复电压的上升速度,以致电弧能够自行熄灭,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
i3、中性点直接接地对于高压系统,如I1OkV及以上的供电系统,电压高,考虑成本的条件下,设备绝缘不会设计得很大。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概述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是指将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或通过特定的接地装置接地。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对电力系统的平安运行和人身平安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常见类型和其特点。
直接接地方式直接接地方式是最常见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之一。
它通过将电力系统中的中性点直接接地,使中性点与地之间形成低阻抗的电气连接。
直接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简单:直接接地方式的接地装置相对简单,仅需将中性点与地之间连接即可。
2.易于检测故障:由于中性点直接接地,当系统中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流会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地,形成接地电流,容易被检测到。
3.易产生大地电流:直接接地方式容易导致大地电流的产生,对于电力系统的线路和设备会产生一定的烧毁和损坏风险。
4.容易产生人身伤害:直接接地方式下,接地电阻较低,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接触电压,存在人身触电的风险。
直接接地方式适用于施工本钱低、电力系统规模较小、对电网故障检测要求较高的场景。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在电力系统中采用绝缘装置将中性点与地之间隔离,以实现中性点接地的方式。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较低的接触电阻: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中,中性点与地之间存在绝缘装置,可以降低接地电阻,减小接触电压。
2.减少地电流:由于绝缘装置的隔离作用,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可以降低地电流的产生,减小对电力系统的烧毁和损坏风险。
3.难以检测故障:由于中性点与地之间的隔离,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可能无法轻易检测到接地电流,增加了故障诊断的难度。
绝缘中性点接地方式适用于电力系统规模较大、对地电流要求较低、对接触电压要求较高的场景。
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是在电力系统中采用高阻抗装置将中性点与地之间接地的方式。
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以下特点:1.高接地电阻:高阻中性点接地方式中,通过引入高阻抗装置,使中性点与地之间形成高阻抗连接,有效提高了接地电阻。
中性点运行方式
我国电力系统常用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一共有四种: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或电抗接地。
其中中性点经阻抗接地按接地电流大小又分经高阻抗接地和低阻抗接地。
目前在我国,330KV和500KV的超高压电力网,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110-220KV电力网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只是在个别雷害事故较为严重的地区和某些大网的110KV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以提高供电可靠性;20-60KV电力网,一般采用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当接地电流小于10A时也采用不接地方式,而在电缆供电的城市电网,则一般采用经小电阻接地当时,3-10KV电力网,一般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当接地电流大于30A 是,应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同样,在城网使用电缆线路是,有时才采用经小电阻接地方式。
1000V以下的电力网,可以采用中性点接地或不接地的方式,只有380、220v的三相四线电力网,为保证人员安全,其中性点必须直接接地。
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
35kv及其以下一般是配电网,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作用是保证供电可靠性。
35kv以上一般是高压输电网,直接接地,目的是限制短路电流和相电压。
电⼒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经电阻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直接接地⼤全!电⼒系统中性点运⾏⽅式有不接地、经电阻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或直接接地等多种。
我国电⼒系统⽬前所采⽤的中性点接地⽅式主要有三种:即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直接接地。
⼩电阻接地系统在国外应⽤较为⼴泛,我国开始部分应⽤。
1、中性点不接地(绝缘)的三相系统各相对地电容电流的数值相等⽽相位相差120°,其向量和等于零,地中没有电容电流通过,中性点对地电位为零,即中性点与地电位⼀致。
这时中性点接地与否对各相对地电压没有任何影响。
可是,当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各相对地电容不相等时,及时在正常运⾏状态下,中性点的对地电位便不再是零,通常此情况称为中性点位移即中性点不再是地电位了。
这种现象的产⽣,多是由于架空线路排列不对称⽽⼜换位不完全的缘故造成的。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中,当⼀相发⽣接地时:⼀是未接地两相的对地电压升⾼到√3倍,即等于线电压,所以,这种系统中,相对地的绝缘⽔平应根据线电压来设计。
⼆是各相间的电压⼤⼩和相位仍然不变,三相系统的平衡没有遭到破坏,因此可继续运⾏⼀段时间,这是这种系统的最⼤优点。
但不许长期接地运⾏,尤其是发电机直接供电的电⼒系统,因为未接地相对地电压升⾼到线电压,⼀相接地运⾏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两相短路。
所以在这种系统中,⼀般应装设绝缘监视或接地保护装置。
当发⽣单相接地时能发出信号,使值班⼈员迅速采取措施,尽快消除故障。
⼀相接地系统允许继续运⾏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h。
三是接地点通过的电流为电容性的,其⼤⼩为原来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这种电容电流不容易熄灭,可能会在接地点引起弧光解析,周期性的熄灭和重新发⽣电弧。
弧光接地的持续间歇性电弧较危险,可能会引起线路的谐振现场⽽产⽣过电压,损坏电⽓设备或发展成相间短路。
故在这种系统中,若接地电流⼤于5A时,发电机、变压器和电动机都应装设动作于跳闸的接地保护装置。
2、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中性点不接地三相系统,在发⽣单相接地故障时虽还可以继续供电,但在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较⼤,如35kV系统⼤于10A,10kV系统⼤于30A时,就⽆法继续供电。
中性点接地方式1.前言:1、集中电网系统规划、电气主接线、厂用电和设备选择等单元中有关中性点接地方式内容,统一讲解,建立系统概念;2.内容包括中压、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系统,重点是中压。
一、概述1、中性点接地的意义三相交流电流系统的三相交汇处与参考地之间多种多样的关系。
称之谓中性点接地方式。
它是工作接地、安全接地和保护接地。
选择不同的接地方式,对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意义重大。
2、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种类序号接地方式中压电网高压电网超高压电网特高压电网3—66KV 110—220KV 330—500KV 750—1000KV1 中性点不接地★2 中性点直接接地★★3 中性点选择性直接接地★★4 中性点经电抗接地★★★5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6 中性点经阻抗接地★3、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性质有效接地和非有效接地的零序阻抗范围:X O/X1<3R O/X1<1基于对电网绝缘配合的考量,对工频过电压和短路电流的限制是其出发点。
4、选择接地方式要考虑的因素电压等级网络结构安全性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环境保护过电压水平绝缘配合和避雷器选择设备耐压水平短路电流的控制导体和设备选择继电保护及其配合高海拔地区经济性二、3—66KV中压电网的接地方式1、沿革2、中性点不接地方式1)特点及适用范围——单相接地不跳闸、连续运行;——接地点电流为容性,易发生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工频过电压高,内部过电压高;——架空网络多为瞬时性可恢复;——避雷器选择100%。
适用于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小于7~10A的场合。
2)单相接地故障流过的是电容电流3)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接地点多次重燃引起;U,稳态电压为线电压。
——非故障相的最大过电压3.5xg——波及整个电网;——时间持续很长;——没有有效的保护设备,避雷器要避免动作,消弧柜的动作时间跟不上;——接地点位置不易确定;——易使P.T饱和引发谐振。
4)电容电流的限值6~66KV电网:10A6~10KV厂网:7A5)电容电流计算近似计算:6KV架空C I=0.015~0.017A∕Km10KV 0.025~0.029A∕Km35KV 0.1A∕Km另一种估算通式:Ic=(2.7~3.3)UeL×10-3A式中L——线路长度Km;Ue——网络额定线电压Km;2.7——系数,适用于无架空地线;3.3——系数,适用于有架空地线。
同杆双回线路为单回路的1.3~1.6倍。
电缆:Ic=0.1UeL A发电机、厂用回路、封闭母线、变电所的Ic见手册。
带线性电阻的阻容吸收器,每台0.1~0.2μF。
带非线性电阻的阻容吸收器不计算。
3、中性点谐振接地方式1)特点及使用范围为了避免间歇性孤光接地过电压频繁发生,在接地电容电流超限时,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的谐振接地方式是传统做法。
其特点与不接地方式雷同,区别有:——接地点的电流是补偿过的电流;——消弧线圈容量由Ic确定;——Ic的变化要求有自动跟踪功能;——需要采取措施抑制谐振过电压;——多种小电流选线装置进入市场;——统计内过电压达到3.2P.U。
2)适用范围——6~66KV 中压电网; ——网络以架空线为主; ——不适宜电缆供电网络。
3)补偿原理 脱谐度:CLC I I I U -=0=-L C I I 全补偿(U=0); C I >L I 欠补偿(U>0); C I <L I 过补偿(U<0).通常采用过补偿运行方式U<10%. 4)中性点位移 X O U ud P U ⨯+=22式中X U ——电网额定电压KV ;P ——电网的不对称度: d ——阻尼率; u ——脱谐度、P 由线路各相对地电容不相等引起。
不换位水平平排列,P 可达3.5%,一般不超过0.5~1.5%。
d 由线路各相对地泄露电阻和消弧线圈有功损耗决定。
O U 要求长时间O U <15%,1小时<30%,事故短时间≯100%。
在消弧线圈中串阻尼电阻可增大d ,降低O U ,还可阻尼全补偿时的谐振。
5)自动跟踪补偿预调式——调匝式,调隙式;随调式——调容式、调感式、编磁式、相控式。
6)小电流选线利用稳态信号选线——幅值比较法,方向法,谐波法,有功分量法,负序电流法,注入信号寻迹法。
利用暂态信号选线——幅值与极性比较法,小波法,暂态零模电流方向法,暂态能量法。
利用工控机选线。
7)消弧线圈选择 型式:干式、油浸式 容量:335.1nCU I W KVA 式中n U ——系统标称电压 KV C I ——接地电容电流 A1.35——储备系数,考虑C I 计算误差和过补偿要求; 位置:——在任何运行方式下,不失去补偿; ——不宜把多套自动跟踪集中安置在同一位置;——宜接在零序阻抗很小的变压器上,有Δ接线,内有Δ绕组或Z 型接线绕组;——容量不大于变压器绕组容量,小于总容量的50%;对于nn Y y 接线,不超过20%。
——主变压器中性点未引出时,要设接地变;——接在电源侧而不是负荷侧,防止负荷退出而失去补偿;——两台主变不要合用一台消弧线圈;也不推荐两段母线合用一台。
8)接地变原理:Z型连接结构:单相接地时,同柱绕组磁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零序磁通被迫从空气中流通,相当于漏抗,从而呈现低阻抗9)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存在的问题——过电压高——要求绝缘水平高——避雷器选择不当易坏——难找事故点——易谐振——易发生异相接地——难维护——价高4、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1)原理2)特点——单相接地时,立即跳闸;——非故障相工频过电压1.3~1.4P.U,内过电压2.5P.U——可选用80%避雷器,设备绝缘水平低;——接地电流为阻容性,当I>C I时,间歇性弧光接地过电压发生概R率大为降低;——电阻容量和接地变容量根据阻性电流确定;——不需要自动跟踪,没有复杂的调控和小电流选线,保护控制简单易行,选择性强,灵敏度高;——电阻有低、中、高三种形式,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易于扩建增容;——材料有金属、非金属两种;——不会谐振、不会异相接地,没有消弧线圈接地的诸多缺点。
3)适用范围——以电缆为主的中压电网; ——弱绝缘设备较多的网络;——高海拔地区,以“加强保护”替代“加强绝缘”。
4)对过电压的限制 相位说; 泄露说;NO wC R 31,半个周期内可把积累电量泄完。
阻尼说有利于限制谐振过电压 5)低电阻接地 ——零序过滤器保护;——为避开电机起动,要求R I >600A ;R<10Ω;——大接地电流的害处,火烧连营、地电位升高、电阻容量大。
6)中电阻接地——零序电流互感器保护;——阻值范围10~200Ω;R I <200A ,取R I =(2~3)C I ; ——不考虑电机起动;——注意对单芯电缆的零序电流保护。
7)高电阻接地方式应用场合:C I <10A 时,为获取接地信号而设;发电机回路C I <10A 要求单相接地瞬时切机。
8)发电厂电阻接地应用例 ——发电厂 ——厂用电 ——风、光发电站 9)变电所电阻接地应用例 ——nn Y y (Δ)变压器应用例——分裂电抗器应用例 —— n y 变压器应用例 10)用户工程应用例新疆天业、榆林北元、徐州中能硅业 11)接地电阻材料选择金属与非金属之比较。
5、阻抗接地方式上海思源公司 广州智光公司三、110~220KV高压电网的接地方式在110KV、220KV甚至330KV的高压电网中,变压器中性点的过电压保护方式,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的60多年中,经历了几次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了我国高压电网的蓬勃发展,彰显了电力科技的不断进步。
我国对高压电网的中性点采用的是有效接地方式,110、220、330KV变压器中性点均为直接接地。
为了控制电网对地的零序阻抗,保证单相接地时的过电压和短路电流在允许范围之内,网内会有部分变压器中性点被选择为不接地运行。
因此,根据网络结构和调度需要,除自耦变压器外的其他普通变压器都应具备不接地运行的条件。
当变压器处于不接地运行时,在变压器的中性点会出现多种形式的过电压。
而变压器的中性点又大多采用的是分级绝缘。
这就给中性点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带来了困难和问题。
这里将以110KV电压为例,回顾探讨不断演进的几种保护方式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
1.变压器中性点的过电压和绝缘水平1.1 大气过电压1)当雷击线路,冲击波侵入变压器时,以三相同时进波最严重。
在中性点的反射,会是侵入波幅值的1.5~1.8倍。
而侵入波幅值可认为与线端避雷器雷电冲击残压持平,不超过变压器高压端的冲击试验电压。
2)单相进波为三相进波的1/3,此电压已经超过了变压器中性点的绝缘水平。
3)两相进波为三相进波的2/3。
1.2 单相接地时1)稳态,变压器中性点的过电压一般不超过0.6倍最大运行相电压xgU2)暂态,对中间变电所有可能达到1.5~1.8倍最大运行相电压,会使中性点避雷器动作,而对终端变电所,则可能再翻番。
1.3 非全相运行时常见的非全相运行情况有,单相重合闸的使用,断路器同期性能不良或非全相拒动。
1)单相合闸时,中性点为相电压xgU。
两相合闸时,中性点3。
它们都超过了中性点避雷器的处于两相绕组的中性点为Uxg2动作电压(或灭弧电压)。
2)如出现谐振,中性点上的过电压可能达到2xgU.若此谐振系由断路器三相同期性能不良引起,则要求断路器的合闸非同期性不超过5ms,分闸不超过10ms。
3)若变压器低压侧也有电源时,有可能发生不同步现象。
中性点的电压将为两系统相电压之差。
反相最严重,可达2xgU。
1.4 绝缘水平表1-1 110KV分级绝缘变压器中性点和线端绝缘水平绝缘等级/KV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有效值)/KV 雷电全波冲击耐受电压(峰值)/KV35 中性点 44 608595140185250325线端 110 200 480 表1-2 220~330KV变压器中性点和线端绝缘水平系统标称电压(KV)系统最高电压(KV)中性点接地方式雷电全波和截波(KV)短时(1min)工频(有效值)(KV)220 252直接接地185 85经接地电抗接地185 85不接地400 200线端850,950 360,395330 363直接接地185 85经接地电抗接地250 165 线端1050,1175 460,5102.第一代保护方式2.1 保护方式:采用带有串联间隙的碳化硅(sic)阀式避雷器。
2.2 时段:新中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
1)避雷器的冲击放电电压和冲击残压应低于变压器中性点的冲击耐压。
2)避雷器的灭弧电压应大于因电网一相接地而引起的中性点电位升高的稳态值,以避免避雷器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