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 浮沉条件 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物体的沉与浮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学会判断物体的沉浮和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过程:进入情境观察思考一块铁块与一块木块分别放入水中,学生观察。
教师:观察了上述的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为什么铁块下沉,而木块上浮”)(学生可能回答:铁块比木块重的缘故)实验:将一枚大头针与一大木块同时放入盛水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上面的这种观点对不对?物体的沉浮不是由物体的重力决定的,是由什么决定的?首先我们先了解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活动(一)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猜猜看:把一些物体,如橡皮泥、硬币、木块、小玻璃瓶等,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将如何运动?实验:学生观察分类上浮的物体有:下沉的物体有:讨论:怎样使下沉的物体上浮,使上浮的物体下沉?学生回答后实验橡皮泥、小玻璃瓶(改变浮力、重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有什么关系呢?实验:(展示器材)实验前问:(1)、怎样测量物体的重力?(2)怎样测量物体的浮力?实验并记录数据示意图物体的状态重力/N 浮力/N重力与浮力的关系下沉上浮(浸没状态)漂浮悬浮当物体所受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浮力时,物体漂浮。
这就是物体的浮沉条件。
同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是,既不下沉也不上浮,可以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即悬浮。
实验结论的推理:要求学生分别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公式推导:F浮=ρ液gV排,G物=m物 g=ρ物gV物当ρ液>ρ物,(或F浮>G物)上浮,最后漂浮。
当ρ液=ρ物,(或F浮= G物)悬浮。
当ρ液<ρ物,(或F浮<G物下沉。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主题为“物体的浮与沉”。
具体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控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
2. 使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控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烧杯、实验用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浮力的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升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让学生验证原理的正确性。
4. 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让学生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5. 物体的浮沉控制:讲解物体的浮沉控制,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密度来控制浮沉。
6. 例题讲解: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讲解实例,让学生随堂练习。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浮沉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的浮沉控制。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石头b) 木块c) 铁块d) 盐水答案:a) 下沉b) 漂浮c) 下沉d) 漂浮2. 一艘轮船能够载重200吨,若轮船空载时浮力为1000吨,则满载时浮力是多少?答案:满载时浮力为2000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是否准确?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阿基米德原理?3. 学生是否能够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拓展延伸:1. 研究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和应用,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即F浮=G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解释生活中有关浮沉现象的问题。
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有关浮沉现象的例子,如船只的浮力原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等,引发学生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浮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巩固浮沉条件的理解。
4.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含义,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5. 应用练习: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主要包括本节课的《物体的浮与沉》,以及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浮沉现象的背后的科学原理,如流体动力学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主要包括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内容有: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平均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当物体的平均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漂浮;当物体的平均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平均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2. 物体的浮沉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如:木块在水中漂浮,铁块在水中下沉等。
3. 物体的浮沉应用:了解物体浮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物体的浮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浮力计、不同密度的液体、各种物体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船舶的浮沉原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船舶能浮在水面上。
2.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浮沉的原理。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如:木块在水中漂浮,铁块在水中下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5. 思考与讨论:讨论物体的浮沉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练习与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平均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漂浮(2)物体平均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悬浮(3)物体平均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下沉2. 物体的浮沉现象与应用(1)浮沉现象:木块在水中漂浮,铁块在水中下沉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心血设计了这一堂课——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旨在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和亲身体验,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与沉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浮力计、物体模型、水、盐等教具和学具,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下来。
3. 讲解原理:我向学生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介绍阿基米德原理。
4. 应用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不仅掌握物体的浮与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实践情景的引入:我选择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浮沉现象作为实践情景,如船只、木筏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浮沉现象,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观察:我准备了浮力计、物体模型、水、盐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浮沉现象的理解。
3.讲解原理: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课前准备乒乓球、清水、盐水、橡皮泥、鸡蛋、密度计、长筒玻璃杯两个注射器,输液管,气球,石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分别让三只同样大的装了黄沙的药瓶浸没在大量筒的水中,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直至漂浮:这四种浮沉状态的特点。
: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正常的鸡蛋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怎样让鸡蛋漂浮呢?:把一只鸡蛋轻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缓缓倒入清水,鸡蛋慢慢变为悬浮,继续加入清水,鸡蛋下沉。
如再加一些盐粒,鸡蛋以慢慢上浮。
:(1)鸡蛋在盐水中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鸡蛋处于不同状态是由于哪个力发生了变化?: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悬浮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浮:鸡蛋在悬浮和漂浮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铜块下沉F浮<G重ρ水× g × V排< m ×gm=ρ物×V物所以ρ水×g× V排<ρ物×g ×V物两边同时处以gρ水×V排<ρ物×V物因为此时浸没,V排= V物所以ρ水<ρ物:满载的轮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改变?船会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二)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增减排水的体积以改变浮力(轮船、鱼)及增减自身的重力两种方法都可实现浮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0.5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导说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学习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10.5节,主题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以及相关应用。
二、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物体能够浮在液体或气体中,而另一些物体则会沉下去。
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浮力。
浮力是让物体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力。
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状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1.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2.物体的重力大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将浮起来;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将沉下去。
阿基米德原理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浮力 = 密度 * 重力加速度 * 积水的体积其中,密度是物体的密度,重力加速度是指物体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积水的体积是指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
三、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与装置1.一个坚实的容器2.水3.不同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块等)4.测量物体质量的秤实验步骤1.首先,我们准备好一个坚实的容器,然后在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
2.然后,我们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并观察其浮沉状态。
3.在观察物体浮沉的同时,我们使用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我们的实验观察和测量数据,我们发现以下规律:1.当木块轻轻放入水中时,木块能够浮在水的表面。
2.当铁块轻轻放入水中时,铁块会沉下去。
3.当塑料块轻轻放入水中时,塑料块能够浮在水的表面。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木块浮起来的原因是木块所受的浮力大于其重力。
•铁块沉下去的原因是铁块所受的浮力小于其重力。
•塑料块浮起来的原因是塑料块所受的浮力大于其重力。
四、物体浮沉应用的实例物体浮沉的知识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应用,实际上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案:苏科版八下物理 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10.5章“物体的浮与沉”。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 能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理解物体的浮沉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
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3. 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和沉入水底的石头,引发学生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沉状态,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物体浮沉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物体浮起来?如何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浮起来:ρ物< ρ液物体沉下去:ρ物> ρ液物体悬浮:ρ物= ρ液2. 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 ρ液V排g七、作业设计1. 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题目: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测得其浮力为5N,物体的重力为7N,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是什么?答案:物体沉入水底。
2. 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问题。
题目: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放入水中,测得其浮力为1.5N,求物体的体积。
答案:物体的体积为1.5×10^4 m^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浮与沉的基本概念。
2.掌握利用密度和浮力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3.能够应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物体的浮与沉,包括浮力的产生、浮力的大小和方向、物体浮与沉的条件等。
三、教学重难点1.难点:浮力的产生和作用方向的理解。
2.重点:物体浮与沉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实验报告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引入(10分钟)1.使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活动,如展示一张物体在水中的图片或带来一个漂浮和沉没物体的实物,引起学生对物体浮与沉的思考。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1.展示课件,简要介绍浮与沉的基本概念:浮力的产生、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浮力?为什么会有浮力产生?–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何计算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确定?步骤三:实验探究(25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将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浮与沉情况。
2.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就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与沉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步骤四:知识拓展(15分钟)1.继续讲解物体浮与沉的条件和判断方法,加深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2.使用课件展示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五:课堂练习(10分钟)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收集学生练习题,进行课堂小测评。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物体的浮与沉是由浮力和重力的比较决定的。
2.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物体的浮与沉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祝您教学顺利!。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①了解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知道漂浮、悬浮的含义;②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力与运动关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③了解轮船、热气球、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 的托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
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和 有关。
越大, 越大,浮力就越大。
三、浮力的计算:①浸浮F G F -=(已知物体的重力G 、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浸F 时使用); ②排浮G F =(阿基米德原理,此公式也适用于气体),其导出公式:排液浮排浮gV F G F ρ=⇔= 排气浮排浮gV F G F ρ=⇔= ③物浮G F =(仅适用于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
④向下向上浮F F F -=。
(已知液体对物体下表面向 的压力向上F 和液体对物体上表面向 的压力向下F 时使用)四、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 的压力和向 的压力之差产生的。
五、物体的浮与沉:在液体里的物体:①浮物F G <,物体 ,最终 ;②浮物F G =,物体 ;③浮物F G >,物体 ,最终 。
六、浮沉条件(注:下述中的物ρ是指物体的整体密度): 在液体里的物体:①物ρ 浮物液F G <⇔ρ,物体 ,最终 ;②物ρ 浮物液F G =⇔ρ,物体 ;③物ρ 浮物液F G >⇔ρ,物体 ,最终 。
七、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浸在液体里的体积占自身体积的几分之几,则其密度 。
当堂检测1、如下左图所示,将系于绳端质量相等的铁桶和实心铁球同时浸没在水中,静止在图示位置,绳子对它们的拉力F 1和F 2的大小关系是( )A 、F 1> F 2B 、F 1=F 2C 、F 1<F 2D 、无法确定2、如右上图所示,气球下面挂个小石子,悬浮在水中,轻轻触碰气球,则气球受到的浮力将(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3、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 。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五、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物体的浮与沉。
我们将学习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以及如何判断物体是否会浮起或沉没。
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为第十章第五节,内容包括:1. 浮沉条件的探究2. 物体的浮沉与密度关系3. 物体的浮沉与受力分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运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2. 掌握物体浮沉与密度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密度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3. 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浮沉与密度关系。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如何分析物体浮沉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木块、铁块、塑料球等)、水、尺子。
学具:学生实验套装、实验记录表格、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石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介绍浮沉条件的探究,讲解物体浮沉与密度关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密度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出示有关浮沉问题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有关浮沉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体的浮与沉浮沉条件:1.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等于自身的重力,物体浮起。
2. 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物体沉没。
浮沉与密度关系:1. 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浮起。
2. 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沉没。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并说明原因。
物体1:木块物体2:铁块物体3:塑料球答案:物体1:浮起,因为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物体2:沉没,因为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精选五篇)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苏科版物理[课题名称]: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和学具]: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课堂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教学1、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猜一猜: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试一试: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用心爱心专心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10.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1.重点:(1)观察物体的浮与沉现象,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2.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具准备】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烛、苹果等,smart课件。
【教学过程】处于平衡状态的两种情况漂浮: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有部分体积露出液面(是物体在液体表面的平衡状态)悬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是物体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物体的浮沉条件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松手的瞬间,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那么,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思考:当浮力和重力满足什么关系时,物体会对应处于什么状态?2.通过受力分析来分析物体的浮与沉(1)说明:假设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当浮力和重力满足下列关系时各处于什么样的状态?(2)物体的浮沉条件可以归纳为:当物体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上浮。
(最终漂浮)如G>F浮,则物体下沉。
(最终沉底)如G=F浮,则物体悬浮。
3.用浮沉条件解释“活动10.12”中所采用的方法插入Flash“物体的浮与沉”附上浮至漂浮过程中的受力图附下沉和沉底受力图教学反思:由于浮力问题贴近生活,但是又要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浮沉条件,这突出了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但是由于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强,导致在新课中,探究过程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1. 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2. 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分析物体的浮沉情况。
3. 掌握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计算浮力的大小,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 能够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3. 能够分析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了解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物体的沉浮控制因素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浮沉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沉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石头沉入水底等,引发学生对浮沉问题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等。
5.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物体浮沉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F浮 = G排物体浮沉条件:1. F浮 > G,上浮2. F浮 = G,悬浮3. F浮 < G,下沉沉浮控制因素:V排,ρ液,ρ物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入水中,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体体积为0.5×10^3m^3,求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为4.9N,物体会上浮。
10.5 物体的浮与沉教课目标【知识技术】(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依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2)知道经过改变物体遇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调或下沉(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说简单的物理现象。
【方法和过程】经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采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案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亲近联系。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经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及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课难点】对吞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进行受力解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课前准备注射器,输液管,气球,乒乓球、清水、盐水、橡皮泥、鸡蛋、密度计、长筒玻璃杯两个石头。
教课过程一、新课引入[ 设疑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何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二、新课教课(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演示实验 ] :分别让三只相同大的装了黄沙的药瓶吞没在大批筒的水中,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调直至飘荡[ 学生描述 ] :这四种浮沉状态的特色。
[ 学生活动 ] :让鸡蛋像潜艇相同浮沉[ 猜想 ] :正常的鸡蛋在水中是上调还是下沉?如何让鸡蛋飘荡呢?[ 学生实验 ] :把一只鸡蛋轻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飘荡状态,而后慢慢倒入清水,鸡蛋慢慢变成悬浮,连续加入清水,鸡蛋下沉。
如再加一些盐粒,鸡蛋以慢慢上调。
[ 谈论 ] :(1)鸡蛋在盐水中遇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鸡蛋处于不一样状态是因为哪个力发生了变化?[总结 ]:F浮 <G 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F 浮 =G 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悬浮F 浮 >G 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调[ 想想 ] :鸡蛋在悬浮和飘荡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的不一样之处是什么?[ 演示说明 ] :悬浮是物体吞没在液体内部的均衡状态,飘荡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均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把铜块和木块吞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飘荡在水面上。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10.5物体的浮与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学生需要理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即当物体所受浮力大于等于其重力时,物体将浮起;当物体所受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将下沉。
学生需要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包括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 能够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体的沉浮条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物体沉浮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以及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的沉浮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沉浮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沉浮条件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沉浮条件:浮力≥重力,物体浮起;浮力<重力,物体下沉。
影响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沉浮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答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沉浮现象如船只的浮起和下沉。
当船只装载的货物重量大于船只所能承受的浮力时,船只会下沉;当船只装载的货物重量小于船只所能承受的浮力时,船只能够浮起。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体沉浮的条件。
答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不同密度的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
物体的浮与沉今天我们来学习:五、物体的浮与沉(板书)三、新课教学:(一)、下面我们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液体假设:(1)、F浮=G物时,物体会怎么样?像这种浸没在液体中能处于静止状态,叫悬浮(2)、F浮<G物时,物体会怎么样?(3)、F浮>G物时,物体会怎么样?思考:物体能否一直向上运动?什么时候停下?学生讨论、交流,展示:(4)、当F浮减小到,等于G物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并有一部分露出液面,这种状态称漂浮请同学们总结: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下沉: F浮 G物悬浮: F浮 G物上浮: F浮 G物漂浮:F浮 G物总结:可见物体的浮与沉是由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决定的。
练习巩固1:一物体的质量为2㎏,体积为3×10-3m3,将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该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2:请同学们根据浮沉条件,利用你们手中的“浮沉子”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浮沉子”是如何实现浮与沉的?学生展讲:当用力挤压塑料瓶后,瓶内气体体积,压强,进入小瓶中的水增多,小瓶的重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小瓶子的重力浮力,就会下沉。
当松手后,瓶内气体体积,压强,进入小瓶中的水减少,小瓶的重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当小瓶子的重力浮力,就会上浮。
小结:“浮沉子”是通过改变实现浮沉的。
(二)还有其他方法改变物体的浮沉吗?分组实验:(1).如何是沉底的鸡蛋上浮?浮在水面上的鸡蛋下沉?分组展讲:你看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归纳:通过改变实现浮沉的小结: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重力和所受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板书)(三)、应用1. 潜水艇介绍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行爱国教育:1970年12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第一艘核潜艇正式服役。
海军核潜艇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核潜艇的自主研制凝聚了我国多少科学家的智慧结晶。
看视频:潜水艇的沉浮请同学们看课本P95-96“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潜水艇如何实现沉浮的?方法:向水舱中充水或排水来改变自身的重。
10.5 浮沉条件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观看蛟龙号视频提出问题:金属制成的潜水艇为什么可以自由在水中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引入研究的课题。
通过观察物体浸没在水中出现的两种运动状态和两种静止状态。
学生体验并创设问题情景并提出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猜想;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方案并亲手试验,通过探究纠正之前的一些片面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的浮与沉的兴趣。
通在次实验让上浮的物体下沉,下沉的物体上浮,在方法背后总结得出物体沉浮的条件是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的。
再次通过受力分析得到上浮下沉再次从二力平衡的角度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同时引入漂浮的状态和悬浮状态,沉底状态。
通过回顾刚才改变浮沉具体的方法,学生之前学过重力、二力平衡条件及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改变重力和浮力的方法,再次让学生理解具体方案的本质是改变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潜水艇材料并利用潜水艇模型体验其工作原理,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潜水艇中的实际运用。
最后通过比较两个气球浮与沉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浮沉条件在空气中同样适用。
课外延伸调查研究和小制作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浓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讨论和归纳,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分析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总结出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了解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浮至漂浮的动态过程,分析浮力和重力的变化情况。
【教学资源】
1.橡皮泥、苹果、蜡烛、带盖小瓶、钢珠、铁钉,泡沫块、鹌鹑蛋、盐、自制水槽及自制潜水艇。
2.视频:蛟龙号报道放飞气球视频
3. PPt幻灯片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是多少呢?
看完这段视频大家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播放蛟龙号视频
用金属制造的潜水艇为什么可以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潜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0.5物体的浮与沉(板书)
新课教学
(一)
演示:分别把铝块和木块放入水中
提问:两物体会处于怎样的状态?(PPT)物体在液体中向上运动--上浮最总结果有一部分露出水面---漂浮。
物体在液体中向下运动——下沉,结果是沉底。
试一试:请学生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如何运动?
提出疑问
你认物体上浮和下沉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分析浮在水面和沉入水底的物体的学生猜测
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猜想、观察
把实心橡皮泥、苹果、蜡烛、带
盖小瓶、钢珠、鹌鹑蛋等物体放
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上浮:重力小的浮力大的
观看视频,设问激发
学生的兴趣,引入新
课
进一步利用生活现象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
生亲身体会探究的乐
趣。
视频引入课题演示明确状态活动体验浮沉猜想浮沉条件交流发现问题活动体验方法
分析寻找本质课件突破难点回归理解本质
阅读实验分析课外拓展提升
受力情况。
有不同意见的吗?为什么?
演示:铁球漂在水银面上
进一步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看来我们还得经一步来研究下沉:重力大的浮力小的
此时引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蛋
和苹果和铁钉,通过实验纠正错
误。
)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猜想并进行
实验纠错,为下面探
究浮沉条件做铺垫。
试一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上浮的物体下
沉(选择4个)
使漂在水面上的苹果沉下去?
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瓶沉下去?
怎样使沉在水底的鹌鹑蛋浮起来?怎样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讨论设计方案:
插钉子
加水或加钢珠
加盐
加盐或捏成船型,吹起
让学生自己找到具体
的方法,体验学习的
乐趣。
同时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
观察能
力,质疑能力
同学们很聪明,都找到了方法。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说明什么呢?
我们从受力分析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沉浮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哪些力呢?(板画)插钉子,加钢珠这些我们最终改变了什么呢?
吹气,加盐最终改变了什么呢?物体受到了力。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重力
浮力
通过学生从感性到理
性的认知过程的推
进,培养分析问题的
能力。
体现从生活走
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物理方法
从物体受力分析的角度去分析物体的浮沉
动画:改变浮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运动。
上浮的最终结果
上浮的过程浮力怎么变化呢?增大浮力或者减小重力可以使下
沉的物体浮上来。
增大重力或者减小浮力可以使上
浮的物体沉下去。
生:画受力分析图
漂浮
学生分析
通过归纳表述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前面二力平衡知
识的应用,让学生体
会理论探究也是科学
探究的方法之一
用动画演示很快的实
验过程和学生无法观
察到的实验细节。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F浮=G,那么物
体将处于什么状态呢?演示实验:鹌鹑蛋悬
浮。
(PPT)
漂浮和悬浮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呢?
观察鹌鹑蛋悬浮
都是在液体中的静止状态
漂浮时部分浸入,即V排<V物
悬浮时浸没,即V排=V物悬浮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完成可能费时间,且成功率不高。
但这一特殊情况又必须展示。
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悬浮状态有直观的了解
通过对悬浮和漂浮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
进一步理解这两种状态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浮力或者重力的呢?回答问题:
方法一:改变瓶中的配重
方法二:改变液体的密度
方法三:改变橡皮泥排开液体的
体积
分析实验现象,回答问题:改变
了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
在理论初步建立后再
反思刚才的实验操
作,一起到呼应作用,
二起到升华作用。
总结结论:(板书)2.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 下沉
F浮>G 上浮
F浮=G (浸没)悬浮
F浮=G (部分浸入)漂浮
我们再来看一看之前一些同学的看法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分析:
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不相等
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会下
沉或上浮
学生分析下沉和上浮时重力和浮
力的变化情况。
学生分析:要判断一个物体的浮
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不能只看
一个力是大还是小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
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7,
做一做,潜水艇模型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讨论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自主阅读教材文本,讨论
学生操作潜水艇模型
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家还记得这个时刻吗?播放放飞梦想气球的视频,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支气球,请同学放飞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小结:物体沉浮
这样应用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ppt)。
请各位同学自选一个或几个物体做一个调查研究报告:他们是怎样在空气中实现上升和下降的!学生吹气,气球下落?
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
课后做调查报告,做一做孔明灯
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
科学生产实际中的应
用,激发学生的爱国
主义激情。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及对物理科学的兴
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