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图概括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44
地图概括知识点总结地图是一种用来展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形工具。
它是一种二维图形,通常以一定的比例尺来绘制地球上的真实地理信息。
地图通常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森林等,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如城市、道路、建筑物等。
地图是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的重要工具,它在军事、航海、地质勘探、城市规划、旅游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图制作的基本原理是将地球表面的三维信息投影到一个平面上。
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复杂的数学和地理学原理,不同的投影方式会导致地图上的形状、面积、方向等特征发生失真。
因此,选择适合特定目的的地图投影方式十分重要。
地图中的比例尺是地图上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表示地图上的一个单位长度对应地球表面上的多少长度。
比例尺可以以数字形式表示,也可以以图形形式表示。
比例尺的选择要根据地图的具体用途和用户的需求来确定。
通常,在较大比例尺地图上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但覆盖范围相对较小;而在较小比例尺地图上能够看到更大范围的地理信息,但细节则相对较少。
地图上的坐标系统是用来表示地球上的具体位置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地图坐标系统有经纬度坐标和投影坐标两种。
经纬度坐标是以地球的地心为原点,通过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而投影坐标则是将地球上的三维信息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并以平面坐标来表示地球表面上的点的位置。
地图上的符号和图例能够帮助用户理解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信息。
常见的地图符号有线状符号、面状符号、点状符号等,它们分别用来表示地图上的不同地理特征。
而图例则是用来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的含义。
通过图例,用户可以了解到地图上表达的不同地理信息的含义和意义。
地图上的比例尺、坐标系统、符号和图例等元素都是制作地图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使用这些元素能够使地图更具表达力和易读性。
地图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和特征进行分类。
按照比例尺的大小可以将地图分为大比例尺地图和小比例尺地图。
大比例尺地图通常用于具体的地理调查,它们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细节度;而小比例尺地图则用于展示更宽广的地理范围,它们通常被用于教学、科普等用途。
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地图概括是将地理信息从原始数据中进行筛选、抽象和归类的过程,以形成一个简化但仍然准确的地图。
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1. 筛选和选择: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选择,将不必要的信息去除,只保留最核心的信息。
可根据绘制地图的目的和受众群体来选择需要显示的内容。
2. 约化和抽象:对信息进行互相对比、比较、分类和划分,将复杂的信息以类的形式进行抽象,通过简化原始数据来减少冗余信息,从而使概括出的地图更加简单明了。
3. 精简和分类:对概括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分类和精简,以提高地图的易读性。
通常可以采用颜色分类、符号化等方法来表达不同的地理信息。
4. 分层和表达:将信息进行分层,并且通过图例、标注等方式表达,可以使得地图更具代表性和可读性。
5. 评估和反馈:制作地图后,需要进行反馈和评估,查看是否符合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地图学知识点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地图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导论一.地图的定义与基本特征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依据特定的数学法则,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将地理信息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客观现象的数量、质量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的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的载体——多样性数学法则的结构——(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图形的形状变化和尺寸变化)符号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的图形借助地图符号,地图是符号的模型)二、地图的功能与分类1.地图的功能:(1).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分为直接(从图中直接反映)和间接信息(分析)组成,(2).地图的传递功能将制图者和用图者联系起来,统一在地图信息的传递过程中(3).地图的模拟功能所需表示的对象,在众多特征中抽取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进行实物的模拟(4).地图的认知功能用图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形进行联想和推演和各种分析2.地图的类型(1)按尺度划分:大比例尺地图:大于比例尺1:10万的地图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2)按区域划分(了解)A.星球图、地球图B.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C.国家图、行政区图D.局部区域图(3)按照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不偏重哪一个要素,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专题地图(各自学科体系进行层次细分,构成地图的主要内容)(4)按地图的维数划分平面地图和立体地图(5)按其他指标分类按用途按语言种类按历史年代按出版和使用方式三、地图学1.地图学的概念: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2.地图学的学科体系(了解)3.地图学的相关学科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一、地球体与大地坐标系1.大地坐标系:大地坐标系是指描述地球表面空间位置的数学参照系。
地图学习题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大地经纬度:大地经纬度是建立在地球参考椭球面上的地理坐标系,大地经度是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1分)。
自本初面向东为东经0-180度,向西为西经0-180度(1分)。
大地纬度是指过该点与椭球面垂直的直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1分)自赤道向北为北纬0-90度,向南为南纬0-90度。
(1分)2. 墨卡多投影:墨卡托投影是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由墨卡托于1569年专门为航海的目的设计的,故名。
其设计思想是令一个与地轴方向一致的圆柱切于或割于地球,将球面上的经纬网按等角条件投影于圆柱表面上,然后将圆柱面沿一条母线剪开展展成平面,即得墨卡托投影。
在墨卡托投影中,面积变形最大。
在纬度60度地区,经线和纬线比都扩大了2倍,面积比P=m*n=2*2=4,扩大了4倍,愈接近两极,经纬线扩大的越多,在φ=80度时,经纬线都扩大了近6倍,面积比扩大了33倍,所以墨卡托投影在80度以上高纬地区通常就不绘出来了。
在墨卡托投影上等角航线表现为直线。
3.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将它投影到平面上将为一个椭圆(少数情况下为正圆),(1分)通过研究其在投影平面上的变化,作为地图投影变形的几何解释,这样的椭圆称为变形椭圆。
(2分)利用变形椭圆能更为科学和准确地阐述地图投影变形的概念、变形性质及变形大小。
(1分)。
4.视觉变量:视觉变量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形状、尺寸、方向、颜色、网纹5个方面(2分)。
在细分时,颜色的色相、亮度、彩度也可以理解为独立的视觉变量;网纹的排列、纹理、方向也具备视觉变量特性(2分)。
5.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6地球参考椭球体:地球椭球体是对地球形状的理想模拟,参考椭球体是对地球形状的第三级逼近,即与局部地区大地水准面切合的最好的椭球体。
《地图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apping basis课程编号:HZ160870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2学时:32 (其中:讲课学时:24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 8)适用专业:测绘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先修课程:测量学B、地理信息系统基础B后续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A、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地图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地球空间数据采集、获取的能力,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地图学总体的研究内容,为进一步的学习或研究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能够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专业软件对制图数据进行处理,进行间信息的地图表示并制作不同专题的地图,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可视化。
3.能够熟练进行地图设计、数据输入、处理及地图输出,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图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地图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第1单元绪论及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知识(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知识点] 明确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掌握地图的概念、特征及其功能;掌握地图的成图方法并了解纸质地图与电子地图的异同;掌握地图的分类;了解地图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熟悉现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4D产品;了解地图学的发展历史及现代地图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地图的概念、特征及其功能;地图的成图方法;地图的分类。
[难点] 地图成图方法。
[基本要求]8.识记:地图的概念。
9.领会:地图的特征及其功能。
10.简单应用:掌握常用的地图成图方法。
11.综合应用:掌握纸质地图与电子地图的异同。
第2单元地球体与地图投影(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知识点] 掌握大地水准面、地理坐标和地图投影的概念;掌握地理坐标中的三种经纬度及其异同;掌握我国大地坐标的54北京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及其区别;掌握地图投影的三种变形及其联系;掌握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及投影变换;掌握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构成方法及其特性;掌握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及其分类。
地图学第一章绪论一、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课题(一般指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二、地图所具有的特征:1.数学法则:如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等2.地图(科学)概括:将地理信息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3.完整的符号系统:把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质量和数量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与相互关系用十分概括与抽象的符号加以表示。
4.地理信息载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可以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实体模型,可以是各种可视化的屏幕影像、声像地图,也可以是触觉地图等。
三、地图的构成要素:1.图形要素:是地图所表示内容的主体,把自然、社会经济现象中需要表示为地图内容的数量、质量、空间、时间状况,运用各种地图符号表示出来而形成图形要素。
地图上的各种注记也属于符号系统,他们都是图形要素的组成部分。
2.数学要素:是保证地图具有可量性、可比性的基础。
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等。
3.辅助要素: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他们大部分被安置在主要图形的外侧。
辅助要素包括:图名、图例、地图编号,编制和出版本图的单位、时间,主要编图过程及参数。
4.补充说明:以地图、统计表图、剖面图、照片、文字等形式,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
四、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地图学是由对地图理论研究、地图制作方法与技术、地图应用这三方面的分支学科所组成。
(我国地图学者)五、地图的用途(功能)及重要性:在地学研究方面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1.认识功能:(1)可以组成整体、全局的概念,即确立地理信息明确的空间位置。
(2)获得物体所具有的定性及定量特征。
(3)建立地物与地物,或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