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第一讲共4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49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内容第一篇: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医学体系,它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中。
中医药对于中国人的健康保健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在这里,我将带着大家了解中医药的几个方面。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阴阳”、“气血”、“五行”、“脏腑”、“经络”等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些概念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
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膳食、精神、锻炼等方面的养生中,需要严格按照中医的理论来做。
二、中药材的介绍中药材指的是用于临床治疗和健康保健的药物材料。
中药材有茯苓、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
中药材有多种类型和功效,为人们的健康保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例如可以积极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人体形态等。
三、中药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药的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等要素,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健康保健的目的。
中药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例如草药调剂、针灸、拔罐、推拿等。
中药的治疗方法能够减轻人体的不适和疾病,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四、中医饮食中医饮食是养生和保健的重要方面,它强调在饮食方面合理搭配,从而达到调节身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中医饮食强调在食品的性质、吃食物的时间、食量的大小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例如,糯米可以补肾,多吃芹菜可以解毒、降血压,多吃草莓可以滋润气血等。
五、中医的按摩推拿中医的按摩推拿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舒展筋脉等,从而调节身体的机能。
常用的中医按摩推拿手法有拿捏、揉捏、推拿、按摩、拍打等。
通过中医按摩推拿,可以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从而增强身体健康。
中医药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是以整体观念和系统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理论,将人体看做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
中医药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第一章中医养生简论一中医调理,重在平衡社会的进步以生产工具的改造为标志。
当世界上出现第一台蒸气机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当出现内燃机时,社会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时的人类可以飞上天空了;当出现电脑时,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道养生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及大道养生八宝的应用与成功,则是人类养生保健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
大道养生的作用是什么?是通过调“时间”,开“方向”,恢复人体平衡。
何为“时间”“方向”?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状况归纳为五个方向:东、南、西、北、中。
东方生风,时间为春;南方生热,时间为夏;西方生燥,时间为秋;北方生寒,时间为冬;中土生湿,时间为长厦(阴历6月)。
如:某人夏日畏寒怕冷,标明其体内是北方冬天的气候。
养生师通过调养,在其体内建立一个南方夏天的气候。
寒热相交即不寒不热,人可获得平衡,平衡自然百病痊愈。
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规定药品可以写明疗效,如:治疗高血压;保健食品可以写明功能,如:调节血脂。
大道养生讲的是调“时间”,开“方向”,不属于法定的“功能”“疗效”范围。
根据行政法的立法原则,只要不是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公民和法人即可以做。
相反,行政执法机关制止或限制公民和法人行为时,必须有法可依。
否则,属于违法行为。
正因为大道养生不属医疗行为,才适合最广大的老百姓操作。
才能够实现笔者的终生愿望:把中医养生还给老百姓!只有最广大的老百姓掌握了中医养生,中国的这一国粹才能发扬光大。
可喜的是,2004年5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养生师试点培训班,标志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非医疗的中医养生作为劳动技能,普及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
把中共中央“三个代表”的决定落到实处。
真理简单。
真理是大多数人一接触就明白,只是未能总结出来的道理。
中医中药也很简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秀才医学,如笼中捉鸡”之说,意为凡识文断字之人学中医就像在笼中捉鸡那样简单。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授课人:张宏丽每个人都想健康地活着,大家听课的目的也是为了健康,我想问一个问题:人的寿命最高应该有多大?最低应该有多大?有的人说:最高是150岁,最低120岁。
其实不对,人的生长周期是20—25年,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那么,人的寿命最低应该是100岁,最高应该是175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岁老人越来越多。
人活百岁不是梦了。
人活到百岁并不难,就看你想不想活那么大了。
呵呵,在座的一些人笑了,谁不想活那么大呀,关键是怎么活?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活到百岁。
健康的身体来自哪里呢?健康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四个方面,即健康的四大基石:第一,平和的心态;第二,均衡的营养;第三,适量的运动;第四,充足的睡眠。
第四条通常宣传的是戒烟限酒,我把它改成了充足的睡眠。
为什么呢?中医认为睡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天天失眠,少活十年”。
???健康四大基石,好多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个问题:健康四大基石是有顺序的。
为什么谈这一点?因为现在讲健康的很多,报纸上天天登,老百姓却乱了套,因为报纸上说什么的都有,老百姓都不知道那个说法是真的,应该信哪个了。
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大家在看文章之前,如果发现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一条不是写的心态,而是其他方面的,顺序不对了,您就不必再阅读了,这肯定是外行写的文章,因为,中医谈养生,心态永远占第一位。
有什么心态,就有什么行为;有什么行为,就有什么结果;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为什么有这么深的关系呢????从生理上看,人活着依靠五个脏器:肝、心、脾、肺、肾。
举个例子,医院为死亡者开证明单,如果肝出现问题,写肝衰竭。
心出现问题,写心衰竭。
这五个脏器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肝”。
俗话说:“气大伤身”,就是指怒伤肝,一定要记住:肝受累,全身遭殃。
举个病例:病人因心梗死亡,血管堵塞,心脏停止跳动。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一、四时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二、十二时辰养生何为天?一日曰天!天,是生命的周期,即为24个小时一个生理周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周期。
天是生命的精准寿命衡量单位!一天地球完成自传一周;一天人完成日循环五十周;阴阳的日循环、日平衡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人的生命因“日循环平衡”而存在!疾病源于“日循环不平衡”的打破!人的生命活动,比如工作、休息、营养、排泄等都是以“日循环平衡”为单位为基础的。
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肺寅大肠卯胃辰,脾巳心午小肠未。
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
子时23:00--01:00│胆经。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一):中医养生——八要诀从两干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
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一、悦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
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相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
孙思邈说:“大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
”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
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
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欲,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湿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便人多病早衰。
《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苫,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
孙恩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 ,“食勿大语” ,“每食以手摩面及腹” ,“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
早在汉代,华陀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
中医养生知识讲座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些中医养生的知识,希望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我想强调的是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平衡。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气血平衡,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整体的平衡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平衡饮食、平衡运动和平衡情绪。
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既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又要避免过量。
运动方面,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情绪方面,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
中医注重预防,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持适度的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方式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中医还强调四季养生,认为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第三,中医养生讲究“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比如,根据不同体质的人,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如寒热体质的人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平衡体质;阴虚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滋阴补肾的食物来改善体质。
因此,我们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身的特点,并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变。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中医养生的“五禁忌”。
中医认为,有些生活习惯和行为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过度熬夜会伤害肝脏和心脏,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会导致气血不畅,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等。
因此,我们要避免这些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饮食、运动、情绪等多个方面。
通过平衡、预防、个体化和避免禁忌,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养生,共同享受健康的生活。
谢谢大家!参考资料:1. 《中医养生学》马文蔚、杨秀丽编著2.《中医养生与保健》杨海洪主编。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中医养生之道:1、饮食调养: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品。
这些食品都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2、慎防“久视伤血”:中医认为“目得血而能视”,因此长时间看书、看报、看电视等,不但会损伤眼睛的视物功能,还会使本来就不足的血更虚。
1般目视1个小时左右,应适当活动1下,使眼部肌肉得到放松,以恢复目之疲劳。
3、不要劳心过度:人的血液循环与心有关,大脑的血液靠心脏源源不断供给,若思虑过度,绞尽脑汁,就会耗伤血汗。
因此老年人,特别是血虚体质的老年人不可用脑过度。
1旦感到大脑疲劳时,就要调理1下,或欣赏鸟语或观赏风景,令人心情愉快起来,就可以很快消除脑的疲劳。
4、保持乐观情绪:血虚的人经常精神不振、失眠、忘记、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
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找朋友谈谈心,或听听音乐,或看看幽默剧等,争取主动排解忧愁,使精神尽快振奋起来。
5、药物医治:积极参加体育,:老年人常常感到这里痛那里痒,很重要的1点就是血不够用,血虚老人更是如此。
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加强气血运行,这样可减少或避免疼痛。
但运动量不宜太大,运动项目的选择也应以传统的健身运动为佳,如太极拳、8段锦等,还可进行远足、踏青,这样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活动筋骨。
女性中医养生的饮食原则:1、公道安排3餐。
早饭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特别是如果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草本曲纤等,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取,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取,也是天然的瘦腰食品,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饭可以吃点平淡的,蔬菜要占大部份。
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
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缘由是忽视,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公道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
饭后最少站立半小时,可以避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3、睡前5小时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