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
- 格式:pdf
- 大小:239.94 KB
- 文档页数:3
孔子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刍议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影响深远,涵盖了诸多领域,其中音乐思想及音乐实践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
在他的观念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通过音乐的熏陶,可以使人的内心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从而达到“仁”的境界。
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了音乐在个人成长和道德修养中的关键作用。
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志向,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和举止,而音乐则能够使人的修养达到完善的境地。
孔子主张音乐应当“尽善尽美”。
他在评价音乐作品时,不仅仅关注其形式上的美,更注重其内涵所传达的道德和伦理价值。
例如,他对《韶》乐极为赞赏,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则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反映出孔子对于音乐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
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音乐应当在艺术形式和道德内涵上达到完美的统一,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又能启发人们的道德良知。
孔子的音乐实践也颇为丰富。
他自身精通音律,善于演奏多种乐器。
据记载,孔子曾向师襄学琴,其学习的专注和刻苦程度令人钦佩。
他不仅追求演奏技巧的精湛,更注重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孔子还将音乐纳入其教育体系之中。
在他的私学中,音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通过音乐教育,他希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这种将音乐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各种礼仪活动、祭祀仪式都离不开音乐。
孔子强调音乐应当与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相符合,认为不合乎礼的音乐是不可取的。
他试图通过规范音乐的使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然而,我们也需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孔子的音乐思想和实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音乐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论语》音乐教育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教育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音乐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论语》中的音乐教育观点,并将其引入到现代音乐教育中。
本文将围绕《论语》中的音乐教育观点展开研究,探讨其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论语》中的音乐教育观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音乐教育,并对音乐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夫子武不厌文,文献彬彬,吾从周。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音乐的重视,认为音乐在文化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还提出了“雅”和“声”的区别,强调了音乐要正派端庄,不可偏离。
这表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标准,对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方向提出了要求。
《论语》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音乐教育的观点,如孔子教育学生要“听歌、观舞、吃坐从容”,强调音乐在培养情操和修养人格方面的作用;还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教育理念,都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论语》中丰富的音乐教育观点,对现代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雅”和“声”的区别,以及音乐在培养情操和修养人格方面的作用。
这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引导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注重美学教育和人格修养,传承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避免流于泛滥和低俗。
孔子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对于音乐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孔子提出了“听歌、观舞、吃坐从容”的音乐教育观点,强调了音乐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这对于我们设计音乐教育课程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总结和展望我们还应该关注当下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变化,结合音乐教育的现实需求,制定相应的音乐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为实现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简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主要观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礼仪、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
其中,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礼仪、经济等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一直饱受重视,儒家的音乐思想也就一直得到坚持的发展。
儒家的音乐观是由孔子看重音乐的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具体地说,儒家认为音乐有让人安静、让人听从政令、凝神思考未来、提升官员品德等功能,从而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孝经》为典范,重视歌咏的仪式性和确定的乐曲的完整性。
《孝经》中规定,凡是赞美君主的歌曲、赞扬至尊之人及让人向善的歌曲,都要刻制曲谱,并且有严格的完整性和仪式性。
而这一点在其他儒家谱写的曲子中也得到验证,比如《晋乐府》中的“群娃行”就强调了仪式性和音乐完整性。
节奏也是儒家音乐思想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儒家强调,好的音乐必须有好的节奏,而好的节奏则可以增加演奏的表现力,让聆听者感受到更多的感情。
比如,《晋乐府》中的“萧瑶赋”就强调了音乐的节奏,这种节奏被用来强调曲子中故事情节之间的转折点,使演奏者和聆听者都能感受到该曲子的丰富内涵。
儒家音乐观强调演奏技艺的基础性。
儒家认为,“临(音乐)者,乐其志也”,乐器的演奏者必须有良好的技艺基础和良好的习惯,在练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乐器技艺,以获得更好的乐曲表现效果。
在《孟子》中也有提及,音乐家必须诚心演奏,以便让聆听者感受音乐的真实性。
最后,儒家还认为音乐对品德的影响很大,在《论语》中提到,音乐可以让人学习仁德,从而产生善良的思想。
因此,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行,提升公务员的品德,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总之,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孝经》为主,强调仪式性和节奏感,同时也注重演奏的技艺和对人的道德培养,其目的是保持社会的秩序。
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礼仪等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朱熹《论语》释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朱熹的《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献。
在传统文
化当中,音乐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朱熹在《论语》释论中也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首先,朱熹认为音乐是表达宇宙关系的重要媒介,他认为音乐在将声音与其他
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同时,也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
而儒家思想则认为这种心理转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自觉性,强调审视自身的理想,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自身和外界之间的关系。
因此,朱熹在其《论语》论述中强调,要求音乐应贴合理性,优雅自然、刚柔相济,节奏平滑,量度精致,抒情优美,以更好地体现宇宙中萬物之间的息息相通。
此外,朱熹认为音乐强调的不仅仅是双方之间的美,他更看重把音乐融入社会
来调整社会秩序的作用。
朱熹认为,应以合理的乐律、恰当的节奏调节人们的情绪,培养审美情趣,使人们能够更加爱国、礼仪之邦,把音乐作为一种礼仪去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强调群体的优良品质。
朱熹在《论语》释论中,针对音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界定与学究,在
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儒家传统观念去认识音乐,以及他把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美学思想的视野与内涵,赋予了音乐更深刻的意义与功能,从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论语》中的礼乐思想研究由《论语》所载,可看出孔子及其原始儒学对前代礼乐传统的三大贡献:其一,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礼乐的核心内容凸显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其二,孔子又从礼乐的两个方面,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化:一则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将传统礼乐文化重塑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终极目的,以礼教、乐教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伦理平民化为主要途径的礼乐教化论,从而儒学也由之发端,二则以仁、敬释礼乐,以发掘与开显原有先王礼乐文化的内在人性及其心理基础。
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所谓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的双重实现,不但以政治伦理的平民化、普及化为中介和内容,而且离不开人们的仁、敬等人性本质。
孔子将传统礼乐文化的根基,安放在“仁者爱人”的生命跃动中,也使原始儒家礼乐思想所致力的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在“慎终追远”的血缘亲情、“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与“出门如见大宾”人伦关怀中最终得以实现。
孔子这种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新的礼乐观,既为传统礼乐找到了一个人性基础,也对礼乐的性情前提作了进一步的推究与论证。
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礼乐传统,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的制度化、政治化改造以后,这一作为周代宗法社会等级规范的礼乐制度,便已初具伦理学意义。
但是,孔子却将主要用于政治领域的西周礼乐制度,进一步伦理化而使其具有了完整的伦理学意义与社会意义,由此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
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从而使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礼乐观构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
在孔子等原始儒家看来,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到大,就必须要经过礼乐熏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礼,无以立。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思想解放空前活跃,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由斯兴焉。
孔子作为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这些身份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孔子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音乐家。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尤其重视音乐方面的教育。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孔子关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反思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音乐教育有何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乐音乐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国古代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和“乐”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可见礼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接连两次发问,礼和乐到底是什么?孔子明确地指出“礼”和“乐”不是单纯指制礼作乐的器物或者乐器,礼乐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内涵。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德,那该如何对待礼和乐呢?“仁”是《论语》的核心,同样地,“仁”的思想也贯穿于孔子音乐教育的全过程。
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常读常新,开卷有益。
笔者每一次捧读《论语》,都仿佛看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学习修身源起于《诗经》,立身处世之道在于学礼、懂礼、遵循礼的原则,最后达到的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取决于音乐的修养。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出的教育内容,不仅注重诗教、礼教,尤其重视乐教。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使人性情平和、卓然自立、明辨是非善恶,使人充满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论语》中所反映的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线索作者:李坤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20期摘要:《论语》是儒家思想最为直观的言论集,承载着孔子及弟子对音乐思想的重要阐述,本文通过对《论语》中某些语句的解读,有时能用之以反映儒家音乐思想及音乐史学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古代音乐史学的印证提供了线索,所以在此陈述。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音乐史学一、《论语》中音乐相关语句选述西周时期,礼乐一体,音乐的存在是为礼而服务的,极度强调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而鲁国是西周初制礼作乐的周公旦的后人所封的国家,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中,相对其他国家而言,鲁国的礼乐制度以及所用音乐保存最为完善,否则也不会有《左传》中孔子“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也不会有吴公子季札鲁国观风事“请观于周礼”的举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的音乐观念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基本保持着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崇尚与继承,以及音乐上对于阶级性观念的强调。
这样的音乐观念作为孔子对于音乐的最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论语》的始终,在各处均有所体现。
1.《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泰伯篇》)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篇》)前两句话在许多学者探究孔子的音乐思想时被反复提及,这两句所体现的都是孔子音乐思想中对于音乐教育的思想内容以及观念,同时这两句的受众群体较之前也有所变化。
之前的两句话其希望的受众群体自然是统治者,是表示对于统治者用乐“僭越”的反对态度;而这两句则是面对更加广大的社会大众,显然更加强调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
第一句《八佾篇》中提及了孔子所有思想的核心“仁”,并且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那么他便谈不上“礼”,也谈不上“乐”。
《论语》中的音乐考量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对学生既“授业”、“传道”,又“言传”、“身教”,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乐》教则是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乐》教思想、《乐》教内容、《乐》教方法首开了中国文化下移之风。
他积累了丰富的《乐》教经验,提出了许多《乐》教原理、原则,在中国《乐》教史和教育思想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安上治民,文以礼乐,可成人矣孔子是一位音乐大家,他的音乐天赋非常好。
他多才多艺,自幼喜爱音乐,妙于琴、善于歌、精于箫,不仅懂得音乐的韵律,而且常用音乐表达性情和感受。
孔子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的素质、道德和人格培养上。
他十分看重音乐“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将“和谐”看做音乐之美的最高境界。
他既看重“乐和”即音乐自身的婉转柔和、雍容典雅、强弱适度、高低和谐;更看重“人和”即琴瑟和谐。
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孔子用音乐治国安民,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基础,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法宝。
首先,孔子认为音乐是为政治服务的。
据《礼记?乐记》记载:“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其极一也。
”孔子认为应把礼仪、音乐、政命、刑罚作为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安邦的手段运用于社会各领域。
“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周礼·地官·大司徒》)通过传承音乐的方法“防万民之情”、巩固阶级统治,实现安邦治国。
当孔子听到子游用音乐治理国家时,他满意地微微一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当他的学生颜渊问怎样才能治理国家时,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伎人。
摘析《论语》的音乐思想作者:阙烁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记录、整理孔子言行而成的《论语》则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其中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从《论语》经典语句着手来摘析、阐述《论语》中涵盖的音乐思想。
【关键词】乐;善;仁;教化绪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走过数千年的风雨沧桑。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得以代代传承,甚至已经融入民族的灵魂与骨髓里。
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几乎成了中华文明的代名词。
与《大学》、《中庸》、《孟子》称为四书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有关音乐艺术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状况,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更折射出其音乐思想的光辉。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主张和思想,同其在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一样,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本论:乐:《论语》中提到的“乐”,指的是流传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分为诗歌、舞蹈、以音乐三部分。
而本文将论述的“乐”则是以音乐为主,即“歌、舞、乐”中的音乐部分。
如《论语》中出现的“歌”、“击磬”、“瑟”等等。
善: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谈及了自己的一次听音乐的感受:“不图为乐之于斯也”。
当时,孔子在齐国听韶乐,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孔子从自身感受出发,发现音乐竟能让人达到如此境界,有如此醉人、感染人的魅力。
让人得以精神上的满足,以至于忽略身体上的饥饿。
《论语·八佾》中孔子评韶,“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音乐教育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而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对于《论语》与音乐教育的研究,既可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丰富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论语》对音乐教育的启示《论语》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音乐要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这对于音乐教育者和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还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不断追求,这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种理念。
二、发挥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思想和观点能够为音乐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乐”的重要性,提倡以音乐为教育的手段,注重培养人的美感和情感,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道德和美的力量。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音乐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论语》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论语》的音乐教育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索音乐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提升音乐教育的品质和效果,促进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结合《论语》中的思想,可以为音乐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理念,促进音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音乐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而《论语》对音乐教育的研究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支持。
加强对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论语》的音乐教育研究,可以提升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传统文化情怀和音乐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推动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对《论语》中孔子音乐思想的解读作者:代晓琴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论语》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记载,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蕴含了重要的理性内容,其核心还是以“仁”为基础,从人基本的生活审美需求出发对生活中的音乐艺术进行分析。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和探讨《论语》中孔子美学思想,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音乐美学仁一、有关孔子的总体概述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社会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祖先原先是宋国的贵族阶级,不幸的是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曾经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小官,步入中年以后曾经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等官职,因为对执政者的不满,所以辞官到列国周游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晚年专心进行讲学,其思想主要见于弟子重后人整理编纂的《论语》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对《论语》中孔子音乐思想的解读在《论语》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下面就从四个主要的方面进行探讨,对孔子的音乐思想做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一)以“仁”为核心的孔子音乐精神“仁”是孔子一切思想文化的核心所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关于“仁”的思想,孔子所提倡的“仁”,有着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双重含义。
孔子有言:要想做到“仁”,首先就需要做到自我修养的提高,要有诚实、庄重、勤奋、勇敢和智慧等美德,“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品质,是一切完美人格的体现。
孔子把“乐”的活动作为陶冶一个人心性和培养人具备“仁”的品质的最好途径。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诗、乐、文在道德培养和人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是君子的必须课程。
《论语》中对于君子的人性是这样描写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成于艺”。
由《论语》解读孔子之音乐思想作者:魏雪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5期摘要:孔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对儒家的音乐思想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论语》作为儒学的代表作,在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反映了孔子独到的音乐思想,如对礼乐的认同、有关音乐的审美、以及对俗乐所持的态度。
关键词:《论语》;孔子;音乐思想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03-02《论语》是我国传世的儒家经典学说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
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反映了孔子所主张的儒家音乐思想。
一、对礼乐的认同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频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讲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当时的周王朝已经趋于名存实亡的境地,各诸侯国的乐官也纷纷“跳槽”,《论语·微子》中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鼓武入御寒,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这里所提到的人物都是一些鲁国的乐官,大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击鼓手方叔避居到黄河岸边,小鼓手武到汉中去了,少阳和击磬的襄逃到海滨去了。
这种现象无疑对音乐的交流起到了一定得作用。
但是孔子对这样一种局面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是破坏了周文王的那一套礼乐制度,导致社会秩序紊乱。
孔子认为礼乐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事关治国之大事,音乐与政治之事相同,故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做。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李金洋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3期摘要: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也是儒家学派当中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弟子将他的言行语录和思想都记录下来了,通通整理成当今的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一书是儒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典籍之一,这本书中包含着许多方面的思想,其中孔子讲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也融入到了这本书中去,孔子对音乐有着很独到的见解,不是将音乐和其他思想方面分裂、隔离开来看待的,而是将音乐融入到育人、教化、治国等方向中去。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些理念,强调尽善尽美的音乐标准,提倡“和谐”的音乐理念,并且鼓励大家建立“和谐”的音乐审美,这些都对当下的音乐教育有了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就《论语》中的音乐美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讨论其中的思想。
关键词:音乐美学;论语;孔子孔子开创了我国私学的风气,并且他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开设了一门他投入特别多的一门课,孔子通过这门课程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也通过这门课程来提升学生本身的艺术操守。
孔子擅长弹奏古琴,吹箫和笛子等多种乐器,并且十分讲究声乐韵律,同时也擅长歌唱,孔子创作的《龟山操》等乐曲,都极大程度的表现出了孔子所拥有的高超谱曲能力和极高的艺术情操,向我们展示了很高的音乐才华。
孔子对音乐有着极高的修养,但是他却没有留下任何的具体理论书籍,对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也没有具体的、系统的说明,我们对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只能通过《论语》来分析,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华美学精神,对当今的现代音乐教育也是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背景(一)社会背景随着社会巨变,当时的奴隶制社会已经开始瓦解了,并且向封建制度过渡,经济水平大大提高,社会各个方面也都呈现着蒸蒸日上的势头,农作物产量不断提升,并且个体经济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手工业也有了苗头。
与此同时,冶铁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随着掌握铁器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生产的效率也就不断地提升起来。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儒家的音乐思想是:1、主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2.主张“礼”“乐”并重;3.提倡乐通伦理。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称着于世,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1、“美”(其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趣”)“仁义”(即为符合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合一,就是孔子基于对音乐的体验而明确提出的对音乐的基本重新认识、建议。
《礼记·乐记》说道:“乐者趣(le)也。
君子暗自其道,小人暗自其欲。
”趣(yue)首先能带散发出感官上的乐趣“趣”(le),这就是音乐“美”的基础。
孔子对此十分重视、充分肯定,因为这也就是孔子把音乐做为教化手段的基础。
但是正像《史记·乐书》所说:凡作乐者,所以节(无为)趣。
君子以耿介为礼,以损减为乐,趣(yue)其如此也。
所谓“和”,实指各种异质的拉季夫卡统一,各种矛盾性质的消除。
音乐的功能正在于和再分人心,当然只有“美”、“仁义”统一,“仁”、“趣”融合的音乐才具有这样的功能。
特别强调“美”与“仁义”、“仁”与“趣”的人与自然统一,就是孔子为人生的艺术的最重要基础。
2、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又把“礼”“乐”“刑”“政”同举,认为“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史记·乐书》)。
可见乐被赋予了何等重要的政治教化功能。
当然,“乐”与“礼”与“刑”“政”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是也。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
因人心之乐(而以乐导之,,就是陶冶的功能。
以美善合一,合乎“仁”的要求的音乐陶冶教化人,可以让人心之乐(le)成为追求“仁”的力量,使得出治道也。
系统总结儒家音乐思想儒家音乐思想是儒家学派中的一部分,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音乐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音乐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对于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儒家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音乐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理念进行阐述,最后对儒家音乐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儒家音乐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乐府文化。
乐府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它以歌谣、乐曲的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重视乐府,将其作为教育人民的一种手段。
孔子认为音乐能够达到“和鸣有礼,和乐有道”的境界,通过音乐的教化来塑造人的品格。
他主张要用乐府的内容和形式来传播道德伦理的观念,使人们产生正面的情感和行为。
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儒家音乐思想逐渐形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儒家经典《论语》中就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如孔子对于音乐的原则、音乐和礼仪的关系等内容。
同时,儒家学派还注重音乐的实践,例如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经常举行音乐饮宴,以此来弘扬儒家音乐思想。
此外,儒家音乐在历史上也成为皇帝和贵族的重要兴趣和修养内容,推动了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在儒家文化中,音乐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强调礼仪的规范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心世界。
儒家音乐追求“和”的境界,通过音乐的和谐与协调来塑造和修养人的道德品格。
在儒家文化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可用于培养人们的情感态度,提高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和”。
即通过音乐的和谐与协调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团结,传递出和平与祥和的力量。
儒家强调音乐的道教功能,通过音乐的教化来达到修身齐家治社的目的。
儒家音乐强调的是内外相合,音律和声音要与人的内心情感相契合,外在表现与内在境界相一致。
此外,儒家音乐还倡导雅俗共赏的理念,即音乐应该既能教育人,又能受众广泛。
儒家音乐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探究《论语》中的音乐思想作者:刘硕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5期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众多思想,其中包含有关音乐的不少经典语句。
本文论述了《论语》中的音乐和音乐思想,并从中探究出孔子及儒家音乐思想的精华与实质所在。
关键词:《论语》孔子儒家音乐思想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孔子是一位潜心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家,遵循着“至圣先师,万世之表”的治世哲学与做人规范。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精心编纂的一部儒家学派的传世之作,是收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完成于战国初期,共计二十卷。
《论语》一书除了在治国安邦、人格养成、教育理念、文化传授、礼仪守则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以外,融入其中的音乐思想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也是研究孔子及儒家音乐思想极其重要的史料来源。
一、《论语》中的音乐和音乐思想《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要文体,集中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的谆谆教诲和启发辩论的育人思想。
笔者通过整理出《论语》中有关音乐思想和音乐理念的语录,进行辑录并加以分析,从中探寻出了孔子关于音乐的美学价值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又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评价《韶》这首音乐时说:“美极了,也完善极了。
”评价《武》乐时又强调说:“美极了,但是没有完善到极点。
”因为舜以禅让得天下,所以尽善尽美;而武王以武力征伐得天下,所以虽然尽美,但不能称之为尽善。
孔子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是:既要重视艺术形式的美,又要重视音乐内容的善,这个观点对于如今我们研讨音乐美学、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样适用。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我反对那些用紫色夺去红色正宗地位的人,憎恨用郑国的靡靡之音夺去雅正之曲的正统地位。
仇视那些用花言巧语使国家衰败的人。
”孔子对于正统音乐的热衷和对于靡靡之音的厌恶表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