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20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1课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一、取食行为1.意义:保证动物的生存。
2.方式: 诱捕猎物、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加工、贮存食物等。
二、攻击行为1.概念: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三、领域行为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四、防御行为1.概念: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2.类型:警戒色、气味、拟态、保护色等。
3.特殊方式:遇到敌害时,乌贼喷出墨汁;金龟子假死;蜥蜴断尾;黄鼬释放臭气等。
探究点: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探究案例: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
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
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合作交流:(1)狼群追捕鹿群是一种什么行为?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
有利于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
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答案:是,因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该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争斗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则停止攻击。
(1)取食行为包括获取食物和处理食物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材分析:《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动物的行为》的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认识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本课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教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按自己思维发展的特点去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使学生了解动物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鸟的占区炫耀”(自绘);“动物的拟态”挂图;雄百灵鸟两只;甲虫若干只。
教学建议电化教学手段完备的学校,可在课前录辑教材中需要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象带。
但未经选择、编排的一般野生动物内容的录象带不宜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免冲击本节课的正规教学内容。
没有电化教学设备时,除尽量利用教材中的彩图、插图、现有的挂图、模型、标本外、可尽量利用校园内外的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百灵鸟是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的野生留鸟,在其他地区是常见的笼养鸟。
可准备两只雄百灵鸟,分别养在两个笼子里。
雄百灵鸟在发情期有互相攻击的行为,在春季,两只雄百灵鸟隔着笼子便会发生攻击行为,课堂演示效果较好。
本节教学进度如果在6月下旬,百灵鸟的攻击行为稍差,若两笼靠近没有发生攻击行为,可以把两只雄鸟放进一个笼子,攻击行为仍然可以发生。
昆虫的假死现象是动物防御行为的一种方式,是直观教学简单易行的方法,可相继把甲虫从高处摔到玻璃水槽中,效果很明显。
使用谈话法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走题,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课堂教学。
学生不熟悉或答不出的内容由教师讲述。
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在生物学上有着积极意义,教材中没有涉及,老师可以简要地讲述一些。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2.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讲述新课:引言:上节课布置了观察动物行为的作业,哪位同学观察到了有趣的动物行为,举一例向大家说说。
只要求两三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观察,时间约用三四分钟。
同学们观察的现象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多种,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一、攻击行为两只同种的动物在一起,或是一群同种动物在一起,一般情况都能和睦相处。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大象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多种因素。
以下是对大象攻击行为的一些科学解释:
防御行为:大象是领土意识很强的动物,当它们感到自己的领地受到威胁时,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是对入侵者的警告,以防止它们进一步接近。
保护行为:大象非常重视家庭和亲属关系,当它们看到家人或同伴受到威胁时,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它们。
这种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伤害。
愤怒行为:大象也有情感,当它们感到愤怒或受到挑衅时,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来发泄情绪。
这种行为可能是由于受到惊吓、疼痛或其他刺激而引发的。
竞争行为:在野外,大象之间有时会发生竞争,争夺领地、食物或配偶。
这种竞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大象攻击行为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大多数大象都是和平的,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采取攻击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大象的生态习性,避免干扰它们的栖息地和行为习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
同时,对于那些与大象接触的人员来说,了解大象的行为特点和学习如何与它们和平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助于减少潜在的风险和冲突,保护人类和大象的共同利益。
观看《人与自然》记录五种动物的行为写一篇小科普文摘要:一、引言1.介绍《人与自然》节目2.观看节目,记录五种动物行为二、动物行为的分类1.攻击行为2.防御行为3.繁殖行为4.社会行为5.节律行为三、举例分析五种动物行为1.攻击行为:狮子捕猎2.防御行为:刺猬的刺3.繁殖行为:鸟类筑巢4.社会行为:蚂蚁搬家5.节律行为:猫头鹰捕鼠四、总结1.动物行为的重要性2.人类应该保护动物和环境正文:观看《人与自然》这个节目,我们能够了解到许多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
在节目中,我们记录了五种不同的动物行为,它们分别是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和节律行为。
首先,攻击行为在动物世界中很常见,它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
例如,狮子在捕猎时会展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它们会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然后突然发动攻击,用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抓住猎物。
这种行为是狮子生存的一种方式,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其次,防御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
比如刺猬,它们身上长满了硬刺,当遇到危险时,会把身体卷成一个刺球,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再者,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鸟类在繁殖期间会筑巢,为即将出生的小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家。
这种行为不仅表现出动物的母爱,也是为了保证下一代的繁衍生息。
此外,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
蚂蚁在搬家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序的队伍,工蚁负责搬运食物,兵蚁则负责保护蚁穴。
这种高度组织化的行为是动物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
最后,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
猫头鹰在夜间捕鼠,就是一种典型的节律行为。
它们在夜间捕猎,白天休息,这种行为有助于猫头鹰保持敏锐的视力和听力。
总之,动物行为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和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