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岭三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05 KB
- 文档页数:6
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比较·探究 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比较探究《第一堂课》与《最后一刻》,《梅岭三章》与《示儿》。
3.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一堂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3.比较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一、预习展示1.导入:多媒体出示关于某某大屠杀的悲惨图片,然后跳入有关日本在北平实施奴化教育的图片。
教师解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某某,三十四万生命,无论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待哺的婴儿,无一幸免。
当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后,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征服中国人的心”是比屠杀更重要的。
从精神上强制扼杀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从行动上培养灌输中国人民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性,使之服服帖帖做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顺民。
在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究欲望的时候,顺势导入新课。
2.展示成果:以组为单位选代表,在班内交流预习成果(包括作者、字词、疑问和学生可能体会出来的其他点),学生展示,教师及时明确重点,指出难点,引导疑点,将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师生共同解决。
(1)积累字词管辖(xiá )门坎(kǎn)堵塞(sè)眼眶(kuàng)绊了一跤(bàn)(jiāo)(用PPT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检查学生,然后教师出示答案明确)(2)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人,满族。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1951年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中国古代小说,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内容涉及了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是一部集中了中国古代小说社会性、人性、爱情与仁义道德的杰作。
在教材选取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选取适当的篇章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梅岭三章》,了解小说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2.增进学生对古代小说社会背景及人性、爱情、仁义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对文学创作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探究人类文化发展并继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古代小说文学的审美和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小说情节与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结构,理解小说中的各种元素。
2.阅读法:逐段阅读,包括细读和快读,帮助学生领会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板书法:通过板书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便于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丧夫之痛不及再婚之苦课文分析:通过讲述梅卿与冀国夫人的故事,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与伦理道德。
教学重难点: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心理的转变和演化过程的展开。
教学过程:1.导入:讲述梅卿与冀国夫人的故事,并带出故事中的问题。
2.学生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3.讲授:组织学生逐步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按照故事情节引出小说创作手法,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审美。
4.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换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促进学生方才理解的加深,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5.总结:总结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小说创作手法,让学生加深印象,为下一章的教学作铺垫。
第二章:春宵一刻值千金课文分析:通过梅卿与钟灵的故事,引出小说人物之间情义、爱情和仁义的价值。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知识: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三首诗古诗的意旨和思想感情;理解诗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
2. 能力:借助关键词,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和意境;初步感受本诗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情感:在对比参读中,体悟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和诗人的英雄情怀。
2教学设想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它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炼、形象、生动,本课教学将采用本人摸索试验的“四读五步”教学模式,通过自学结合诵读来达到教学目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旨,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难点:感受本诗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板书“入境入情”,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语气来读这个成语。
提问:“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一个成语吗?”下面我们共同围绕“入境入情”来学习诗歌《梅岭三章》。
活动2【讲授】识字析句,把握音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凌然正气的民族,之前我们知道了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走近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去感受他的伟岸人格。
他就是被称为“将军诗人”的陈毅元帅。
出示作者老师班上曾有一位同学在读《梅岭三章》时,动情之处挥笔写下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带着它去日本参加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
如果大家学习积极,敢于提问题,老师就把它奖给我们班。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创作这三首诗歌的情景。
请看大屏幕。
出示背景视频读诗句1、请同学们先认真地自由地读一读这三首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找一找节奏和韵脚。
(开始读)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把自己的声音放出来,放松。
(读好了吗?读好的同学请坐好)2、指名朗读(好,谁来读一读?你读大家听好。
第一次读成这样,真不错。
读的字正腔圆。
)(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
)出示重点字音会读吗?女生读一遍课文,别忘了读序。
活动3【活动】阅读探疑,理解诗意。
梅岭三章【教课目的】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教课要点】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课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人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季,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 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仇敌一无所得,便悻悻救围而去。
今日,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即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剖析1.朗诵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诵、齐读,读出气概,读出感情,直至娴熟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说说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议论并概括: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址、缘故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究竟的信心。
3.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存亡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路程,申反动统治苦战究竟的革明今生不见革命成功,命精神死后必需招集旧部英魂,持续战斗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人抱恨终天,鼓励幸存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者努力作战,以成功捷神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知反动派势必失败,自由之花势必绽放4.发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崇奉牺牲的革命精神议论并概括: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岭三章》教案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
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梅岭三章永登县中堡镇初级中学火常三[教学目标]德育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能力点: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知识点: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新时代正气歌《八荣八耻》,学生欣赏。
)同学们刚才欣赏了新时代的正气歌《八荣八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三月份号召全国人民树立一股浩然正气而提出的。
在这一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
二、整体感知(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三、问题探究(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
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总领全诗(2)、借代设问(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质疑、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插进敌人的心脏。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实行残酷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赏大洋三万元。
1936年,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
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对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好遇到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七年级语文下册北师大版《梅岭三章》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北师大版《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ing)(ya)遍种(zhong)即为家(wei)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部下多有牺牲。
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
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
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
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
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
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
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
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成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梅花的坚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生字词和成语的学习。
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梅花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美。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梅花诗词,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生圈出生字词和成语,自主查阅词典,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梅岭三章”分别写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诗歌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意象美。
6.作业布置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梅花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梅花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3.诗歌欣赏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提高了文学素养。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学生对梅花的热爱程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梅花园,感受梅花的魅力。
2.邀请专家进行梅花讲座,提高学生对梅花的认识。
情感态度: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及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至死
反复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意,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
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
读准字
,把握节奏和韵律。
,召集牺牲的将士们,彻底斩杀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誓死推翻
,表述了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包含自
组织学生诵表达诗人誓死与国民党反动派
与李清照的哪两句诗境界相类似?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B/C/D。
课程名称:《梅岭三章》初中语文课教案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梅岭三章》中每一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梅岭三章》中每一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
教材准备:《梅岭三章》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梅岭三章》吗?你们知道这些诗表达了什么吗?”第二步:介绍《梅岭三章》(10分钟)简要介绍《梅岭三章》的背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强调每一首诗的主题,即《秋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和《秋夕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而作》。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阅读《梅岭三章》中的每一首诗。
分别讨论每一首诗中的内容,特别关注诗人的情感和感受。
问学生:“诗中有哪些词句或段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探讨每一首诗的主题和情感,以及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信息。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梅岭三章》中每一首诗的主题和情感,以及诗歌的文学价值。
与学生讨论这些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并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想,或者组织学生朗诵这些诗歌,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梅岭三章》的背景、内容和主题,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动人的故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借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学情分析《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七年级学生对诗歌的赏读基本停留在熟读、背诵的基础阶段,对诗歌内涵情感的把握还需长期的锻炼。
这堂课是比较深入的解读诗歌的示范,希望对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有帮助。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体会作者为革命献身的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难点:赏析多种修辞方法在诗中的运用。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老师讲述陈毅智斗黒田佐夫的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陈毅元帅戎马一生又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它曾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视死如归,写下过铁骨铮铮的“绝命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梅岭三章》。
活动2【活动】诵读感知(一)朗读课文1、出示朗读要求,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字读音,朗读节奏等。
活动3【讲授】赏析感悟疏通小序自读,利用课后注释疏通小序意思。
学生口译小序,教师补充资料,问:小序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点明创作背景。
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
感知当时的必死处境。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明确:“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梅岭三章》题解: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
大庾岭(图片)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陈毅手迹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
曾留学法国。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
“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
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学习小序1936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注释:丛莽:树丛草莽。
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诗前小序,交待了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及缘由。
判断:小序是当时写的,还是后来补写的?──“旋围解”说明是补写的。
学习第一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注释: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
阎罗:借指反动势力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 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
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儒学代表章回小说——《梅岭三章》。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学习这个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故事中的主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 理解和诠释儒家思想的内涵。
3. 认识故事中的主题,史料与文学的关系。
4. 增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儒家思想的运用,如何将其应用到对人性、道德标准的思考中。
2. 通过阅读小说,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史料,探寻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儒家思想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2. 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阅读指导法:对小说中的生僻词汇、语言风格、地理背景等进行解释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五、教学步骤1.引言(5分钟)利用PPT展示关于明代小说《水浒传》的一些背景介绍,为本次教学做铺垫,并带领学生一起读《梅岭三章》的开头,了解章回小说的典型结构。
2.讲授儒家思想的内涵(20分钟)通过PPT讲授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举例说明在《梅岭三章》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标准等问题。
3.阅读指导与导读(30分钟)指导学生对小说的生僻词汇和语言风格进行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4.课堂讨论(4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等问题,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5.结语(5分钟)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学习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成果:学生可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文学作品中的阅读与理解上。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
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
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
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
“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
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
《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后吴果被越灭。
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
“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
“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
“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
“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
“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10.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