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瞻”与“沉迷”——论宇文所安《晚唐诗》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6.77 KB
- 文档页数:3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下)_hasgo122三、中晚唐综论中晚唐论文有吴在庆《中晚唐苦吟之风及其成因初探》〔354〕、徐青《中晚唐时期的诗律特点》〔355〕。
综论盛中唐的论文有吴相洲《论盛中唐诗人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的影响》〔356〕。
孟二冬《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357〕认为,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诗歌“意境”的概念,并对之加以探讨的是中唐时期的一些作家和诗歌理论家,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这与前人及同时代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学术思想哲学理论观念,尤其是禅玄有密切的关系。
吴湘洲《论唐肃宗黜华用实主张对诗风新变的影响》〔358〕研究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逐步确立黜华用实的用人方针,对士人行为风范主动加以改造,使之由高华走向沉实,诗风亦随士风发生变化:帝王师式的人物风范不见了;尚言谈议论变为勤于吏事了;率性任诞的作用逐渐消失了。
有关晚唐的综论性文章在两年间呈上升趋势,袁文丽《晚唐诗人内向心理探因》〔359〕结合晚唐的衰微国势政治生活空间、士大夫文人生活、宗教哲学对晚唐诗人的影响,以文学思想的转变,探讨晚唐诗人内心幽微心理产生的原因,并进而分析内向心理带来的诗歌特色:冲淡玄远、含蓄委曲。
赵山林《晚唐诗境与词境》〔360〕认为,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
2.艳体与曲笔,即以浓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寄托身世之感。
3.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小艺术结构细密,而境界趋于静谧深邃。
晚唐诗歌的这些特色对于处在形成与发展中的词的特殊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总《论唐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361〕认为,宣宗大中末以后四十余年的诗坛,咸通十哲、芳林十哲等已形成一定的诗人群,但未能构筑足以前期比配的时代性特征与艺术价值观念,诗歌主题表现只是前期的余波遗绪:一,承续元白一派政教文学观而着重描写民生疾苦并指陈时弊,如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二,承续温李一派唯美倾向而着重描写艳情声色,如韦庄、吴融、郑谷、韩偓;三,承续姚贾一派清淡诗风而着重抒情写避世心理与淡漠情思,如曹邺、于濆、方干、司空图。
一、细读是一种手段季进所安,你好!这些天我们闲聊了不少话题,这次是比较正式的访谈,但也还是以聊天为主,主要想聊聊你的学思历程、学术体会,还有这些年你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另外也想就一些问题向你请教。
你的主要著作除了少数的几部外,都已经译成了中文,而且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你在中国是不是体会到了明星般的感觉?呵呵。
宇文所安哈,明星!我很怕这种感觉的,还是我们这样比较自如。
季进这种影响正说明了中国学界对你的肯定啊。
大家最熟悉的是你关于唐诗的著作,能不能先谈谈你最早怎么开始唐诗研究的?宇文所安很多人都问过我这种问题了。
我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
十四岁那年,我们搬到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至少每星期都会去那里的市立图书馆浏览,阅读我能找到的所有文学书。
有一天,我偶然读到一本英文的中国诗选,感到非常新鲜,—下子就喜欢上了中国诗歌。
后来到耶鲁大学读书,我主要就是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大学毕业后,很自然地就考进耶鲁的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钱锡生当时没有机会来中国学习?宇文所安当时中国正在搞“文化大革命”,没法到中国来学习。
当时不少学习中国文学的美国学钱锡生季进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
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执教耶鲁二十年。
1982年应聘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现为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 特级教授,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合聘教授,是西方汉学界卓有成就、深具影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
主要著作有《孟郊与韩愈的诗》(1975)、《初唐诗》(1977)、《盛唐诗》(1980)、《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1985)、《追忆》(1986)、《迷楼》(1989)、《中国文学思想读本》(1992)、《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论集》(1996)、《他山的石头记》(2002)、《晚唐诗:九世纪中叶的诗歌》(2006)、《中国早期经典诗歌的形成》(2006),主编有《诺顿中国文学作品选》(1996)、《剑桥中国文学史》(2009)等。
简析国内宇文所安文学思想研究一、引言对于一个不是在中国语境中成长的西方人来说,要还原中国古典诗歌及文化的生成语境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之间始终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由于无法脱离自身文化母题的范围限制,就不能真正深入理解中国文学产生的背景和动机,但宇文所安天生与唐诗有一种不解的缘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话语思维模式使他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发现我们常人容易忽略的东西,而他对诗歌的天才感悟力,对纷繁历史表象下内在结构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也使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间接影响了中西方的很多学者。
最早认识到宇文研究中国诗歌新思路和新视角的当属李珍华和王丽娜,他们分别从宇文的文学史观念和对唐诗的翻译入手,肯定了宇文在审视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采取的路径以及带给我们的启发。
两年后,贾晋华撰文《初唐诗)评介》表示对宇文著作翻译和引入的赞赏和支持。
10年后,文敏在《不同文化的眼睛》中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欧文在所著《追忆》一书中,评介了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欧文的眼睛就在李赵夫妇美满生活中发现了瑕疵。
川第一次发现汉学家对待中国古典文学的不同眼光。
次年,何向阳撰文《重现的时光读斯蒂芬欧文《追忆》,惊异于西方学者新颖的视角和文化眼光。
在这部中译本不足170页的著作中,轻擦去蒙在石碑和箭锨、时间和往昔之上的积尘,借了典籍、碎片和记忆,在文明延续与文化传递过程里,讲述他所承认的永远不能完整的有生命的过去。
时间在两岸呈现出奇异的光芒,其见识的锐敏、深邃,仿佛是引我们溯流而上的水。
从而对《追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数年后,莫砺锋和刘健明相继发表书评,既承认宇文为我国古典诗歌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指出宇文所存在的误读和附会,在批判中接受和吸收。
自从1983年宇文的著作首次引入中国,学者们对其思想的解读和审视就从来没有停。
相比较而言,西方学者主要关注于宇文英译唐诗以及对中国文论翻译的研究,而国内学者则对宇文研究中国唐诗以及古代文学的思路和视角比较感兴趣,而且由其文本细读方法的运用归纳出中国古典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非虚构传统特色。
收稿日期:2020-06-10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偓“韩寓闽创作考论”(JAS180701),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偓“唐代诗人韩寓泉创作研究”(2018E27)作者简介:汪钰(1992-),男,安徽黄山人,仰恩大学助教,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
以学术界新兴流寓文学视角,关照晚唐这一文学史研究的热门时代的具体研究,虽为数不多,但也不乏先行者。
为更好地梳理研究历程、把握研究现状、确证研究意义,并指导该领域内的进一步研究,有必要对已开展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流寓文学文化本身的理论探讨与构建,其二是具体的晚唐时期流寓文学研究。
由于自觉的流寓文学研究开始较晚,故而将与此相关的贬谪文学、地域文学等研究成果亦包括在内。
兹从上述两点展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作一展望。
一、“回归文人本位的理论探索”———流寓文学理论研究综述我国流寓文学实践肇基很早,《诗经》中的《黄鸟》等篇目、《楚辞》中屈原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典型的流寓文学作品。
相应的,《诗小序》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也可以视为最早有关流寓文学的论述。
太史公虽已述及“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但当时先贤显然没有形成自觉而系统的流寓文学视角与运用此视角开展研究的意识。
在古代,“流寓”一语原本广泛使用于历史书写中,尤其是地方志中常有以“寓贤”“流寓”为名的专传。
而迟至清乾隆朝,才有云南保山人袁文揆纂辑《国朝滇南流寓诗略》,以蔡平教授的说法,这便是“文学最早的‘流寓’观照”[1]。
近代学术方法与学术规范建立以来,虽有以日本学者今关天彭1928年出版的《日本流寓的明末诸士》、陈寅恪先生1941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读〈哀江南赋〉》等作品问世;新时期以来,复有以“武汉大学尚永亮、黑龙江省社科院李兴盛、新疆大学周轩主导的湖湘贬谪文学、东北流人文学、新疆流人文学研究三个流寓文学研究重镇”[1]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展了为数不少的流寓文学具体个案研究。
译文|宇文所安:杜甫本文来源:《盛唐诗》,贾晋华译,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作品系列,三联书店,2014年转自:在土星的标志下石涛《唐人诗意图(之四)》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杜甫墓系铭》杜甫是最伟大的中国诗人。
他的伟大基于一千多年来读者的一致公认,以及中国和西方文学标准的罕见巧合。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杜甫几乎超越了评判,因为正像莎士比亚在我们自己的传统中,他的文学成就本身已成为文学标准的历史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杜甫的伟大特质在于超出了文学史的有限范围。
在九世纪初,元稹已经看出杜甫天才的基本特征,即丰富多彩,涵括万象。
杜甫吸收同化了前此的一切,并通过这样做决定性地改变了自己的根源。
杜甫作品的丰富多样成为一个泉源,后代诗人从中汲取各不相同的方面,从各相矛盾的方向发展了它们。
实际上,杜甫研究中有一个陈套,即列举后代某一位名诗人从杜甫作品的某一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每一时代都从杜诗中发现他们所要寻找的东西:文体创造的无比精熟,特定时代的真实个人“历史”,创造性想像的自由实践,及揭露社会不平的道德家声音。
杜甫诗歌作品的影响一直到他卒后几十年才产生,但他的杰出地位一旦确立,他就成为中国诗歌的顶点人物,没有一位后代诗人能够完全忽略他。
由于杜甫在诗歌的未来发展中扮演了构成的角色,说他处于“时代之前”恐怕是不恰当的。
然而,在杜甫的时代,诗人们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无区别的诗歌特性,以对抗题材传统有力的离心影响,而杜甫却体现出多样化的才赋和个性。
杜甫是律诗的文体大师,社会批评的诗人,自我表现的诗人,幽默随便的智者,帝国秩序的颂扬者,日常生活的诗人,及虚幻想像的诗人。
他比同时代任何诗人更自由地运用了口语和日常表达;他最大胆地试用了稠密修饰的诗歌语言;他是最博学的诗人,大量运用深奥的典故成语,并感受到语言的历史性。
文学史的功用之一是指出诗人的特性,但杜甫的诗歌拒绝了这种评价,他的作品只有一个方面可以从整体强调而不致被曲解,这就是它的复杂多样。
宇文所安作品系列:盛唐诗宇文所安,即字号宇文,汉唐时期著名诗人,曾在晋武帝时期经历过诗史演变和学术盛行,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唐朝帝国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思想。
其诗歌作品在唐朝被极为重视,并且由许多今日的学者们称赞他的作品可以与陶渊明、李白、杜甫并称为“四大浪漫主义诗人”。
关于宇文所安的诗作中最著名的是其盛唐诗歌作品系列。
这系列的盛唐诗歌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学问,被誉为“七绝”,通常包含抒情、豪放、优美等语言,主要是描写自然风光,以及当时唐朝社会现象。
宇文所安的盛唐诗歌创作生涯共计有22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有《痛苦河》、《酝酿酒》、《池塘行》、《西江月》等。
《痛苦河》是宇文所安最著名的诗歌之一,他将自己的感受和深层次的思想淋漓尽致的融合到诗作中,运用几句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悲壮的景象,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诗中以抒情的方式描述了自己被卷入战火,所受到的极大痛苦和损失,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惆怅和遗憾。
它从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艰辛和混乱,也反映出宇文所安对人生追求自由和纯粹理想的思想,因此他的这首诗歌被誉为“千古一品”。
《酝酿酒》也是宇文所安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以乐观的状态和诗中的阳光态度反映出宇文所安的天真烂漫、回归自然的思想。
这首诗以非常自然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场景:乡村中的一个小酒馆,店主正在酝酿新酒,旁边的乡亲们正坐在一起喝酒、谈笑风生。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场景描写出一种快乐的生活态度,把宇文所安对简单生活的信仰表达得非常淋漓尽致,同时也渗透了他对自然、友谊、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敬畏。
《池塘行》也属于宇文所安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融合了多种时代文化观念,表达了宇文所安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充分利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
诗中的池塘行的描写恰是宇文所安对知识的追求,秉持自然智慧。
他虽处在混乱的环境中,但心态仍然晴朗,内心仍然保持一个简单而又自然的状态,把对于清澈、涵养生命的引导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东升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宇文所安:唐诗王国的异乡人宇文所安是地道的美国人,本名斯蒂芬?欧文,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
后来,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
其后,他任教于耶鲁和哈佛,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哈佛讲堂上的宇文,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学术明星。
宇文希望他的弟子们,都能和他一样钟爱学问,并甘愿与学问相伴,把研究古典文学作为志向的宇文所安也深知,在美国,攻读并不具实用价值的文学专业,保证不了学生们在毕业后能找到﹣个赚钱的工作,读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如此。
“不过,我觉得比一辈子赚不了大钱更糟糕的事情是,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所著的《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迷楼》等作品陆续被翻译到中国。
《盛唐诗》一书中,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批评家单纯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文学史,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
于是宇文所安重新以“代”的概念来加以厘定。
在这里,诗歌的代不只是历史的统一体。
而且还是一种联系。
“唐诗是特别美的东西,特别有意境。
”这是宇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管面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总是特别推崇所研究的学问,他希望通过他对唐诗的解读,尽力还原到从人的角度来读唐诗,肃清以后各时期的人对唐诗的误读误解;他坚信唐诗的价值仍能为当代人欣赏,离我们千年之远的唐人诗歌,对现代人仍有审美价值。
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宇文所安还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理论译介给西方世界,其中《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几乎以一己之力承担了所有翻译任务”。
宇文所安的翻译精到,对不熟悉唐诗的英语世界的读者而言,该书“译文脍炙人口,易于接受”。
论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摘要:宇文所安可以说是海外汉学家中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最杰出者之一。
他掌握西方文学传统和文学理论方面又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并且造诣深厚。
他还精通汉文、熟悉中国古代文化;同时在在此基础上,他从一个纯粹西方人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得出的结论极其新颖,为我国唐诗研究作了极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他对唐诗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宇文所安;唐诗;方法研究一、译诗要体现出诗人风格之间的差异宇文所安认为,“好的译者翻译时候必须凸显各个诗人、不同诗歌之间的差....我翻译时会招来不同的版本,力求翻译出不同诗人。
不同诗歌之间的背后东西和彼此之间的差异,要让一个美国人或英国人一看我的翻译,就立刻知道这是杜甫的,那是苏轼的,而不是其他人的诗。
每个时代。
每个诗人,问题都不一样,所以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差别”翻译成英语。
”‘英译唐诗妥凸显诗人之间风格的差异,宇文所安发表这样的看法,是有感而发的,是针对欧美翻译中国古诗的整体情况而言的,他说,“你看不管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他们J把中国诗翻译成他们本土语言,几乎都是差不多的面貌,笼统都称为‘中国诗’”。
不过,读唐诗要想感知诗人诗风之间的差异,谈何容易,有时候,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会呈现迥然不同的风貌,比如,王维早年的诗作意气风发,而晚年诗风冷落幽寂;还有一种现象,不同的诗人写的同一种类型的诗,诗风的差异也是很难观察得到的,比如,从题材不同的园林诗、咏史诗、咏物诗、赠别诗等挑出一种来比较,或是从文体有异的古风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挑出-种來比较。
如果作类似的比较,即便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要在翻译中表现出来。
[1]对忠实的理解与追求宇文所安期望忠实地传达出诗人的风格,这是他翻译唐诗所追求的目标,至于效果如何,这依然需要读者品读、评判的,尤其是字文所安翻译诗歌的时候就考虑到的将要面对的读者,他说,“我翻泽诗歌的时候,也会考虑到不同读者的差异性。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2020⁃02,22(1):===========83-85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与翻译策略张欲晓1,2(1.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2.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0)摘 要 在美国当代汉学界,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影响㊂他对唐诗进行了阐释与翻译,译诗被收录到世界权威的文学选集中,并选入到美国大学教材㊂宇文所安作为文化他者”,将新批评理论运用到唐诗翻译中的文本表现,无疑对中国古典诗歌外译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甚至是示范意义㊂关键词 新批评理论;唐诗研究;唐诗翻译;宇文所安中图分类号 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41(2020)01⁃0083⁃03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46-)是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㊁当代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精通中西文论㊁唐诗研究,擅长翻译㊁评论等,对唐诗的解读具有独特的看法,在美国汉学界深具重要影响力㊂一㊁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理论从宇文所安的学术历程,我们可以窥视他的学术发展路向:首先从中国唐诗研究入手,然后拓展到文学史写作和中国古典诗论的研究,再进入中国文论的批评阐释,最后上升到对中国文学阐释观的理论总结㊂尽管其研究对象几次变换,但一以贯之的是坚持文本在研究中的中心地位㊂具体到他的中国文论研究,他既致力于有关文本独立性与作家创作过程的探讨,也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不明朗的约定关系的考察㊂他对文本㊁作者㊁文化语境的综合思考,都是在坚持文本独立性的逻辑起点上展开的,形成了一套论述严密的独特批评方法体系㊂对文本结构的理解,宇文所安与新批评理论也相契合,两者都十分注意文本结构的冲突悖立之处,侧重从行文的 缝隙”处寻找作者的思想矛盾,并且联系全篇做整体观照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论研究中,他强调文本的中心地位㊂宇文所安把文本作为研究的入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历史语境中还原文本,从文化发展史㊁社会物质史的角度来考察文本,从文本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来洞察文论思想,获得更加深广的理论意义㊂毫无疑问,就学于新批评派重镇耶鲁大学的宇文所安,新批评文论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㊂20世纪40年代,新批评进入了鼎盛时期,受新批评理论的濡染,宇文所安亦浸于其中㊂宇文所安运用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文本㊂文本细读是一种 个体批评(individual criti⁃cism),即只论单独的诗作,而不涉及整体的作品,所以原则上他们是不谈文类的批评(generic criti⁃cism)[1]㊂”这是新批评派从事文学批评实践的批评方法㊂将文本封闭孤立,在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词语的意义进行研究㊂然而,他的细读超越了新批评,他运用细读方法所建立的不是琐碎的词语结构探讨,而是系统的体系建构,实际上建构的是一个特殊的唐诗研究方法㊂宇文所安往往能在习以为常的文本中读出新的意义,细读到位㊂他从文本出发,注重意象㊁作品的内部结构和文本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这些特殊的研究方法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㊁文论思想有很大的关系㊂二㊁宇文所安的唐诗译介 美国的唐诗研究是以翻译开始的,汉学家们收稿日期 2019-11-20基金项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2017年度招标项目(CTS201707B)㊂作者简介 张欲晓(1974-),女,上海嘉定人,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㊂以学术研究目的来翻译唐诗,旨在直接而真实地反映诗人的创作成就㊁作品或艺术特色,因此在评论作者时,常常选译某些作品㊂迄今为止,宇文所安已出版十余部汉学专著和唐诗译著,包括‘孟郊与韩愈的诗“(1975)(The Poetry of Meng Chiaoand Han Yu)㊁‘初唐诗“(1977)(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㊁‘盛唐诗“(1980)(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the High Tang)㊁‘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1986)(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㊁‘中国 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1996)(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㊁‘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2006)(The Late Tang: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827-860))㊂在这些专著中,他对唐诗进行了重译㊂同时,他编纂了‘诺顿中国文学选集:初始至1911年“(1996)(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1911),收集了他本人和其他译者的译诗㊂该选集成为西方大学东亚系和汉语言文学系指定参考书目㊂更为重要的是,他独立出版了译诗集‘杜甫诗“(2016)(The Poetry of Du Fu),之前因杜甫诗很难翻译而较少出现在西方的中国诗译本中㊂由于其杰出的翻译成就,他不仅于1997年获得了美国翻译协会颁发的 杰出翻译奖”(Outstanding Translation Award),而且在2005年,获得美国梅隆基金会 杰出成就奖”(Mellon Foundation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㊂宇文所安的获奖,表明美国汉学界㊁文学界以及翻译界对他英译唐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其唐诗英译的成功㊂宇文所安的唐诗译介使唐诗在美国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其英译本是美国学者初窥唐诗殿堂的途径之一㊂三、宇文所安的唐诗翻译策略翻译无可避免地会涉及文化深层结构的问题,专业行家都知道有些字眼是不容易找到对等翻译的,最难翻译的应该是原文中的观念,以及在另一文化中的某种境界㊂英译中国古典诗诚属不易之事,译者如何再造诗境,传达原作之神韵,除了译者本身的文学和文化修养,还得在译作上勤加锻炼琢磨,所译之诗须得字字确切㊁句句忠实,音韵节奏以优美悦耳为主,力求保持原诗种种特色,最终希望能表现出原诗的意境㊂诗歌形式是文学传统的一部分,诗歌内容也是特定文化的产品,当然古今中外的诗歌有其共通点,但是由于历史思想语境脉络的不同,在翻译时就不能不注意到文化差异㊂因为诗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译者还应尽量保存原来的诗体,如此方可达到 信实”的要求㊂如英译唐诗七律,要考虑对仗㊁平仄和押韵,假使无法全部兼顾,至少也要完成部分目标㊂翻译就是最好的文本细读,需要一个深刻的内化过程㊂宇文所安在唐诗研究中运用新批评文学实践方法,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其翻译以文本为中心,为译诗制造了翻译文学的新奇性,语义翻译是实现文本细读的重要方式㊂根据纽马克(PeterNewmark)的定义,语义翻译指 在目的语语义和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2]㊂”语义翻译的重点在于保留原作品的形式和作者的本意,而不是采用目的语读者惯用的表达方式将其译为目的语读者文化中的一部分,强调译文忠实于原文语境意义与语言风格与特点㊂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翻译文学获得陌生化翻译审美效果㊂陌生化翻译意味着翻译 着意制造目的语文本的文学新奇感,延长翻译主体和审美接受者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引导其以一种异样的㊁惊喜的方式感知文本的新奇性[3]㊂”宇文所安的翻译尽可能准确理解并再现原诗词的内容与形式,不仅使其译诗获得了陌生化翻译审美效果,而且践行了其所倡导的尊重和再现 他者”的文化理念㊂新批评学派把作品的文本视为批评的唯一出发点㊂宇文所安也十分注重从文本内部来探索作品的意蕴,在具体分析中通过细读法,对文学作品作详尽的诠释和翻译㊂宇文所安除了从字词上分析意象,得出整首诗的形式外,也擅长利用特殊的切入点,异于传统的诗歌评论,利用电影停格的方式来分析其形式,让人惊叹不已㊂例如他翻译王翰的‘凉州词“(Song of Liang⁃zhou):葡萄美酒夜光杯,Sweet wine of the grape,cup of phosphorescent jade,欲饮琵琶马上催㊂at the point of drinking, mandolins play on horseback,urging us on.醉卧沙场君莫笑,If I lie down drunk in the desert,do not laugh at me!古来征战几人回?Men marched to battle since times long ago,and how many ever re⁃48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turned?[4]宇文所安认为唐诗充满着表演艺术与戏剧性,主角总是摆好姿势,等候观众的注目礼,一展表演欲望㊂在分析王翰的‘凉州词“中,宇文所安认为诗作的中央是表演者,四周围绕着观众,观众对表演者的回馈是十分重要的,分析如下:边塞服役的士兵忘形痛饮,企图不去想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事实,诗中的在场观众亲眼目睹㊁验证了戏剧化的表现,并藉由君莫笑包含在文本中㊂这首诗形式上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演,一方面是完全的沉浸,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周围观众的眼睛所看出来的自觉意识,涉及了死亡的危险[5]”㊂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宇文所安抓住诗中的主角 饮酒的士兵,然后把隐含在诗中的观众点出来,带一点 黑色幽默剧”的形式,这种残留的痕迹可从观众席发岀的笑声看岀㊂整首诗的关键在于 现场观众”这一转折点,由于 君莫笑”(do not laugh at me!),现场观众介入了诗中,才带出 古来征战几人回”(Men marched to battle since times long ago,how many ever returned?)的死亡含意㊂宇文所安认为整首诗在形式上带有公众性的表演艺术,因而认为笔下的主角一方面宣称自己多么沉浸在眼前的情境,另一方面还跳脱自我,从外界的角度观看自己㊂宇文所安解读这首诗,一开始就从公众表演性着手,找出主角与观众,并从戏剧张力上加以描述㊂译文采用一系列名词短语:Sweet wine of the grape;cup of phospho⁃rescent jade;mandolins play on horseback,仿佛大家欣赏这首诗时,一幕幕场景在眼前上演㊂盛唐边塞诗是唐王朝频繁进行边塞战争的反映㊂当时不少著名的诗人擅长于用七言诗体描绘塞外绮丽的风光和壮观的战争场面,王翰善于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景象,用极为简约的绝句形式来表现同样的题材㊂他撇开正面的战争描写,由景入情,内容与形式十分协调,别具风姿㊂其中第二句 欲饮琵琶马上催”(at the point of drinking,mandolins play on horseback,urging us on.),打破了七言诗习用的音步,采用上二下五的句法㊂宇文所安使用现在分词形式urging uson 来译,译文显得顿挫有致,增强了诗的感染力㊂诗歌形式是文学传统的一部分,诗歌内容也是特定文化的产品㊂翻译可使文学作品获得另一生命,从文学传播接受的观点来看,唐诗如何透过语言翻译的转换,跨越社会历史文化的藩篱,在异质文化的语境中轮回再生,并对诗歌文本作岀合理且有效的诠释,既能够符合文学的审美标准,也易容于不同的文学典律,有赖于译者再造诗境,传达原作之神韵,所译之诗字字确切㊁句句忠实,音韵节奏以优美悦耳为主,力求保持原诗种种特色,最终能表现出原诗的意境,这是跨语际批评必须面临的课题㊂参考文献[1]赵毅衡.新批评 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31-40.[2]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New York :Pergamon ,1981:39.[3]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 ].中国翻译,2010(1):17.[4]Owen Stephen.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M ].New York ,London :Norton Com⁃pany ,1996:407.[5]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78.Stephen Owen ’s Study on the Tang Poetry and His Translation StrategyZHANG Yuxiao 1,2(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 Stephen Owen ’s study on the Tang poetry has made eye⁃catching achievements in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Sinology cycle and exerted a wide and profound influence.His explan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ang poetry has been recorded into world⁃authoritative literary anthology and American college textbooks.As a cultural otherness ,his application of new critical theory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is of no doubt en⁃lightenment or even exemplary significance in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Tang poetry into foreign languages.Key words New critical theory ;Tang poetry study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Stephen Owen(责任编辑:刘士义)58第1期张欲晓: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与翻译策略。
晚唐诗馀语有哪些 晚唐诗 人亦不少,我只选讲了十七家,仅是走马看花。
马戴的诗,严羽评为晚唐第 一。
杜荀鹤诗, 宋人以为高古淳朴, 贺黄公则斥之为粗鄙陋劣。
曹邺诗罕有称道, 而锺伯敬亟为赞赏。
这些都是论晚唐诗可以研究的问题,本书亦无暇涉及。
杨升 庵说:“晚唐之诗,分为两派:一派学张籍,则朱庆馀、陈标、任蕃、章孝标、 司空图、项斯其人也;一派学贾岛,则李洞、姚合、方干、喻凫、周贺其人也。
其间虽多,不越此二派。
学乎其中,日趋于下。
”(《升庵诗话》卷十一)这晚 唐两派之说,颇为文学 史家采用。
我以为如此分法,尚未探源。
所谓张籍一派,应溯源于大历诗人 之钱起、郎士元;贾岛一派,应溯源于二孟(浩然、东野)。
而这两派诗人又彼 此出入于王维 、韦应物。
此外,另有一派起于王建、李贺、张祜,则温庭筠、李商隐 、杜牧,施肩吾、罗隐、韩偓诸家是也。
虽然成就有高下,风格有雅俗,总 是梁、陈馀韵的复兴,与张籍、贾岛不同源流。
晚唐人多致力于五、七言律诗,作乐府歌行者极少,作古诗 者更少。
故后世人所谓晚唐体,指的都是五、七言律诗。
杨升庵又论晚唐五 言律诗云:“五言律起结皆平平,前联俗语十字一串带过。
后联谓之‘颈联’, 极其用工。
又忌用事,谓之‘点鬼簿’,惟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所谓‘吟成五 个字,拈断数茎须’也。
”这样,虽然简单化,但已指 出了晚唐体的特征。
晚 唐诗人,才学都不高,情趣也不够丰厚,几乎是为作诗而作诗。
风雅比兴,就其 总体来说,都不及中唐诗人。
他们平常总在一联一句中求工稳贴切。
得到一联佳 句,便可拼凑成诗,故大多数诗人,仅有佳句而无名篇。
后世人论晚唐诗,也往 往都止能赏其佳句。
何文焕在《唐诗消夏录》中评中、晚唐五律云: 五律至中、晚,法脉渐荒,境界渐狭。
徒知炼句之工拙,遂忘构局之精深。
所称合作,亦不过有层次、照应、转折而已。
求其开阖跌宕,沉郁顿挫如初、盛 者,百无一二。
然而思深意远,气静神闲。
选句能远绝夫尘嚣,立言必近求乎旨 趣。
宇文所安:“中国女婿”的唐诗研究作者:王天歌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第05期最爱李贺、王维,娶走北大才女,哈佛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学界颇有人气,甚至有人专门开题来研究他。
古籍堆里消磨了数十个寒暑,一般人只知道唐诗三百首,但是他——一个向往生活在南宋的美国人,读过的唐诗却超过上万首。
最近,他的后唐诗研究专著带着墨香上了书架,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研究的终篇,与三联书店已出版的《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构成完整的“唐诗四部曲”。
宇文所安原名斯蒂芬·欧文,14岁那年,他在图书馆里随手翻阅,第一次看到中国诗集,“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唐朝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即使是翻译成英文,仍让小宇文尝到了中国诗词的万千滋味。
那一刻,他喜欢上了中国诗。
如今,宇文所安俨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的代言人,一如在西方,瑞典人马悦然之于中国当代小说、德国人顾彬之于中国当代诗歌。
而在所有的唐代诗人中,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偏好,对那种排座次的做法,比如李白第一,杜甫第二等等,宇文所安很不以為然。
他自称非常喜欢王维,说他的诗是“克服技巧的技巧”,第一次看很普通,“但是越读越有意思”。
“他不是一个真正安静的诗人,却是一个用很大力气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人。
”宇文所安说。
研究了一辈子唐诗和中国文学的宇文所安兴致最浓的莫过于谈论唐诗,每每说到兴起,他就起身从书架上抽下一册唐诗,找到要解读的原诗,用汉语大声朗读。
“晚唐诗常常回瞻。
”在这本书中,宇文所安评价说,“中国诗人如同欧洲中世纪诗人一样,总在某种程度上往回看。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无不如此。
宇文所安熟悉他们的每一次吟哦,在“回瞻”与“迷恋”中,晚唐人既实践着独立的诗歌“写作”,又恰如其分地记录了大唐王朝逐渐解体过程中文人们的体验、感情和他们视野中的世界影像。
作为一名美国汉学家,字文所安似乎比许多中国学者更关心“找到一个办法使中国文学传统保持活力,而且把它发扬光大”。
宇文所安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诗人的形象及其虚构性问题的?本文主要针对宇文所安在其著作《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中提出的诗人形象问题和中国传统诗歌的非虚构性传统,本文作者认为宇文氏在诗人形象的解读上,打破了传统的形象定位,以其客观性为传统做出了重新阐释,对中国文学研究有着借鉴意义。
但在中国诗歌的非虚构性问题上,宇文氏以中国诗歌作为西方诗歌的对照,而未能站在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其妻子为田晓菲。
一、影响诗人形象的因素宇文所安在《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中意识到现代的读者所认为的诗人形象,与历史中的未必一致。
我们对特定诗人的认识是由漫长的诗人形象塑造史所决定的。
诗人自身对形象的定位、手抄本的流传、读者的接受屏幕等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诗人角色的定位,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等,我们对这些诗人进行形象定位,而这种定位同时又影响着我们对诗人的看法,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诗人一直被戴着光环,导致现在很多评论家或读者都盲目的赞誉诗人的全部作品,并且对于一些名气不大的诗人不给予关注,宇文所安在《他山的石头记》中说:'经典当然存在,但经典是作为一个历史现象而存在的,他们作品的质量已成了文学价值标准的一部分。
在这里有一种历史的惰性在作怪。
'由于这种惰性,现代的读者仍然还是会从诗人已被塑造的形象来看待他们。
相对于中国的研究而言,宇文所安的研究更加客观和中立,他认为诗人的形象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诗人对自己形象的定位,'一位诗人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种角色扮演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但与真实生活的关系除了直接反映真实生活以外,还有很多可能性。
'(《晚唐》)宇文所安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在诗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一种纯粹的游戏,所以诗中的角色既有可能是诗人真实的样子,例如孟浩然诗中的角色——失败的求仕者、闲适的乡村绅士以及喜爱欢宴的人,宇文所安认为这就是诗人真实角色的一部分,但有时候诗中的角色也有可能是诗人为娱乐而自我设定的假象,杜牧创作了很多香艳诗,塑造了自己的风流形象,'杜牧在世时,他很乐意扮演一种放荡的形象,但没有证据表明他与名妓的风流事多。
辨异细读阐释:论宇文所安的“诗话”跨文化研究--以《六一诗话》为例王德兵【摘要】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著作《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堪称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经典。
该著对我国诗话的研究尤为突出,特别是他的《六一诗话》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以“他者”的视野对此进行了创造性解说与文本批评,即:在文类辨异中凸显其诗话的特征;在文本细读中品味其美学意蕴;在范畴阐释中挖掘其理论精髓。
这种研究对于中国文论走向世界,展开对话与交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与中西文论融通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宇文所安;辨异;细读;阐释;《六一诗话》;跨文化【作者】王德兵【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宇文所安,本名Stephen Owen(斯蒂芬·欧文),1972年获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
二十年后转至哈佛大学任教。
他是美国学者中以汉学研究而获此殊荣的极少数“中国通”之一,本着自身极为丰厚的西方文化根基和对文学艺术独慧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理论解析独妙、学问造诣高超,尤其是以西方文论为背景对中国文论的洞察和阐释,促进了彼此间的对话与交流。
其汉学著述丰厚,如《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迷楼》及《他山的石头记》等已被译介到中国。
而《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①是一部集中国经典文论的英文翻译、详尽评述与精细注解于一体的中英文对照本,也是迄今为止域外汉学界为数不多的全面涉及中国文论最为集中的一本极具学术参考价值的综合性研究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影响深远。
国内学术界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就像乐黛云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他创造了既有别于刘若愚“按西方的框架”将中国文学理论分割为几大块“再选择若干原始文本分别举例加以说明”法和魏世德所著《论诗诗:元好问的文学批评》“从一个人的著作一直追溯到诗歌和文学讨论的源头”法,又不同于余宝琳所著《中国传统的意象阅读》“选择一个核心问题,广泛联系各种文论来进行深入讨论”法的第四种方法,即“通过文本来讲述文学思想”而“将貌似互不相关的文本连贯起来”。
2022年陕西省咸阳市华兴机轮公司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武侠小说的出路陈平原金庸的成功,既是武侠小说的光荣,也给后来者提出巨大的挑战:武侠小说能否再往前走?文学史家以及金庸本人均承诺,大作家的出现,可以提升一个文学类型的品位。
这自然没错,可还必须添上一句:能否继续发展,取决于文类的潜力及预留空间的大小。
从《三侠五义》到《笑傲江湖》,一百多年间,武侠小说迅速走向成熟。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
惟后来仅有拟作及续书,且多溢恶,而此道又衰落。
”金庸等人的崛起,又使得此“宋人话本正脉”再度接续,且大有发展余地。
或许,21世纪武侠小说的出路,取决于新文学家的介入(取其创作态度的认真与标新立异的主动),以及传统游侠诗文境界的吸取(注重精神与气质,而不只是打斗厮杀)。
从某种意义来说,金庸已经这么做了。
但我以为,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些。
毕竟,对于史家与文人来说,游侠精神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充满诱惑力的“永恒的话题”。
“一箫一剑平生意”()龚自珍诗,千古文人之侠客梦,并不完全认同于某一具体的人物或事件。
游侠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精神,之所以活跃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笔下,因其容易成为驰骋想象、寄托忧愤的对象。
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对于游侠精神,会有截然不同的诠释,但这并不妨碍“游侠”对于中国文人的巨大感召力。
只要“江湖”还在,“侠”就会存在,也就还会有许许多多关于侠的故事,也就还会有讲故事的人。
28. 材料引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表述有什么作用?29. 材料中对金庸武侠有哪些评价?请分条概括。
30. 材料认为武侠小说“大有发展余地”,作者做出如此判断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参考答案:28. 借以说明武侠小说的源流和兴衰:以便作者从文学史的视角观照金庸武侠。
29. 创作态度认真并主动创新;吸取传统游侠诗文的境界;接续了“宋人话本正脉”(接续古代文学传统);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品位。
冯金红:宇文所安宇文所安1972年毕业于有新批评大本营之称的耶鲁,获东亚语言和文学博士学位。
当时的新批评学派虽已严重式微,但它的流风余韵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在偶遇一本英译中国诗集《白驹》后即“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的宇文所安。
他对诗歌的天才感悟力,对纷繁历史表象下内在结构的洞察力,配备上新批评细读文本的理论武装,使他敢于在前人的研究积累最为深厚的唐诗领域攻城拔寨,一鸣惊人。
博士论文《孟郊和韩愈的诗》(1972)及在当时颇具新意的的断代诗史《初唐诗》(1976)、《盛唐诗》(1980),为他在美国汉学界赢得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位置。
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
三十多年后,当年的学术新星已经成长为美国汉学界的翘楚和公认的领军人物。
至今已有专著八部,论文若干,并英译了《文心雕龙》与其他一些重要的文论,英译的中国诗选更是美国很多大学中文系的教材。
他独自完成的杜甫诗全译会在今年出版,这是可以载入西方汉学界“史册”的事件。
他并由此在美国汉学界发起成立了“Libraryof Chinese Humanities”(中华经典文库)的翻译委员会,拟参考著名的洛布丛书(拉丁文与希腊文经典文库),精选中国传统典籍中的代表作英译出版。
这是一个长程而系统的翻译计划。
在今天自上而下都体会到“软实力”多么重要的时刻,却是一个“唐诗世界的异乡人”(宇文先生自称)在为我们筹划如何用着实、细密的工夫去向世界光大中国文化内在的神韵与浩瀚。
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为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感到骄傲的中国人,都应能体会到他对中国文化深挚的热爱,并感佩他这种超越个人的成就或虚名之上、真正视学术与文化为“人类共同财产”的视野与抱负。
三联书店去年推出了他与孙康宜先生共同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今年又精装再版了他的七部重要专著。
风格一致的精美装帧似乎暗示了编者对宇文所安作品的理解与定位:中西相交相融,既古雅又现代。
但中国传统的元素只从规整的方形或长条状色块中局部透出,封面的整体铺纹则是西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