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09.86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旨在通过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奖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首先,补偿标准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的补偿标准往往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保护的成本以及发展机会的损失等因素,导致补偿金额不足以激励相关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其次,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补偿资金的规模和可持续性。
再者,补偿方式不够灵活多样。
多以资金补偿为主,缺乏技术、政策、项目等多元化的补偿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主体的实际需求。
此外,生态补偿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
对于补偿资金的使用效果、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情况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难以保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为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科学确定补偿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类型、面积、质量、生态功能等因素,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成本等,准确评估生态保护的成本和效益,从而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同时,要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补偿标准,确保补偿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二、拓宽补偿资金来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的稳定支出范畴。
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偿,通过发行生态彩票、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开展生态公益捐赠等方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此外,还可以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如生态资源产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为生态补偿提供资金支持。
三、丰富补偿方式除了资金补偿外,要注重采用技术补偿、政策补偿、项目补偿等多种方式。
例如,为生态保护地区提供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和设备,帮助其提高生态保护能力;给予生态保护地区在产业发展、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促进其经济发展;在生态保护地区安排生态建设项目,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保护工程等,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索引号:0000-0208-2011-00054主题分类:市政府发布机构:市政府发文日期:2011-04-19文号:东政发〔2011〕7号主题词:无内容概述:无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东营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东营市人民政府二O一一年四月十九日东营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依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制定本方案。
一、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促进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把蓝色经济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重要的海陆统筹发展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河海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宜居创业城市,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基本原则:1.坚持改革开放。
创新改革机制,扩大开放合作领域,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2.坚持生态优先。
牢牢把握具有海洋特色的高效生态定位,立足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循环经济,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科教引领。
突出科教兴海战略,优化配置科教资源,发挥人才高地作用,引进和培育现代海洋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科技教育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坚持海陆统筹。
坚持黄蓝融合、一体发展,充分发挥海洋和陆地两大资源和空间优势,把高效生态经济建设与蓝色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海洋、海岸与陆地空间规划,科学开发利用。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激发地方保护积极性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态保护中的经济利益矛盾,还能够激发地方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生态补偿机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对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以弥补其因保护生态而产生的经济损失或机会成本。
它是一种基于“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的制度安排,旨在促进生态保护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那么,生态补偿机制是如何激发地方保护积极性的呢?首先,生态补偿机制为地方提供了明确的经济激励。
在过去,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使得地方政府和居民能够从生态保护中直接获得经济收益。
例如,对于那些积极保护森林资源的地区,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对于减少污染排放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
这种经济激励能够改变地方政府和居民的行为决策,使其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将生态保护视为一种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
其次,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当地方意识到生态保护能够带来经济补偿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例如,一些原本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地区,可能会逐渐转向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者,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增强地方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当地方获得生态补偿时,他们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同时,这种机制也会促使地方政府加强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保生态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东政办发〔2014〕3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12月29日东营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总体部署,促进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根据《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鲁政办字〔2014〕27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以下简称生态补偿资金)是指依据各县区、市属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情况用于生态补偿的资金,实行市、县两级筹集。
第三条按照“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和“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季度平均浓度现状及同比变化情况作为考核指标,建立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
PM2.5、PM10、SO2、NO2四类污染物考核权重分别为50%、10%、20%、20%。
第四条考核数据采用市环保局提供的各县区、市属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
自动监测数据每月通过《东营环境情况通报》、市环保局官方网站等形式发布。
第五条市对各县区、市属开发区实行季度考核,每季度根据考核结果下达补偿资金额度。
第六条有关县区、市属开发区向市级交纳的资金纳入市级生态补偿资金规模,用于补偿空气质量改善和优良的县区、市属开发区。
生态林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讨作者:朱岩芳朱梦洵乔来秋孙燕燕徐丽何洪兵张俊于晓丹王爽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13期摘要生态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调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进生态林场建设对维护生态平衡,协调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提升生态林场建设质量和保障生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机制。
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结合座谈访谈、问卷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梳理探讨,分析了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生态林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东营市生态林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经营,为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态林场;生态补偿;补偿机制;森林管护中图分类号 S75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085-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2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Forest Farms—A Case Study of Dongy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ZHU Yan-fang1, ZHU Meng-xun2, QIAO Lai-qiu1 et al(1.Dongying Wetland Conservation Center, Dongying, Shandong 257091; 2.Ecological Tech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IECC, Beijing 100037)Abstract Ecological for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forest coverage rate, regulating ecological functions,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eeting the ecological needs of the peopl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orest farm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and coordinating reg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high-level prote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forest farm construction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 farm,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lead and all parties to participate i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policy and mechanism. Taking Dongying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e discusses and explor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forest farms in areas with relatively poor site conditions by means of symposium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so as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 farms in Dongying City.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Key words Ecological forest farm;Ecological compensation;Compensation mechanism;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基金項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022-YYJJ-2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环发[2007]130号【发布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发布日期】2007.08.24【实施日期】2007.08.2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现就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转变,有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新时期环保工作任务的迫切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并将其作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国家和地方可分别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国发〔2007〕8号)将“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列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任务。
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07〕15号)也明确要求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意见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补偿机制逐渐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在此背景下,国家对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进行了规范和管理,制定了《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意见》,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
1. 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背景和意义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如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破坏,导致诸如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联合起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弥补生态环境损失,恢复生态平衡。
2. 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并推广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而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生态经济优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政策手段,应该使各方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上共同努力。
(2)坚持保护优先,重点防治生态环境重点问题。
我们应该按照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实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切实解决重点问题。
(3)坚持政策引导,依法合规,规范补偿行为。
我们应完善主体责任制和监管机制,规范生态补偿涉及的对象、标准、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行为和管理制度,确保各方都遵守法律和规定。
3. 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具体措施为了实现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目标和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措施:(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工作,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补偿标准,以及合理的分配规则。
(2)加强引导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建立公平公正的生态补偿机制。
(3)加强生态服务、生态补偿、生态补偿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生态补偿的具体方式和补偿标准等涉及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4)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进行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监督,以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有效成果。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6.28•【字号】东政字〔2023〕24号•【施行日期】2023.06.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东政字〔2023〕2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2023年6月28日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省工作要求,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根据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牢牢把握“四个高”“两个高于”工作要求,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体系、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建设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打造东营样板,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6.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生态补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态补偿是指对生态系统进行的一种补偿性保护措施,旨在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推动我国生态补偿事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
缺乏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导致生态补偿项目评估不够科学、公正。
资金来源不稳定,一些地区生态补偿资金长期短缺,难以支持生态补偿项目的顺利实施。
利益分配不公平,存在着一些地区和群体在生态补偿中得到了过多的利益,而另一些受益较少。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
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明确评估标准和指导原则,确保生态补偿项目评估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多元化资金来源,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保障生态补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在生态补偿中能够公平共享利益。
通过研究生态补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可以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望未来,希望我国生态补偿事业能够不断完善,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1.2 研究意义生态补偿是一种通过对生态系统提供经济奖励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政策工具。
在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生态补偿政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生态补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我国生态补偿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当前政策实施中的困难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对生态补偿政策的问题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推动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探讨生态补偿政策的对策研究有助于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研究我国生态补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分析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旨在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
其核心思想是让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向保护者提供补偿,以激励保护行为和平衡利益关系。
近年来,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范围和方式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范围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
在森林领域,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公益林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补偿,鼓励他们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在草原方面,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牧民给予补贴。
湿地保护方面,建立了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进行资金支持。
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包括资金补偿、政策补偿、技术补偿和产业补偿等。
资金补偿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基金等形式向保护者提供资金支持。
政策补偿则包括税收优惠、信贷支持、项目倾斜等,为保护者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技术补偿是向保护者提供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产业补偿则是通过扶持生态友好型产业,帮助保护者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1、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例如,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推动下,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质量得到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得到增强。
湿地生态补偿试点使得湿地面积萎缩的趋势得到遏制,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使得草原植被盖度提高,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农民和牧民的收入增加生态补偿机制为农民和牧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农民和牧民通过参与生态保护项目,获得了生态补偿资金,改善了生活条件。
例如,草原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使得牧民的收入得到了一定保障,减少了因过度放牧导致的贫困问题。
3、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我国生态补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存在的问题1. 生态补偿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地区标准过低,不足以覆盖生态环境修复所需的成本,让生态补偿成为名义上的制度,实际上并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2. 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不透明部分地方在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上存在不透明的问题,不明确资金使用的具体用途和成效,容易造成资金被滥用或浪费,导致生态补偿的效果变得不明显。
3. 生态补偿项目“一刀切”现象严重在一些地方,生态补偿项目经常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差异,导致生态补偿效果不尽如人意。
4. 生态补偿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目前生态补偿主体不够明确,责任也不够清晰,导致一些生态补偿项目难以落实,效果不明显。
5. 生态补偿项目缺乏专业技术支持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生态补偿项目缺乏专业技术支持,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对策研究为了解决生态补偿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统一各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其能够覆盖生态环境修复所需的成本,实现生态补偿的有效推进。
这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成本情况。
对于生态补偿资金使用问题,需要加强监管,确保其使用透明公开。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公开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能够真正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3. 鼓励创新,避免“一刀切”现象为了保证生态补偿项目的落实,需要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和责任,明晰责任界限,确保各方能够共同参与生态补偿工作,配合完成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任务。
5. 加强专业技术支持,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在生态补偿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技术支持,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建立专业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团队,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生态补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8•【字号】东政办字[2012]49号•【施行日期】2012.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东政办字〔2012〕4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市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东营市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林场建设,根据《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林场建设的意见》(东发〔2012〕13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试点范围及建设任务确定东营市南郊生态林场等10处林场进行建设试点,具体建设任务如下:(一)东营市南郊生态林场。
位于中心城南郊,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境内,规划区面积4.6万亩,由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管委会负责建设。
林场内高标准配套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造林4万亩,其中公益林不低于2万亩。
布局支脉河森林公园、武家大沟风景防护林区和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三个功能区。
(二)东营区龙居生态林场。
位于中心城西郊黄河南展区,西起黄河、东至南展大堤、北起五干渠、南到四干渠,总面积4.1万亩,由东营区政府负责建设。
林场内高标准配套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造林3.3万亩,其中公益林不低于1.7万亩。
布局森林风光游览区、特色林业产业区、森林风光休憩区、湿地生态区等功能区。
(三)东营区耿井生态林场。
位于中心城规划建设区,南起南二路、北至耿井水库沉砂池、西起西一路、东至揽翠湖,总面积0.54万亩,由东营区政府负责建设。
林场内高标准配套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营造公益林0.1万亩。
功能集生态休闲、主题游乐、休闲商业、会议会展、运动休闲、行政商务于一体。
2021年东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项目背景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濒黄河入海口,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
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营市的海洋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海洋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营市政府决定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内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对海域水质、温度、盐度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海洋环境问题。
2. 水生生物种群调查:开展水生生物种群调查,了解不同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数量分布情况,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海洋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修复,如人工生态建设、海洋生物修复等。
4. 海洋环境治理: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管理和治理,严格控制海洋污染源的排放,提升海洋环境的整体质量。
5. 海岸线保护:保护海岸线自然生态系统,维护海岸线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防止海岸侵蚀和岸线退缩。
6. 海洋生态教育宣传: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社会各界对海洋环境的关注和支持。
三、项目实施为了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效果,东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1. 明确责任分工: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实施项目的全程监督和管理。
2. 加强技术支持:邀请海洋环境保护专家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项目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进展,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4.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相关数据,为项目的后续决策和调整提供支持。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7.08•【字号】东政发〔2019〕6号•【施行日期】2019.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方案的通知东政发〔2019〕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2019年7月8日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湿地城市建设品质,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实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战略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湿地城市建设基础我市湿地资源丰富、特点鲜明,具备世界范围的核心优势,建设湿地城市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东营湿地总面积4567平方公里,湿地率41.6%。
其中大约75%的湿地集中在滨海区域,包括浅海水域、淤泥海滩、水产养殖场、盐田等;25%的湿地在内陆区域,包括沼泽湿地、河湖湿地、库塘湿地等。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有野生植物194种、野生动物1529种(其中鸟类368种,占全国的21%)。
近年来,我市自然湿地退化趋势加剧,滨海岸线受到侵蚀,部分河流污染较重。
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有序修复湿地,发挥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排碱、蓄涝等功能,建设湿地城市具有客观必要性。
黄河从东营入海,黄河口湿地风貌独一无二,旷野新奇的新生湿地在世界范围具有范例性;每年途经黄河口迁徙的鸟类近600万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经过多年发展,东营已初步形成“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风貌意象。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湿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彰显湿地特色,打造“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建设湿地城市具有现实可行性。
二、市域湿地城市构建坚持以湿定城、依湿治城,全面保护湿地、科学修复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提升湿地城市魅力。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8.08•【字号】东政办字〔2021〕55号•【施行日期】2021.08.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分工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8月8日东营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分工方案为有序推进我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山东省东营市、邹城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批复》(自然资函〔2021〕233号)和《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东营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邹城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鲁自然资字〔2021〕7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本次试点范围为东营市全域。
计划利用2年左右时间,实现“3145”的总体目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模式”。
——研究形成三项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成果:黄河三角洲典型自然资源“一张图”,重要自然资源分等定级表,生态产品产业分类目录。
——构建一套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核算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框架。
——总结概括四种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多路径复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黄河口公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国际湿地城市品牌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沿黄生态产业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海洋强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建立五项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为核心的生态产品供给保障机制,以《东营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为依托的生态产品生产规划机制,以典型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定量评估为核心的动态监测机制,与试点推进高度融合的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张月锐;李香颖;李复恩【摘要】在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已在农业、资源开发、河流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生态环境存在较多问题,保护和建设资金匮乏,急需构建运行合理、兼顾多方效益的生态补偿机制。
根据东营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应本着“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重点在油气资源开发、湿地保护和林地建设等领域.依据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进行生态补偿。
可通过争取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税费方式向破坏主体和受益主体征收、市场化融资等方式筹措补偿资金。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fields such as agri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river control are widely implemented and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Dongying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ch as lack of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funds, urgent need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effect of many sid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ongying City, we should act on the principle:"He who destroys repairs, who benefits compensates". Focus is laid on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wetland and woodland areas such as on the basis of reasonabl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e can raise compensation fund by requesting the government to increase its financialsupport, charging the tax charged from the damaged subject and beneficiary subject, commercializing financing means and so on.【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机制;石油矿产资源;湿地;林地【作者】张月锐;李香颖;李复恩【作者单位】东营市政府调研室,山东东营257091;东营市政府调研室,山东东营257091;东营市政府调研室,山东东营257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生态补偿在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东营市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调查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 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 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 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宝库”和“储碳库”,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稀 缺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湿 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 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 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
2018年 10月,东营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全球获 此殊荣的18个城市之一。
如何贯 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 的讲话精神,加强东营市湿地生 态保护与修复、打造现代化湿地 城市,对于维护黄河三角洲生态 系统安全、保持生物多样性、实 现东营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东货山浞地生态保护修复坫本怙况及取得的成效城市越发展,文化和生态就越宝贵。
近年来,东营市积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东营市湿地总面积达4581平方公里,湿地率41.6%。
一是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结合湿地保护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意见》《东营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构建起了湿地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
颁布了全国第一部由地级市人大(不含民族自治州)通过的自然保护区条例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全面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组织领导。
二是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编制了国内地级市第一个湿地保护专题规划一《东营市13毛金香湿地保护总体规划》,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严格按照整体布局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意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然而,目前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完善。
下面是我对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些建议:首先,应加强对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制定。
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是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法》等。
但是,在制定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不完善、监管不严格等。
因此,需要加强对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制定,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
其次,应完善生态补偿的经济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补偿。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主要通过财政拨款来进行,但是财政拨款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拨款不及时、资金不足等。
因此,应完善生态补偿的经济机制。
可以探索建立生态税费制度,通过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征收税费,并将税费收入用于生态补偿。
此外,还可以引入生态保险制度,通过保险机构提供相应的生态保险服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保险赔付。
另外,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是确定补偿的标准。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标准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结果来确定的。
但是,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
可以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生态补偿标准,通过生态价值评估、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确保补偿的公平合理。
此外,应加强对生态补偿的监督和管理。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需要有监督和管理机构的支持和配合。
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监督和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监管力度不够、监督机构职责不清等。
因此,应加强对生态补偿的监督和管理。
可以建立生态补偿监管机构,加强对生态补偿事项的审核和监督,确保补偿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
最后,应加强生态补偿的宣传和教育。
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生态补偿是指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损害的补偿,是一种环境保护政策工具。
为了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试点范围。
生态补偿试点范围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
试点范围的确定需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确保试点范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试点内容。
生态补偿试点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资金管理。
其中,生态保护是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修复是试点工作的重点内容,要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标准和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是试点工作的保障措施,要建立科学的补偿标准和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确保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试点机制。
生态补偿试点机制主要包括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机制。
其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试点工作的基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和机制,鼓励各地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生态修复补偿机制是试点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机制是试点工作的保障,要建立专门的生态补偿资金管理机构,加强对生态补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四、试点效果。
生态补偿试点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等方面。
通过试点工作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强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为全国生态补偿工作的全面推开奠定良好基础。
五、试点总结。
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的总结主要包括试点工作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要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合理建议,为全国生态补偿工作的推进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