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公众的心理定势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70
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第一节心理定势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定势1.定义:所谓心理定势,也就是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2.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联系和区别3.心理定势的成因: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两者的关系二、心理定势的特点(一)心理定势的潜在性(或不自觉性)人们不一定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定势,但心理定势一定会在以后的某种活动中反映出来。
(二)心理定势的固着性(或习惯性)指两个方面:1.存在上的固着,它一经产生就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不会轻易地消失;2.功能上的固着,只要它存在就要发挥作用。
(三)心理定势的综合性心理定势是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诸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合成。
三、心理定势的类别1.微观的心理定势2.宏观的心理定势3.流行的心理定势四、心理定势的作用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1.积极:人们巩固和保持正常的生活、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动力2.消极:是一种思想禁锢,使人们墨守成规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取人之长,除旧布新,勇于开拓的心理障碍第二节微观心理定势一、首次效应第一次进入一个新环境、第一次和某个人接触、此一次品尝一种新的食品等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为首次效应或第一印象。
1.第一印象是有层次的2.第一印象不仅来自于直接的接触3.第一印象是第一次接触留下的深刻印象二、晕轮效应从对象的某种特种推及对象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的印象——这样一种心理定势。
三、经验效应公众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它也属于微观心理定势的范畴。
经验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包袱。
不能迷信经验,也不能一概否定,要充实经验、更新经验、发展经验。
四、移情效应心理学中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
公关心理学辅导4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一)心理定势的含义和作用【领会】(1)含义: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2)作用:两重性:有时是公众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因而产生效果不良;有时对公众正确地认识事物起推动作用,因而产生满意的效果。
(二)心理定势的类别【掌握】(1)微观心理定势: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反映当事人心理素养的心理定势。
特点:易受暗示,情感性强,理智往往被情感所抑制。
例子: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移情效应。
(2)宏观心理定势:一定范围内人群的、积淀深厚的、作用广阔的心理定势。
特点:人数众多,根深蒂固,作用广阔。
例子:民族文化心理(3)流行心理定势:特点是在内容上和指向上有较强的可变性。
例子:时尚、流言、骚乱。
(三)宏观心理定势【掌握】(1)社会刻板印象———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①社会刻板印象首先表现为对某类人物的固定看法。
②除了籍贯、地位、职业以外,年龄和性别也往往成为社会刻板印象的媒介。
③籍贯扩大一些就是国籍,所以对不同国籍的人野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④社会刻板印象还表现为对某类事物的固定看法。
⑤社会刻板印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2)地域文化心理①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
②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依从心理。
(3)民族文化心理①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习惯(代表性)(四)心理定势的特点【熟练掌握】(1)潜在性(不自觉性)(2)固着性(习惯性)①存在上的固着,它一经产生就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不会轻易消失。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②功能上的固着,只要它存在就要发挥作用(3)综合性心理定势是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诸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合成,而不仅仅是认识领域中的独有的现象。
(五)各种微观心理定势的含义及其表现【熟练掌握】(1)首次效应(第一印象)①“有色眼镜”,有意无意的把以后的印象同第一印象相联系,把以后的印象当做第一印象的补充。
公众心理是公共关系情境中公众受组织行为影响和大众影响方式的作用所形成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规律,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团体心理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现象的共同心理与行为倾向,构成公众心理定势。
把握公众心理定势及其基本特征是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的必要前提。
公众心理定势的特征
1、潜伏性
心理定势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由人们对某一种对象的评价、情感体验与意向三个因素组成是外界环境与人们行为的中间环节。
2、动力性
公众心理定势具有干预现实生活的主动性,一旦爆发出来,就会具有一种难以驾驭的力度。
3、自发性
公众心理定势是对特定环境的特定反应,是公众的一种无意识反映,和自主性心理行为有着明显的不同。
4、规范性
公众心理定势又是人们对莫以自然现象的或社会事务的共同反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具有约束力,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5、综合性
公众心理定势是多种新里程分的综合,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认识领域独有的现象。
公众的心理定势分析——以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为例一、心理定势的含义罗斯福从奥尔巴尼的州长官邸来到华盛顿的白宫之后,面临着遏制危机和推行“新政”的双重使命,而这都要尽可能多地获得大众的理解和支持。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炉边谈话”可以说是应时之举。
罗斯福履任伊始所要面对的首先是银行危机,而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稳定人心,遏制乃至消除挤提挤兑风潮。
谈话选在了日常家庭聚谈最常见的地方壁炉前,虽然听众看不到画面,但日常生活的积累使他们可以想到总统谈话时的情形。
这幅民众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与领导人物高居讲坛宣读高头讲章的情形大为不同,一下子就拉近了双方间的距离。
空间距离拉近的同时,同样拉近的是心理距离,这自然使民众感到总统的话语声声可亲、字字入耳,也就甘于欣然接受。
在这个氛围中,罗斯福不再是总统,而成为民众的家人或朋友,但又是一位家中的长者或睿智的朋友,民众信赖他,愿意听从他的劝说和指引。
因此,在第一次“炉边谈话”的第二天,银行刚刚开门营业,人们就纷纷前去,将家中的现金存入银行,仅在纽约一天中的存款数就超过取款数多达1000万美元。
“炉边谈话”不仅平和亲切,还深入浅出。
比如,罗斯福在第一次“炉边谈话”中说的这段话:首先,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
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运转起来。
你们存入银行的钱只有很小一部分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其数量在平时完全能够满足普通公民的现金需要。
换句话说,国家所有货币的总量仅仅是所有银行全部存款中很小的一部分。
就是这不足200字的一段话,便把银行业的运作机制解释得清清楚楚。
因此有人说,罗斯福短短的一两百字就是一堂出色的金融课。
在第一次的“炉边谈话”中,罗斯福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形象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从而形成了这是我们值得信赖的总统,我们都应该听从他的指引的心理定势,而“炉边谈话”就成为了一种标签,是真诚、信赖的代名词。
《公共关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1.1 公共关系的含义1.1.1 公共关系的学术含义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现代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种管理职能,它通过策略性的沟通活动来建立、维护和促进组织与各类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
在学术领域,公共关系被定义为:- 一种组织管理的过程,涉及监测、评估公众的态度,制定和实施策略以塑造组织形象。
- 一种双向沟通的实践,旨在通过有效的信息交流来影响公众意见和行为。
- 一种社会关系的艺术,它要求组织在处理与公众的关系时,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兼顾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
1.1.2 公共关系一词多义公共关系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作为组织职能:公共关系是组织内部的一个部门,负责规划和管理组织与外部公众的沟通活动。
- 作为职业领域:公共关系是指从事公关咨询、媒体关系、活动策划、危机管理等工作的一类专业人士。
- 作为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包括新闻发布、媒体采访、品牌推广、社会责任报告等具体的传播活动。
- 作为学科领域: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理论、原则和方法的一门社会科学。
1.1.3 公共关系就在你身边公共关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体现在:- 每天的新闻报道中,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消息都是公关活动的结果。
- 社交媒体上的品牌互动,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更新,都是公关策略的一部分。
- 各种公益活动、慈善捐赠背后,都有公关团队在策划和推广。
- 甚至个人品牌形象的塑造,如明星的公众形象,也是公关工作的体现。
1.2 公共关系的相关概念1.2.1 公众:指所有与组织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人群,包括顾客、员工、投资者、政府、媒体等。
1.2.2 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核心,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过程。
1.2.3 传播:是公共关系的主要手段,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媒介来传递信息。
1.2.4 媒介:是公共关系传播信息的工具,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和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公关心理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公共关系心理?它有哪些特点?(1)公共关系心理是指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2)公共关系心理学具有四大特点:公共关系心理的可知性,公共关系心理的情感性,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性,公共关系心理的广泛性。
2.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心理3.公共关系心理血担负着哪些研究任务?为什么说实践方面的任务是第一位的任务?(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理论任务是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心理学;实践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开展公共关系的条件,为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心理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⑴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⑵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
⑶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
⑷创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关系心理学。
(2)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实践的任务是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任务。
既然我们承认在心理研究上比别人落后,既然我们想通过建立各种应用心理学来缩短和别人的差距,那么,就应该把应用领域的工作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拿公共关系心理学来说,就是要把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当作自己的目标。
公共关系心理学要为公共关系的有效开展提供心理依据和科学方法。
,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一项根本任务。
4.进行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必须遵循这些原则?(1)公共关系心理学应遵遁以下原则: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发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2)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
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也就是要以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指导公共关系活动为目标。
只有这样来理解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才能取得实际的意义和良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