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其五)》【情境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之美味吧!【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从《饮酒(其五)》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唯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3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24.《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精品《24首诗》五大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累。
2.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和讨论点评法:了解诗歌情趣交融的特点,体验五首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风格美,培养审美兴趣和情操。
教学重点:1.诵读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背诵、讨论和语言欣赏。
教学时间:3小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喝酒”1。
引入新课程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是东晋著名诗人、诗人、散文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他写了五流先生的传记来描述自己。
在他死后,他的朋友有一个私人的死后头衔“京杰”,所以他后来被称为“京杰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 导入: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3、背景介绍: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24《诗词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诗词。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乐趣。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歌。
2.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常知识积累(1)杜牧字,号,唐代杰出的。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著称。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
(2)李清照号,宋代女词人,代表,有“”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 ) 铁未销.( )殷.勤( ) 嗟.( ) 谩.(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报路长嗟日暮,。
九万里风鹏正举。
,自将磨洗认前朝。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折戟沉沙铁未销【销】(2)自将磨洗认前朝【将】(3)天接云涛连晓雾【云涛】(4)星河欲转千帆舞【星河】(5)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6)学诗谩有惊人句【谩】(7)蓬舟吹取三山去【蓬舟】5.翻译下列句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中的“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7.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画上阕第一、二句所写的梦境。
8.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三、回读文本,思考总结9.在预习过程中,你对作者、字词、诗歌有什么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一、自主预习,积累知识1.文常知识积累(1)牧之,樊川居士,诗人、散文家,七言绝句,小李杜(2)易安居士婉约词派千古第一才女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jǐ) (xiāo) (yīn) (jiē) (màn)3.填写下列诗句。
(1)东风不与周郎便(2)学诗谩有惊人句。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题材来自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尘世的憎恶。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哲理,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田园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诗人对污浊尘世的憎恶,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歌的基本结构。
2.具体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田园生活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掌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4 诗词五首饮酒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4.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依据拼音写汉字。
地自偏()燕脂()霜重()提携()折戟()前朝()嗟日暮()谩()péng()舟周láng()结lú()féng ()火sāo()更短不胜zān()2.解释下列居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2)悠然见南山()(3)城春草不深()(4)黑云压城城欲摧()(5)折戟沉沙铁未销()(6)殷勤问我归何处()3.文学常识填空。
(1)陶渊明,著名诗人,名潜,字,浔阳柴桑人。
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
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诗人。
我们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2)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
字子美,自称,河南巩县人。
人称,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 ”。
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著名诗人,史称为“ ”。
4.下列诗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飞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5.按要求默写诗句。
(1)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2)《饮酒》一诗中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3)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
(5)“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6)“ ,”。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合作探究6.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7.试对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简要的赏析。
8.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9.《雁门太守行》一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10.历来评论家都很推崇“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试赏析“压”的妙处。
拓展延伸11.是对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比较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当堂测试12.(2016•海南省)古诗词阅读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和“ ”。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016•陕西)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2016•陕西)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3)(2016•四川雅安)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15.(2016.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大①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
②魏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
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雄杰”。
④代:代州。
⑤狐塞:飞狐塞,边境驻军重地。
⑥云中:云中镇,边塞重镇。
⑦燕然: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链中加点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作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乡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1)《赤壁》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
诗人杜牧与()合称“小李杜”。
(2)《渔家傲》诗人,号,济南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 ”。
2.划分朗读节奏。
(1)折戟沉沙铁未销(2)铜雀春深锁二乔。
(3)我报路长嗟日暮(4)蓬舟吹取三山去3.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1)《赤壁》中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2)李清照在《渔家傲》中,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图画的句子是:,。
(3)《渔家傲》中表达诗人希望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诗句是,。
合作探究4.《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5.《赤壁》最后两句写法有什么特点?6.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尾联,这二句的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
”两句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9.《渔家傲》全篇写梦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想要借此梦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思呢?拓展延伸10.对比阅读苏轼《蝶恋花》李清照《渔家傲》,回答下面的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①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谩有,意思是“空有”或“徒有”。
②三山,指传说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从词的风格来看,前一首属于________派,后一首属于________派;从词的结构来看,苏词下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格,李词上、下两片一气呵成、关联紧密,主要是__________这一修辞格运用得当。
(2)对苏词“枝上柳絮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对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人们极为欣赏它于尺幅之中多处用典而又能做到“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请于上述两个方面选其一作出具体解释。
当堂测试11.(2016.山东泰安)阅读《武陵春》一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①【宋】李清照风住尘香②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③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④春尚好,也拟⑤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⑥,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武陵春,词牌名。
②[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
③[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
这里暗指丈夫已死。
④[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
是当时的风景区。
⑤[拟]打算。
⑥[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1)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2)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B.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C.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D.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3)下列诗句与本词描写的花形态相近的一项是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2.(2016.甘肃武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