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理科)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25
一、单项选择题1.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B.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C.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D.“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答案】B2.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这一方针A.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纽带B.基本得到了长期持续贯彻C.反映了无为而治、放任自由D.保证了艺术学术持续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纽带,故A项正确;“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B、D两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并不是放任自由,故C项错误。
3.1956年初,有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向中国陪同人员谈到他不同意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尤金。
毛泽东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并于1956年2月就此事给有关中央领导写信批复。
该事件反映出A.当时毛泽东提倡“百家争鸣”B.毛泽东思想的地位遭到了某些质疑C.新中国文艺界政治色彩较浓D.建国之初的民众并未赞同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材料中毛泽东允许苏联学者在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上与他有不同见解,体现了学术上自由争论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学术思想而不是文艺界,故C项错误;“有人提议”并不代表民众并未赞同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4.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本课要求:知道我国“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了解“双百”方针的曲折发展历程。
(2)准确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指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在文学艺术上可以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总之,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1)背景: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需要进一步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关于知识分子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地位:“双百”方针不仅是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4)内涵①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②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A.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比如,在某一医学、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不自由的表现。
B.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就是不自由的表现。
C.对批评工作来说,就是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
③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2.“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本课引言是由一幅照片和文字说明两部分内容构成,突出表现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双百”方针的提出给科学和文艺领域带来的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问题二、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
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材中的第20课,主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1.2 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内涵; -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理论依据; -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局限性和原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概念及其背景;•掌握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理论依据;•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局限性和原因。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
2.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于丰富思想交流和学术争鸣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内涵;•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理论依据。
3.2 教学难点•分析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局限性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4.1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历史背景;•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思考。
4.2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提问:你知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什么吗?请简要说明。
–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了解回答问题。
2.课文学习–学生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代表汇报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背景,并对于历史事件进行解读。
3.知识梳理–教师讲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理论依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4.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展示,如小组口头汇报、PPT展示、角色扮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