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互关系的临床研究罗丽敏【摘要】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13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存在同侧相关性,软斑、混合斑的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较硬斑的病人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性状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12【总页数】3页(P951-953)【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脑梗死;颈动脉【作者】罗丽敏【作者单位】厦门第三医院超声诊断科,福建,厦门,36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尤其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一直为临床所关注,我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的超声检查,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组132例均为我院自2005年10月~2009年12月的住院患者,男93例,女39例,年龄47~91岁,平均(69.37±8.53)岁,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制定的诊断标准:①突然发病的中老年人,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
② 部分发病前有TIA史。
③在安静休息时发病,症状逐渐加重,发病时神志清醒,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
④头颅CT或MRI发现梗死灶或排除出血性脑卒中和炎症性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Philips-iu22及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仪,探头频率5.0~17.0MHz。
患者取仰卧位,最大限度暴露颈部。
以二维超声自颈动脉起始部向头侧、沿胸锁乳突肌外缘颈动脉长轴作纵向或横向扫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主干、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
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n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60 cases of healthy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They all were performed by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and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narrow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accounted for 88.3% of 53 cases in 6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16 cases of 60 cases accounted for 26.7%,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wo groups (P<0.05). On the degree of carotid artery narrow,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wo groups of carotid artery narrow patients (P<0.05). Conclusion: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it is close that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form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erebral infarction; Carotid artery narrow動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复合糖类积聚和纤维组织增生、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则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方法4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45例体检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彩超检测两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僵硬系数,对比两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硬斑、扁平斑、混合斑、斑块内出血构成比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僵硬系数明显增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临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相关性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经验指出,大部分的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
本文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53.5岁;无脑梗死病史,经MRI或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健康的4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0.2岁,经MRI或CT检查,排除脑梗死。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超声检查仪器:日本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患者取去枕平卧或仰卧位,伸展颈部,头向一侧倾斜。
由颈总动脉近心端由下而上扫查,至分叉处,颈总动脉和超声束平行,纵向扫查结束后,声束方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90°,和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横断面图像,由下而上扫查。
纵向超声显像显示相对较低回声间两条细线状强回声,两线之间的距离是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于颈动脉窦近端10 mm处和心室舒张末期冻结图像处进行测量,连续测量3次,双侧共测6次, 1 mm≤厚度<1.5 mm判定为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摘要主要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以及对现在的检测手段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的提出,是因为研究者在动脉硬化斑块中发现了脂质沉积,认为这是血液中脂质水平增高而渗透到血管壁内所致。
许多学者认为控制血脂是对动脉粥样硬化较好的干预,并在试验中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逆转动脉硬化并使斑块消退。
损伤-反应学说针对的是斑块的增生及平滑肌细胞表形的改变,提出的根据是发现了血小板生长因子。
近年来研究证明,机体对于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反应机制是来自骨髓的内皮祖细胞修复功能,如果修复充分,则产生所谓“再生性炎症”,否则会发生“破坏性炎症”,加重内皮损伤和血管重构。
1999年ROSS就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关系(AS)中的作用做了全面阐述,AS的炎症学说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重视,感染性病原菌包括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B病毒以及肺炎衣原体等。
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关于颈动脉病变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比较公认的有血栓栓塞学说和血流动力学末梢低灌注学说,它们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表现多样化:由于粥样硬化斑块不断增大直接阻塞血管;由于斑块形成突入管腔时,因为其富含脂质,动脉壁阻力增大,受高速血流冲击,斑块可发生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可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反应,形成动脉内血栓或发生出血、溃疡和斑块脱落,造成脑梗死的发生;由于狭窄的颈动脉远端的灌注下降导致分水岭区供血不足,形成脑分水岭区梗死或低灌注梗死等。
但真正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脑血流低灌注引起脑梗死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多数为斑块成分脱落导致的脑梗死。
一般而言,硬斑由于表面钙化,较稳定,不易破裂、脱落,相对发生脑梗死的机会少,且症状轻。
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对脑梗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颈部超声检查可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如斑块发生的部位、数量、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本文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危险因素;病因;诊断;治疗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颈动脉内膜下的脂质沉积,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影响血液供应。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阻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萎缩和死亡的一种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将对其关系进行研究。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颈动脉是脑部供血的主要动脉之一,其狭窄或闭塞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萎缩和死亡,从而引发脑梗死。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脑梗死的危险性越高。
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以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1、高血压: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血管内膜受到刺激,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2、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主要病因。
高脂血症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3、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壁受损,血管内膜受到刺激,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4、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壁受损,血管内膜受到刺激,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5、遗传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遗传基因会导致脂质代谢异常,从而促进脂质沉积和血管壁增厚。
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借助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颈动脉内膜下的脂质沉积、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程度。
另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美国惠普New 1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 ICA)颅外段管腔内径及内膜-中膜厚度(IMT) ,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软斑、硬斑)、部位、数量。
晨采空腹血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血TC、TG、HDL-C、LDL-C、VLDL-C及血糖,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标签: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大部分西方国家和我国,脑梗死是引起死亡和致残的头号杀手。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
通过控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来预防其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粥样斑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总结了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及血TC、TG、HDL-C、LDL-C、VLDL-C、血糖等相关生化指标,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脑梗死组:2005年10月~200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32~82岁,平均(62±9)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48~72 h内经CT或MRI证实;除外心原性栓子所致的脑栓塞患者。
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36~76岁,平均(61±8)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颈动脉超声:采用美国惠普New 1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使用探头频率为8~14 MHz,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管腔内径及内膜-中膜厚度(IMT)。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门诊的非脑梗死患者。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病因,高龄患者应定期检查颈动脉B超,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性质,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标签: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梗死是造成中老年人群永久性残疾及死亡的首要因素。
目前研究[1]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易损性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诱因。
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门诊诊断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
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门诊的非脑梗死患者,共50例。
两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研究组平均年龄(61.3±8.2)岁,男性23人,女性27人;对照组平均年龄(62.8±9.1)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①年龄大于60周岁,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第8版实用内科学关于脑梗死的诊断。
②每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
②肝炎病毒携带者,活动性感染,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
1.4 评价方法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
1.5 B超声检查方法由同一位取得副主任资格的医生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操作检查。
患者仰卧位,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检查颈总动脉远段、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动脉分叉部。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根据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相关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
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50例(其中非进展性126例,进展性24例),非脑血管病患者46例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结果:各组动脉狭窄比例明显不同(p005)。
结论:动脉粥样硬化与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等因素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引发短血性脑血管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03
脑硬死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均可通过一定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
本文通过颈动
脉超声检查,分析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收治脑梗死患者15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mri证实。
其中非进展性126例,男84例,女42例,年龄25~85岁,平均6245±1028岁;进展性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30~84岁,平均6140±1058岁。
对照组为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34~86岁,平均6425±1048岁。
方法:⑴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检查患者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椎动脉、颈动脉
粥样斑块诊断基础[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21mm,并且局部向管腔突出,根据超声特点检测患者斑块类型:①不稳定斑块;
②稳定斑块。
⑵其他因素检查:生化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患者第2天空腹抽血,检测血脂(tg、tc、hcl—c、ldl—c)血糖、肝生化等。
入院每天常规检查,测血压、测空腹血糖肝生化及血脂情况,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为常用标准,吸烟史
判断标准为每天吸烟支数20支,吸烟年数超过5年为阳性。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近似正态分布数表示方法为(x±s),计算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工具进行分析。
结果
临床实验结果:在进展性脑梗死组中875%被检出存在硬化斑块,708%被检出存在软斑;非进展性脑梗死组中,786%被检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7%被检出存在软斑;统计分析表明,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50%是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液动力学障碍,当狭窄>70%时容易引发低灌损伤—分水岭梗死,重度动脉狭窄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
上述分析表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冠心病等因素,是诱发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可以将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粥样硬化性质(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作为评价患者是否容易产生脑梗死,或者脑梗死后病情严重
程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于这部分人群,要做到及早干预,及时治疗,控制好危险因素,预防中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宏利,攀乐升,沈扬,等.颈动脉硬化病与高同半型半胱氨酸血症关系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4):258—261.
2唐骏.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联度分析[j].亚太传统医
药,2011,7(5):63—65.
3杨筠,刘骅,刘沁,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j].华西医学,2010,25(3):5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