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展发布时间:2022-11-27T03:07:47.23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17期作者:王志广邱卫东[导读] 中医治疗认为支气管哮喘大部分为肾阳不足王志广邱卫东博白县中医院广西博白537600[摘要]中医治疗认为支气管哮喘大部分为肾阳不足,肺脏缺乏温养,导致肺脏虚寒,继而导致寒痰内伏肺和隔上,此时外邪侵肺,导致痰气上升。
缓解期属于夙根尚未清除,但正气衰弱,属于虚标实之证。
所以,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需要从肺脾肾、外治疗之法进行研究,达到扶正祛邪、固表及里的效果。
本文从肺脾肾三个角度分析临床研究进展,并分析中医扶正祛邪及外治疗法治疗进展,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综述支气管哮喘属于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患者会出现反复气促、喘息、胸闷等症状,大部分症状会在夜间出现或加重[1]。
因为哮喘具有反复性、难愈性等特点,所以患者通常需要系统且长期的治疗,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样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2]。
中医认为,哮喘的长期发作,主要是肺脾肾的虚弱,缺乏温养与阳气,在寒邪入侵后导致寒气如肺腑,寒痰伤脏腑之阳,耗费脏腑之阴,固而导致长期之证[3]。
所以,在缓解期应当主要针对肺脾肾治疗,明确病症机理,从而采用补肺健脾益肾治疗方法[4]。
通过综述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展,希望为临床研究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参考。
一、健脾角度治疗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脾虚脾弱,所以应当明确疾病机理,从健脾角度展开治疗[5]。
在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中,部分研究人员通过采用六君子汤加味对患者进行治疗,药方为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甘草。
结合西医化验,发现患者治疗后血嗜酸粒细胞和肺功能水平有明显提升[6]。
部分患者采用参术汤(方为红参、获苓、白术、蛤蚧等)进行治疗,并结合西医将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喷喉、酮替芬口服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对患者行四疗程的治疗[7]。
中药贴膏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临床观察作者:成华,徐明扬,葛振华,施品英,陈亚琴【摘要】目的评价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三伏天予中药穴位敷贴,对患儿的发病情况、发病次数进行临床观察,据此观察小儿哮喘缓解期应用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疗效。
结果通过500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0 %。
同时观察到,疗程与疗效呈正相关,疗程越长,疗效越好。
病程与疗效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安全、方便、疗效好,能减少哮喘的复发,患儿易于接受。
【关键词】中药穴位敷贴;小儿哮喘;缓解期儿童哮喘是呼吸道的常见病证,因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长期以来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获远期疗效更为困难。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运用中药贴膏进行贴敷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选自2002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门诊参加贴敷的哮喘儿童500例,其中男246例,女254例;3~6岁者98例,7~10岁者310例,>10岁者92例;病程2年以下160例,2~5年242例,5年以上98例,平均(2.15±1.20)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修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中的3岁以上小儿哮喘诊断标准[1],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的哮喘诊断依据及其缓解期证候分类标准[2]。
2 治疗方法中药贴膏的组成:白芥子25 %、麻黄12.5 %、肉桂12.5 %、防风11.25 %、葛根11.25 %、皂角10 %、细辛10 %、甘遂7.5 %,上药共研细末,和匀备用。
膏药现用现配,临用时用香醋调成药饼,搓成小药丸,每丸含生药1.5 g,每次5贴,每年三伏天使用。
分别贴在双侧肺俞、定喘、膏肓穴和大椎、膻中、天突穴上(穴位可交替使用),用胶布固定。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效果。
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60例小儿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哮喘发作次数。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治疗后气短、面色少华、纳呆、形体消瘦、多汗等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哮喘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儿哮喘缓解期使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治疗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显著减少哮喘发作次数。
【关键词】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小儿哮喘;缓解期;疗效【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5-0210-02小儿哮喘是儿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将病情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三个阶段,其中缓解期是一个重要阶段,若此时病情未得到针对性治疗,可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甚至导致成人哮喘的发生,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西医在缓解期对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多依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能够控制症状,但需长期依赖药物治疗,整体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属脾肺气虚证,通过整体辨证,调整机体脏腑功能,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1]。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60例小儿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4±1.9)岁,病程6个月~4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8±2.1)岁,病程6个月~5年;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处于缓解期,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证;排除哮喘急性发作、合并其他呼吸系统器质性疾病、严重心肝肾疾病;比较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证候等无显著差异。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一、研究背景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喘息、咳嗽和胸闷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目前,欧美国家对哮喘的治疗主要是依赖药物控制,但是药物使用过程中,会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
二、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哮喘是由于内环境失衡导致气运失常,从而导致加重气喘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主要是以调节气机为核心原则。
同时,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与脾胃、肾虚、肝郁等有关,因此中医治疗哮喘不仅要调节气机,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三、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方法1.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哮喘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温通肺气、化痰止咳等作用。
以苏子降气汤为例,该方的主要药物是苏子、厚朴、枳实等,是一种具有温通气机和化痰止咳作用的方剂。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哮喘另一种常用方法。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
比如说,针灸肺经的膻中穴,可以扶正气机、温通肺气;针灸胆经的风池穴,可以解郁宣肺。
3.艾灸治疗艾灸是一种在穴位上取穴,然后用艾条进行灸热刺激的治疗方法。
艾灸可以增强体质、调节气机、治疗哮喘等病症。
中医认为,艾灸的作用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气血运行,从而起到疏通气机、平喘止咳的作用。
四、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中医药治疗哮喘可以缓解哮喘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比如,一项在中国进行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汤剂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中药汤剂可以显著降低哮喘的复发率和病情恶化率。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探寻了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机理。
例如,有研究认为,中医治疗哮喘主要通过影响炎症反应和神经内分泌等过程实现。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中药多糖、生物碱和黄酮类等成分,对哮喘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疗效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证实。
同时,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多样化,有中药汤剂、针灸和艾灸等。
科学的药物管理是促进临床用药规范、合理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医疗技术迅速发展,药品种类不断增多,为临床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在提升疗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合理用药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患者的用药质量,甚至可能诱发医患矛盾。
药剂科属于医院的职能部门,肩负着院内药品供应、药物质量管理等职责,药剂科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1]。
以下将分析通过由药剂科强化药事管理在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中的实际效果。
1 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6000张处方,依据药剂科加强药事管理前后时间分组,观察组(管理后):3000张,对应患者前):3000张,对应患者男1513例/女1487例:年龄18~82岁,均值为(43.4±0.4)岁。
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未开展药事管理,仅为常规管理,如药剂师岗前培训,工作中执行院内规章制度等;观察组则由药剂科进行加强药事管理,方法为:(1)药剂师培训:定期组织药剂师接受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进一步提升药剂师的药学理论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同时设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进一步激发药剂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升药剂师的责任意识;(2)药品调剂管理:要求药剂师在临床工作中遵循医院处方调配的相关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
在发出药品前严格依据药品提供的说明书或依据处方医嘱,详细向患者讲解每一种药物的具体用法、注意事项和实际用量,从而提升患者用药规范性及安全性;(3)处方审核:药剂师开展处方审核工作中遵循规章制度,对药品检查的重点是不合理药物处方,对于出现用药不合理等相关情况,需及时明确责任人,并相应的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
例如及时加强与相应处方医师的交流沟通,针对存在的严重不合理用药情况或出现的用药错误情况,可以直接拒绝进行调配,防止不合理处方现象的发生;(4)用药咨询:设立临床用药咨询服务平台,进而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完善和科学的用药咨询服务,积极针对常见用药问题进行宣教,为患者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从而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出现;(5)总结分析会议:定期组织开展总结分析,会议重点针对近期发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总结及分析,明确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原因,并相应地制定解决对策,进一步对管理流程进行完善,提升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及合理性。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一、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喘(TCD编码为: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2.病期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慢性持续期: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临床缓解期:无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临床常见证候:(1)痰瘀内伏证(2)肺气亏虚证(3)脾气亏虚证(4)肾气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患儿接收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90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喘(TCD编码为:BNF040)和支气管哮喘(TCD-10编码为:J45.901)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疾病分期属于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儿。
4.患儿处于急性发作期,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小儿哮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在1年内哮喘发作次数和疗效。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5.65%vs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哮喘发作次数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能够收获良好的临床疗效,减少小儿哮喘的发病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医药;小儿哮喘;缓解期;疗效
小儿哮喘是多种细胞核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反应和起到高反应性而导致的反复喘鸣发作、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症状,可恢复的气流受阻是其主要特征[1]。
哮喘发病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医药文献对哮喘的认识深刻,从发作期到缓解期,均坚持辨证论治[2]。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特选择我院小儿哮喘患者92例,开展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接诊的小儿哮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33±3.21)岁,病程为3个月~5年,平均病程(2.89±1.22)年。
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13±3.82)岁,病程为4个月~5年不等,平均病程(3.14±2.02)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根据患儿年龄,给予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控制哮喘的发作,治疗6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方剂组成为太子参30 g,甘草6 g,黄芪20 g,神曲10 g,白术15 g,紫菀15 g,茯苓15 g,厚朴15 g,桔梗10 g,苏子20 g,水煎服,1剂/d,每三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結束后停药1周,共6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过程中哮喘发作次数。
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显效、有效、一般和无效四个等级,分别根据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情况、肺功能改善情况、
哮喘发作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5.65%vs73.91%),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详见表2,在哮喘发作次数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哮喘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情反复,主要临床表现为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啸鸣、呼气时间延长等。
近年来,小儿哮喘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虽然现代临床医学对于小儿哮喘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多局限于对症治疗,副作用大[3]。
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逐渐得到重视。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中药方剂中,太子参、黄芪为君药,补益脾肺作用明显,与茯苓、白术相互配伍,更加能够突出其益气功效[4]。
厚朴、苏子、紫菀等为臣药,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再加上神曲的健脾消食作用、桔梗的宣肺理气作用,既可以起到通调水道作用,又可以发挥载药上行作用,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充分發挥补脾益肺、止咳化痰之功效。
针对于小儿哮喘的缓解期,从中医学角度上讲,正气虚,肺、脾、肾脏器功能不足,在治疗过程中,以补气为主,从根本上补益正气,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中医药治疗,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5.65%vs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哮喘发作次数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中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能够收获良好的疗效,减少小儿哮喘的发病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敏勇.自拟培土生金方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50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5):79-80.
[2] 张丽萍,陈光明.从病因病机论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方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01-303.
[3] 邢琼琼,赵霞.从正虚邪实探讨中医药对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治疗[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6):50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