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土壤的有趣问题
1. 土壤是什么?
2. 土壤由哪些成分组成?
3. 什么因素影响土壤的颜色?
4. 土壤中有多少种类的生物?
5. 土壤可以保存多长时间?
6. 如何测试土壤的pH值?
7. 土壤中有哪些重要的养分?
8. 什么是土壤侵蚀,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9.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什么作用?
10. 土壤中的水分是如何保持的?
11. 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12. 土壤中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
13. 什么是土壤污染,它是如何发生的?
14. 土壤可以影响气候吗?
15. 为什么一些地区的土壤更肥沃?
16. 土壤中的土壤颗粒是如何形成的?
17. 土壤可以用于制作陶瓷吗?
18. 土壤中的酸碱度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19. 土壤中的盐分对植物有何影响?
20. 土壤中的蚯蚓有什么作用?
21. 土壤可以用于治疗伤口吗?
22. 土壤中的氮循环是什么?
23. 土壤中的磷循环是什么?
24. 土壤中的钾循环是什么?
25.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帮助降解有害物质吗?
26. 土壤可以储存多少水?
27. 土壤中的腐殖质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28. 土壤中的土壤动物有哪些种类?
29. 土壤可以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吗?
30. 土壤中的气孔是什么作用?。
《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土壤作为生态环境的基石,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以及生态安全。
因此,深入了解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1. 土壤污染类型与成因我国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农药残留污染等。
这些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等。
其中,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2. 土壤污染的地区分布与程度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在各地区均有分布,但以工业发达、农业集中的地区尤为严重。
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由于长期接受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此外,一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开采区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此外,土壤污染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同时,土壤污染还可能引发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四、防治对策1. 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土壤污染的状况和趋势。
同时,加强对重点区域和行业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土壤污染问题。
2.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3. 实施土壤修复与治理工程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应采取相应的修复与治理措施。
如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土壤修复,同时结合农业生态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对于严重污染的地区,应采取搬迁或转型等措施。
土壤八大病是指土壤中存在的八种问题,包括板结、盐碱、贫瘠、浅薄、酸化、咸化、污染和杂草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和植物的生长,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1.板结: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面变得坚硬,水分难以渗透,导致植物根系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改善土壤质地等措施。
2.盐碱: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排水、增加有机肥、使用酸性肥料等措施。
3.贫瘠:土壤贫瘠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过低,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增加有机肥、使用化肥等措施。
4.浅薄:土壤浅薄是指土壤深度过浅,导致植物根系无法深入土壤,吸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深耕、增加有机肥等措施。
5.酸化:土壤酸化是指土壤酸性过强,导致植物无法吸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使用碱性肥料、减少酸性物质使用等措施。
6.咸化:土壤咸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导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排水、增加有机肥等措施。
7.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植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
采取减少污染源、使用环保肥料等措施。
8.杂草:土壤杂草是指土壤中存在过多的杂草,与植物竞争养分和水分,影响植物生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人工除草、使用除草剂等措施。
总之,针对不同的土壤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提高土壤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一:土地荒漠化严重子问题一: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过度利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加剧。
子问题二: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大规模采伐森林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乱砍滥伐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过程。
子问题三:城市扩张与农地流失•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地被占用,导致农地面积减少。
•城市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空气和水质污染。
问题二:土地资源浪费子问题一:建设用地过多•大量土地被占用于住宅和商业用途,导致建设用地浪费。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低矮密集的建筑模式导致用地浪费。
子问题二:农地规模小且分散•农地常常被细分为小块分散的土地,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土地资源,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子问题三:工业污染土地•工业活动排放大量污染物,严重污染土壤。
•部分厂区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土地资源的永久浪费。
解决措施措施一:加强土地保护和恢复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植被恢复计划,提高土壤保育水平。
2.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减轻土壤污染。
3.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资源的管理,控制滥砍滥伐,恢复植被。
措施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鼓励城市向上发展,减少建设用地占用。
3.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提高农地规模,减少农地流转。
措施三:加强工业污染治理1.加大对工业污染土地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2.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工业废弃物的产生。
3.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措施四: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1.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力度。
2.完善土地利用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保护农民和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
结论土地利用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土地保护和恢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以及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土地荒漠化和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河南农业2019年第12期(上)土壤的常见问题及改良办法西平县二郎乡农业服务中心 范云霞一、常见问题(一)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中的一个物理结构叫做土壤团粒结构,即土壤是由一个个小团构成的,形象来说就像蚯蚓粪一样。
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通气,又保水保肥,而且还有抗旱作用。
但是土壤团粒结构特别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及人为的影响。
如浇水次数过勤、浇水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喷洒某些化学杀菌剂,尤其是除草剂,都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
如果团粒结构遭受破坏,构成它的小分子团就不存在了,土就成了面儿状,堆积到一块,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很多农民以为土壤板结就是土壤变硬了,实际上是因为土壤的物理结构遭到了破坏,才造成了板结。
(二)土壤化学性状的恶化1.土壤酸化。
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在7左右。
不同地区土壤的pH值不同,河南省土壤中性偏碱,pH值为7~7.5。
土壤过酸或过碱,作物都无法健康成长,故土壤酸碱度非常重要。
化肥就是强酸弱碱盐,长期大量施用,会造成土壤酸化,pH值降低。
2.土壤盐渍化。
化肥本身就是一个无机盐,由盐离子构成,如硫酸钾会分解成K+和SO42-,K+能够被作物吸收,但是SO42-就残留到土壤中了,氯化钾也是同样的道理。
过多的离子残存到土壤之后,导致土壤含盐量过高。
(三)土壤生物性状的恶化土壤中富含微生物,各种微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健康的土壤生物性状是有害菌群和有益菌群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当我们不断种植、不断加入化学肥料时,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开始慢慢失调,即有害菌的数量越积累越多,有益菌的数量越来越少。
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根部病害严重发生,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到最后即使再怎么施肥,产量也上不去。
(四)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影响作物吸收水肥能力。
根系过浅,会影响作物吸收水肥的能力。
当我们进行随水施肥的时候,不管是沟灌还是大水漫灌,如果地上部浇15 cm深的水,正常的壤土,水分能够渗透到50 cm左右。
就是说一次性浇水施肥,距离土壤50 cm内,既有水又有肥。
十种常见土壤问题金宝贝微生物菌肥提醒你十种常见土壤问题,看您中枪没有土壤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为植物提供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和水分。
如果土壤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间接作用在果实品质和产量上,对农事影响巨大。
1、土壤氮磷钾元素营养比例失调中、微量元素严重缺乏在日常管理中绝大多数农民不按比例施肥,往往只大量施氮磷肥,致钾素匮乏,长期不施中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土壤中大量氮磷钾比例失调,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营养比例失调。
2、农田土壤污染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残留污染,未经处理的有机肥污染,以及连作和病虫害病原物污染。
这些污染物长期进入或残留土壤之中,一旦超出土壤自净化能力后就会“溢出”,直接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
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首先会破坏土壤生态平衡,使土壤有益生物和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生物种群减少,土壤理化生物性质恶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变差,严重污染者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3、土壤趋于酸化土壤酸化主要是由于过量使用化学氮肥和生理酸性肥料,导致土壤中酸性物质增加,使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会引起土壤养分流失,土壤有害重金属活化,土壤有害微生物特别是寄生真菌增加,加速土壤贫瘠化和土传病害发生。
4、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尤其是硝酸盐积累更甚。
这些盐分聚集到地表,形成土壤表层次生盐碱化,轻则影响种子发芽出苗,阻碍养分吸收,作物生长不良,重则造成生理干旱,营养吸收障碍,土壤结构破坏,再甚者可导致盐害、死亡,永久失去农业利用价值。
5、农作物连作造成的“土壤病”在土壤中连续种植一种或同科作物,由于该作物所需要的中微量营养元素因连续被吸收而缺乏,也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还有前茬作物根系的分泌物因累积成为有毒物质而形成病土。
土壤三变问题土壤有这三种变化时,可不要轻视!当前,我们土壤出现了恶化,并且是非常严重的恶化。
今天就用比较通俗的话跟大家聊聊,土壤恶化具体的三个方面的表现,看完之后,大家可以自查。
那么,土壤恶化变现在哪三个方面呢?第一点:土壤板结相信大家也多少都有体会,到了我们田地里去,会发现地面板结、硬化,有裂纹。
很多瓜果蔬菜的根系都长在了地表,这其实不是好事,不要说这是因为肥好、生根好。
如果土壤疏松的话,根系是会往下长,长在下部的而不是地面上,这就是土壤板结。
十年前,我们耕完地,一脚踩在上面,陷下去很深,甚至能够到我们膝盖的位置,而现在呢,也就是10公分左右。
这说明什么,咱们的可耕做层上移了,可耕层下面就像水泥地一样硬,连我们尖锐的铁锹都难以铲下去,我们的作物根系要想下扎的话,他的难度可想而知。
土壤板结,根系扎不进去,那咱想一想,瓜果蔬菜的长势还会健壮吗?第二:土壤酸碱失衡专业点来说就是:pH值。
说pH值大家可能不知道,不太清晰。
那么,举个例子,在我们田地里,你会经常的发现,地表上面长有很多的绿苔。
像雨后土墙上长的苔藓一样,这就是绿苔,长完绿苔之后呢就长红苔,严重时地表上一层红霜。
之后呢,土壤还会长一层白霜,这个白霜就相当于盐碱地一样,其实就相当于一种盐分,这就是土壤严重的酸碱失衡,过酸或过碱,在这种情况下,作物生长也是极其不利的。
第三:盐分过高有很多时候,在种植完作物之后,我们的作物前期长势很好,可是长着长着就不行了,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叶片边缘逐步失绿,然后再干枯,这就是说盐分过高。
你认为是病害啊,缺肥啊,还是干旱啊、浇水、打药等,这些一系列措施都采取了之后感觉到效果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说明它不是缺水了、不是干旱了、也不是缺肥了,而是土壤盐分过高引起的。
如果土壤表面长有绿苔、红苔、盐霜,植株长势偏弱、黄化,这说明我们的土壤已经恶化、土壤的肥力已经出现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一定要采取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机、无机物质或微生物等,使其性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或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制定对策,以应对这一挑战。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 治理难度大: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分布不均匀,且存在于土壤深层,治理难度很大。
土壤污染物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作用,导致研究和治理的复杂性增加。
2. 技术成本高:目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相对落后,治理成本高昂。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效果难以保障。
3.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但目前对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很多土壤污染区域得不到有效治理。
4. 环保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法规体系相对滞后,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对土壤污染乱排乱放。
对策分析:1. 完善技术手段:加大对土壤治理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开发新型土壤修复材料、完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等,提高治理效果。
2. 建立健全的资金体系:政府应当出台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促进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3. 强化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加大对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惩罚制度,杜绝土壤污染的扩散和恶化。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明确土壤污染监测标准和阈值,规范土壤污染治理行为,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落实企业责任:通过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和处罚,推动企业自觉承担环境责任,加强污染治理工作,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促进土壤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土壤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承载着植物生长、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农业生产等重要功能。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威胁。
治理土壤污染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解决。
土壤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全面的监测和评估体系:目前,国内外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监测手段和评价方法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地方的土壤污染情况得不到及时、全面的了解。
2.治理技术不成熟: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技术和方法,长期以来处于研究发展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验证。
现有的治理技术存在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实际治理效果难以保障。
3.政策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相关政策的执行也存在不力的情况,导致治理行动不够有力。
4.缺乏资金支持: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治理行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2.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各种治理技术的研究和验证,推动成熟的治理技术尽快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3.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明确治理责任和程序,切实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管理和治理。
4.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土壤污染治理行动的有效实施。
土壤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才能有效应对土壤污染问题,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资源。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才能实现土壤污染治理的目标,获得清洁、健康的土壤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00字】请帮忙检查语法错误,遣词和词汇是否恰当,并提出修改意见。
我国常见土壤问题及养护措施一、沙质土壤问题及养护措施沙质土壤是指颗粒粗大、结构疏松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肥力较差,容易发生风蚀和水蚀。
常见的沙质土壤问题包括水分短缺、养分缺乏、通气性较强等。
1.水分短缺:沙质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干旱状况。
对沙质土壤的养护措施包括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施用保水剂和合理灌溉。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通过施用有机肥、绿肥和秸秆来实现,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改善土壤结构可以通过施用石灰、腐殖酸、石膏等物质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其保水能力。
施用保水剂可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并改善水分季节分配,减少干旱时期的水分短缺问题。
合理灌溉措施包括滴灌、喷灌等,可以提高用水利用率,降低水分的浪费。
2.养分缺乏:沙质土壤由于颗粒粗大,通透性较好,养分容易流失。
养护措施包括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酸碱度。
沙质土壤通常缺乏氮、磷、钾等养分,应根据作物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绿肥和秸秆等来实现,以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酸碱度可以通过施用石灰、石膏等来调节土壤pH值,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有利于植物养分的吸收利用。
3.通气性较强:沙质土壤种植作物通气性较强,导致土壤容易干燥并且通透性好,养分容易流失。
养护措施包括增加有机质含量、利用植物搭建遮荫、保湿覆盖等。
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干燥,提高土壤保湿能力。
利用植物可以搭建遮荫架或种植多年生乔木,以减少土壤的通气性,保持土壤湿润。
保湿覆盖可采用覆盖草屑、薄膜等方式,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二、黏土土壤问题及养护措施黏土土壤是指颗粒较细、黏性较强的土壤,容易出现积水、坚硬等问题。
常见的黏土土壤问题包括排水不畅、土壤坚硬、养分不易释放等。
1.排水不畅:黏土土壤的颗粒细小,颗粒间隙小,排水性差,容易积水。
养护措施包括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改善地势。
改善土壤结构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质、石灰、石膏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其通透性。
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土壤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然而,我国当前在土壤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对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壤污染严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残留物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土壤退化加剧:过度的农业生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壤退化现象普遍存在,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为了经济利益,一些地方盲目开发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失衡。
4.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企业乱排污,破坏土壤环境。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的土壤治理体系,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2. 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倡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避免土壤退化。
3.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制裁。
4. 提高社会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升社会公众对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培养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参与到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通过以上对我国当前土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希望我国在未来能够加大对土壤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构建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壤的三⼤基本问题⼟壤温度、透⽓性、pH,的变化直接影响肥效和作物⽣长。
1、温度当温度过⾼或者温度过低均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如春季⽟⽶苗期叶⽚发红,主要是由于⼟壤温度过低,影响⽟⽶对磷的吸收导致叶⽚发红。
如下图主要原因是:⼟壤温度过低,影响根系活⼒,以及养分吸收相关酶的活性,导致养分吸收障碍。
解决办法是:中耕,提⾼地温,或者覆膜,以及叶⾯喷施肥料补充养分。
2、通⽓⼟壤排⽔良好,疏松透⽓,可显著提⾼养分吸收效率,所以很多板结⼟壤,苗期长势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壤透⽓性差,⼟壤三相中,⽓相⽐例低。
农⽥中地势较低,渗⽔性差的地⽅往往苗期长势不好,但由于⼟壤质地粘重,⽔肥充⾜,所以后期会长势很旺。
主要原因是:根系要吸收矿质养分,必须要通过呼吸作⽤才能吸收养分,所以根系周围要有充⾜要的氧⽓。
解决办法是:中耕散墒、透⽓;部分作物可起垄栽培。
如果是⼟质粘重问题,那么部分地块有必要客⼟掺沙,秸秆还⽥等措施,提⾼⼟壤透⽓性。
3、⼟壤酸碱度(pH)⾸先澄清⼀个概念,盐跟碱不是⼀回事,有个⽐喻很形象,盐⼟是凉拌菜,碱⼟是腌咸菜。
上图是笔者2016年拍摄于青海的盐⼟,已经形成明显的盐结⽪。
结⽪下⾯蓬松,⽩⾊表聚物,不是很咸,发凉。
这是以硫酸盐为主、其次为氯化物的盐⼟,⼟壤pH均不⾼。
上图是笔者拍摄于⽢肃武威的盐⼟,⼟壤酸碱度不⾼,pH8.2左右。
上图是典型的草甸盐⼟,呈蘑菇状,由于地表蒸发盐分表聚形成,⼀般仅表层盐分较⾼。
通常主要离⼦组成为硫酸根+镁离⼦、钾离⼦、钠离⼦。
由于镁离⼦、钠离⼦含量较⾼,很容易形成带结晶⽔的硫酸镁、硫酸钠,盐霜下⾯通常较湿润。
由于盐分表聚严重,通常幼苗根系较浅时,死棵严重。
该地块种植苗⽊,幼树死亡率⾼,⼤树死亡率低。
符合草甸盐⼟特征。
通常还⽐较常见的⼀种盐⼟,⽼百姓称为“⿊油碱”,⼟壤灰暗⾄棕⿊⾊。
平时有坚脆的盐结⽪,味道哭咸。
有些地⽅称为“万年湿”。
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钠,由于氯化镁与氯化钙吸湿性极强,所以会⼟壤会显⽰⾮常湿。
土壤常见问题改善措施一、土壤肥力降低土壤肥力降低,主要是由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减少。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的原因:长期施用化肥,轻视有机肥的施用;焚烧秸秆,造成土壤碳氮比失调;连年种植高产耗作物,豆类等养地作物减少等。
危害: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的缓冲性能;阻碍根系的生长;引起土壤酸化等。
提升土壤肥力的方法: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秸秆还田;粮肥轮作、间作。
二、土壤板结、结构破坏土壤板结,主要是由于土壤团粒结构受到了破坏,导致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及通透性降低,造成了土壤板结。
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原因主要有,长期施用化肥,缺乏有机肥;不合理的耕作、种植方式等。
危害:阻碍根系生长,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作物缺素症的发生等。
改善土壤板结的方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适当深耕;清除农田残膜;调节土壤酸碱度。
三、土壤酸化、盐碱化土壤酸化的原因:过量使用氮肥和酸性肥料;降水量过大,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肥的缺失。
危害:土壤养分流失;有害重金属活化;土壤有害微生物增加;加速土传病害发生。
改善:施用石灰调节酸碱度;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长期过量使用化肥;过于干旱等。
危害:影响种子萌发;阻碍作物养分吸收;破坏土壤结构;导致作物发生盐害等。
改善:改良耕作、轮作、间种套种;种植耐盐植物、绿肥等;施用改良物质,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盐碱化。
四、连作障碍廉租障碍是指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作物的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影响生育状况等。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减少,导致连作障碍突出。
对蔬菜的危害最重,其次是果树,最后是大田。
危害: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引发土壤酸化、盐渍化;作物自毒物质积累;使作物出现缺素症状。
改善方法:优化栽培结构,合理轮作;选用良种及嫁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施用微生物菌剂,利用有益菌进行生物防治;土壤消毒等。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治方法
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土壤污染: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等重金属和砷、硒等非金属;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农药、除草剂、酚类等。
这些污染物会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过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使土壤盐分过高,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酸化: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会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有效性。
土壤板结:耕作方式不当、缺乏有机质等原因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水分、养分吸收。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
防治土壤污染: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土壤的污染。
盐渍化防治:合理灌溉,避免过量灌溉;种植耐盐植物;采取排水、覆盖等措施降低地下水位。
酸化防治: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植物;采取石灰中和等措施提高土壤pH值。
板结防治:改进耕作方式,实行轮作、间作等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取深耕、中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一、土壤酸碱度不适合及土壤酸化现象(一)问题发生的原因:部分太酸(PH在5.0以下)或太碱(PH在7.5以上)的土壤,易使土壤中的植物养分转变为无效性,使作物不能适应,尤其土壤酸化在我们耕作中最为常见,其原因不外呼雨水大量淋洗及母质酸性、植物吸走大量正离子养分、不当的施用过多酸性肥料、及过量有机酸所致,加上土壤缓冲力不佳时,更易出现酸化现象。
(二)诊断土壤酸碱度:常用酸碱度电极测定法及石蕊试纸颜色测定法。
测定酸碱度时,应使土壤与水混合搅拌后测定,不应在土壤干燥下测定,因为测定土壤酸碱值是测定在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三)解决酸碱度不适的办法:1、施用中和剂:酸土施用石灰等碱性质材(如农用石灰、白云粉等),中和土壤则应配合有机质施用。
碱土施用酸性材质(如硫磺粉、稀硫酸等),中和土壤则不应过量,可采用逐年渐进中和的方式去改良。
2、施用有机质在酸土或碱土中,有助各种养分的有效性。
3、紧急补充叶面施肥可暂时改善太酸或太碱的土壤性质,这是治标的方法,彻底改善土壤才是治本之道。
二、缺乏土壤有机质(一)问题发生的原因:在多雨高温及多湿的环境下,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尤其是山坡地更是缺乏有机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都是缺乏有机质的。
当土壤中缺乏有机质的时候,农民施用化学肥料的量就会增加,造成浪费,甚至无法作物产量,反而使土壤病害增加并且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增加土壤有机质着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特别注意土壤有机质的保护,因为土壤有机质的好处众多:1、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改良土壤团粒构造,使土壤松软,能促进通气及排水。
2、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3、缓慢释放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4、钳合微量营养元素可协助植物营养元素的溶解度。
5、增加土壤之缓冲能力,使土壤的酸碱反应缓和。
6、吸附及交换植物营养元素,提高肥料缓效性。
7、给土壤有益微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使土壤微生物能抵抗大量病菌。
8、减少人为或天然的毒性物质及作用。
·30·土壤的八大问题2. 主要危害(1)生理性缺素症。
比如缺钙、镁、铁等。
(2)作物长势差、农产品品质降低等。
三、贫有机质含量低,越种越贫。
土壤的有机质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
1. 主要原因当前作物复种次数增加,过量地施用化肥,而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或者使用方法不合理。
2. 主要危害土壤有机质损失严重,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通透性及缓冲性能降低,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四、浅耕作层变浅,越种越浅。
1. 主要表现由于长期使用旋耕机耕作,导致大部分土壤耕层变浅,有效活土层仅有15~20 cm。
2. 主要危害“犁底层”的形成,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流通,阻碍了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能力越来越差,抗旱性能不断下降。
五、酸土壤酸化,越种越酸。
正常中性的土壤pH 值大概在7左右,而许多地区的土壤pH 值却低于5。
1. 主要原因(1)降水或浇水量大而且集中。
(2)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目前多数化肥属酸目前土壤问题总结有八个字:板、馋、贫、浅、酸、咸、脏、杂。
一、板土壤板结,越种越板。
土壤板结,就是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耕作层变硬,透气透水不良,严重影响作物根系正常生长。
1. 主要原因(1)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2)长期过量偏施大化肥,长期过量施用大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
(3)镇压、翻耕、浇水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
2. 主要危害(1)根系能力下降。
土壤板结的情况下,缺氧而导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发育,呼吸减弱,影响养分的吸收。
(2)导致缺素症。
由于根系能力下降,肥水吸收能力减弱,加之土壤板结后,养分有效性差,作物易缺素。
二、馋矿物营养比例失衡,越种越馋。
作物生长需要17种必需营养元素,而在日常管理中只重视施氮、磷、钾肥,忽视中微量元素肥料,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耗竭,大量元素富集。
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对策土壤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出了土壤能够自行修复的能力范围,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现象。
现如今,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此,应该采取有效的原因和对策来缓解和预防土壤污染。
一、土壤污染的原因1. 工业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经过排放进入土壤,引起污染。
2. 农业活动:大规模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长期积累在土壤中,超过土壤容纳量时,会导致污染。
3. 饮用水污染:排放的家庭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污染了水源,进而影响到附近的土壤。
4. 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5. 错误的废弃物处理:将废弃物直接倾倒在土地上,大量有害物质渗入土壤。
二、土壤污染的对策1. 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减少污染物对土壤的侵害。
2. 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质量,降低污染风险。
3.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监测土壤质量,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污染源。
4. 强化废物处理:加强废弃物分类和处理,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5. 加大法律法规的力度: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6.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对土壤污染的研究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在土壤修复和污染防治方面寻找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7. 提高环境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治理土壤污染的氛围。
三、对策的实施步骤1. 研究与设计:制定对策实施的计划和方案,明确目标和时间节点。
2. 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加大对土壤污染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土壤的问题
一是有机物质含量出现两个极端。
一方面大部分农田土壤由于有机肥料的补充不足或根本得不到补充,有机物质含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少部分保
护地土壤由于有机肥料补充过量,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严重超出了适宜范
围,其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土壤中植物病源菌数量大大增加,并由此造成
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农作物果实的农药残留量增加。
二是植物营养物质严重不平衡。
由于常年施肥和土壤利用的不合理,土壤中某些营养物质出现严重失衡,大面积农田土壤出现了“贫血症”(即
土壤中某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出现明显的缺乏)、“富积症”
(即土壤中某些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超出了适宜水平),由此既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也造成了农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使农产品中养分不平衡,最终将
危及人类健康。
三是板结和老化现象日趋严重。
由于土壤中有机物质含量的下降和老化,土壤耕作和管理的不合理,施肥种类的单一。
目前农田土壤的板结现象和“越种越馋”现象普遍出现,致使土壤的生产力下降和施肥管理成本逐年加大。
四是污染现象明显加重。
由于土壤在利用管理中的不注意,特别是施肥和使用农药存在的盲目性,农田土壤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现象,土壤
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明显积累,致使植物出现污染,农产品果实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保护地土攘常见问题
1.1土壤板结
温室或大棚特殊的保温性能,使土壤温度及湿度较大,有机质矿化率高,加之,大量集中施用化肥,不注重施用有机肥,有机质损失严重,土壤僵硬、板结,保肥
性及缓冲能力降低。
1.2盐害
保护地土壤复种指数高,肥料投入量一般为大田的3~8倍,并以速效性的化肥为主,化肥用量占总施肥量的50%以上。
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盐分逐年积累,造成次生盐渍化,盐分含量严重的为大田土壤的20倍。
1.3养分失调
在生产中,农民不根据蔬菜种类和需求进行配方施肥,普遍以二铵、尿素、三料的大剂量投入为主,久之,使土壤中养分比例失调,一般碱解氮、速效磷、速效
钾浓度在200mg/kg以上,较为丰富甚至过量造成浪费,而锰、锌等微肥浓度较低
不能满足需要。
1.4湿度过大
快速生产要求大肥及大水管理模式,浇水次数多,水量多次在土层中沉积,逐步造成了土壤湿度大,通气不良。
1.5病虫害严重
多年种植,土壤中积累越来越多的病原菌和虫卵,诱发许多病虫害,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特别明显,如黄瓜霜霉病、芹菜斑枯病、红蜘蛛、金真虫等,而反复使用农药又会造成农药剂量越来越大,残留也越来越多。
土壤板结酸化由于管理精细,踩踏镇压频繁,土壤结构破坏严重,普遍存在土壤板结问题。
由于复种指数高,肥料用量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缓冲性能降低,土壤酸化问题严重。
大棚在常规管理条件下连续栽培5年后,土壤容重上升幅度达8.6%,pH值下降幅度达1.7。
2、土壤养分失衡设施栽培多为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对钾的需要量比较高。
蔬菜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3:1.03,若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常会导致土壤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如Si,Ca,Mg)消耗过度,作物发生生理病害,如大棚番茄易出现筋腐病、脐腐病、空洞果等缺素症状。
3、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化肥和速效性有机肥(粪尿肥)施用量大,棚内温度高,蒸发量大,雨水淋溶作用少,随着栽培年限增加,耕层土壤盐分累积严重,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
据测定5年以上大棚内,土壤电导率可达10.23ms/cm,是附近露地土壤的10倍。
严重的大棚内,地面着生大量的耐盐紫球藻,作物难以立苗,即便立了苗,根系也发育不良,叶片发僵,植株矮小。
土壤盐分中以亚硝酸盐含量最高,由此导致设施栽培作物体内亚硝酸盐含量居高不下,农产品品质下降。
4、土壤中自毒产物积累加剧作物根系分泌有毒物质和残枝落叶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自毒物质,降低了作物的根系活性,抑制了根系生长。
据浙农大俞景权教授的研究,黄瓜连作后根系分泌苯丙烯酸和苯甲酸类的酚酸化合物积累过量,根系脱氢酶、ATP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急剧下降,根系失活,重者导致根系死亡。
5、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壤微生物总量、活性和有益微生物数量多少是判断土壤活性的重要指标。
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自毒物质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使得设施栽培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
同时,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的"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寄生型长蠕孢菌大量滋生,作物病害严重。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系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第一年的大棚土壤中,优势真菌为腐生型真菌,它们是土壤中纤维素、木质素的分解菌;5年后,土壤中的优势真菌转为寄生型,病源性长蠕孢、交链孢等霉菌增加,同时,硝化细菌也明显增多,土壤亚硝酸盐积累增多。
6、土壤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由于种植品种单一,作物连作后,根系自毒产物增多,抵抗力下降,为根结线虫侵染提供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线虫的发生、发育。
在高温、干旱、沙性土壤中,大棚连作的黄瓜、番茄上,根结线虫危害相当严重,虫口密度可达1克土中含有300条。
土壤问题总结:
1.板结、老化现象日趋严重。
由于复种指数高,大量集中施用化肥,有机质损失严重,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土壤僵硬、板结,保肥性及缓冲能力降低,“越种越馋”,生产力下降和施肥管理成本逐年加大。
2.土壤次生盐渍化
由于化肥施用量过大,耕层土壤盐分累积严重,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
土壤盐分中以亚硝酸盐含量最高,由此导致设施栽培作物体内亚硝酸盐含量居高不下,农产品品质下降。
3.植物营养物质严重不平衡。
由于常年施肥和土壤利用的不合理,土壤中某些营养物质出现严重失衡,大面积农田土壤出现了“贫血症”(营养元素缺乏)、“富积症”(营养元素超标),由此既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也造成了农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
4.土壤中自毒产物积累加剧
作物根系分泌有毒物质和残枝落叶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自毒物质,降低了作物的根系活性,抑制了根系生长,根系失活,重者导致根系死亡。
5.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
土壤次生盐渍化和自毒物质的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
同时,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的"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作物病害严重。
硝化细菌却明显增多,土壤亚硝酸盐积累增多。
6.土壤污染严重,造成农业面源的环境污染。
化学肥料大量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土壤自毒物质的积累,和大量重金属离子的积累,作物生长环境恶化,作物品质下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