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β2-MG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58.44 KB
- 文档页数:2
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及医学意义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BMG)分子量为11800,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特别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并由此释放入血循环。
它是细胞表面人类淋巴细胞抗原(HLA)的β链(轻链)部分(为一条单链多肽),分子内含一对二硫键,不含糖。
半寿期约107分钟,可透过肾小球,但尿仅有滤过量的1%,几乎完全可由肾小管回收。
β2-微球蛋白在肾功能衰竭、炎症及肿瘤时,血浆中浓度可升高。
主要的临床应用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
特别用于肾移植后,如有排斥反应影响肾小管功能时,可出现尿中BMG排出量增加。
在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有神经系统浸润时,脑脊液中BMG 可增高。
[参考值] 1.0~2.6 μg/L[临床意义]病理性升高:(1)肾脏疾病:尿毒症、肾炎、糖尿病肾病和肾移植受者初期(肾移植排异反应)。
(2)恶性肿瘤:骨髓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3)其他如肝硬变、冠心病、甲状腺疾病和慢性炎症等。
尿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由肾小球滤过的β2-M经肾小管时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如果尿液中β2-M排出增高,则说明肾小管重吸收障碍,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以区别于白蛋白为主的肾小球性蛋白尿。
【正常参考值】0.03~0.37 mg/天【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近端肾小管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肝病、脏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艾滋病等。
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Fanconi综合征、Wilson病、镉金属中毒,以及摄入庆大霉素、硝苯地平(心痛定)、妥布霉素等药物。
减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β2—微球蛋白(β2-MG)临床意义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2-MG 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
脑脊液中β2-MG 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血β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1 、肾功能是影响血β2-MG 浓度的最主要因素,用血β2-MG 估测肾功能。
( 1 )血β2-MG 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2-MG 升高。
( 2 )血β2-MG 是反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 3 )长期血液透析病人血β2-MG 升高与淀粉样变、淀粉骨关节病及腕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 4 )血β2-MG 有助于动态观察、诊断早期肾移植排斥反应。
2 、恶性肿瘤时的血β2-MG 。
( 1 )血β2-MG 是以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主要标志物,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血β2-MG 浓度明显增加。
( 2 )可用于评价骨髓瘤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3 、病毒感染,如人巨细胞病毒、EB 病毒、乙肝或丙肝病毒及HIV 感染时,血β-2MG 可增高。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β2-MG 增高,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活动期。
5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β2-MG 升高,并且和关节受累数目呈正相关。
目前认为测定血β2-MG 可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程度,并可作为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
尿β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尿β2-MG 浓度主要与肾小管功能有关。
1 、检测尿β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2MG 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 、尿蛋白/ 尿β-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
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白/ 尿β2-MG 比值大于300 ;单纯肾小管病变时,比值小于10 ;混合性病变时,其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CKMB NPY及β2-MG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李佳强;袁迅玲;张冉;沈书;田玲玲【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24(30)6【摘要】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18例为观察组,根据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STB)分度分为:轻度组58例(220.6μmoL/L<STB≤256.5μmoL/L),中度组42例(256.5μmoL/L<STB≤342μmoL/L),重度组18例(STB>342μmoL/L);另选取同期于本院经皮胆红素测定无黄疸的健康新生儿112例为对照组。
比较对照组、观察组CKMB、NPY及β2-MG水平;比较观察组不同STB程度患者CKMB、NPY 及β2-MG水平;根据经皮胆红素测定的STB水平分为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比较急性期及恢复期两组患者CKMB、NPY及β2-MG水平。
结果:观察组CKMB、NPY 及β2-MG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
不同STB程度患者CKMB、NPY、β2-MG水平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
11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急性期组67例和恢复期组51例,急性期组CKMB、NPY、β2-MG水平均高于恢复期组(P<0.05)。
结论:血清CKMB、NPY及β2-MG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可通过检测上述指标评估患儿病情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总页数】5页(P923-927)【作者】李佳强;袁迅玲;张冉;沈书;田玲玲【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黑龙江省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相关文献】1.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2.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25-(OH)D3、RBP、β2-M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NSE UCBβ2-MG及BUN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4.血清AST、CKMB、LDH、BUN及TBiL水平表达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药物治疗学选择题1.药物治疗学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疾病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2.可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是阿托品+乙酰胆碱。
3.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
4.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5.某药半衰期为8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的时间为20小时。
6.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中和毒素。
7.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主要原因是诱导肝药酶。
8.某药物按1级动力学消除,测其血浆浓度为60mg/L,如经过6小时再测其浓度为15mg/L,其半衰期可能为2小时。
9.可以造成药物治疗窗的位置整体下移的情况是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
10.下列配伍较为合理的是庆大霉素与青霉素同管注射。
11.阿替普酶抗凝机制是间接激活纤溶酶原。
12.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缓解期。
13.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
14.1号冬眠合剂的组合是氯丙嗪+哌替啶。
15.治疗癫痫失神发作的首选药是苯妥英钠。
16.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提高脑内DA的功能。
17.XXX与左旋多巴合用的理由是使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左旋多巴增加。
18.高血压合并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不宜用β受体阻断药。
19.利尿药的降压作用机制中不正确的是扩血管药。
16.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提高脑内多巴胺的功能。
18.高血压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不宜使用β受体阻断药。
19.关于利尿药的降压作用机制,不正确的是B。
Na+-Ca2+交换减少,使血管壁扩张。
20.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ACEI)的降压特点不包括适用于各型高血压。
21.目前治疗冠心病必不可少的药物是洛伐他汀。
22.阿司匹林治疗心绞痛的原理是利用它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3.肺炎支原体肺炎首选治疗药物是红霉素。
24.能够获得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是青霉素+庆大霉素。
25.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不包括N1受体拮抗剂。
26.阿卡波糖的作用机制是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糖类竞争水解糖类的糖苷水解酶,减少葡萄糖的水解及吸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胱抑素 C 及β2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孙燕;倪蕊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期为一种常见症候群,也是新生儿就诊和住院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新生儿期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此观点目前已达成共识,但对其他脏器的损害仍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其中高胆红素血症是否会引起新生儿早期的肾损害,此类研究略少于神经系统损害的研究,但近年来有研究认为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脑、心血管、胃肠及肾脏等[1]。
我们通过检测高胆红素患儿血清中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评估其对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研究,以阐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发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害及其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446-447)
【作者】孙燕;倪蕊
【作者单位】贵航集团三〇〇医院,贵州贵阳550006;贵航集团三〇〇医院,贵州贵阳5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7
【相关文献】
1.β2-微球蛋白联合血清胱抑素C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J], 陈华干;杨婷;廖志兴;关小勇
2.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检测对评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损害的临床意义[J], 卢光全;白淑霞;秦霞;李儒贵
3.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及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 徐玉华;赵智勇;段玉龙
4.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检测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肾损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J], 叶健;童天夫;耿琼花
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峰值与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和尿素氮及血肌酐的相关性分析 [J], 张三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β2—微球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陈秀玲;钱竞秋
【期刊名称】《南通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10)002
【摘要】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50例正常人和10例糖尿病、58例肝病、48例肿瘤病、35例结缔组织病、22例妊娠高血压病人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含量。
27例脑外伤、15例脑膜感染病人脑脊液β_2-MG含量。
正常人血清β_2-MG均值为2.15±0.4μg/ml。
结果表明以上患者血清和脑脊液β_2-MG 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正常人对照差异有显著性。
开展血清、脑脊液β_2-MG测定对以上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可提供可靠的、敏感的依据。
【总页数】3页(P113-114,128)
【作者】陈秀玲;钱竞秋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2
【相关文献】
1.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胱抑素C检测对评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损害的临床意义[J], 卢光全;白淑霞;秦霞;李儒贵
2.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及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期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J], 李瑾;胡梅霞
3.α-1-微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前体与叉头框蛋白M1的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及
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J], 郭伟; 原丽; 王宇; 王杰; 梅相煌; 李文媛
4.β2微球蛋白联合尿系列蛋白检测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J], 何健祥; 林雅媛; 刘光明; 李健茹
5.β2-微球蛋白联合尿系列蛋白检测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肾损伤患者诊断中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J], 叶丽红;陈潇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β2微球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体内血β2微球蛋白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
方法:以2015年5~9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试验组,以4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儿血β2微球蛋白、肌酐、尿素氮以及总胆红素的变化。
结果:两组新生儿的肌酐、尿素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胆红素、血β2微球蛋白差异均显著(P<0.05);重度高胆血红素新生儿的血β2微球蛋白显著高于中度、轻度高胆血红素新生儿的血β2微球蛋白(P<0.05)。
结论:新生儿高胆血红素症患儿的血β2微球蛋白随着胆红素水平的增高而增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下降,应避免给予高胆血红素症新生儿使用肾毒性药物,以免加重肾脏损害。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β2微球蛋白【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082-02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患儿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胃肠等多脏器损伤。
根据国外有关报道,血β2微球蛋白首次从肾小管蛋白尿中分离发现,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有核细胞合成分泌的,是人体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血β2微球蛋白含量越高,肾小球滤过功能越低[1-2]。
为了探讨新生儿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时,体内血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本文选取2015年5~9月我院收治的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测定其含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5~9月收治并确诊的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试验组,4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
所有新生儿均为足月产,试验组中有男性18例,女性22例,出生时间平均为5.5±4.5d,出生体重平均为3.2±0.3kg,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均超于205.2μmol/L;其中轻度19例(血清总胆红素在205.5~256.5μmol/L之间),中度16例(血清总胆红素在256.6~342.2μmol/L之间),重度5例(血清内总胆红素超过342.3μmol/L)。
β2—微球蛋白(β2-M G)临床意义临床上检测血或尿中的β 2-MG 浓度为临床肾功能测定、肾移植成活、糖尿病肾病、重金属镉、汞中毒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较早、可靠和灵敏的指标。
脑脊液中β 2-MG 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血β 2-MG 检测的临床意义1 、肾功能是影响血β 2-MG 浓度的最主要因素,用血β 2-MG 估测肾功能。
( 1 )血β 2-MG 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 2-MG 升高。
β 2-MG 浓度明显β 2-MG 升1 、检测尿β 2-MG 是诊断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β 2-MG 明显增加,且与肾小管重吸收率呈正相关。
2 、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有助于鉴别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
单纯肾小球病变时,尿蛋白/ 尿β 2-MG 比值大于300 ;单纯肾小管病变时,比值小于10 ;混合性病变时,其比值介于两者之间。
3 、用于鉴别上、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时,尿液β 2-MG 浓度明显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4 、用于判断肾移植的排斥反应。
肾移植无排斥反应者,尿β 2-MG 浓度常无明显增高;当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在排斥前数天即见尿β 2-MG 明显增加,在排斥高危期,连续测定有一定预示价值。
5 、糖尿病、高血压病人早期尿β 2-MG 与其肾功能损害程度显著相关。
6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时,尿中β 2-MG 明显增高。
7 、重金属中毒肾损害的流行病调查,尿β 2-MG 可用为筛选试验。
解,不再返流入血。
正常人B2微球蛋白的合成速度和细胞膜释放的量是非常恒定的,从而使B2微球蛋白含量保持稳定水平。
而许多疾病,肝炎、肾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均可使血B2微球蛋白升高。
血和尿B2微球蛋白的意义如下:1、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而尿β2-微球蛋白正常,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导致新生儿黄疸,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脑损伤。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至关重要。
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胎儿医学学会(ACOG)发布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的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首先,对于足月儿和早产儿,我们可以根据新生儿出生后不同时间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来进行评估。
对于足月儿,出生后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5mg/dL,或每天增加大于或等于5 mg/dL,或者出生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12 mg/dL,都可以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
对于早产儿,这些数值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出生年龄和体重来进行调整。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皮肤黄疸程度来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皮肤黄疸,或者出生后48小时内皮肤黄疸逐渐加深,都需要高度警惕可能存在的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还需要结合新生儿的其他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如生后体重变化、喂养情况、母亲孕期史等,来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外,还需要注意到一些特殊情况。
例如,母亲和新生儿之间的ABO血型或Rh血型不合,或者新生儿存在其他疾病或并发症,都可能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准确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综合考虑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估,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胆红素血症,避免其对新生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和诊断,以确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及时发现和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与治疗得专家共识(2014版)2015-01-22 09:20来源:中华儿科杂志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就是十分常见得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
高胆红素血症得监测、高危因素得评估以及正确及时得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个体得危害性受机体状态与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得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疽诊疗原则得专家共识”。
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得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仍时有发生等情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与修订。
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得“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得相关概念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得胆红素水平就是一个动态变化得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与就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周得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所制作得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AP推荐得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1)。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得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μmol/L(20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μmol/L( 25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μmol/L(30 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急性胆红素脑病就是基于临床得诊断,主要见于TSB> 342μmol/L(20 mg/dl)与(或)上升速度>8、5μmol/L (0、5 mg/dl)、>35周得新生儿。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14版)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十分常见的临床问题,胆红素脑病在我国也并非罕见。
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高危因素的评估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对于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干预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在2001年曾经起草制定“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提出了“新生儿黄疽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针对近年来新生儿在产科住院时间的普遍缩短及常规胆红素随访监测普及不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及核黄疸仍时有发生等情况,有必要对2009年“专家共识”进行补充和修订。
此次修订,既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2004年发表的“胎龄≥35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指南”,又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概念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1)。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342μmol/L(20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427μmol/L( 25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峰值超过510μmol/L(30 mg/dl)。
2.急性胆红素脑病:急性胆红素脑病是基于临床的诊断,主要见于TSB> 342μmol/L(20 mg/dl)和(或)上升速度>8.5μmol/L (0.5 mg/dl)、>35周的新生儿。
17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TORCH感染的关系王和平;施丽琴【期刊名称】《浙江预防医学》【年(卷),期】2009(021)004【摘要】TORCH包括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O(Other)指其它致病原。
为探讨TORCH感染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诊断中的意义,对我院17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及82名正常新生儿,进行TORCH-IgM抗体测定,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对象2006-2008年我院儿科收治的17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TORCH检测。
其中男103例,女75例;足月儿122例,早产儿56例,日龄4~28d;出生体重≤1500g 7例,~2000g 11例,~2499g 28例,~4000g 132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0μmol/L,早产儿大于257·0μmol/L)。
年龄≤14d 125例,>14d 53例。
同期,选择82名健康新生儿对照,均采血进行TORCH检测,其中,男60名,女22名,日龄为4~28d。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
2症状与体征激惹、抽搐、尖叫13例,体温>38℃16例,双肺有明显湿罗音29例,有明显感染中毒症状(拒奶、不哭、反应差)29例,肝右肋缘下2·5~3·5cm 48例,脾脏...【总页数】2页(P53-54)【作者】王和平;施丽琴【作者单位】缙云县人民医院,浙江,缙云,321400;缙云县人民医院,浙江,缙云,32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2.5;R725.5【相关文献】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TORCH感染关系的研究 [J], 周会臻;赵光珍;刘保2.TORCH感染与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关系 [J], 张莉;于莹;陈天丽;徐友娣;王自正;王书奎;安乐农3.TORCH感染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诊断中的意义 [J], 张莉;于莹;陈天丽;徐友娣;王自正;王书奎;安乐农4.血清25-(OH)-D3、γ-GT、β2-MG水平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肾功能损伤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J], 贲英姿;陈晚琴;金爱琴;刘金祥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PCT、乳酸水平与神经功能发育的关系 [J], 李成军;冯伊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β2微球蛋白测定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意义作者:单华丽李恒星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20期【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5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分为轻度及中重度,及20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分别于生后48 h内测定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治疗1周后复查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β2-MG,进行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与健康儿之间及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与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不同时间血清β2-MG测定结果比较。
结果在生后48 h 内,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与对照组血β2微球蛋白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轻度、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8 h内与一周测定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β2微球蛋白检测可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肾损害。
【关键词】血清β2微球蛋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意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目前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脑性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预后尤为关键。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分度、不同时间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了解其变化与肾损害的关系,以便早期发现损害病例,为临床提供实用的监测指标提供依据。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10年6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及健康新生儿共55例,排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热、新生儿硬肿症、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脏疾病等病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组。
男性17例,女性18例,足月22例,早产13例,轻度18例,中重度17例,健康组为其中男性12例,女8例,足月16例,早产4例。
所选病例均符合由中华医学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并CT证实。
两组患儿在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性别、日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β2-MG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4-08T15:30:07.17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王孟杰姚丽萍(通讯作者)
[导读]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 多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自行转归,但仍有部分可并发病理性损害,该病可致神经系统损害,是黄疸、新生儿脑病等疾病的高危因素。
王孟杰姚丽萍(通讯作者)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估早期肾损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筛选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14例,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分级标准,轻度患儿103例纳入轻度组,中度患儿71例纳入中度组,重度患儿40例纳入重度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入院时检测血清β2-MG水平,患病患儿1周后复查。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轻度组血清β2-MG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无效者血清β2-MG水平高于有效者,治疗后中度组、重度组血清β2-MG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β2-MG存在正相关性(r=0.642,t=8.190,P<0.05),治疗后仍存在相关性(r=0.420,t=7.037,P<0.05)。
结论:血清β2-MG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中重症筛查指标,中重症患儿普遍伴有肾功能改变。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β2-MG;诊断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产科学的发展进步,其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仍可达60%以上,鉴于新生儿基础十分庞大,防治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临床工作重点内容之一[1]。
多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自行转归,但仍有部分可并发病理性损害,该病可致神经系统损害,是黄疸、新生儿脑病等疾病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有报道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还与新生儿肾功能减退、先天性糖尿病密切相关[2]。
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预后关键。
传统的肾小球滤过率(GFR)、肌酐(Crea)、尿酸(UA)等都是反映患者肾功能的常用指标,但指标易受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因素干扰,诊断新生儿肾功能损伤效用低,易造成误漏诊。
β2-微球蛋白是评价GFR新指标,可反映早期肾功能变化。
我院试将β2-MG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肾功能损伤监测指标,并进行实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1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分级标准:血清总胆红素(TBiL)220.6~256.5μmol/L为轻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3例纳入轻度组TBiL256.6~342.2μmol/L为中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1例纳入中度组,TBiL≥342.2μmol/L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0例纳入重度组。
同期选择50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
四组患儿年龄、性别、日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②未合并其它类型可致肾损害疾病,如败血症;③无应用可增加肾脏负荷药物;④日龄1~25d。
排除标准:①误漏诊;②病理性因素所致高胆红素血症,如溶血病、败血症、先天性胆道病等。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立即抗凝管采集股静脉血2ml,测定血清β2-MG。
试剂均由罗氏公司提供,检测采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严格按照说明书上标准操作。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对症治疗后,第7日,再次检测血清β2-MG水平。
同时据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将患儿分为有效组、无效组,进行组间对比。
1.3疗效判定
有效:7日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黄疸症状消失;无效:7d内,血清总胆红素无明显下降,或未达到正常水平甚至丧失,黄疸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仍存在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转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轻度组血清β2-MG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轻度组血清β2-MG水平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轻度组有效90例,无效13例;中度组有效60例,无效11例;重度组有效28例,无效12例。
中度组、重度组无效者血清β2-MG水平高于有效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度组、重度组血清β2-MG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TBiL与β2-MG存在正相关性(r=0.642,t=8.190,P<0.05);治疗后,TBiL平与β2-MG存在相关性(r=0.420,t=7.037,P<0.05)。
表1 对照组与治疗前后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β2-MG水平对比(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有效者相比,△P<0.05;与轻度组相比,▲P<0.05。
3讨论
研究显示,中度、重度组血清β2-MG高于对照组,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血清总胆红素(≥250μmol/L)可致肾功能改变,TBiL 与β2-MG存在正相关性。
β2-MG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预测指标,对于TBiL丧失者,可考虑以β2-MG替代。
治疗后,中度组、重度组无效者血清β2-MG水平高于有效者,治疗后中度组、重度组血清β2-MG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提示对抗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后,患者肾功能亦明显改善,β2-MG与TBiL仍存在相关性。
需注意的是,两者相关性从0.642下降为0.420,提示可能治疗本次可能影响肾功能,故若有条件,需及早检测β2-MG基础值,β2-MG是否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评价指标尚有待商榷[3]。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纪要(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4-187.
[2]张茜,罗成汉,王健.不同胎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5):349-351.
[3]徐玉华,赵智勇,段玉龙.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及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3,9(6):8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