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基本性质与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209.00 KB
- 文档页数:10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mm)和粘粒(0.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够轻易被植物根系所稀释。
土壤水分的适度减少有助于各种营养物质熔化和移动,有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够提升植物的营养状况。
土壤水分还能够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太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分过少时,植物可以受到旱情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可以并使土壤中空气流通阻塞并使营养物质外流,从而减少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水解不全然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毒的还原成物质。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一)土壤孔隙性1.概念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3或tm-3。
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3。
3.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3或tm-3。
4.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
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容重-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土壤孔隙类型及性质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
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环境土壤学教案一、引言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主要探讨土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环境修复与保护方法。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对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教育目标1. 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土壤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土壤基本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机制。
3. 理解土壤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土壤基本性质1.1 土壤定义及组成土壤是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体等组成的自然资源。
通过分析土壤颗粒组成、结构及土壤质地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
1.2 土壤质地与土壤结构介绍土壤质地与土壤结构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土壤透水性、保水性等性质的影响。
2. 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2.1 土壤与水环境阐述土壤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土壤滞水、排水等对地表水的影响,以及土壤滞水与排水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
2.2 土壤与大气环境介绍土壤对大气中气体的吸附与释放,以及土壤作为源、汇的功能,探讨土壤与大气环境的相互关系。
2.3 土壤与生物环境讲解土壤对生物的提供营养物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方面的作用。
3. 土壤环境修复与保护3.1 土壤环境污染介绍土壤环境污染的来源、类型和影响,以及影响污染传播和迁移的因素。
3.2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并分析其适用性和优缺点。
3.3 土壤保护方法探讨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如合理利用肥料、合理施用农药、合理耕作等。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与演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修复与保护的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与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参与度考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讨论等。
土壤和条件钟纪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体组成的上层地壳覆盖物。
土壤具有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的特点,对植物生长、农业生产、水循环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主要特征包括质地、颜色、孔隙度、水分和养分含量等。
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质地,例如沙质土壤、壤土和黏土等。
土壤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氧化还原状态和养分状况,常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黑色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孔隙度高的土壤有利于植物根系的通气和水分吸收。
水分和养分的含量也是判断土壤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岩石、植被、水文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很大,例如气温、降水和风力等因素会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含量。
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会影响土壤的质地和成分。
植被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养分含量,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水文和地形因素会影响土壤的排水情况和侵蚀程度。
总之,土壤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它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土壤的定义、特征,以及土壤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通过清晰地列出每个章节和小节的名称和目的,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安排。
在本篇文章中,整体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土壤和条件两个主题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具体列出每个章节和小节的名称和内容,以便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在目的部分,可以明确说明文章的写作目的和阐述观点。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的定义和特征、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两个小节。
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1。
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
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
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土壤化学性质及环境意义土壤化学性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
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等组成的,其中的化学成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土壤的酸碱度是衡量土壤酸碱性的指标,通常使用pH值进行表示。
酸性土壤有助于植物吸收铁、锰等微量元素,碱性土壤则容易导致钾、磷等元素的缺乏。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直接关系到土壤的肥力,它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促进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保水能力。
不同地区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土壤化学性质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供植物生长的基础,还能影响水源的质量和环境的稳定性。
土壤的化学性质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不同的土壤化学性质会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酸性土壤条件下,植物的生物量较低,而碱性土壤则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
因此,合理调整土壤酸碱度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植被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了解土壤化学性质可以帮助农民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
不同的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合理调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通过合理调整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肥力、保水性和保持力,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的风险。
总之,土壤化学性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了解土壤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调整土壤养分的含量和酸碱度,促进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