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249.20 KB
- 文档页数:13
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编制说明1. 前言
1.1 背景
1.2 目的
1.3 适用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氨源排放
2.2 排放清单
2.3 活动数据
2.4 排放因子
3. 编制原则
3.1 完整性
3.2 一致性
3.3 透明度
3.4 准确性
4. 编制步骤
4.1 确定清单边界
4.2 识别排放源
4.3 收集活动数据
4.4 选择排放因子
4.5 计算排放量
4.6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 数据收集和管理
5.1 活动数据来源
5.2 排放因子来源
5.3 数据管理系统
6. 不确定性评估
6.1 不确定性来源
6.2 不确定性量化方法
7. 报告和文件管理
7.1 报告内容
7.2 文件存档
8. 持续改进
8.1 定期更新
8.2 方法学改进
8.3 能力建设
9. 参考文献
附录
. 主要排放源类型
. 活动数据收集表格示例
. 常用排放因子参考值。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附件5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 行)第一章 总 则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附件5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氨气(NH3)、一氧化碳(CO)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户用生物质炉具: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具有炊事或采暖功能的户用炉具。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标准状态下饱和蒸气压较高(标准状态下大于13.33Pa)、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除外)。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4.01.19
•【文号】环办大气函〔2024〕28号
•【施行日期】2024.01.1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
正文
关于印发《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
南(试行)》的通知
环办大气函〔2024〕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相关要求,完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核算体系,我部研究制定了《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现予印发。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4年1月19日。
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第1部分:集装箱码头》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
•【公布日期】2021.07.12
•【文号】交通运输部公告2021年第42号
•【施行日期】2021.09.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港口
正文
交通运输部公告
2021年第42号
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第1部分:集装箱码头》的公告
现发布《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第1部分:集装箱码头》(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为水运工程建设推荐性行业标准,标准代码为JTS/T 163-1—2021,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指南》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实施过程中具体使用问题的咨询,由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答复。
《指南》文本可在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水路运输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水运工程行业标准”专栏
(/syportal/sybz)查询和下载。
特此公告。
交通运输部
2021年7月12日。
附件2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 行)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本指南适用于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的编制,用于指导企业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源的清洁生产,确定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防控重点。
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清单编制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指在标准状态下饱和蒸气压较高(标准状态下大于13.33Pa)、沸点较低、分子量小、常温状态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本指南适用的挥发性有机物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炔烃的C2~C12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onmethane hydrocarbons, NMHCs),醛、酮、醇、醚、酯、酚等C1~C10含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OVOCs),卤代烃(Halogenated hydrocarbons),含氮有机化合物(Organic nitrates),含硫有机化合物(Organic sulfur)等几类152种化合物。
简述大气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危害氨是大气中最重要的微量气体之一,同时也是大气中唯一的碱性气体,因此,大气中的氨对环境颗粒物的酸碱性以及大气化学反应等都有重要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氨的输入量急剧增加,因而,对大气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危害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 来源大气氨的来源包括了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有森林和草原等植物的释放、海洋或其他水体的蒸发和土壤的挥发等等。
根据环保部所发布的《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人为源主要包括了农田化肥、畜禽养殖业、生物质燃烧、燃料燃烧、化工工业、废物处理、机动车尾气排放和人体的排放等。
1.1 农田化肥:氮肥施用到农田后,会通过微生物作用或者自身的分解向大气排放氨气,与氨排放有关的化肥主要是氮肥和复合肥,氮肥包括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和氨水,复合肥主要是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
1.2 畜禽养殖业:畜禽养殖的氨排放主要来自圈养、放牧、厩肥保存和施肥4个阶段。
动物排泄物的释放也会产生氨排放,粪便包括室内和户外两部分。
室内粪便在圈舍中停留一段时间后,汇集进行存储腐熟处理,最后施肥。
1.3 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包括秸秆的露天燃烧、室内燃烧、森林火灾和草场火灾等。
1.4 燃料燃烧:燃料燃烧源主要分为工业和民用的燃煤、燃油、天然气燃烧过程的排放。
1.5 化工工业:涉及到氨排放的行业主要是合成氨和氮肥生产。
1.6 废物处理:废物处理包括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排水系统底部污水汇集处甚至化粪池的沼气可能经下水通道逸散。
1.7 机动车尾气排放:机动车尾气中氨气主要由燃料燃烧和尾气催化装置消除氮氧化物过程中的二次产物产生,其中,尾气催化剂表面消除氮氧化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氨要比燃料燃烧产生的氨多得多。
1.8人体的排放:人体氨的排放主要有三种途径:排汗、呼吸和排泄,人体排放的氨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排放和处理条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5号――关于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的公告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是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制定大气污染物优化减排方案、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开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我部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包括大气一次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的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所涉及的污染源分类分级、排放系数与活动水平数据获取、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清单的应用与评估等内容。
《大气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技术指南(试行)》从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与颗粒物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大小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的大小两个方面分别提供污染源分级技术方法,包括污染源清单建立、空气质量模型选取、目标区域VOCs成份谱测试与收集、污染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评估、污染源分级指数计算等内容。
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按照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选择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技术方法,鼓励优先使用本地实测与调查数据。
在试行过程中,请将发现的问题及修正的参数数据等及时反馈我部。
同时,各地应加强针对性监测检测、调查统计工作,注重数据积累;增强科学研究、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清单编制的精准度,满足大气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环境保护部2014年8月19日来源: /fg/detail531315.html。
收稿日期:2020-01-14作者简介:刘启龙(198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红河州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刘启龙(红河州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中心,云南蒙自661100)摘 要:根据收集的红河州各类人为源氨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建立了2017年红河州人为源氨分类别和县市排放清单。
结果表明,2017年红河州人为氨源排放总量为93 21kt,其中农田生态系统、畜牧养殖业和其它源排放量分别为10 43kt、71 18kt和11 6kt,畜牧养殖业是红河州氨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排放总量的73 37%。
弥勒市、建水县和泸西县是红河州氨排放量最大的3个县市,排放量为36 57kt,排放份额占红河州总排放量的39 23%,排放量最小的是河口县为0 85kt,仅占全州的0 91%。
红河州的氨排放强度为3 0t/km2·a-1,泸西县是氨排放强度最大县市,高达6 8t/km2·a-1。
关键词:人为氨源;排放清单;排放因子;红河州中图分类号:X5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655(2020)增-0043-050 引言氨(NH3)是大气中唯一的碱性微量气体[1],可溶于水,易与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正是这样的化学性质使得NH3能与大气中的SO2、NOx等反应生成硫酸铵、硝酸铵等二次颗粒物。
多位学者研究指出重污染天气中,硫酸铵、硝酸铵的质量总和可占到PM2 5的40%~60%,这意味着,NH3排放量已经成为PM2 5形成的重要限定因素[2]。
同时排放到大气中的NH3还会破坏甲烷氧化加剧温室效应[3]。
此外,氨转化生成的铵盐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生成酸性物质导致土壤酸化,同时进入地表水体的NH3还会增加水体富营养化[4-5]。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氨排放国家。
一项权威研究来自哈佛大学的F Paulot等人,其对2005—2008年的全球氨排放监测显示,中国每年的氨排放量约为1020万t,美国约340万t,而欧盟约为376万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