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 格式:ppt
- 大小:964.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一、名词解释1、菌群失调症2、条件致病菌3、细菌的致病性4、细菌毒力5、感染6、侵袭力7、菌血症8、败血症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二、填空题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
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毒素B.细菌素C.热原质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7.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B.菌毛C.芽胞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8.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B.芽胞C.荚膜D.性菌毛E.普通菌毛9.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肽聚糖B.M蛋白C.脂蛋白D.膜磷壁酸E.壁磷壁酸10.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菌毛B.荚膜C.M蛋白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11.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脂多糖E.荚膜多糖12.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A.脂蛋白B.脂多糖C.类脂质A D.核心多糖E.特异性多糖13.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C.性质稳定,耐热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14.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D.可制备成类毒素E.耐热15.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A.破伤风痉挛毒素B.金葡菌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霍乱肠毒素E.肉毒毒素16.由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B.肉毒梭菌C.伤寒沙门菌D.脑膜炎奈氏菌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7.类毒素是(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细菌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18.下述细菌中,可以引起菌血症的是( )A.霍乱弧菌B.肉毒梭菌C.破伤风梭菌D.伤寒沙门菌E.白喉棒状杆菌19.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 )A.PHA受体B.C3b受C.PWM受体D.LPS受E.ConA受体20.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细菌素四、问答题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七单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单选题]1.外源性感染慢性患者A.病程≥1个月B.病程≥3个月C.病程≥6个月D.病程≥9个月E.病程≥1(江南博哥)2个月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包括急性或慢性患者,带菌者以及病畜和带菌动物,均可向外环境排出病原菌。
急性或慢性患者:系细菌显性感染机体,有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者。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患者与慢性患者,一般≥6个月病程者,称为慢性患者。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2.以下属于外源性感染的是A.急性患者B.慢性患者C.带菌者D.带菌动物E.以上说法均正确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外源性感染指来自宿主体外细菌的感染,包括急性或慢性患者,带菌者以及病畜和带菌动物,均可向外环境排出病原菌。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3.宿主的固有免疫力的组成中,不包括A.屏障结构B.吞噬细胞C.细胞因子D.非特异性体液因素E.体液免疫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宿主的固有免疫力,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非特异性体液因素和细胞因子等组成。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4.非特异性免疫亦称A.固有免疫B.细胞免疫C.主动免疫D.被动免疫E.体液免疫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非特异性免疫亦称固有免疫,为生来就有且个体间差异很小的免疫力,可代代遗传,并且是后天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掌握“宿主的抗菌免疫及感染的发生发展”知识点。
[单选题]5.下列属于胞外菌感染的是A.结核分枝杆菌B.麻风分枝杆菌C.化脓性球菌的感染D.布鲁氏菌E.军团菌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大多数细菌均为胞外菌,当感染机体后,仅存在于吞噬细胞外的体液或组织中,并可引起吞噬细胞死亡和严重的临床症状,称为胞外菌感染。
例如,化脓性球菌的感染等。
胞内菌感染系少数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布鲁氏菌、军团菌等的感染。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反应细菌感染是指人体受到细菌侵入并引起相应疾病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上,细菌感染一直是严重的健康威胁,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疾病和流行病。
了解细菌的感染过程以及人体对其的免疫反应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侵入、定植、繁殖和传播。
1. 侵入:细菌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如通过皮肤破损、眼鼻喉黏膜、消化道或生殖道等。
这些途径可以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食物或水源污染等。
2. 定植:一旦细菌侵入,它们会寻找适合其生存和繁殖的组织或器官。
在这些地方,细菌可以附着并定植下来,形成感染灶。
3. 繁殖:细菌在感染灶中开始繁殖。
它们通过分裂来增加数量,并释放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对周围组织产生损害。
4. 传播: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或其他人体。
这导致了感染的扩散和传播。
二、人体的免疫反应当细菌侵入人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机制。
免疫反应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
1. 先天免疫:这是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它对抗各种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
它包括机械屏障(如皮肤和黏膜)、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等。
机械屏障可以阻止细菌侵入,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则可以摧毁入侵的细菌。
2.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形成的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需要时间来形成,但一旦形成,它能提供持久的保护。
获得性免疫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细胞免疫来抵御感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它们可以与特定的细菌结合并中和它们的活性。
而细胞免疫则是由T淋巴细胞引导和执行的,它们可以识别并杀死感染细胞。
三、处理细菌感染的方法1.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细菌感染,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这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遮嘴咳嗽等),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保持清洁的环境,接种疫苗等。
临床执业医师知识点: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知识点: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变异的机制是细菌基因发生突变、转移或重组。
突变是细菌基因结构发生稳定性的改变,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
突变是随机的,可以自然发生,其突变率为10-6~10-9,当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可使突变率提高。
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包括转化、转导和接合。
当外源DNA转移到受体菌中,外源DNA可与内源DNA发生重组。
1.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1)转化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DNA的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如活的无毒力的肺炎球菌可摄取死的有毒力的肺炎球菌DNA 的片段,从而转化为有毒株。
(2)转导转导是指温和噬菌体介导的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向受体菌的转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无性菌毛菌获得非结合性耐药因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
(3)接合接合是指细菌通过质粒介导和性菌毛连接沟通的细胞间接触,将遗传物质(质粒或染色体)从供体菌转入受体菌。
性菌毛是F质粒表达的中空管状结构。
(4)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是指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的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细菌的基因发生改变。
溶原性细菌可因之而获得新的特性,如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和肉毒杆菌分别可因溶原性转换而分别成为可产生白喉毒素、α毒素和肉毒素的有毒株。
(5)原生质体融合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可彼此融合,其染色体之间可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
2.耐药质粒的组成及与耐药性的关系R质粒转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根据有无自身转移能力,可把R质粒分为接合性和非接合性耐药质粒。
(1)接合性耐药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因子(r决定因子)两部分组成。
RTF的实质是F因子,可编码产生性菌毛和通过接合转移;r决定因子可表达耐药性的基因;(2)非接合性耐药质粒可由转化和噬菌体转导方式进入受体菌。
条件致病菌和至病的条件1.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为条件致病菌。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反应细菌感染是生物体与细菌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人体暴露于感染源后,细菌会侵入机体各个部位,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来对抗这种感染。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感染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1. 细菌感染的过程细菌感染的过程通常包括入侵、定植和生长三个阶段。
入侵阶段:细菌依靠自身特有的结构和分泌系统,如鞭毛、菌毛和细菌毒素,穿过宿主的防线,进入到机体内部。
定植阶段:一旦细菌成功侵入,它们会定植在机体的不同部位,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
在这些部位,细菌开始繁殖并形成感染巢。
生长阶段:细菌不断地生长和繁殖,释放出更多的代谢产物和毒素。
这些代谢产物和毒素会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多种病理反应的发生。
2. 免疫反应的介入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它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入侵的细菌。
免疫细胞的作用: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它们能够识别细菌并将其内噬,通过排出细菌残余物或杀死细菌来保护机体。
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当机体感染细菌时,特异性抗体会被免疫细胞产生并释放出来。
这些抗体能够与细菌表面上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促进细菌的清除。
3. 免疫反应的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反应可以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它们在对抗细菌感染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依靠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来清除已感染的细胞或细胞内的细菌。
细胞免疫适用于对抗潜伏在细胞内的细菌,如结核杆菌。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通过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细菌毒素和抑制细菌的生长。
体液免疫适用于对抗溶解在体液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
4. 免疫的记忆功能当机体首次感染细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定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但这些免疫物质的产量不够充分。
然而,一旦再次感染同一种或相似的细菌,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并释放出大量的抗体和免疫细胞来进行防御,这就是免疫记忆功能。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教学要求1.掌握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2.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
(2)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3.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及特点、类型、传播途径。
教学要点[学习引导]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有哪些?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是什么?3.细菌侵袭力包括哪些方面?毒力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4.细菌感染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5.感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6.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7.什么是胞外菌和胞内菌?引起的免疫各有何特点?感染: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病原菌):能使健康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细菌,它们可能是宿主正常菌群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1.定义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通称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表现任何致病作用。
2.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
3.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宿主皮肤粘膜表面特定部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菌膜屏障,通过空间争夺、营养争夺和产生代谢产物等机制,抑制并排斥外籍菌的入侵和定植,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2)免疫作用: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分子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中。
虽然只有少数细菌引起疾病,但它们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从感冒到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比如肺炎、脑膜炎和食物中毒等。
人类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细菌感染,这包括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防御机制。
细菌感染的原因细菌感染通常通过细菌进入人体开始,它们可以进入人体通过吸入、食入、或者延申到身体周围的组织等多种途径。
某些细菌最初可能并未引起症状,但它们将在人体中繁殖并导致感染,特别是免疫系统处于弱化状态的人。
细菌通常生长得很快,它们会释放出毒素以损伤宿主细胞。
这些毒素可能会导致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一些细菌还可以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中毒性休克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自然免疫功能处于首要地位,它是身体对抗细菌感染最早启动的一种防御机制。
自然免疫是一个对尚未见过的外部威胁或感染做出迅速反应的体系。
自然免疫主要有以下功能:•阻止细菌进入人体: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细菌进入体内。
当皮肤和黏膜受损时,自然免疫会释放一些蛋白质,如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等,以防止细菌进入人体。
•消除已经进入人体的细菌:自然免疫还可以直接杀死细菌。
它会释放吞噬细菌的白血球和吞噬细菌的酵素等物质。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防御当细菌成功进入人体后,适应性免疫就会发挥重要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一种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特殊免疫机制。
它有两种类型的反应:•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主要作用是杀死几乎任何类型的细胞,包括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等。
它能够分泌特定的酶以摧毁细胞。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参与抗体的产生和分泌,以中和和清除细菌和其他外来物质。
抗生素的使用虽然免疫系统可以治愈许多细菌感染,但某些情况下治疗更需要依赖药物干预。
治疗细菌感染时,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药物类型之一。
抗生素是为杀死细菌而设计的,可以通过抑制其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细菌的抗药性,使某些细菌对特定类别的抗生素变得不敏感或完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