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3 上肢骨连结和主要肌群
- 格式:ppt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87
上肢骨连结与运动上肢的肌肉一、上肢骨连结二、运动上肢的肌肉上肢带骨的连结胸锁关节:是上肢与躯干间连结的惟一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组成。
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此关节有三个运动轴,绕矢状轴做上下运动,绕垂直轴可做前后运动,绕冠状轴可做旋转运动。
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关节面构成。
关节囊上下有韧带加强。
关节面扁平,属微动关节。
上肢带关节的特点及其运动特点肩锁关节连结紧密,可将肩胛骨与锁骨视为一个整体,共同以胸锁关节为支点运动通常以肩胛骨的运动来描述上肢带关节的运动肩胛骨的运动可增大肩关节的运动幅度,并有利于控制肱骨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运动方式上提、下降:肩关节在冠状面向上、下的移动前伸、后缩:水平面内绕垂直轴向前、后运动上回旋、下回旋: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旋转,肩胛骨关节盂向上、下角向外上方转动称上回旋,反之为下回旋。
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球窝关节,两关节面大小相差较大,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
肩关节盂唇使关节窝稍许加深,关节囊薄弱松弛。
肩关节的运动关节运动运动轴运动幅度动作举例屈伸冠状轴110°~140°跑的前后摆臂外展内收矢状轴90°~120°直立飞鸟旋内旋外垂直轴90°~120°铁饼预摆动作环转武术抡臂水平屈伸约180°扩胸(1)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也是人体中最灵活,稳固性较差的关节;(2)面积差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关节韧带少而弱;(3)肩关节前下方没有肌肉覆盖和韧带加强,成为关节的最薄弱部位,肱骨头易从此处滑出,运动时应注意。
(4)上臂在肩关节处的运动,常伴有上肢带的运动,后者加大了前者的运动幅度。
肩关节的运动特点•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构成复关节。
肘关节肘关节的运动关节运动运动轴运动幅度动作举例屈伸冠状轴135°~140°负重弯举旋前旋后垂直轴140°~180°乒乓球正反手扣球(1)尺骨较深的滑车切迹凹窝与肱骨滑车形成咬合连结,使肘关节的稳定性增大(2)关节囊的前后方薄而松弛,使屈伸运动幅度较大(3)所有的韧带均不附着于桡骨,有利于桡骨绕垂直轴完成旋转运动(4)肘关节运动时,屈伸运动为肱桡关节和肱尺关节所共有,旋转运动为肱桡关节和桡尺关节所共有(5)由于尺骨的存在,限制了肱桡关节的外展、内收运动。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王凯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体育学院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课程编号: 142305英文名称:Sports Anatom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2学时理论学时:41学时实验学时:11学时学分:4学分开设专业:体育舞蹈先修课程:无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观察标本、模型、活体结构和分析体育动作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体育活动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掌握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掌握人体环节运动规律及体育锻炼的解剖学依据。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主要阐述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人体解剖学的地位与作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2.教学具体内容(一)、人体解剖学及运动解剖学概念及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机构和发展规律与体育运动关;系的内容。
(三)、运动解剖学研究内容(四)、运动解剖学研究方法。
(五)、运动解剖学发展概况及其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六)、标准解剖学姿势、基本切面与基本轴、解剖学方位术语。
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第一章细胞与细胞间质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介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细胞间质的概念及组成;重点阐述细胞膜和某些细胞器的结构。
2.教学具体内容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细胞间质的概念及组成;细胞膜和某些细胞器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一、概况:(细胞→组织→器管→系统)二、细胞的概念、形态与大小三、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① 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电镜结构)② 细胞质的结构与功能基质:化学成份(介绍),包含物,细胞器:线粒体(电镜下结构)、内质网、核蛋白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中心体、微体、微丝、微管③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介绍)细胞核的形态、数目、位置细胞核的化学结构(核膜、核仁、核液、染色体)细胞核的功能第二节细胞间质一、细胞间质的概念二、细胞间质的组成与功能(简介)第二章基本组织1.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一般结构、功能及其分布。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概述一、课程性质系统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的学科。
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操作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
2.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三、教学任务及基本及基本要求1.自学能力:大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
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主要讲重点和难点,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
2.基本技能:人体表面标志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
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
4.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书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5.组织学生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6.外语: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词汇及阅读部分贡文参考资料。
绪论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任务和分科。
二、掌握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运动系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第一章骨学第一节总论掌握骨的形态(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含气骨)、构造(骨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
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了解骨的血管和神经。
第二节中轴骨骼一、躯干骨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椎骨、肋和胸骨)。
1. 椎骨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的共同特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包括骶骨和尾骨)。
2. 胸骨掌握胸骨的分部、一般形态、胸骨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绪论一、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发展概况与分科。
二、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三、掌握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四、了解体型、变异与畸形的概念。
运动系统第一章骨学第一节骨学总论一、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了解其功能。
二、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中轴骨骼一、躯干骨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了解各部椎骨的特征。
3.掌握胸骨的形态、分部及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4.掌握肋的一般形态和分类。
了解第1肋、第11~12肋的形态特征。
5.掌握躯干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颈静脉切迹、剑突、肋弓、第七颈椎棘突。
二、颅骨1.掌握颅的组成、分部。
2.掌握脑颅的组成。
3.掌握面颅的组成。
掌握下颌骨的形态结构。
4.了解颅顶面观、后面观、颅盖内面观。
5.掌握颅底内面三个颅窝的重要结构。
了解颅底外面观。
6.了解颅的侧面观。
掌握翼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了解颞窝、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
7.了解眶的构成、形态及孔裂。
了解眶上切迹、眶下孔的位置。
8.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9.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10.掌握颅的重要体表标志:下颌角、乳突、下颌头、颧弓第三节附肢骨骼一、上肢骨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分部及排列2.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手骨的组成和腕骨的排列顺序。
1.4.掌握上肢骨的体表标志: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鹰嘴、肱骨内、外上髁、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
二、下肢骨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及排列。
2.掌握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结构。
3.掌握足骨的组成及跗骨的排列顺序。
2.4.掌握下肢骨的体表标志:髂嵴、髂前上棘、大转子、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
第二章关节学第一节总论一、了解关节的分类。
了解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的基本结构。
二、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了解关节的运动和分类。
第二节中轴骨连结一、躯干骨的连结1.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绪论Introduction【目的要求】1. 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2.熟悉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3.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和分科。
4.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和分科。
2.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3.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自学内容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运动系统The locomotor system第一章骨学Osteology第一节总论 Introduction 【目的要求】1. 掌握骨的分类及骨的构造。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了解骨的表面形态。
4.了解骨的发生、发育和骨的可塑性。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 骨的分类,骨的表面形态,骨的构造。
2.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骨的发生和发育,骨的可塑性。
第二节中轴骨骼Axial bones【目的要求】1. 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及各骨的位置。
2.掌握颅的组成及各骨的位置。
3.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
4.掌握胸骨角的概念。
5.熟悉肋骨和胸骨的形态、分部。
6.熟悉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重要孔裂。
7.熟悉骨性鼻腔的构成和各鼻旁窦的位置。
8.熟悉躯干骨和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及重要性。
9.了解新生儿颅的特征和生后的变化。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躯干骨:椎骨、胸骨、肋。
2.颅骨:脑颅骨、面颅骨。
3.颅的整体观。
4.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
第三节附肢骨骼Bones of limbs【目的要求】1.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位置。
2.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位置。
3.熟悉四肢的主要骨性标志的位置。
4.了解四肢骨常见的变异和畸形。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上肢带骨、自由上肢骨。
2.下肢带骨、自由下肢骨。
●自学内容上、下肢骨常见的变异和畸形。
第二章关节学Arthrology第一节总论 Introduction 【目的要求】1. 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2.熟悉骨连结的概念及种类。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隶属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学科。
(二)编写依据:根据《成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的要求,依据体育学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而编写。
(三)目的任务: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认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机能的相互关系;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初步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同时为体育学院开设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体育理论》等学科奠定基础,从而为各项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四)课程编码:20100043(五)学时数与学分:本课程68学时,4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安排小计讲授讨论实验(音像材料)实践绪言11第一章人体基本构成 3 3第二章运动系统10 22 34 第二章内脏 6 2 8第四章脉管系8 2 10 第五章神经系统7 1 8第八章感觉器官 3 1 4 总计402868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绪论知识点:一、掌握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的概念。
二、熟悉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常用的解剖学定位术语。
三、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内容、目的与学习方法;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第一节细胞与细胞间质知识点:一、掌握细胞、细胞间质的概念。
二、掌握主要细胞器及其功能。
三、熟悉细胞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和功能。
四、了解细胞核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节组织知识点:一、上皮组织(一)掌握上皮组织的特征。
(二)熟悉被覆上皮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三)了解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二、结缔组织(一)掌握结缔组织的特征。
(二)了解结缔组织的分类、分布与功能。
三、肌组织(一)熟悉肌组织的分类及各类型肌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区别(二)熟悉肌节的概念,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第三节、附肢骨及其连结附肢骨由上肢骨和下肢骨组成。
上肢骨与下肢骨在排列形式和数目上基本相同,由于人体直立,上肢为灵活的劳动器官,下肢起着支持和移位的作用。
因而上肢骨纤细轻巧,下肢骨粗大坚固。
一、上肢骨及其连结(一)上肢骨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上肢骨由锁骨和肩胛骨组成。
自由上肢骨由肱骨、桡骨、尺骨及其手骨构成。
(1)、锁骨为“~”形弯曲,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形似长骨,无骨髓腔。
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全呈扁平状为尖峰端,有关节面与肩胛骨肩峰相关节。
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凹向后。
锁骨内侧2/3与外侧1/3交界处最薄弱,运动时跌倒或手着地,易在此骨折。
锁骨全长可在体表扪到。
(2)、肩胛骨贴附于背部的外侧上方,位于第2-7肋骨之间,呈倒三角型,底部向上方,可分为两面、三缘和三角。
(二)自由上肢骨(1)肱骨是典型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近侧端)有一半球形的头称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
肱骨头外侧有一较大的隆起,称大结节;前方为一较小的隆起称小结节。
大、小结节向下延续的骨嵴分别为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大、小结节嵴之间的纵沟之间的纵沟成为结节间沟。
中部外侧有一粗糙的隆起,称为三角肌粗隆,为三角肌的附着点。
肱骨下端宽扁,两侧内有向内和向外突起的内上髁和外上髁。
内上髁后下方有一浅沟,称为尺神经沟。
下端前有两个关节面,内侧乘滑轮状称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外侧呈半球形称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
后面肱骨滑车上方的深窝,称鹰嘴窝。
(2)尺骨位于前臂内侧,属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月形的深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想关节。
滑车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冠突的下方有一粗隆,称尺骨粗隆,为肱肌肌腱附着点。
滑车切迹外侧的凹陷称桡切迹。
下端为圆球状的尺骨头。
(3)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属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比下端细小,其顶端稍膨大,称桡骨头,为肱二头肌肌腱的附着点。
下端内侧的凹陷称为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4)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实验十四上肢骨连结和主要作用肌[实验内容](一)观察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结构和运动。
(二)观察上肢主要肌肉的位置、形态、起止点和练习方法。
(三)观察、触摸上肢常用的肌性和腱性标志。
[实验目的](一)掌握构成肩、肘、腕等关节的关节面及其形状,了解其韧带等辅助结构。
(二)掌握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等肌肉的位置、形态、起止点。
(三)掌握上肢的肌性与腱性标志。
(四)掌握肩胛骨、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运动形式。
(五)掌握发展上肢主要肌肉(群)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方法。
[材料与器具]人体骨架标本(模型)与解剖挂图,上肢带关节标本(模型)与解剖挂图,肩关节标本(模型)与解剖挂图,肘关节标本(模型)与解剖挂图,腕关节标本(模型)与解剖挂图,全身肌肉标本(模型)和解剖挂图,上肢肌肉标本(模型)和解剖挂图,橡皮筋,胶布,哑铃,杠铃,篮球,长板凳,小方凳等。
[方法与步骤](一)观察胸锁关节的结构与运动1.观察胸锁关节的结构取胸锁关节标本或模型对照图2-14-1观察,可见构成胸锁关节的关节面为锁骨的胸骨端关节面与胸骨的锁切迹,关节面形似鞍状。
将胸锁关节囊打开或取胸锁关节冠状切面标本观察,可见两关节面之间有一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分,在胸锁关节的前方、后方和上方分别有胸锁前韧带、胸锁后韧带和锁骨间的韧带。
请同学们用胶布代替韧带和关节盘,在人体骨架模型上进行准确粘贴,并说出关节盘和每条韧带有何作用?图2-14-1 胸锁关节2.观察胸锁关节的运动胸锁关节的运动主要表现在锁骨或肩胛骨上,肩胛骨的运动形式有哪些?请观察、体验下面一些动作。
(1)耸肩与降肩耸肩时,肩胛骨绕胸锁关节的矢状轴向上平行移动称为上提;降肩时,肩胛骨绕胸锁关节的矢状轴向下平行移动称为下降。
(2)扩胸与含胸扩胸时,肩胛骨绕胸锁关节垂直轴运动,肩胛骨内侧缘向后移动靠近脊柱称为后缩(内收);含胸时,肩胛骨内侧缘远离脊柱向前移动称为前伸(外展)。
第二章关节学Arthrology第一节总论纤维连结:韧带连结、缝直接连结骨性结合透明软骨连结一、骨连结的分类软骨连结纤维软骨连结间接连结(关节或滑膜关节)二、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其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具有充以滑液的腔隙,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因而一般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1.关节的基本构造:1)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
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被有关节软骨,多由透明软骨构成,可使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变为光滑,减少关节面的磨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2)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
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滑膜能产生滑液,可增加润滑,且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3)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1)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
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2)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应,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运动的多样性。
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3)滑膜襞和滑膜囊: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3.关节的运动:1)移动:是指一个骨关节面在另一骨关节面的滑动.2)屈和伸:沿冠状轴上的运动,相关节的两骨角度变小为屈,反之为伸.3)收和展:沿矢状轴上的运动,内收是向正中面靠拢的运动,反之为外展。
4)旋转:沿垂直轴上所作的运动,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称旋内,转向外侧称旋外.在前臂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称旋前,反之称旋后。
5)环转:冠状轴和矢状轴上的复合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
4.关节的分类1)单轴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作一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