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流行学(二)植病流行的系统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713.50 KB
- 文档页数:47
植病流行学名词解说1.植物病害流行:在必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大批流传,引发植物集体发病,并随时间的增添,病害数目不停增添,发病空间不停扩展,造成严重随时的过程和现象,称为病害流行。
2.稳态流行:指病害在某地域早已存在、年年或常常发生而颠簸不大的流行状态,也称常发病。
3.突发流行:指病害在某地域从前没有,一旦出现就快速延伸成灾的流行状态。
4.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是研究植物集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规律、病害展望和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
5.共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拥有亲密生态关系但不互换基因的生物的结合进化,在此中,两种生物相互施加选择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赖另一方的进化。
它是一种基因调理的过程。
6.毒性频次:是表现型的统计量,指针对必定品种拥有毒性的病原物标样占总标样的百分率。
7.定向选择:垂直抗病性的品种,假如其隐存的水平抗性很柔弱或较弱,逐渐大面积推行后,当碰上侵袭力较强的相应毒性菌系,则后者便能得天独厚地发展成为优势小种,这就是毒性或毒性小种的定向选择。
8.稳固化选择:和定向选择方向相反,垂直抗病品种面积减少,感病品种面积增添的条件下,毒性小种的侵袭力不如无毒性小种强,在感病品种上竞争可是无毒性小种,不利于毒性突变,使以后辈中出现毒性小种频次愈来愈低的选择,叫稳固化选择,又叫自觉均衡。
9.微梯佛 xx 效应:在进行垂直抗性育种的过程中,水平抗性丧失的现象。
10.遗传漂变:有限的集体因为继代生殖中随机“取样”的结果,集体中某些种类常常会被丢掉,而其余被选种类在下代中频次相对增高,从而使集体构造发买卖想不到的随机颠簸或振荡,这就是遗传漂变。
11.基因流动:在寄主病原物集体遗传学中,基因流动和包子远程流传是密切有关的。
当甲地域推行了抗病品种,病原菌集体中也产生了毒性小种后,经过孢子的远程流传,新的毒性基因也就传入了本来没有这个基因的乙地域,这就是基因型或亚集体的流动。
植物病害流行学第一章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生侵染性病害的过程。
是指植物病原物群体在寄主群体中大量传播,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
3.大区流行:在一个流行季节中,自然传播很广甚至洲际传播的状态,也称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叫“常发病”。
5.突发流行(前进性流行):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1963年《植物病害:流行和防治》,这一学科产生标志。
7.流行病发生必须同时具备9个条件:1.寄主方面,通过敏感个体的积累产生了大量敏感个体;2.寄主的高度发病可能性;3.合适的转主寄主的存在;4.病原方面拥有高致病性;5.有侵染性的病原;6.高繁殖能力;7.高效的扩散传播;8.非特定的生长要求共同决定;9.环境方面,有适宜病原形成、发展的天气条件。
8.流行规律的具体研究内容:①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分析,包括寄主群体、病原物群体、环境和人类4个方面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平衡和演变、流行主导因素及其变化等。
②病害流行的遗传基础,研究寄主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群体遗传学,作为病害流行动态的内因。
③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包括病害(病原物)在侵染过程、侵染循环各阶段和流行季节或年度间的定量变化速率、定量描述方式等。
④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包括病原物传播体传播机制及传播后果的定量分析与描述方式等。
⑤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计算机模拟。
⑥有关研究方法和技术,如病害和环境监测、人工控制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9.观察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系统分析与系统模拟法。
第二章1.食物链和营养级:由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以食物的关系相互连接成的一个整体,就像一环扣一环的链条,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3.大区流行:则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4.稳态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有“常发病”之称。
5.突发流行: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6.病害流行主导因素:针对具体时间、地点的某一种或某一类病害,会有一些对病害流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7.单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8.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引起不同程度流行为害的病害。
9.一次传播:一般以日为时间单位,即一日内所引致的病害传播距离。
10.一代传播距离:即菌源开始传播后,在一个潜育期间内多批传播所造成的传播距离。
11. 普遍率:代表植物群体中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是将观测的单元分成病、健两类,计算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12. 严重度:是指已发病单元发生病变的程度,通常用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
如:瓜类霜霉病的严重度划分13. 病情指数:是将普遍率和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群体发病程度。
14. 病害流行的预测:是指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态。
15. 植物病害流行风险分析: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植物病害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严重程度、产量损失及其对生态、社会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的分析。
16.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指外来有害生物或受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并造成危害的风险分析。
限定性有害生物和非限定性有害生物。
17. 基因对基因假说: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的遗传学关系。
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害流行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⑴epidemic ⑵explosive epidemic⑶infection chain⑷disease cone⑸ system⑹AUDPC⑺ simple interest disease⑻ID—DI curve⑼The Vertifolia Effect⑽threshold theorem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分)⑴从病原菌变化的比率看病害循环,单年流行病害也叫做病害,积年流行病害也叫做病害。
⑵病菌孢子的传播可能有三种去向,即:①,主要指发散至冠层以上空气中的孢子,这部分孢子可构成对邻田或中、远距离的传播;②在冠层内着落到附近植株感病部位。
③土壤表面或寄主的非感病部位。
⑶在病害流行学的空间动态研究中,通常将菌源类型分为三类①可以是单病斑、单病叶、单病株或一定面积的发病中心等。
②③可看成是密集四向排列的点源的集合。
⑷随着接种体数量的增加,当发病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病情趋于平缓,其主要原因是和。
⑸在D=exp〔1/b(ln a-ln x mim)〕式中a值一定时,b值越小传播梯度,传播距离。
⑹在病害流行学的空间动态研究中,通常将菌源类型分为三类①可以是单病斑、单病叶、单病株或一定面积的发病中心等。
②③可看成是密集四向排列的点源的集合。
⑺多因素预测方程中偏回归系数不能代表各因素对依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的原因是各自变量间的和不一致。
⑻叶面积系数是叶片和所在之比。
⑼在植物病害流行学中I-S关系是指和之间的关系。
⑽日传染率是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一定数量的,两者数量的比例。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top⑴病害锥体(disease cone) 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①寄主、病原物、环境、人;②寄主、病原物、病害、人;③寄主、病原物、人、时间;④寄主、病原物、环境、时间。
⑵病害四面体(Disease pyramid)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① 寄主、病原物、环境、人;② 寄主、病原物、病害、人;③ 寄主、病原物、人、时间;④ 寄主、病原物、环境、时间。
科技信息2013年第7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植物病害流行学》(俗称“植病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的科学,具有基础研究学科特性,同时又具有应用学科特性,是一门综合学科[1-2]。
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分析和遗传学基础、植物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植物病害流行的监测、预测和病害的防治策略等。
植物病害流行学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植物病害发生规律,最终为植物病害预测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门课程涉及到高等数学、农学、植物学、化学、生态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要学好植物病害流行学对于民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激发民族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适应科技进步与时代变化,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适合民族学生学习植物病害流行学的一套新方法。
1教学改革原因1.1塔里木大学民族学生主要是维吾尔族学生,他们的语言是维吾尔语,在入校前几乎都不懂汉语,因此民族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的突出障碍是语言障碍,直接导致很多专业术语和计算公式理解困难。
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干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强迫自己学习,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是很高,学习信心缺乏。
1.2植物病害流行学是与群体发病规律有关的知识的综合集成[3],是植物病理学与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的交叉学科,是与群体发病规律有关的知识的总其大成。
因此,需要扎实的多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学好这门课程,这对民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民族学生进入大学的考分较汉族学生低,基本知识掌握不足,特别是数学基础普遍比汉族学生要低[4],按照一般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1.3植物病害流行学很多实验课是需要电脑操作才能完成的,然而学生在实验时候侧重点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有时候在完全不知道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跟着旁边的学生进行操作,照葫芦画瓢,结果是实验任务完成了,但是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导致实验课教学质量不高。
植病流行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1.植物病害的定义是什么?植物在自然界里的生长与发育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威胁。
任何影响植物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人类对它的利用价值。
不适宜的土壤结构、养分状况、水分供应、微生物区系等,不良的大气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与破坏等等,都可能导致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生物的影响超过它的忍耐限度而不能保持平衡时,植物的局部或整体的生理活动或生长发育就出现异常状态,这种表现异常的植物我们称之为植物病害。
起植物发生病害的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原。
2.植物病害的症状分哪些类型?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变化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变色(discoluration)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
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见。
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yellowing)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
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
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mosaic)是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
有时变色部分的轮廓不很清楚,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mottle)。
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
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
2)坏死(necrosis)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症状。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叶斑和叶枯。
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
幼苗近土面茎组织的坏死,有时引起所谓猝倒(damping of)和立估。
果树和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canker),坏死的主要是木质部,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木栓化,限制病斑进一步的扩展。
关于植物病害流行假设干方面的研究摘要:植物病害流行学是一门超级符合实际、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实践性学科。
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例如病害诊断、病害评估和产量损失、病原毒性和抗药性变异、病原真菌侵染策略、植物抗病性、病原传播、病原群体动态、病害流行时刻动态的模拟与分析、病害预测、病害流行操纵策略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在病害流行学中取得了更多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做好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害的诊断和如何防治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庞大的阻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涉及到了亿万农人的切身利益,粮食确实是农人的生命,因此做好植物病害流行的研究不仅会使病害损失降低很小的区间,而且还有利于国家平平稳固。
关键词:植物病害流行防治预测预报一、植物病害流行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流行病是一种植物病害在一个群体中大规模发生、传播、蔓延,促使群体内大部份个体都发病。
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中,并还在环境条件的阻碍下发生和进展的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治理的综合性学科。
它通过观看、实验、模拟、定性或定量分析、综合,以把握环境阻碍下寄主—病原物群体水平上彼此作用而形成的时空动态规律,慢慢深化对植物病害宏观规律的熟悉,从而效劳于植物病害的预测和综合治理。
植物病害流行学是以群体病害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而不是研究某一很小的区域或是某个特定的区域。
研究植物病害流行的核心是研究病害数量在时刻和空间中增加转变的动态进程;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研究系统整体性,学科综合性和决策优化性。
研究采纳的方式是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
二、阻碍植物病害流行较大的因素植物的生存环境包括非生物组分如温度、光照、气压、风力、各类物质元素和水、空气等和生物组分如微生物、昆虫等。
这些组分的强度或数量因时因地而异,从而组成千变万化的环境条件。
每种植物及其病害都有其较适应的环境条件,这是在长期进化中自然形成的。
农业植物的环境条件那么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方法一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