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 格式:ppt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72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指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预测模型,对一段时间内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和预报的工作。
1. 病虫害的预测方法
统计法:通过对历年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统计分析,找出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此预测的发生趋势。
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将病虫害发生与环境因素进行关联分析,通过模型预测的发生情况。
传染病模型:根据传染病理论,将植物、真菌等病原体的传播规律纳入模型,预测病虫害在不同区域的传播趋势。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地表信息,结合病虫害的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空间分布图绘制,预测病虫害的发展趋势。
2. 病虫害的预报方法
模型预报:根据预测模型得出的结果,预报一段时间内各地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预警系统:搭建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防虫害。
调查预报:通过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和病虫害种群数量的监测,预测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
3. 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
提前预警:通过预测预报,可以提前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防治准备,减少病害危害和经济损失。
合理施策:根据预测结果,合理选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药剂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更加
友好。
积累经验:通过不断的预测预报,可以积累经验,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依据。
以上是关于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的内容介绍,通过科学的预
测预报工作,可以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利益。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法1.天气因素预测天气因素是影响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有助于病虫害的繁殖与传播。
因此,通过监测和分析天气因素,可以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象站数据收集与分析、卫星遥感技术以及气象模型模拟等。
2.病虫害历史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过去几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可以总结出其发生的规律和趋势,对未来的预测提供参考。
通过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对病虫害的预测进行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
3.生物学特性研究病虫害的传播与繁殖与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通过对病原体或虫害昆虫的生命周期、繁殖特点以及环境适宜性等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其发生情况。
这可以通过实验室研究、田间观察等方式进行。
二、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应用1.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通过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农民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例如,在知道某种病虫害易发生的年份,农民可以提前购买相应的农药,并进行预防性喷洒,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优化农药使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还可以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过量使用。
通过预测可知,某种病虫害今年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农民可以相应减少农药购买量,从而节约成本并减少环境污染。
3.农业保险及金融支持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于农业保险和金融支持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可以帮助农业保险公司合理制定保险费率和赔付标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同时,预测预报也能帮助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进行风险评估,保障金融支持的稳健发展。
三、结论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通过准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农民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病虫害的预测与预警1-1 病虫害的概念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虫害是指由真菌、细菌、以及昆虫、螨类等有害生物引起的植物疾病和害虫问题。
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其预测与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1-2 病虫害的预测与预警方法1-2-1 气象预测法气象预测法主要利用气象因素与病虫害的关系,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典型的例如通过气温、湿度、降水等因素的观测,判断某病虫害是否有可能发生并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和程度。
1-2-2 生物学预测法生物学预测法主要研究病虫害生物学特性与发展规律,通过生物学观测和分析,预测病虫害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典型的例如通过观测病原菌的繁殖状况、害虫的孵化和生长发育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1-2-3 统计学预测法统计学预测法主要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样本数据与病虫害发生的联系,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典型的例如通过统计历年同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预测。
2-病虫害的预报方法2-1 阈值预报法阈值预报法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一系列指标值,当这些指标值达到或超过预定的阈值时,即发出预报信号。
该方法用于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为农民提供预防和防治的指导。
2-2 模型预报法模型预报法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预测病虫害的流行趋势和发生规律。
根据病虫害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模型,通过输入相关数据,得出预测结果。
该方法可以对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进行精确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3 远程遥感预报法远程遥感预报法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大范围、实时的农田信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进行预测和预报。
通过对农田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快速获取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预警和指导。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一、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指研究病害数量随时间而增长的发展过程。
3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是指病害的传播发展的过程,研究病害由点到面的发展变化。
反映了病害在空间的发展规律。
4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5当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6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7定向选择: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后,相应的毒性小种便会大量繁殖增多,形成优势小种,最终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
8稳定化选择:感病品种面积扩大时,强毒性小种适应性差,竞争不过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而使频率降低,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频率升高,不能形成优势小种。
9 S形曲线:S形曲线指病害发生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初始病情很低,其后病情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直至饱和点而病情不再增长的病害曲线,如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
10指数增长期:由开始发病到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达到0.05(5%)为止,此期经历的时间较长,病情增长的绝对数量不大,但增长速率很高。
11 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0.05开始到达0.95(95%)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期为止。
在这一阶段,植物发病部位已相当多,病原菌接种体只有着落在未发病的剩余部位才能有效地侵染,因而病情增长受到自我抑制。
随着发病部位逐渐增多,这种自我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病情增长渐趋停止。
逻辑斯蒂增长期经历的时间不长,病害增长的幅度最大,但增长速率下降。
12 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第三篇植物病虫害发生预测及防治策略一、填空题1、常年预测预报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有害生物过去和现在的()、()、()、()等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和先进的测报方法,来正确估测有害生物未来发生趋势,并向各级政府、植物保护站和生产专业户提供情报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一门应用技术。
答案:变动规律调查取样作物物候气象预报2、植物病原菌尤其是害虫对()、()、()等都有特殊的反应。
因此,可用这些特性对害虫进行发生时间与数量的监测。
答案:光电磁波射线3、病虫害预测按照预测的时限可分为()、()、()和()。
答案:超长期预测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4、害虫的发生程度或为害程度一般分为轻、()、()、()、()和特大发生6级。
答案:中偏轻中中偏重大发生5、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在研究掌握害虫的()、()之后,便可结合当地气温运用下列公式计算发育所需天数。
答案: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6、病虫害的空间分布型分下列几类:()、()、()。
答案: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集分布7、害虫适生范围内的平均相对湿度(或降雨量)与平均温度的比值,称为()。
答案:温湿系数8、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常应用()和()等概念。
答案: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9、预测类型按空间分布,可分成()、(或病源)预测、()或病源预测。
答案:本地虫源异地虫源10、田间病情的表示方法一般用()、()和()表示大田病害的发病程度。
答案: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11、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经济危害包括()、()、()、()多种。
答案:直接的间接的即时的后继的12、()和()蕴含了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精华,是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答案:经济损害允许水平经济阀值13、按原料来源分,农药可分为()农药和()农药。
答案:无机有机14、利用农药防治有害生物主要是通过()、()和()保护植物并使有害生物接触农药而中毒。
答案:茎叶处理种子处理土壤处理15、生物防治是利用()及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防治技术。
一、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学(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规律、预测技术和防治理论的科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
2.发病率(Incidence,也就是普遍率):发病植株或植物的器官占调查植株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或发病的植物单元数占调查单元总数的百分比。
如:发病率=(染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3. 植物病害流行(plant disease epidemic):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并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病害发生的数量和发病程度随时间的进展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4. 流行病(epidemic):病情在短期内大量增长和蔓延的一类传染性强的病害。
5. 稳态流行(endemic):亦称常发病是指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且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
6. 突(爆)发流行(explosive epidemic):是指在某地区以前没有的病害,出现不久就迅速漫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高又曼(Gäumann,1951)称之为前进性流行(progressive epidemic)。
7. 大区流行(pandemic):是指流行过程中自然传播很广的状态,也称为泛洲流行或泛域流行。
8. 系统分析方法: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9. 模型(Model):是指将系统有相似的物理属性的信息集合起来用某种方式表达描述的实体。
10. 模拟:是依据研究目的而定的系统要素及其活动的重演。
或真实事物的再现(抽象化)。
11. 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12. 系统(System):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13.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命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⒈概述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指通过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性和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及应用相关技术手段和模型,预测和预报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从而提供科学依据和措施,以减少病虫害的损失,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⒉研究方法⑴病虫害规律调查在病虫害预测预报之前,需要开展病虫害的规律调查。
通过对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区域、发生程度、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获取病虫害的基础数据,并建立适用于预测预报的模型。
⑵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基于病虫害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运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病虫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预测预报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⒊预测预报技术⑴基于气象数据的预测预报气象因素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监测和分析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雨量等,结合病虫害的历史数据,可以建立气象模型,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⑵基于生物学模型的预测预报某些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规律。
通过对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物种的生命周期、季节变化等因素,建立生物学模型,可以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
⒋预测预报应用⑴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针对不同的农作物病虫害,基于病虫害规律调查和预测预报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以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⑵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林木病虫害对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林木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因素,并运用预测预报技术,可以提前预测林木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保护林木资源。
⒌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病虫害的数据表格、统计分析结果、预测预报模型等,供读者参考和使用。
⒍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旨在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行为,保障农产品的合法合规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植病流行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流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病原物大量传播,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随时间的增长,病害数量不断增加,发病空间不断扩展,造成严重随时的过程和现象,称为病害流行。
2.稳态流行:指病害在某地区早已存在、年年或经常发生而波动不大的流行状态,也称常发病。
3.突发流行:指病害在某地区以前没有,一旦出现就迅速蔓延成灾的流行状态。
4.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又称植物流行病学,是研究植物群体中病害在环境影响下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科学。
5.协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密切生态关系但不交换基因的生物的联合进化,在其中,两种生物互相施加选择压力,使一方的进化部分地依靠另一方的进化。
它是一种基因调节的过程。
6.毒性频率:是表现型的统计量,指针对一定品种具有毒性的病原物标样占总标样的百分率。
7.定向选择:垂直抗病性的品种,如果其隐存的水平抗性很脆弱或较弱,逐步大面积推广后,当遇上侵袭力较强的相应毒性菌系,则后者便能得天独厚地发展成为优势小种,这就是毒性或毒性小种的定向选择。
8.稳定化选择:和定向选择方向相反,垂直抗病品种面积减少,感病品种面积增加的条件下,毒性小种的侵袭力不如无毒性小种强,在感病品种上竞争不过无毒性小种,不利于毒性突变,使之后代中出现毒性小种频率越来越低的选择,叫稳定化选择,又叫自发平衡。
9.微梯佛利亚效应:在进行垂直抗性育种的过程中,水平抗性丧失的现象。
10.遗传漂变:有限的群体由于继代繁殖中随机“取样”的结果,群体中某些类型往往会被丢失,而其他被选类型在下代中频率相对增高,从而使群体结构发生意想不到的随机波动或振荡,这就是遗传漂变。
11.基因流动:在寄主病原物群体遗传学中,基因流动和包子远程传播是紧密相关的。
当甲地区推广了抗病品种,病原菌群体中也产生了毒性小种后,通过孢子的远程传播,新的毒性基因也就传入了原来没有这个基因的乙地区,这就是基因型或亚群体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