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蹄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猪群裂蹄病的原因及防治概述:猪群裂蹄是规模化猪场常见的问题。
严重的会导致猪群步态不稳、肌肉颤抖、前肢爬行、后肢摇晃、卧地不起、无法正常采食、强行驱赶时尖叫和生长速度减慢等基本症状。
猪群裂蹄是规模化猪场常见的问题。
严重的会导致猪群步态不稳、肌肉颤抖、前肢爬行、后肢摇晃、卧地不起、无法正常采食、强行驱赶时尖叫和生长速度减慢等基本症状。
而公猪群通常会出现四肢难于承受自身体重,导致无法配种和性欲下降,最后部分猪容易出现瘫痪。
母猪除了容易出现以上症状外,还会导致产程延长、产子无力、难产率提高和产后无乳等严重问题。
病因分析1、饲料能量过低长期饲料配方出现不科学的配制,或天气寒冷,猪体内的能量消耗加大。
2、地面过于粗糙由于猪群体重的增长过快,猪群又缺少活动,容易导致损伤性裂蹄。
3、微量元素的不平衡常见的蹄壳竖裂,主要原因是由其他微量元素影响猪机体对锌元素的吸收或锌元素的添加量不够,最后造成了蹄壳竖裂。
4、钙磷失调主要引起四肢性疾病。
如:猪群有蹄壳角质软化和蹄变形,发生突然卧地不起,最后逐渐瘫痪。
5、猪疥螨感染病猪患部极痒,到处摩擦。
蹄部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血疹,并形成脓疱,久之产生破溃结痂和龟裂等严重的表现。
6、维生素的缺乏常见的蹄壳和蹄底横裂,主要是猪群机体缺乏生物素(维生素H)、维生素ADE和叶酸等维生素所造成的猪群蹄部横裂。
处理方法1、改修地面后继续使用,不需要太光滑和太粗糙。
2、用戊二醛对猪的蹄部消毒,后用10%氯霉素酒精外涂伤口。
3、用10%硫酸铜液浸湿麻袋,让猪群在上面走来走去。
4、维丁胶性钙10~3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5天。
主要用于钙磷失调的猪蹄病。
5、0.2%伊维菌素2000克/1000千克饲料,用7~9天。
外用硫磺软膏涂到蹄部。
6、饲料拌料:精炼油20千克+2%生物素300克+复合多维1000克+蛋氨酸锌500克/1000千克,用15~20天。
2023年第04期裂蹄在临床养猪生产中属于较常见的蹄部疾病,病猪主要表现蹄裂,而患病部位会有疼痛感,病猪经常卧于地面,行动减少,蹄裂集中在每年的秋冬以及早春季节发病。
根据多年经验发现,引起猪裂蹄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管理因素,比如地面过于粗糙而对猪的蹄部造成严重的磨损;二是营养因素,临床中常见的是日常摄入的生物素或者锌的量不足。
目前猪蹄裂的发生概率为4%~5%,猪感染后一般都呈慢性经过,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猪的蹄部,而猪的蹄部非常容易受到污染,并且患病后的恢复比较慢,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猪的采食交配以及繁殖功能的良好发挥,其中病情较重的患猪会被淘汰处理。
1发病原因在养猪生产中,引发蹄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营养和气候及管理三个方面。
饲养人员需要了解猪发生蹄裂的具体原因,并且要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有效控制猪蹄病的发生及恶化。
养猪生产中给其投喂能量低的饲料,猪会呈现营养摄入不均衡的状态,如果饲养舍内的早晚温差过大或舍内的温度太低,机体还会消耗过多能量。
比如长时间给猪投喂玉米-豆粕型日粮,会缺乏丰富生物素饲料(发酵副产品以及酵母等)。
猪摄取的其他营养因子会与生物素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生物素吸收,这些营养因子主要是脂肪、泛酸、叶酸以及VB6和VB12等,这些同样都会影响猪机体正常代谢生物素以及相应的正常吸收。
此外,如果日常投喂给猪群的饲料中有生物素拮抗因子,如氧桥氯甲桥萘(杀虫剂)、某些抗菌药物(如磺胺类等)、霉菌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生物素的损耗,从而引发猪机体正常所需的生物素量表现不同的变化。
猪场中存放的饲料若有氧化酸败现象也会破坏生物素,生产中比较常见的操作是制粒以及热处理;场内饲料若不能采取适当的贮存方式也会对生物素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常见的如不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另外,猪日常采食的预混料中的生物素若被高铜等微量元素、矿物质以及氯化胆碱等破坏,必然造成生物素的效价下降或造成完全失效。
在临床生产中如果采食以上饲料会引发出不同程度的蹄裂变化,影响猪健康,损害饲养场的经济效益。
母猪蹄裂病因与防治一、母猪蹄裂病因1、品种和年龄。
长白猪的蹄部由于遗传的原因,最容易磨损而患蹄病。
后备母猪和青年妊娠母猪蹄壳薄嫩,无法承受迅速增加的体重,容易出现裂蹄。
2、气候变换。
进入秋冬季,天气由暖转凉,由于猪体的适应性调节,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形成蹄病。
3、猪舍的地面结构。
地面过于粗糙,容易磨损蹄部。
地面的坡度太大,造成母猪四肢、腱、韧带负重不均,尤其加大了对后蹄的压迫。
4、地面的湿度。
气候炎热季节,或者习惯于在地面上喂料,这样,每天就会冲洗几次猪栏,致使地面过度潮湿,猪蹄长久泡在水中,蹄壳变软,耐压程度大大降低,加上潮湿的地面太滑,蹄部被损伤的机会增大。
5、地面的酸碱度。
新猪舍的水泥地面还未完全熟化,碱性较强,在遇水的情况下接触猪蹄,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长期的接触会使蹄壳变软,容易开裂。
6、消毒不当。
空栏消毒后,由于栏舍周转或其它原因,往往对消毒过的栏舍清洗不够,加上地面未完全干燥就转入了母猪,地面残留的消毒液容易腐蚀蹄壳,致使蹄壳受损。
7、饲料中生物素的相对缺乏。
由于某些原因,例如日粮的营养不平衡、妊娠期的严格限饲、天气转凉等等,母猪对生物素的需求量会加大,一旦缺乏,蹄部角质蛋白的合成就会受阻,造成裂蹄。
二、母猪蹄裂防治1、选择后备种猪时,要留意种猪是否以蹄尖着地,通常用蹄尖着地的种猪具有比较强健的猪蹄。
另外,种猪的肢蹄结构必须正常,不能有内拐、外翻、前曲等畸形的骨骼发育现象,否则会负重不均,直接影响蹄部。
2、后备母猪的生长速度要适当限制,特别是5月龄之后改喂钙、磷含量丰富的怀孕母猪料,促进骨骼的充分发育,同时可以限制母猪体重的过快增长,以减缓蹄部的压力。
3、气候转凉时,加强配种怀孕舍的防风防寒措施,从11月份开始,在每吨母猪料中添加200毫克生物素(生物素添加剂为2%的D-生物素,标签上标有H-2,每吨饲料添加10克),连续添加3~4个月,可以有效地预防裂蹄。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7期疫病防控.53•猪蹄裂病的防治兰宏伟青海省大通县种猪场,青海大通810100摘要猪蹄裂病是指猪蹄壳开裂或裂缝有轻微出血的一种肢蹄病,临床症状为疼痛跛行,生长发育缓慢,繁殖能力下降,给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猪群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猪蹄裂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品种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和疾病因素,秋冬季节和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猪更容易患此病。
关键词猪;蹄裂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经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容易患猪蹄裂病,如在美国的种猪场约有34.7%的种母猪因裂蹄被淘汰,种猪测定站约有25%的公猪因此被淘汰。
我国也是主要从欧美国家引入种猪,如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夏和皮特兰等瘦肉型品种,其种母猪发病率15%~30%,个别严重的种猪场发病率达70%,因该病被淘汰的种猪也占相当比例。
笔者将从猪蹄裂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和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使养殖户对猪蹄裂病有更深入的理解。
1临床症状猪蹄裂病的发病前期,猪只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肌肉颤抖,猪蹄壳开裂,裂缝中有出血现象。
患病肢蹄会出现局部疼痛,猪只不愿走动,赶猪时会发生尖叫或跛行,喜卧不起,因长时间卧地少动可以弓I起肌肉风湿症、四肢关节炎症。
发病时间较长的猪只可以磨破皮肤,容易形成局部脓肿,蹄甲边缘纵裂,会慢慢延伸或发展成蹄甲正中位置的纵裂,严重时纵裂部分会发生渗血症状。
如果蹄裂部发生真菌感染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或行走障碍叫轻度蹄裂会影响公、母猪的生殖繁育能力,对公猪而言会因无法承受自身体重导致配种困难、精子活力下降,母猪则会产子困难、产后无乳。
蹄病较严重的话,猪只常因蹄壁无光泽,有横或纵的裂缝,发生多肢蹄裂隙,造成猪不能正常采食,逐渐消瘦,最终被淘汰或死亡。
2发病原因2.1品种因素目前我国种猪多为欧美国家引入的瘦肉型种猪,这些品种的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
猪蹄的强健程度是影响裂蹄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一般是肢蹄较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
猪蹄裂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鉴别及防治作者:孟莉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9期摘要:猪蹄裂病也叫做裂蹄病,是当前商品猪和种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蹄部疾病,通常是6月龄左右的猪容易发生。
该病主要临床特征是蹄角质层裂开导致深层软组织发炎,并伴有明显痛感,使其减少活动,卧地不起,或病蹄不敢着地。
现介绍猪蹄裂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类症鉴别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蹄裂病;病因分析;临床症状;类症鉴别;药物治疗;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8. 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9-0068-011 病因分析品种因素。
一般来说,猪场新引进的优良瘦肉型种猪容易发生该病,尤其青年长白猪的发病率较高。
这是由于优良瘦肉型猪生长速度较快,体重的增加与肢蹄发育不协调,导致肢蹄所受压力过大,尤其是青年母猪和后备母猪的蹄垫比较娇嫩,往往会发生磨损龟裂,加之蹄壳较薄也容易发生破裂,从而容易出现继发感染,进而导致发病率较高,且症状相对比较严重。
另外,老龄猪的蹄壳和蹄垫发育相对较为成熟,具有较强抵抗继发感染的能力,因此尽管其比较容易发生蹄壳破裂和蹄角质增生龟裂,但症状较轻,且较少出现跛行。
营养因素。
饲料中钙、磷含量过低或者比例不合理,往往会引起蹄裂;日粮中缺硒,会导致关节炎,脱毛、足变形等;缺锰、缺锌或者发生慢性氟中毒,会促使蹄出现异常变形,其中缺锰通常会发生横裂,缺锌会造成蹄裂或者侧裂;缺乏维生素D,会对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引发软骨病、关节炎肿胀和肢蹄不正等,导致肢蹄受力不均匀,从而发生裂蹄,尤其是运动不足和缺少阳光照射更容易发病;缺乏生物素,无法保持蹄部角质层的硬度和良好,从而容易造成脚垫裂缝并伴有出血,蹄横裂,蹄壳龟裂,有时会造成后肢发炎、脱毛以及痉挛等。
环境凶素。
猪舍建设不科学,没有采取保温措施,猪舍过于低矮,通风较差,舍内阴暗潮湿,容易发生该病。
部分规模化猪场通常使用水泥铺垫地面,为避免猪打滑,常会让地面粗糙不平,甚至坑坑洼洼,从而在对猪排泄物进行冲洗时,就会有水残留在坑洼处,蹄部长时间在粪、尿的泥泞之中浸泡就会导致蹄甲角质和蹄部软组织疏松变形而龟裂,从而容易感染病原体,并通过裂口侵入软组织深部,引发蹄冠炎。
猪蹄裂原因1、季节因素:秋后至初冬天气由暖转凉,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猪蹄壳薄嫩,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
2、圈地因素:一些用方砖与水泥铺设的现代化猪舍,由于地表面坚硬而粗糙,在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下,猪只长期在上面行走,往往会加快本病的发生。
3、品种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此病。
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极少发病。
国外发现生长缓慢、背膘较厚的品种发病率很低。
4、遗传因素5、营养因素①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易造成蹄底裂;②缺硒时可引起足变形、脱毛、关节炎等;③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蹄异常变形,而且缺锰时多是横裂;④缺锌则呈蹄裂或侧裂;⑤缺维生素D,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闭饲料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
⑥生物素缺乏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蹄壳龟裂,蹄横裂,脚垫裂缝并出血,有时有后脚痉挛、脱毛和发炎等症状。
3、营养因素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易造成蹄底裂;缺硒时可引起足变形、脱毛、关节炎等;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蹄异常变形,而且缺锰时多是横裂;缺锌则呈蹄裂或侧裂;缺维生素D,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闭饲料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
生物素缺乏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蹄壳龟裂,蹄横裂,脚垫裂缝并出血,有时有后脚痉挛、脱毛和发炎等症状。
据Cunha(1984)的调查,许多国家猪场的猪都有生物素缺乏的情况,其饲料中含有效利用价值的生物价值的生物素太低,由于蹄角质变软,易磨损,猪舍地板粗糙可能导致裂蹄,接着会出到裂口感染,严重时出现跛行。
2018年第10期蹄裂病也称为裂蹄病,属于猪群的易发疾病,6月龄的猪只是主要的患病群体。
患病严重的病猪会表现瘫痪,同时会影响其繁殖性能,造成种猪的使用年限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在生产中不得不进行淘汰处理,会给饲养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
所以要求饲养者要重视猪只的品种选择,给予猪只全价的饲料,为其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减少猪只蹄裂的情况出现。
1蹄裂的原因不同品种的猪只发生蹄裂的概率也都不太一样。
通常新引进的优良品种瘦肉型种猪是比较容易发病的,其中以青年长白猪为主要的发病群体。
因为瘦肉型的优良品种猪只具有比较快的生长速度,体重增加很快,但是肢蹄发育的速度并没有那么快,所以造成不协调的发展,猪只体重过大而给肢蹄造成非常大的压力,而青年母猪和后备母猪的蹄垫与其他猪只相比要更加的娇嫩,所以磨损龟裂的情况非常严重,如果此时猪只的蹄壳较薄自然就会破裂,之后由于蹄裂会出现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情况,提高了猪只的发病率,并且表现出更加恶劣的后果。
老龄猪只蹄壳和蹄垫已经得到了比较成熟的发育状态,所以可以更好的抵抗继发感染,所以一旦老龄猪发生蹄裂也只是有很轻微的症状表现,并且在临床中不见跛行的情况发生。
供给猪只的饲料中各营养素配比不合理,就非常容易引发蹄裂,临床中常见的情况就是钙、磷添加量少或者比例不对;饲料中硒的添加量少,会造成猪只出现关节炎、脱毛、足变形等病理变化;如果饲料中缺少锰、锌,猪只长期采食之后就会发现其蹄异常并且变形,如果猪只发生了慢性的氟中毒,也可见同样的症状。
生物素的缺乏是造成母猪蹄裂的重要原因,所以切忌长期给母猪饲喂营养单一的饲料,否则会影响蹄部角质层的硬度,脚垫出现裂缝之后就会伴有出血的症状。
猪舍如果在最初的建设时就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保温设施不到位,或者猪舍低矮,不能够很好的进行通风换气,猪舍内的环境阴暗并且潮湿,猪只生活在其中就非常容易发生蹄裂。
目前不少规模化的养猪场都是给舍内铺垫水泥地面,但是为了防止猪只打滑,会将地面设计成粗糙不平、坑坑洼洼的路面,增加清扫难度,不能够彻底的将猪只排泄物冲洗干净,猪只长时间在这种条件的地面上站立就非常容易被病原体侵袭,通过裂口侵入深部,最终会造成蹄冠炎。
猪蹄病发生的原因猪蹄病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养猪技术猪蹄裂是指蹄壳存在裂缝或者开裂,并伴有轻度出血的一种肢体病。
病猪临床上主要表现出蹄裂、跛行、疼痛,往往卧地不动。
病猪症状较轻时,导致走动不便,使采食和生长受到影响;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瘫痪,影响繁殖性能,缩短种猪使用年限,被提前淘汰处理,严重损害猪场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治。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蹄病发生的原因猪蹄病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1、发生原因物理性因素。
猪发生体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发生冻伤。
一般来说,当养猪专业户或者规模化养猪场的种猪圈舍(主要是指空怀母、种公猪、后备种猪圈舍)温度过低,有时甚至低于-4℃,加之圈舍地面潮湿冰冷,舍内没有取暖设施,如垫草、垫板、地热等,尤其是背阴墙壁和山墙比较容易发生结冰现象,都易导致冻伤而引起发病。
另外,猪受到应激因素的刺激也是引发该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圈舍如果过于干燥容易导致蹄裂,如果过分潮湿容易导致腐蹄病。
部分猪在进行长途运输,到达新的饲养环境后通常会出现跛行,这是一种直接反应,尽管部分猪的蹄部没有肉眼可见的病变,但对蹄底、蹄冠进行检查时,可发现蹄部温度有所升高,且机体表现出惊恐不安。
化学性因素。
通常是指圈舍的消毒程序不合理,且消毒液用量不当,容易导致猪蹄烧伤而发生该病。
例如,猪舍使用4%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后,没有对地面及时使用清水冲净,而只直接将猪赶进圈舍,就容易导致蹄部发生烧伤而持续跛行。
机械性因素。
这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但比较容易被忽视。
其中圈舍墙壁或者地面过于粗糙导致蹄冠皮肤擦伤而发生感染,一般在早期没有受到重视,后期就会导致蹄部出血、化脓,甚至关节纤维化等。
圈舍地面过于光滑,导致体重较大的猪在站起时容易发生悬蹄撕裂而引起感染,从而出现相同的症状。
另外,圈舍地板存在缝隙,排水沟建于圈内,容易导致蹄关节发生扭伤,尽管没有形成明显的损伤,但会导致蹄的支撑能力发生明显改变,对蹄部检查时发现温度升高、明显疼痛,从而使其烦躁不安。
【科学养猪】母猪蹄裂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蹄裂的母猪因四肢疼痛不喜站立而导致采食与饮水频率显著降低,进而引起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等。
另一方面。
母猪蹄裂的根本原因是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因而还会使母猪的繁殖性能降低,如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产仔数少、健仔率低、泌乳能力下降及仔猪初生重小、断奶重小,甚至过早淘汰。
蹄裂的创口还会成为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病菌长期停留的场所,易造成整个养殖场环境的感染,据粗略估算,每头存栏母猪由蹄裂造成的直接及间接损失每年可达200元以上。
母猪蹄裂1 母猪蹄裂的症状母猪蹄裂的早期症状始于蹄甲的轻度开裂(即蹄底及蹄冠的横向或纵向开裂),继而创口扩大、出血,并受病原感染引发炎症,最终导致提前淘汰。
蹄裂的母猪多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打滑、弓背、震颤、跛行等痛苦症状,为减少负重站立造成的痛苦,患猪多躺卧。
但注意母猪蹄裂与口蹄疫症状的区分。
前者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后者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
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
2 母猪蹄裂的成因母猪蹄裂多发生于秋冬和早春季节。
天气干燥、气温不稳,母猪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体表毛细血管收缩,由于营养素代谢出现异常,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得薄嫩。
造成猪蹄裂的根本原因是猪机体内营养素代谢缺乏多种上皮细胞生长代谢所必需的有机元素与无机元素,其中最可能缺乏是精氨酸和脯氨酸等非配方指标性氨基酸(精氨酸的缺乏又往往与肾组织内“赖氨酸中毒” 有直接关系)、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素等多种维生素以及部分矿物元素。
多种营养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上皮细胞组织结构上的某些化学键(如蛋白质结构的肽键等)发生断裂,并在角质化衍生过程中造成胶原蛋白结构上的缺陷,因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蹄角质变软,极易磨损,最终会导致蹄壳龟裂、蹄横裂和脚垫裂缝。
由于猪舍地面粗糙或网状产仔床摩擦导致裂缝增加,运动和摩擦下,蹄角质的裂口会出血。
加上粗糙地面和网状产仔床摩擦等碰撞磨损,加重蹄裂发生,并由此造成随后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细菌或病毒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跛行,淘汰。
猪蹄裂的原因及预防裂蹄病是猪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在4%-5%左右。
猪只发生蹄裂会导致采食和饮水频率显著降低,进而引起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效率降低等。
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并因卧地少动可继发肌肉风湿;发病期较长者可磨破皮肤,轻者形成局部脓肿,影响母猪配种或孕期正常活动,重者可因渐进性消瘦而被淘汰或死亡。
一、猪蹄裂症状猪只蹄裂的早期症状始于蹄甲的轻度开裂(即蹄底及蹄冠的横向或纵向开裂),继而创口扩大、出血,并受病原感染引发炎症,最终导致提前淘汰。
蹄裂的猪只多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打滑、弓背、震颤、跛行等疼痛症状,为减少负重站立造成的疼痛,患猪多躺卧。
但注意区分猪蹄裂与口蹄疫症状的区分。
前者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后者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
二、发病原因1.品种和年龄不同品种猪蹄的强健程度不同,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
对于杜、长、大三个品种比较,以长白猪蹄部最弱,大白猪次之,杜洛克猪最强。
在蹄部逐渐生长形成的同时,蹄部所承受的压力也在迅速加大,由于后备母猪和青年妊娠母猪蹄壳薄嫩,加上其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裂蹄。
若饲养在水泥或砖地面的猪圈里,由于磨损更易患蹄病。
2.气候每年冬春季节,养猪场裂蹄病比例明显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影响。
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气候干燥,由于猪体的适应性调节,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形成蹄病。
3.生产环境3.1 地面的粗糙程度现在的集约化养猪场基本上采用水泥地面或砖地面。
有的地面过于光滑或粗糙,加上周围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未磨平,容易磨损和刮伤蹄部。
3.2 地面的倾斜角度有些猪场地面,为了冲洗方便,地面坡度太大,一般来说,地面适宜坡度为3%-5%,由于坡度过大,造成母猪四肢、腱、韧带负重不匀,尤其加大了对后蹄的压迫。
猪裂蹄病的原因及防治分享到:猪e微博新浪QQ微博点击:网友评论时间:2011-06-17 来源:中国猪病网作者:彭鸿猪裂蹄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12月最为严重,尤其在一定规模的猪场容易发生此病,发病率一般为4%~5%。
发病轻者影响进食,重的将被淘汰。
1.主要症状裂蹄病多发生于待配和初配公猪和母猪,在发生裂蹄病的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因长时间卧地引起继发性肌肉风湿。
发病期较长的可磨破皮肤,形成局部脓肿,严重的可因渐进性消瘦而死亡。
2.发病原因秋后天气由暖转凉,猪正常的脂类物质分泌减少,使猪蹄壳变薄嫩,此时如蹄壳经常与粗硬的地面碰撞就会造成蹄壳破裂。
另一个原因是现代化猪舍多用方砖和水泥铺设地面,坚硬粗糙,猪在上面长时间行走会促使裂蹄病发生。
3.鉴别方法猪裂蹄病与口蹄疫都是秋冬季的多发病,有些相似症状。
不同的是,口蹄疫是以蹄部发生水肿糜烂为特征,同时病猪发高烧,有全身症状,而且传染速度快,而裂蹄病是单纯蹄裂,不发烧,没有综合症状,因此与口蹄疫很好区别。
4.猪病防治方法秋冬转凉后全面检查猪舍内的设施状况,加强保温,用水泥方砖铺设地面的猪舍应铺干草和细砂,既可保护猪蹄又能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
另外,从秋末开始要经常检查猪蹄壳表面,如蹄壳过于干燥应每隔3~5天涂1次植物油或凡士林,如已发病应加量涂抹。
另一种方法是涂抹鱼甘油滋润蹄壳,每天1~2次。
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发病猪每天喂0.5公斤胡萝卜,在饲料中加入1%的脂肪,对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如果有炎症发生应局部消毒,视情况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如果病猪长时间趴着不动,要定期驱赶让它站立,防止继发性肌肉风湿。
猪蹄裂的病因及防治
作者:张静,陈卫东
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9年第4期
张静,陈卫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猪蹄裂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猪蹄裂部有裂痕的一种疾病。
1 发病病因
(1)秋季因素。
秋后至初冬天气由暖转凉,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脂类物质分泌减少,猪蹄壳薄嫩软,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
(2)圈地因素。
猪舍地板用水泥铺设,坚硬而粗糙,在干燥而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猪长期在上面行走,往往会加快该病的发生。
(3)品种因素。
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肢蹄纤细的猪品种最容易患此病。
(4)营养及中毒因素。
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硒、锰、锌、维生素D、生物素以
及缺乏慢性氟中毒造成蹄底裂。
2 临床症状
病猪起卧不便,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触摸下肢及蹄部有疼痛表现。
并且蹄部有裂痕,食欲
正常,或食量减少,猪体温正常。
有的猪皮肤磨破,局部有脓肿现象,可诊断为蹄裂病。
3 防治措施
初冬以后要经常检查猪的蹄壳表面,干燥的每5天涂抹一次凡士林,保护蹄壳,预防干裂。
预防蹄裂以200mg/t为标准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
猪舍内平铺干草或细沙,既可
保护蹄只又可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
对脓肿和破损的蹄壳用0.1%的高猛酸钾溶液每天冲洗3次,对于开裂的蹄壳每天涂抹3次
鱼肝油。
对有炎症的猪局部消毒,根据情况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养殖技术-什么原因会引发猪蹄裂病?猪蹄裂病怎么治?概述:猪蹄裂病明显的症状就是,猪蹄甲开裂,有时候还会有出血。
同时病猪少动多躺卧,或者走起路来跛行,发病严重的还会瘫痪。
而引发此病的原因有多种,建议平时做好预防,一旦发病要及时治疗。
一、引发猪蹄裂病的原因?1、品种因素在统计中发现猪只患蹄裂病与品种有关,我国本地土猪发生蹄裂病的情况较少,而像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外国猪种发生蹄裂病的概率很大。
2、饲养场地因素猪舍地面过于粗糙是导致猪只发生蹄裂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猪场地面是由水泥或砖块铺设,地面粗糙或凹凸,猪只长期在这样的地面活动易损失蹄甲而发生蹄裂病。
3、季节因素猪蹄裂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秋冬季节气温变凉,猪只为减少热量的丧失,体表毛细血管,进而脂类物质分泌减少,猪蹄甲变薄变脆,蹄甲在与地面磕碰中容易发生皲裂开裂。
4、营养问题猪日粮中营养缺乏,例如:脂肪与蛋白质不足、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缺硒、缺锰、缺锌、缺维生素D、缺生物素等,都会引起猪蹄开裂症。
二、猪蹄裂病怎么治?1.对于缺少维生素的,应及时补充维生素.2. 对有脓肿并破损的蹄壳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
3. 对有炎症的病例应进行局部消毒,视情况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三、猪蹄裂病的预防措施1、给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猪舍地面不要太粗糙(也不可太光滑),保证地面平整,有必要的话可以在猪舍内铺设垫草。
2、给猪只提供营养全面的日粮,保证其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使用全价饲料。
3、日常做好检查工作。
对猪群中出现蹄壳干燥,弹性降低,脆性增强的蹄只表面进行及时的保养。
保养的方法可给蹄壳涂抹油脂类药物,如植物油、凡士林油、鱼肝油等滋润蹄壳,每3~5天1次,对蹄壳不整、变形的要及时修蹄。
猪群多接受阳光照射,保持运动。
猪长时间卧在地上赶起来一看蹄子裂开了温馨提示本文阅读时间约为分钟
**猪蹄裂开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猪长时间卧在地上,赶起来一看蹄子裂开了,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1. 地面环境:猪长时间卧在坚硬、不平整或潮湿的地面上,会对蹄子造成摩擦和压力,导致蹄子裂开。
2. 营养问题:猪蹄的健康也与猪的整体营养状况有关。
如果猪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元素,如钙、磷等,蹄子的生长和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裂开的情况。
3. 疾病或感染:猪蹄裂开也可能是某些疾病或感染的症状。
猪蹄部的感染、炎症或蹄叶炎等疾病可能导致蹄子的组织受损,从而引发裂开。
4. 猪蹄结构问题:某些猪种或个体可能存在猪蹄结构的问题,如蹄形异常、蹄底过薄等,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出现蹄子裂开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 提供适宜的环境:确保猪舍地面平整、干燥且无尖锐物,以减少对猪蹄的摩擦和压力。
可以提供适当的垫料或软垫,让猪的蹄子得到舒适的支撑。
2. 合理的饲养管理:提供均衡的饲料,确保猪获得足够的营养元素,特别是钙和磷的摄入。
合理控制猪的体重,避免过重对蹄子造成额外的负担。
3. 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定期对猪蹄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蹄部疾病或感染。
4. 定期修剪猪蹄:定期对猪的蹄子进行修剪,确保蹄形正常,减少因过长的蹄甲而导致的裂开风险。
如果猪蹄裂开的情况严重,建议及时咨询兽医,以获取更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预防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和合理的管理,可以降低猪蹄裂开的发生几率,保障猪的健康和福利。
猪蹄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1、蹄裂的原因
猪蹄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有营养因素、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环境因素以及气候季节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季节以及营养原因。
在冬季时气候寒冷,猪体表的毛细血管开始收缩,导致脂肪类物质的分泌减少,而蹄壳收不到保护,使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在加上不断的行动摩擦,从而出现裂开现象。
营养因素是指猪的饲料中缺乏维生素、钙、磷等微量元素,就极易出现蹄裂现象,比如缺锰时,易导致蹄变形横裂;缺锌时出现侧裂;缺维生素d时骨骼生长不良,易出现软骨病,使猪在行走时导致受力不均而蹄裂。
2、预防措施
针对各个引发的蹄裂的原因要做出不同的预防措施,如营养缺乏的原因就要改善饲料中微量元素的比例,保证营养均衡。
如果是气候季节原因就要想办法提高猪舍的温度,在气温低湿,要做好日常检查工作,一旦出现蹄可干硬,弹性降低,脆性增强情况,可对其进行保养工作,具体方法为在蹄壳外涂抹一些油脂类物质,如植物油、鱼肝油等,对于蹄壳已经变形的情况,及时修整,保持充足的光照,要让猪有一定的运动量。
而应地面粗糙摩擦而蹄裂的状况,可改善猪舍的地面环境,将地面弄平整或在地面垫一层厚的垫草,让猪能减少与地面的摩擦。
3、治疗方法
已经出现蹄裂的症状,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洗消毒,防止病菌感染,造成更大的损失,对蹄裂的猪用生理盐水或煮沸后放凉的水清洗,在灭菌棉球擦拭干净。
再用酒精或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待消毒擦干后,在蹄裂的伤口处撒一些青霉素粉或涂抹红霉素软膏,每天换药2-3天,连续5-6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