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布局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一进园门便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前厅和天井,前厅内光线幽暗,天井内两盆怒放的三角梅,让人眼前一亮,此处为“一放”。
再往前走,将经过一条幽长的夹道。
虽然开有漏窗,但因窗外仍为建筑,嗅不到一丝园林的气息,此为“一收”。
入通道尽头小门,则为一小小天井,天井北墙有小型花坛,老桂、玉兰各一,天竹数本,点以湖石。
到此天井,我们始见天口,心胸不免随之放开。
敞厅内悬“留园”匾额,至此则园林气息始露。
此为“二放”。
转过敞厅罩隔,左侧得一小门道,尽头腰门上有“长留天地间”砖额。
腰门外仍为窄直通道。
至此,我们刚觉放开的心胸不得不再度收紧。
此为“二收”。
长廊南侧有小天井,靠北墙植山茶、翠柏各一,花时红绿交映,是为“古木交柯”小景。
行路至此,我们的心胸收紧之后开始渐次放开,己觉园林气息直入肺腑。
此为“三放”。
漏景过“长留天地间”腰门,迎面为一带横向长廊,白粉墙上嵌六只大型漏窗,窗外山池亭阁隐约可见。
此六大漏窗,恰如六挂珠帘将院内山水半遮半掩,是“漏景”造园手法的运用。
坐在绿荫馆前临水的美人靠边,满池风光扑面而而来,湖上有人泛舟吹笛的,与园中美景相照应,毫不风雅。
至此,留园的主景方完全、彻底地呈现在游人眼前。
建筑空间光线明暗的变化,使游人的心理经历了“一收”、“一放”、“再收”、“再放”的过程,欲扬先抑,引人入胜。
坐对满目风光,回想路行来的曲折,方可领略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留园中部的碧山房和明瑟楼是过去官僚地主们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筑前方的平台也是全园的主要观赏点,采取了隔水对山而立的办法:西、北两部是山体,中央有一湖相隔。
视点的高低变化涵碧山房前的平台处,地势较低,低视点能够更好地贴近水面,因水得景;相反的,闻木樨香轩与可亭处于全园地势较高处,利于俯瞰全园。
对比中部西侧以黄石石级为主,配有大型乔木,给人以浑厚之感;东侧,建筑物白墙掩映,透空连廊又设有花架,给人以玲珑雅致之感。
池岸东西两侧风格形成对比。
西侧东侧衬托手法突出主题留园毕竟属于私园,不可能如皇家园囿那般庞大。
留园布局简要分析报告留园布局简要分析报告留园是一座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园林景区,位于市区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园林风格。
该园采用了传统的中式园林布局,注重以自然景观为主,将绿化和水景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特色。
首先,留园的布局注重了建筑和景观的有机结合。
整个园区以湖泊为中心,围绕着湖泊布置了各种建筑和景观。
入口处设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象征着古老而庄重的氛围。
接着是一片宽敞的广场,上面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休息和观赏的场所。
在广场的两侧,分别是一座古亭和一座古塔,古亭以其曲线和流畅的造型而闻名,古塔则是留园的最高点,俯瞰整个园区,将游人带入了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其次,留园的布局注重了景观的层次变化。
整个园区的地势由高到低,形成了一种逐步下降的错落感。
从最高点的古塔开始,游人可以一路下行,逐渐接近湖泊。
途中会经过一些小桥流水、花坛翠林和假山水榭等景观,给人以山水间的穿行感。
最后,到达湖边,可以观赏到湖光山色,以及湖中的假山和亭台。
整个布局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非常具有艺术感和观赏性。
再次,留园的布局注重了绿化和水景的结合。
园区内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形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风景。
同时,园区内还有许多人工湖泊,水质清澈,水面平静。
这些湖泊成为了绿化的点缀,使整个园区更加生机勃勃。
湖水中的假山和亭台,与周围的绿色植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园区的层次感和景观效果。
综上所述,留园的布局具有建筑和景观的有机结合、景观的层次变化以及绿化和水景的结合等特点。
这种布局使得留园成为了一座美不胜收的园林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休闲。
同时,留园的布局也充分展示了中式园林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规划和改造,留园能够保持其独特的风格,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评析留园的美摘要:一、引言二、留园概述三、留园美的评析1.园林布局2.建筑风格3.山水景观4.植物配置5.文化内涵四、留园美的现实意义五、总结正文:【引言】留园,位于我国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留园就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
本文将对留园的美进行深入评析,以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留园概述】留园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一座以山水景观为主体,建筑、园林相结合的古典园林。
留园分为东、中、西三个景区,各具特色。
东部以山水景观为主,中部为建筑群,西部以田园风光为特色。
整个园林布局严谨,独具匠心。
【留园美的评析】1.园林布局:留园的园林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即“山水相依,建筑相映成趣”。
园区内的山水景观错落有致,与建筑相互呼应,营造出优美、和谐的自然氛围。
2.建筑风格:留园的建筑风格典雅独特,既有江南水乡建筑的韵味,又具有皇家园林的气派。
建筑与园林景观相得益彰,为游人提供了休憩、观赏的好去处。
3.山水景观:留园的山水景观富有层次感,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营造出“高山流水、云雾缭绕”的仙境。
山石、水体、植物等元素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4.植物配置:留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既有古树名木,又有花卉绿植。
植物的配置注重色彩、季相的变化,使得园林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美景。
5.文化内涵:留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内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碑刻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园林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留园美的现实意义】留园的美不仅体现在园林景观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今天,留园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品味文化、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对于传承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总而言之,留园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建筑风格、山水景观、植物配置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
留园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陶冶、一种文化的传承。
留园整体分布设计理念留园整体分布设计理念是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基础,将自然环境融入园区设计中,营造出独特而宜人的休闲氛围。
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融入:留园的整体设计以自然元素为主要特征,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通过植物、水体、山石等自然元素的布置,创造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绿色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合理的园路设计和景观布置,使游客在园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2. 空间分区:留园整体设计中,将园区按功能分区,形成多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空间。
每个空间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风格,如花坛、湖泊、小桥流水等。
这样的分区设计更好地满足了游客不同的需求,同时也给游客提供了不同的景观体验。
3. 人文特色:留园的设计强调人文特色,通过布置一些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景点和建筑物,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
比如,设立古亭、古塔、文化广场等,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
4. 交通布局:在留园整体设计中,重视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和便捷性。
设置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使游客可以轻松地游览整个园区。
此外,鼓励使用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提供更加健康的出行方式。
5. 功能设施:留园的设计还注重提供各种便利的设施,如休息区、餐饮区、卫生间、停车场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完善功能,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体验。
通过以上设计理念,留园整体分布设计旨在打造一个以自然和人文为特色的休闲胜地,让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供舒适便捷的游憩环境。
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于放松休闲的需求,也展示了留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留园布局情况汇报留园是我们公司最新开发的一个大型园区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占地面积达到1000亩。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项目规划和初步布局,并且取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
以下是留园布局情况的汇报:一、整体规划。
留园的整体规划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公园和文化娱乐区四大部分。
商业区占地面积约300亩,主要包括购物中心、餐饮街和办公楼等;住宅区占地约400亩,规划有多个小区和独栋别墅,满足不同居住需求;公园占地约200亩,绿化率高达60%,是留园的生态绿肺;文化娱乐区则包括博物馆、剧院、艺术中心等,占地100亩。
二、商业区布局。
商业区的规划主要以购物中心为核心,周边配套餐饮街和办公楼。
购物中心采用了开放式设计,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一楼为国际品牌专柜,二楼为时尚潮流品牌,三楼为家居生活区,四楼为儿童娱乐区。
餐饮街则以特色餐饮和休闲咖啡为主,打造成为市民休闲消费的好去处。
办公楼则采用了独特的玻璃幕墙设计,为企业提供现代化办公空间。
三、住宅区布局。
住宅区规划了多个小区和独栋别墅,涵盖了不同户型和风格。
小区内配套幼儿园、学校、医院和商业街,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独栋别墅则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高端人群的理想居住地。
四、公园布局。
公园是留园的生态绿肺,规划了多个主题花园和休闲广场。
主题花园包括中式园林、日式庭院、欧式花园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不同的园林文化。
休闲广场则设有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和露天表演舞台,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文化娱乐区布局。
文化娱乐区规划了博物馆、剧院、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
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览内容涵盖了历史、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剧院则设有大剧场和小剧场,可以举办各类演出和表演活动;艺术中心则是文艺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和文化讲座。
六、总结。
留园的规划和布局充分考虑了商业、居住、休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力求打造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和人们生活的精神家园。
留园建筑设计分析一、留园建筑设计立意与选址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
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
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
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
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
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
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
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
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
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到了同治年间,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赏赐的钓鱼岛等三个台湾海峡中的小岛用以种植草药。
盛氏从此发迹,于是购得此园,并重新修建一新。
盛康袭“刘园”其音易其字,将园名改成了留园。
尔后,经过盛康之子盛宣怀的用心经营,留园声名大振,成了吴中著名的私家园林。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
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
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
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六扇花窗处】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漏窗也俗称“花窗”。
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
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
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
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
留园布局分析
留园地处阊门外留园路,在苏州园林中其艺术成就颇为突出。
以其严谨布局、高雅风格、丰富景观,曾被评为“吴中第一名园”。
留园厅堂敞丽,装饰精美,利用许多建筑群将全园空间巧妙分隔,组合成成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这些景区用曲廊联系,全园曲廊长达七百余米,随形而变,因势而曲,或蟠于山腰,或蜿蜒于水际,逶迤相续,始终不断,使园景堂奥深远,无穷变化,有步移景异之妙。
全园分为中、东、西、北四区。
中部和东部是全园的精华部份。
中部以山水为主景,水他们于中央,池水西、北两侧,假山石峰屹立;池水东南两侧,楼、廊、亭、轩错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东部以建筑呈其佳丽,重檐迭楼,曲院回廊是突出冠云峰的一组建筑群。
西部是自然风光,颇多野趣。
北部是田园景色,别有风味。
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不像欧洲花园那样一览无遗地展现它的规模与气派。
到任何一个苏州私家园林去,几乎都是用欲扬先抑和渐入佳境的布局手法,给每位入园者一个期待和新奇的感觉。
这其中,留园堪称典范,在苏州园林中的艺术成就颇为突出。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规模十分宏大,在苏州园林中首屈一指。
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
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整座园子,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体,代表着清代风格。
留园景观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二是丰富的石景。
现就留园的多样变化的空间作一分析。
留园入口部分采用空间对比的手法,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顿觉豁然开朗。
对于入园门后,窄暗的巷道,逼仄的空间,极易给人产生单调、沉闷之感,留园则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行十数步,一个小天井,几株竹枝;再走几步一个大天井,一棵桂树,一个小方厅,暗示前面有景。
抬头有一方门额“长留天地间” 点出园名,弄堂的尽头迎面是一大片花格的漏窗,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花园水池,但却看不清楚,把游人期待的心境提升到极致。
走进留园,则使人领略到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处处恪守着我国传统园林
布局注重的疏密对比这一构图原则。
园内在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
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
这种疏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而且还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
留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
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疏。
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相反,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
中央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西区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留园秉承了中国园林自古以来崇尚的“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格局忌平直而求曲折。
每经过一次曲折,都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就会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
此外,曲折也导致了意境的深邃。
园中有双面、单面空廊。
二廊都依附于墙体,形成半封闭状态,是曲廊的形式。
借曲廊连接各单体建筑达到建筑群的组合来体现“蜿蜒曲折”。
但其丰富的空间变化不是主要通过游廊来体现的,而是借助于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给人曲折迂回和不可穷尽之感。
留园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上是这样体现空间的分割与联系的:入口借廊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一自绿荫至水阁部分的空间处理由于设置了一片临空的隔扇,从而增强了空间的曲折性和变化一自曲溪楼至西楼,借空间的交错而变得更加曲折一鹤所部分的空间处理,借空间的转折、收束、开合使行进路线更加迂回曲折一自五峰仙馆至揖峰轩,路线几经转折。
可见留园是借空间的交错增强了空间的曲折性和变化。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
留园空间组成极其复杂:入口部分封闭、狭长、曲折,视野极度收缩,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过曲溪楼时,再度收束;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朗;穿越石林小院,视野又一次收缩;至冠云楼前院则顿觉开朗;至此,可经园的西、北回到中央部分,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留园在运用空间渗透的手法方面亦是十分卓越的。
如:古木交柯向西透过门洞窗口可见绿荫及花步小筑庭院,由于穿过以柱、栏杆、挂落组成的两重“框隔”,从而使空间显得更深远;自敞廊向北透过漏窗看园中部景区,由于隔着一重网格看,因而使意境更加含蓄深远;留园鹤所,临五峰仙馆前院的一侧满开窗洞,从室内可透过巨大的窗口而看到整个庭院,内外空间既有分隔又互相连通,从而使两者互为渗透。
留园以结构精巧取长。
花窗设计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把花纹图案设计在窗橱上,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使窗外的景物透入室内,看上去就像墙上挂了几幅生动活泼的图画一样。
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厅堂宏丽,庭园幽深,重门迭户,苏州园林哪个好玩?,移步换景。
留园建筑数量较多,其空间处理之突出,居苏州诸园之冠,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故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