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分层与流动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21
结合社会学所学相关理论,包括角色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谈谈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
在目前的西方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经常混同使用,以分层研究取代阶级、阶层分析。
而当前我国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概念与阶级、阶层概念并用。
社会分层的意义较为宽泛,并涵盖阶级、阶层。
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分层内容具体包括阶级、阶层、层界。
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从社会分层来说,从我们的封建帝制开始,我们便以皇帝为我们社会分层的最高一层,由他为我们做决策,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服务,曾经,君主主导人们的一切,当时人们的生死,当时的加官进爵,当时的工作,全都受到影响。
然而社会流动就是说人们的加官进爵时,从一个身份变到另一个身份的转变过程。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说,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
先从先赋角色上来说,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们面前我们就是他们的血亲,虽然我们是亲人,但是在社会分层上,可能我们处于不同的阶层。
我们的叔叔可能是政府高官,高高在上的为国家处理事物,而我们自己的父母则可能只是最普通的农民,我们的社会阶层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我们的归属角色来说,就不会有阶级间的隔膜,我们会像普通的一家人,一起聚会聊天,教育小辈。
所以从这上来说,社会分层在先赋角色上起到了不尽相同的作用。
而对于自制角色来说,这是我们努力所取得的角色,我们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成为该阶层的一员。
通过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我们从一个阶层迈向另一个阶层。
在此时,通过我们自身的决定和努力,可能会从原来的阶层迈进更高的阶层,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误从原来的阶层退到更低的阶层。
人类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概述人类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问题。
社会分层指的是将人群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阶层或组别,而社会流动则指的是个体在不同阶层之间发生变动的过程。
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对于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分层定义与概念社会分层是指根据某种特定标准将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群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其所处类别在经济、教育、职业等方面给予不同待遇和权益。
常见的标准包括财富、职业、教育水平、地位等。
分层结构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等级或阶层,其中常见的模型包括: - 开放式分层模型:如美国的“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精英阶级”等; - 封闭式分层模型:如古代的三纲五常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等; - 动态分层模型:如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斗争理论,强调阶级之间的冲突和变动。
影响因素社会分层的形成和维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
其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财富和资源的分配在社会分层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社会地位、教育机会、家庭背景等也对个体在社会分层中所处位置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定义与概念社会流动是指人们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
这种转移可以是垂直上升或下降,也可以是水平流动。
类型与机制社会流动按照不同特征和机制可以被分类为: - 婚姻流动:通过婚姻关系改变社会地位; - 教育流动:通过接受更高教育提升自身地位; - 职业流动:通过职业选择、晋升等方式改变社会地位; - 经济流动:通过创业、投资等获得经济上的提升。
影响因素社会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努力、机会平等、制度环境等。
教育水平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教育可以为个体提供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对社会流动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方法人类社会学中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时常用的方法包括: - 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验证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相关假设; - 质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个体经验和感受的详细信息; - 历史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的分析来了解过去时期的社会分层和流动情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概述(社会纵向结构)定义: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呈现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主要影响:社会资源(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知识技能,人际关系)存在根源: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社会分层—社会的水平分化私有制(占有的资源不同)—垂直分化表现形式:社会地位的差异社会地位: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和围绕起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最主要:职业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不止一种社会属性对人们参与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社会不平等定义:人们在社会资源占有量和占有机会的差异性分类:法律不平等:公开,被认可事实不平等:主要的不平等稳定性不平等:长期的期待暂时性不平等社会分层的主要概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经济因素:收入和财富(逐利)政治因素:权力(争权)社会因素:声誉(求名)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西方理论观点功能理论:通过社会报酬激励人们更加努力(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积极作用:保证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形成竞争机制,推动社会发展消极作用: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社会的抵抗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含义类型:阶级内的阶层阶级外的阶层阶级的划分标准(常用指标)自我评分法: 听取调查者本人意见来确定其阶层归属声誉法阶级和阶层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对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描述和抽象不同点:阶级是一元标准(经济标准),阶层是多元标准阶级分析把握社会分层的本质,阶层分析丰富了对社会不平等的认识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分层结构干部阶层:制定计划,权力大(核心)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经济收入高,政治地位较低工人阶层:政治地位高农民阶层:严格限制,弱势地位分层特点政治性分层:政治化社会权利化分层:行政权力身份式分层:出身,户口改革开放后的分层状况主要变化政治色彩逐渐淡化,行政权力逐渐减弱有政治—身份型向经济—职业型分层结构转变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行,从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化目前我国的十个主要阶层国家及社会管理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存在的问题社会精英的构成中间阶层的走向弱势群体的问题。
社会流动含义: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包括地理空间的移动)前提: 个人在社会位置的非固定化一定的社会位差存在(动力)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可能)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关系有分层才有社会流动的可能与必要性有流动才能促进社会分层结构的重组社会分层是从静态角度描述社会流动是从动态角度描述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227)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的纵向流动向上流动向下流动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水平流动: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主指职业变动)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个人发展同代流动和异代流动同代流动:个人在一生中经历社会地位的变化作用:反映个人全面发展程度代际流动:同一家庭中两代人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变化作用:反应社会变迁结构性社会流动和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结构性社会流动: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大规模社会流动特点:规模大,快速急剧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因素(一)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1.开放性社会结构2.封闭性社会结构:人才退化(二)先赋因素:社会背景,种族,民族,性别(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社会制度和政策:户籍,人事,分配(五)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六)文化价值观念1.社会流动观:受传统观念和生活环境影响2.社会职业观:受职业声望影响3.社会竞争观:受竞争意识影响合理的社会流动(一)合理的社会流动:能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1.量的合理性最低标准:满足社会发展基本需要最高标准: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2.质的合理性有利于社会发展,促进机会平等(1)普遍性原则:开放范围和标准的普遍性,避免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2)自获性原则:强调后天努力合理社会流动的意义:1,形成开放,动态的社会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不平等2,拓宽各阶层间的接触层面,加强了解和联系3,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