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怎样才能读懂古文?怎么样才能读懂古文?古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支撑起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也因其奇异的语言表达和时代背景,给现代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那么,怎么样才能读懂古文呢?1. 打好基础:掌握古汉语知识读懂古文的第一步是理解古汉语的基本知识。
这包括:字词讲解:清楚古今字、古今义、多音字、同音字等,并掌握正确词语的古今对应。
文法结构:熟练掌握古文的句法结构,包括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以及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
文体特点: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例如诗歌、散文、奏疏、史书等。
文化背景:学习相关的历史、地理、风俗、典故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学习古文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学习材料:入门阶段:以文白结合的古文教材为主,辅以古文基础知识讲解和习题练习。
进阶阶段:逐步阅读理解一些简单的古文作品,比如唐诗宋词、古代寓言故事等,并尝试解释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初级阶段:阅读一些难度较高的古文作品,例如古代典籍、历史文献等,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3. 多种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学习古文可以使用多种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吟诵朗读背诵: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速度。
注释解读:弄懂文章的注释,了解词语含义和文章背景,解决阅读障碍。
翻译练习: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锻炼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比分析:将不同版本的古文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技巧。
课外阅读:阅读与古文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扩大知识面,增加兴趣和理解能力。
4. 坚持不懈:克服学习困难学习古文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遇到困难决不可放弃:积极思考:遇到不懂的地方,要积极思考,从字词、语法、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寻求帮助:可以向老师、同学或专家请教,解惑答疑。
保持兴趣:学习古文要保持兴趣,并将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习的乐趣。
总之,读懂古文需要掌握古汉语知识、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应用多元学习方法并坚持不懈克服一切困难。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汉语基础第一章语音基础第一节声母一、古汉语声母(用来称呼声母的代表字,唐代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清末把声母称作纽或音纽、声纽。
)1、上古声母(32)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余、定、泥(知)(彻)(喻)(澄)(娘)章、昌、船、书、禅齿音: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半舌音:来半齿音:日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五音:唇舌齿牙喉音七音:五音加半舌音和半齿音(舌面鼻音+磨擦音)2、中古声母(36)唇音:帮、滂、并、明舌音:端、透、定、泥、娘、来、知、彻、澄齿音: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喻清音:声带不震动的辅音。
全清音: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b、d、g、z、j、zh)次清音: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p、t、k、c、q、ch)浊音:声带振动的辅音。
全浊音: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音: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m、n、ng、l、r)3、上古声母的主要论断古无轻唇合为重唇古无舌上合为舌头二、现代汉语声母:音节中韵母前边的部分。
(21个辅音声母、一类零声母)1、发音部位:阻塞气流的位置。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2、发音方法:气流透出的方式。
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鼻音第二节:韵母一、古汉语韵母1、几个概念韵母:韵头、韵腹、韵尾韵:韵腹、韵尾、声调韵部:韵腹、韵尾2、古韵部①从结尾的音素分: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结尾的韵。
m-n-η入声韵:以塞音结尾的韵。
P-t-k②从声调分平声韵、仄声韵、入声韵。
3、上古韵部的演变①、入声韵消失②、闭口韵尾消失。
③、全浊音消失。
④、出现舌面音j-q-x。
4、洪细音洪音:没有高位前元音i、ü的音。
细音:有高位前元音i、ü的音。
二、现代汉语韵母韵母表中规定35个,加4个特殊韵母,共39个。
古汉语文化常识摘要:一、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1.古汉语的起源2.古汉语的发展与演变二、古汉语的语音特点1.声母2.韵母3.声调三、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词序2.助词和介词3.量词和代词四、古汉语的词汇特点1.单音节词2.词义的变化3.成语和典故五、古汉语的文化影响1.诗词歌赋2.经典著作3.汉字书法正文:古汉语,又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古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可以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资料追溯到。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汉语逐渐分为两大部分: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主要用于书面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哲学著作等;白话文则是口语的记录,如小说、话本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古汉语的发展。
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在声母方面,古汉语有三十六字母,包括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等。
韵母方面,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
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助词和介词、量词和代词等方面。
在词序方面,古汉语常常调整词序以突出句子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助词和介词方面,古汉语助词丰富,介词多用于表示时间、空间等关系。
量词和代词方面,古汉语量词较为丰富,代词有多种形式,如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等。
古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单音节词、词义的变化和成语典故等方面。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许多现代多音节词在古汉语中为一个单音节词。
词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词多义、异义词、同义词等方面。
成语典故是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和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
古汉语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诗词歌赋方面,古汉语的音韵和修辞手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在经典著作方面,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多采用古汉语书写,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
古文基础知识古文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基本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2. 语法规则:了解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包括词序、主谓宾结构、动宾关系等。
3. 古汉字学习:学习古汉字的读音与意义,熟悉古汉字的常用写法和组合方式。
4. 常见文言文篇章:熟悉课本上常见的古文篇章,能够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5. 句式结构:了解古汉语的常用句式结构,掌握句子的基本构成与变化。
6. 文言文修辞手法:熟悉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7. 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掌握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和作品。
8. 阅读理解能力:强化阅读古文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脉络。
9. 造句能力:学会运用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能够灵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0. 古汉字书写:学习古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能够准确地写出古文中的汉字。
以上是古汉语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资料常识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 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上古汉语书面语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
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古代汉语(下)古代汉语(下)(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个意义。
当⼀个词的意义不断引申,⽽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个词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词多义。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词多义或词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
死记硬背⼀个词有多少个意义,那是不可能的。
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进⾏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所谓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本义。
因为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从考证了。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的源头,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因此探求词的本义,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了解词义的演变规律,掌握词义系统。
抓住本义是理解引申义和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
探求词的本义,主要有两种⽅法:⼀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
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词⽤什么形体的字来书写,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的意义拟定的,因此词的本义,⼀般可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如“诛”字在古书中有时表⽰诛杀,如《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有时表⽰责求,如《公孙⽆知之乱》:“诛屦于徒⼈费,弗得。
”有时表⽰谴责,如《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诛杀、责求、谴责三者何者为本义?⼜如教材(95页)举到的“向”字,甲⾻⽂作,是个象形字,画的是房⼦和窗⼝,因此其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豳风·七⽉》“塞向墐户”⽤的就是本义。
“道”字从⾡,本义与⾛路有关,《说⽂》解为“所⾏道也。
”“理”字从⽟,因此“理”的本义是“治⽟”。
“长”字甲⾻⽂作,象⼈头上的长发,本义即长短之“长”。
下⾯再举些例⼦进⾏说明。
⼆是要考察⽂献语⾔⽤例。
如果仅仅根据字形来探求本义,有时是难以办到的。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第一节绪论讲授主要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1、广义的古代汉语: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以北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作品。
重点是先的典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1、工具性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上古汉语(两汉)2、中古汉语(唐宋)3、近古汉语(明清)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法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什么?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1、编排式:(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的概念,部首的数目);(2)按音序排列:平水韵106韵,古汉语声母,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3)按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古汉语大全
概述
这份文档是关于人教版小学古汉语课程的完整版大全。
它包含
了大约800字以上的内容,旨在帮助小学生研究古汉语知识。
目标
- 通过研究古汉语,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
- 培养小学生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尊重和理解。
内容
这份大全包括了以下内容:
1. 古汉语基础知识:介绍古汉语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帮助小学生建立对古汉语的认知。
2. 古汉语词汇:收录了常用的古汉语词汇和短语,帮助小学生
扩充汉语词汇量。
3. 古汉语语法:解释了古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和结构,以及常
见的句式和用法。
4. 古汉语阅读材料:提供了一系列以古汉语为主题的阅读材料,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古汉语题:提供了一些练题和作文题,帮助小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使用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计划,结合教材和其他辅助教材,使用这份
大全进行教学。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研
究效果。
注意事项
-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年级和研究能力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研究。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和难度。
- 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理解和运用古汉语,而非只是死记
硬背。
结语
这份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古汉语大全将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
系统的古汉语研究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汉语,培养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
希望这份大全能为教师和学生带来
实际的教学帮助和研究收获。
《中医古代汉语古汉语基础题库知识点归纳-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摘要:供5、闲娴5、县悬6、反返四、释词义并指出属义还是引申义、城墙义、安抚引申义3、官职引申义、头义5、垮台引申义6、水边义7、兵器义五、词类活用、寡形容词使动用法、甘美形容词动用法3、目名作动、船名作状六、释加词词义、啎、逆、满足3、钱财、卖5、脸色特指怒色6、渐渐7、尽8、勉励9、带汁肉食0、边疆、开门、优美3、到…… 临驻扎、城墙护城河5、土神、谷神国象征6、穿到…… 七、简答题、是分析形,.()下面哪项是“術”义学术、学问 B 邑道路技能、技艺方法.()“古代汉语”课程性质是学课 B 理论课基础课应用课 3.()下列各组汉全是象形组是女耳 B 刃末武信从江河娶.()下面选项全通假组是知智益溢 B早蚤昏婚莫暮反返信伸畔叛 5.()“责毕收乎,、单项选择题(共0分)、下列各组都是形声组是()、條倍脩休 B、特牧福祈、盆簋益孟、颖颍顿颈、下列各组属通假组是()说——悦 B 矜——鳏歌——謌昏——婚 3、下列各组属异体组是(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目录(打印版) 古代汉语试题()试题()参考答案 3 古代汉语试题() 5 试题()参考答案 6 古代汉语试题(3) 8 试题(3)参考答案 8 古代汉语试题() 0 试题()参考答案 0 古代汉语试题(5)试题(5)参考答案 3 古代汉语试题(6) 5 试题(6)参考答案 6 古代汉语试题(7)及答案 8 古代汉语试题(8)及答案古代汉语试题(9)及答案古代汉语试题(0)及答案 6 古代汉语试题()、单项选择(每题分共0分)、下列关《康熙》说法正确是()全按部首排列共分50部B全按照地支分成十集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音方法王引《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著作是()《传释词》B《词诠》《助辨略》《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无其依声托事”是指()会B形声假借、下列各组完全属会是()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从、信、秉、亦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是古今关系是()错措 B睹覩置寘沽酤 6、下列句加词使用了义是()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兽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学而习不亦悦乎7、下列句“孰与”与其他三句不是()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孰与制天命而用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姓足君孰与不足8、“姜氏何厌有?不如早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是( B )“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何厌有”是宾语前置句两“”用法不9、“说四”重分析义和发展是()段玉裁B桂馥王筠朱骏声 0、下列句加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是()其秦稍蚕食魏B舜勤民事而野死良庖岁更刀割也子路拱而立二、填空(每题分共0分)、《说》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国_学__奠基作收__9353_另有重63《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部研究诗词曲_特殊语辞_______部专著3、形声“裁”___衣___声__“裁”无“衣”____、学辨别义主要是凭______形___如“叔”义是__手拾________5、“以劝事君者”“劝”义____劝勉 _______三、名词释(每题分共6分)、、偏义复词3、形容词动用法建类首类相受偏义副词由义相或相近两词构成只有词起表作用另词不表只是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形容词动用法主观上认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性质或状态四、释下列句加词词性、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安抚、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远非所闻也” (咨询征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是乘其车揭其剑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拜访) 9、师进次陉(临驻扎) 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向退)、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子曰“而不改是谓矣” 犯错误 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其亡也而往拜(通“馈”赠送窥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三子者撰” (起才干) 5、子曰“君子食无饱居无安敏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学也矣(走向接近) 6、封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宗庙祟沉谄谀臣开罪君……” (遭受) 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 8、子以我不信吾子先行子随我观兽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动词前;数词置整句子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有哪些用法?()引进处所涉及对象;()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引进;(全答对得满分每错处扣分扣完止)六、指出下列句有词类活用现象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义(每题分共0分)、宗庙事如会端甫愿相焉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不如吾闻而药也药名词动用法;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若弗与则请除无生民心生动词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应者臣请剑斩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七、指出下列句子类型并分析其特(每题分共0分)、孟尝君怪曰“谁也?” 判断句““作主语;”“谁”作谓语、吾长见笑方被动句“见”表被动“”引出主动者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紾兄臂而夺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作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谏而不入则莫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八、释加虚词词性、语法义能释出要释出(每题分共0分)、太盛气而揖、皮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出山而复、天下父归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事、连词用状语和动词、介词用主谓表示寓完让者等待下3、副词用动词前表否定、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称“我” 九、给下面短加标并翻译(5分)陈涉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缚其奴从少年廷欲谒杀奴见狄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诸侯皆反秦立齐古建国‘儋田氏当王”遂立齐王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地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立王齐国是古代建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是封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试题()参考答案、单项选择(每题分)、、3、、5、6、7、8、B9、0、二、填空(每空分)、许慎、学、9353、张相、特殊语辞3、衣、(“裁”无“衣”)、形、手拾5、勉励三、名词释(每题分)、建类首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偏义复词由义相或相近两词构成只有词起表义作用另词不表义只是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3、形容词动用法主观上认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性质或状态四、释下列句加词词性、义或用法(每题1分能准确释出词语义即可)、成熟、屡次3、安抚、放松警惕5、外交使节6、咨询征见7、劳苦8、拜访9、临驻扎0、向退、足、犯错误3、通“馈”赠送、窥探、起、才干5、走向接近6、遭受7、胸襟宽8、言语真实五、简答(每题3分)、()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动词前()数词置整句子其他部分加上代词“者”、()表比喻;()表复杂容;(3)表原因;(无举例则不得分)3、()引进处所涉及对象;()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引进;(全答对得满分每错处扣分扣完止)六、指出下列句有词类活用现象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义(每题分指明活用词、说明活用情况、活用义是三得分全答对得满分答出得分答对两也得分)、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药名词动用法;把……当作药3、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生动词使动用法;使……产生6、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七、指出下列句子类型并分析其特(每题分指明句式类型分分析出特分)、判断句““作主语;”“谁”作谓语、被动句“见”表被动“”引出主动者3、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作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5、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八、释加虚词词性、语法义能释出要释出(每题分指明词性分说明语法义或译出分)、连词用状语和动词、介词用主谓表示寓完让者等待下3、副词用动词前表否定、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称“我” 九、给下面短加标并翻译(5分标5分每错3扣分扣完止;翻译0分译即可)也地狄奴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王”王市地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候让周市攻取平定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他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是召见豪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立王齐国是古代建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是封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田儋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史记》卷9《田儋列传》古代汉语试题()、单项选择题(×0)、下列各组汉全是会会是用两或两以上独体根据义关系合成综合表示这些构成分合成义这种造法叫会用会法造出是会会由两或多独体组成以所组成形或义合并起表达思例如“酒”以酿酒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表达义;“”剖拆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达;“鸣”指鸟叫声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组是(B)信武 B 取尖安从休亡朝高回、下列定义是许慎“形声”所下是()建类首相受 B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以事名取譬相成视而可识察而见 3、下列汉属“肉”部是()肖 B 期朔、下面全异体(异体正体外写法音义相而形不组)组是()阙掘咏詠 B沽酤预豫賸剩笋筍陈阵泪淚 5、“庄子持竿不顾”“顾”用是(B )引申义 B 义假借义比喻义 6、下列词语属绵词(指两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词绵词是古老而又常新词类上到传下到现当代作品绵词都很活跃而学生又常绵词上犯些错误所以语教学就很有必要助学生拓宽对绵词再认识)是()恭敬 B动静恐惧逶迤 7、下列句子加属词组词组又称短句、短语法概念是指完整句语片段日常语言词组可以指是单词任何聚合语言学当词组是单词群组(有是单词)句子语法它作单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角上看词组要比句等级更低是()天地盈虚与消息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子是寡人也8、《方言》作者是()王念孙 B许慎段玉裁扬雄 9、下列句加词属动用法是()若弗与则请除无生民心B遂置姜氏於城颍而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臣有子三人贫无以妻佣反孔子登泰山而天下0、下列属双宾语是(B )生庄公及共叔段B公赐食姜氏何厌有?郑人使我掌其北门管、B;、;3、;、;5、B;6、;7、;8、;9、;0、B 二、填空题(ⅹ5)、《说》是我国早通系统分析形确定义专著共( 50 )部首、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申)3、如形声有多项义我们可以根据(形)辨认义、对汉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假借)和(形声)出现是汉体系形成标志5、“知、智”是对(古今)“民归由水就下”“由”通(犹)6、“隄”“阝”如独立成是(阜)“媵”声独立成是(朕)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构形模式所造成都属象形8、用通假基原则是(音替代)、篆、50;、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亦可答或形旁);、假借、形声;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音替代三、释加词或释其语法作用(0)()释加词词义(ⅹ0)、都城雉国害也、亟请武公公弗许3、多行不义必斃子姑待、虽有甲兵无所陈5、凿户牖以室6、予與何诛?7、孔子使子路问津焉8、有美玉斯韫匵而藏诸善贾而沽诸?9、齐国虽褊吾何爱牛?0、夏楚子使屈完如师(二)指出下列句特殊语法现象(×5)、宋何罪有?、楚国方城以城汉水以池3、当察乱何起?起不相爱、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四、名词释(3×)、金、四体二用3、词引申义、词五、简答题(3)、举例说明词义围变化主要类型(6)、古今和通假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6) 3、什么说由篆到隶是汉演变史上次重要变革?()六、短(0)()给下面这段古加上标(0)淳髡者齐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尝屈辱齐威王喜隐淫乐长夜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夫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旦暮左右莫敢谏淳髡说以隐曰国有鸟止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鸟何也王曰鸟不飞则已飞冲天不鸣则已鸣惊人(二)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癸酉师陈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右晋张御郤克郑丘缓右齐侯曰“()余姑翦灭而朝食”()不介马而驰(3)郤克伤矢流血及屦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缓曰“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然子病矣” 试题()参考答案、、B;、;3、;、;5、B;6、;7、;8、;9、;0、B 答错扣分多选、错选不给分二、、篆、50;、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3、形(亦可答或形旁);、假借、形声;5、古今、犹;6、阜、朕;7、绘形象物、烘托显物;8、音替代答错扣分三、()、城墙;、屡次;3、跌倒比喻失败;、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0、往、到……答错扣分(二)、“何罪”作动词“有”宾语依靠“”前置(分)、“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宾语前置(分) 3、疑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宾语前置(分)、迷使动用法使……迷乱(分)5、重动用法以……重(分)四、、金指铸刻各种青铜器(如钟、鼎、鬲、簋、盘等)上古因古代称铜金所以称这些金(3分)、四体二用六是古人提出早、系统汉形体构造理论它包括象形、会、指事、形声、和假借其象形、指事、会、形声是造法故称“四体”假借、是用法故称“二用”(3分)3、词引申义义基础上发展衍化出其他相关义叫作引申义(3分)、词由语直接或接派生出组音义相通词(3分)五、、词义围变化主要有扩、缩、移三种情况①词义扩指词义代比前代所表达概念外延而涵即古义围今义比如“河”指黄河指切河流②词义缩指词义代比前代所表达概念外延而涵即古义围今义比如“妃”原指般配偶专指皇帝妾以及太子、王、侯妻子类似例子还有“宫、臭”等③词义移词义由围移到另围比如“寺”原指官署、官舍用指僧众供佛、居住所名称类似还有“钱、涕、乐府、坟”等每各分、古今是历现象是指汉历史上由当初少而用多到陆续分化出新(区别)问题古和今不是并存(分)如“縣”和“懸”通假是共现象是指期音相相近相代替使用问题通假与并存(分)如“辨”和“辩”(举例各占分) 3、从商代到篆汉图画性虽然不断减弱但是象形表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而隶特别是汉隶彻底抛弃了汉图画性质完全不顾汉表原则(分)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它散篆体将古“随体诘诎”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笔划道(分)()省了篆某部分(分)(3)把篆里相偏旁化不位置不写法(分)()把篆里不偏旁归并相偏旁(分)(5)将篆复杂笔划省并简单笔划(分)六、()淳髡者齐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尝屈辱齐威王喜隐淫乐长夜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夫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旦暮左右莫敢谏淳髡说以隐曰“国有鸟止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鸟何也?”王曰“鸟不飞则已飞冲天;不鸣则已鸣惊人”每错处扣05分(二)①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指晋军)再吃早饭②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进击③郤克被箭射伤血直流到鞋上仍然击鼓不息④从开始交战箭就射进我手和肘⑤如有难走路我定要下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吗?每句翻译各分古代汉语试题(3)、填空(%) 、汉起传说主要有()说、()说、()说、()和()是汉产生两途径3、六()、()、()、()是造法()、()是用法、()是古今分水岭5、古今词义差异主要有()词义扩;()词义();(3)词义();()词义()6、词义引申方式主要有()式和()式7、单型被动句主要有()式、()式、()式8、有些宾语可以依靠()、()、“焉”等提前动词或介词前二、用六分析下列汉结构(0%)豕3荆刃5牧6闽7车8豫90集三、指出下列句子古并写出其今(6%) 、姜氏欲焉辟害?、公赐食食舍肉3、贡不入寡君罪也敢不共给? 、闲兵甲习战攻5、宋人有酤酒者……酒甚美县帜甚高6、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邑屋四、释下列句子加词词义,并指出其属义,还是引申义(%)、都城雉国害也、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 3、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君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5、多行不义必斃6、率西水浒至岐下7、虽有甲兵无所阵五、说明下列句子词类活用(6%) 、国寡民使有什佰器而不用、甘其食美其3、增数目项王、黔无驴有事者船以入六、释下列句子加词(0%) 、庄公寤生惊姜氏、姜氏何厌有?3、寡人有疾寡人货、宋人有酤酒者5、王忿然作色6、稍稍诛灭灭亡无族欲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7、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8、且举世而誉而不加劝举世而非而不加沮9、人有母皆尝人食矣尝君羹请以遗0、颍考叔颍谷封人、叔完聚……将郑夫人将启、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丽都3、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还次召陵、楚国方城以城汉水以池5、君惠徼福敝邑社稷辱收寡君寡君愿也6、有鸟焉其名鹏……绝云气青天然图南且适南冥也七、、简答题(6%)、探义方法?、判断句活用三种情况?八、标并翻译(6%) 郅都河东阳人也以郎事帝景帝郎将敢直谏面折臣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姬复姬进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轻奈宗庙太何上还彘亦不伤贾姬太闻赐都金斤上亦赐金斤由重都(《汉·致都传》)试题(3)参考答案、填空、结绳八卦仓颉造、记图画3、象形指事会形声假借、古隶5、缩移感情色彩演变6、链条辐射7、“” “见” “被” {或“於”()、“见”、“”8、“是” “”每空分二、用六分析汉结构、象形象猪形、会从从子3、形声从刑声、指事刀上加指示处是刃口、会从攴从牛6、形声从虫门声7、象形象车形8、形声从象予声9、指事木下加短横指示处根部0、会从雥(省)从木每题分三、古今、辟避、舍捨 3、共供5、闲娴5、县悬6、反返四、释词义并指出属义还是引申义、城墙义、安抚引申义3、官职引申义、头义5、垮台引申义6、水边义7、兵器义五、词类活用、寡形容词使动用法、甘美形容词动用法3、目名作动、船名作状六、释加词词义、啎、逆、满足3、钱财、卖5、脸色特指怒色6、渐渐7、尽8、勉励9、带汁肉食0、边疆、开门、优美3、到…… 临驻扎、城墙护城河 5、土神、谷神国象征 6、穿到…… 七、简答题、是分析形对象形、指事、会可以直接以形见义对形声要凭借形旁分析它们所属事类进而若干义项出义二是依据献以证实对形分析、是用表示隐喻二是用表示某种曲折复杂系三是用表示原因八、标并翻译郅都是河东阳人任郎官奉事汉帝汉景帝任郎将郅都敢直言进谏朝廷上与臣当面辩驳他曾有次随从汉景帝到上林苑贾姬厕所野猪也闯进厕所景帝用眼睛向郅都示郅都不救景帝己要拿兵器救贾姬郅都跪伏景帝跟前说“死了姬妾再选进姬妾天下缺少难道是姬妾流吗?皇上纵使不重视己对祖宗对太该怎么说呢?”景帝返回不救了野猪也没伤害贾姬太听说这件事赏给郅都金斤皇上也赏了金斤从重视郅都古代汉语试题()、填空(%) 、六名称是称()、()、()、()、()、()、汉起传说主要有()说、()说、()说等3、早体是()和()、词义引申方式主要有()式和()式5、古今词义差异主要有()词义();()词义();(3)词义();()词义()6、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四种()()()()(3)()()()7、判断句基形式是用()煞句二、用六分析下列汉结构(0%) 、行、颍 3、逐、豫 5、寸 6、集 7、益 8、 9、 0、鱼三、指出下列句子古并写出其今(6%) 、知不及知年不及年、夫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反3、公赐食食舍肉、贡不入寡君罪也敢不共给? 5、姜氏欲焉辟害? 6、五伯以功有及先王者也四、释下列句子加词词义并指出其属义还是引申义?(%) 、君亦见夫社者乎?树木而塗……、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郑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都城雉国害也5、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君也6、宋人有酤酒者7、据而有亦国社鼠也五、说明下列句子词类活用(6%) 、庄公寤生惊姜氏、甘其食美其3、少狼径其犬坐前、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5、黔无驴有事者船以入六、释下列句子加词(0%) l、师进次陉、齐侯陈诸侯师与屈完乘而观3、清静贞正以虞、率西水浒至岐下5、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6、有敢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7、姜氏何厌有?8、多行不义必斃9、王忿然作色0、且举世而誉而不加劝举世而非而不加沮l、人有母皆尝人食矣尝君羹请以遗、颍考权颍谷封人3、有鸟焉其名鹏……绝云气青天然图南且适南冥也、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5、寡人有疾寡人货七、简答题(6%)l、宾语前置三种情况?、探义方法? 八、标并翻译(6%)荆人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其所以败也今世主法先王法也有似()表标记()而义“如” 试题()参考答案、填空、象形指事会形声假借、结绳八卦仓颉造3、甲骨金、链条辐射5、扩缩移感情色彩演变6、名作动名作状使动用法动用法7、“也” 二、用六分析汉结构、象形象道路形、形声从水顷声3、会从辵从豕、形声从象予声5、指事下加短横指示处寸关节6、会从雥(省)从木7、会从水从皿8、指事木下加短横指示根部9、会从女从子0、象形象鱼形三、古今、知智、反返 3、舍、共供5、辟避6、伯霸四、释词义并指出属义还是引申义、树义、兵器义3、安抚引申义、城墙义5、官职引申义6、卖酒义7、占有义五、词类活用) 惊动词使动用法b) 甘、美形容词动用法) 犬名作状) 隧名作动) 船名作状六、释加词词义、驻扎、今作“阵”3、通“娱”、水边5、迎、咬6、距坟墓打柴7、满足8、倒下指垮台9、脸色特指恕色0、勉励带汗肉食边疆3穿到……、开门、优美3、到…… 临驻扎、贱踏(围)黄河5、钱财七、简答题、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三是用“是”、“”、“焉”作提宾标志、是分析形二是依据献印证八、标并翻译楚人想要偷宋国派人先澭水里竖立标记澭水突然水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而夜里徒步河淹死有千多人军惊骇声音如都邑里房屋崩塌样以前先立标记候是能涉水现今河水已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是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所以失贩原因现代君主效法先王法就有似这种情况古代汉语试题(5)、单项选择题(×0).()下面哪项是“術”义学术、学问 B 邑道路技能、技艺方法.()“古代汉语”课程性质是学课 B 理论课基础课应用课 3.()下列各组汉全是象形组是女耳 B 刃末武信从江河娶.()下面选项全通假组是知智益溢 B早蚤昏婚莫暮反返信伸畔叛 5.()“责毕收乎?”“责”用是“责” 义 B 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 6、()下列句子加词义是该词义是有道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主B天行有常不尧存不桀亡(《荀子·天论》)绝江有托船(《吕氏春秋·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周南·汉广》) 7、()下列句子加词不属使动用法有有道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主B庄公寤生惊姜氏王如善则何不行?若弗与则请除无生民心8、()我国部词共有十九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它是《尔雅》 B 《玉》《正通》《康熙》 9、()“公入而赋‘隧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隧外其乐也洩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中“赍”义为 B. 拿着“自是者,到老无能”的“自是”义为B. 自以为是“愧情一集,涣然流离”句中,“流离”的释义为B. 犹“淋漓”从词义演变的角度分析,以下各词属于词义缩小的是B. 丈夫“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的“俨然”,句中形容A. 庄严“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中“浼”义为B. 玷污“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中“式”义为C. 用“君有疾在腠理”句中,“腠理”义为C. 肌肉皮肤间“若夫折杨皇荂,听然而笑”句中,“听然”解释正确的是C. 意为笑貌“翁诊之,脉大无伦”中“伦”义为C. 次序“寒”字的造字方法是:C. 会意“察之之方,岂无其道?”句中,“道”义为B. 规律“言而非,则大隳任事之心”的“隳”义为 D. 毁坏“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句中,“曾”义为D. 竟然“嗜学不厌,研理务精”句中,“厌”的释义为A. 满足“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句中,“户枢”义为D. 门轴“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中“亹亹”义为A. 勤奋不倦貌“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句中,“长沙”指的是B. 张仲景下列不含有表示时间短暂词语的句子C. 终日,扁鹊仰天长叹曰。
“先生得无诞之乎”句中,“诞”义为B. 欺骗“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中“动”义为B. 实践“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句中,“觉”的释义为A. 分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的“大体”义为D. 基本法则“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句中,“由”的释义为D. 通“犹”“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的“诬”义为D. 欺骗“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句中,“蠲”的释义为C. 消除“弃捐填沟壑”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C. 委婉“又当消息而用之”中“消息”义为B. 斟酌从词义演变的角度分析,以下各词属于词义转移的是C. 涕“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的“胜”义为C. 耗损“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句中,“含”义为A. 宽恕“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中“视”义为D. 辨别“衣食不能适”句中,“适”义为A. 调适“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中“趣”义为C. 旨意“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含灵”指C. 人类“若夫折杨皇荂,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句中,“和”的读音应为D. hè“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句中,“亟”的释义为C. 赶快在“夫如是,是医之于医尚不能知,而矧夫非医者”句中,“矧”义为B. 何况在“其民嗜酸而食胕”句中,“胕”是“腐”的A. 通假字“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中“演”义为C. 扩充“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句中,“交、赊”分别释义为B. 近、远“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句中,“生理”释义正确的是B. 生机“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句中,“上池之水”义为B.未沾及地面的水以下句子含有通假字的是A. 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文言字形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
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
(三)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
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
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
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
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
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
(一)实词
1.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又如,
“谤”古义为“议论、批评他人过失”,是中性词,今义有“恶意中伤”之意,是贬义词。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
本来是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乙类词或丙类词的语法功能,并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
(1)名→动
以“名+名”、“名+代”、“能愿动词或副词+名”、“名+补语”等形式出现,且句中无别的谓语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其中第一种形式是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状
如果名词后面是一个动词,且它们之间不构成主谓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作状语。
(3)动→名
动词如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这个动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4)形→名
形容词如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这个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5)形→动
形容词后面如带宾语,而本身又不是使动或意动用法,即活用为动词。
(6)使动用法
即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含有“使(让)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名→动→使动
动→使动
形→动→使动
(7)意动用法
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他(它)怎么样”或“以……为……”、“把他(它)当作什么”的意思叫意动用法。
动→意动
名→动→意动
形→动→意动
(二)虚词
1.虚词的兼类现象
兼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的单音词,它的读音往往是所兼的两个词的拼合。
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此)、盍(何不)、耳(而已)。
2.虚词连用
为了加强语气,古汉语中语气词常常连用,有的是两个连用,有的是三个连用,语气词连用后,仍然分别表达各自的语气,但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如“舍生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表确定语气,重点在“也’。
三、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来充当谓语加以判断,文言中的判断句却一般不用判
断词“是”,而是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对主语作出判断。
(1)用语气词“者”和“也”帮助判断;
(2)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3)用副词“乃”、“即”、“则”、“皆”、“必”等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
(4)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2.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多由介词“被”来表示被动的意义,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则基本不用“被”字。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活用“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4)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
3.省略句式
(1)省主语
(2)省谓语
(3)省宾语
(4)省介宾
(5)省介词
4.倒装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2)宾语前置。
A、疑问句宾语前置。
B、否定句宾语前置。
C、以“之”“是”为提宾标志。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
四、句读
1.概念解说
“句读”是“句”和“读”的合称。
古代的文章或书,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
古人读书时,根据句意和语气,在必须停顿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一下,以便识别。
如果一句话完了,古人就在这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右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如果一句话未完,但朗读时需要在某字后面停顿一下,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叫做“句读”。
2.断句方法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
句首语气助词有“夫、盖、若夫、今夫”等;句末语气助词有“者、也、矣、哉、乎、耳、焉、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矣、耳”多表陈述,“也、者”多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
(3)根据对偶、排比句式断句标点。
对偶、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4)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标点。
文言文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用“奈……何”式。
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问号)。
五、翻译
1.三个基本标准
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就是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通顺畅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法没有错误;“雅”,就是优美自然,即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遣词造句丰满典雅。
2.两个关键
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关键是:第一,重视寻源;第二,注意通变。
3.直译与意译
(1)直译
直译,就是奖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注意字字落实,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直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
①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名词,如一些历史地名、谥号、庙号、年号、官职名、民族名和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录不翻译。
②删省法。
有的文言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可剔除不译。
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助词、倒装句式的表指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等。
③替换法: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翻译时要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换成现代汉语。
④增补法:凡是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相通的省略情况,都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出。
⑤调整法: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加以调整。
(2)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对使用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
运用“互文”修辞的句子,要把上下文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的部分翻译出来;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本体;借代、委婉、用典等都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