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第6章 热交换过程与制冷设备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56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制冷与低温技术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它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原理,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基本原理。
制冷技术是利用一种叫做制冷剂的物质,通过蒸发和凝结的循环过程,将热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
而低温技术则是在极低温度下对物体进行处理或保存的技术。
这两者的原理都是基于热力学和热传递的基本规律,通过控制温度和热量的传递,实现对物体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在制冷技术中,制冷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冷剂是一种能在低温下蒸发并在高温下凝结的物质,常见的制冷剂包括氨、氟利昂、氯化甲烷等。
通过控制制冷剂的蒸发和凝结过程,可以实现对物体温度的降低。
而在低温技术中,除了制冷剂的选择外,还需要考虑绝热材料、保温材料等因素,以防止热量的传递和损失。
另一个重要的原理是热力学的运用。
热力学是研究热量和功的转化关系的学科,它对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热力学的分析,可以确定制冷剂的选择、循环过程的设计以及系统的效率等关键参数,从而提高制冷与低温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此外,工程学的原理也是制冷与低温技术的重要基础。
工程学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多个学科,它们为制冷与低温技术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例如,流体力学可以用来分析制冷剂在系统中的流动特性,传热学可以用来研究热量的传递规律,这些都为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的来说,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原理是多方面的,涉及物理、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制冷剂的选择、热力学的分析和工程学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物体温度的控制和调节,从而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对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原理有所了解,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帮助。
冷藏箱制冷原理:制冷剂与热交换的过程
冷藏箱通过运用制冷原理来维持低温环境,从而保持食物的新鲜和品质。
以下是冷藏箱制冷原理的基本过程:
1. 制冷剂的循环:
制冷剂选择:冷藏箱内使用一种特定的制冷剂,例如氟利昂或氨气。
这些物质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吸收和释放热量。
循环系统:冷藏箱内有一个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组件。
2. 压缩机的作用:
压缩过程:制冷剂首先被压缩机压缩成高压气体。
这个过程使得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升高。
3. 冷凝器中的散热:
冷凝过程:高压气体通过冷凝器,与外部环境交换热量,冷却成高压液体。
此时,制冷剂释放出热量。
4. 膨胀阀降温:
膨胀过程:高压液体通过膨胀阀,压力骤降,变成低压液体。
这一过程导致制冷剂的温度急剧下降。
5. 蒸发器中的吸热:
蒸发过程:低压液体通过蒸发器,与箱内的空气或物体交换热量,蒸发成低压蒸汽。
这个过程使得制冷剂吸收热量,从而降低箱内的温度。
6. 制冷周期的循环:
循环继续:低压蒸汽再次被压缩机吸收,整个制冷循环重新开始。
通过这个连续的制冷循环,冷藏箱内的制冷剂不断地吸收和释放热量,实现箱内温度的降低。
这个制冷原理基于制冷剂在不同压力下
的相变过程,通过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等阶段,不断循环进行,从而维持箱内的低温环境。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制冷与低温技术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领域,它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制冷与低温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从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原理入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制冷技术是利用物质的热力学性质,通过能量转移的方式将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以达到降低物体温度的目的。
在制冷技术中,常用的原理包括蒸发冷却原理、压缩冷却原理和热电制冷原理等。
蒸发冷却原理是利用液体蒸发时吸收热量的特性,通过蒸发器将被制冷物体的热量吸收,从而降低其温度。
压缩冷却原理是通过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器散热,使其冷凝成液体,释放热量,从而降低被制冷物体的温度。
热电制冷原理则是利用热电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冷热效应,实现制冷的原理。
其次,低温技术是指将物体的温度降低到较低的温度范围内,通常在零下100摄氏度以下。
低温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超导、超流体、超低温物理、医学冷冻、食品冷藏等多个领域。
在低温技术中,常用的原理包括制冷机制冷原理、液氮制冷原理和制冷剂制冷原理等。
制冷机制冷原理是通过制冷机将低温制冷剂制冷后传递给被制冷物体,实现降温的原理。
液氮制冷原理是利用液氮的低温特性,将其用作制冷剂,实现对被制冷物体的低温冷藏。
制冷剂制冷原理则是利用特定的制冷剂对被制冷物体进行制冷,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综上所述,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包括热力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对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制冷与低温技术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制冷原理及设备
制冷原理是通过物质的相变过程实现的,主要涉及到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等设备。
制冷循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将高温高压气体传递给冷凝器。
在冷凝器中,制冷剂散发热量,从而被冷凝成高压液体。
接下来,高压液体通过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此时制冷剂压力骤降,变成低压液体。
低压液体在蒸发器中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
最后,低温低压气体再次被吸入压缩机,形成一个循环。
制冷设备主要包括家用空调、商用冷柜、制冷车及工业冷机等。
家用空调通过制冷循环过程,将室内的热量排出室外,以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
商用冷柜则利用制冷循环原理,将室内热量吸收,将食品、药物等物品保持在低温状态,以延长其保存期限。
制冷车主要通过冷藏或冷冻方式,将货物保持在特定的温度区间内,确保货物的质量和新鲜度。
工业冷机则多用于工业制冷领域,包括化工、电子、食品等行业,满足不同领域对温度的要求。
总之,制冷原理是通过物质相变和制冷循环工作原理实现的,它在很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储存和运输条件。
制冷原理与设备
制冷原理是利用热力学原理,通过吸热和排热的方式实现物体的降温。
制冷设备利用制冷剂的循环运动和相变过程,将热量从一个特定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从而降低后者的温度。
制冷设备通常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等核心部件组成。
制冷原理中的压缩机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压缩机的作用,制冷剂在高压下变得非常热,并将此热量转移到冷凝器中。
冷凝器通常是一个管道,制冷剂在其中经历了冷却和凝结过程。
冷凝过程中,制冷剂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温度暴降,从而使制冷装置一侧的温度显著降低。
冷凝后的制冷剂通过节流阀进入蒸发器,此时压力骤然下降,制冷剂变成低温低压的状态,从而吸收周围的热量并蒸发。
这个过程使蒸发器内的温度急剧下降,为制冷物体提供了冷却效果。
完成蒸发后,制冷剂再次进入压缩机,循环往复,不断实现吸热和排热的循环,从而持续降低目标区域的温度。
除了核心组件外,制冷设备还需要其他辅助部件,如冷却风扇、蓄冰槽等,以提高制冷效果。
冷却风扇能够加快散热速度,使冷凝器更加高效地散热。
蓄冰槽可以储存大量冰块,通过对热量的吸收将温度降低到更低的程度。
总结来说,制冷原理是通过循环往复的制冷剂流动和相变过程,实现对目标区域温度的降低。
制冷设备的核心部件是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通过它们的协同作用,制冷设备能
够实现快速的降温效果。
辅助部件如冷却风扇和蓄冰槽可以增强制冷效果。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制冷和低温技术是为了提供低温环境而开发出的一项技术。
制冷技术主要用于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将热量从一个物体或空间中移除,以降低其温度。
而低温技术则是使温度进一步降低到极低的水平,通常用于实验室研究、医疗设备和工业应用等领域。
制冷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热力学和热传导的原理。
按照热力学原理,热量会从高温的物体流向低温的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因此,通过制冷技术,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和材料来降低物体的温度,使其与环境温度相比更低。
通常采用的制冷原理之一是蒸发冷却。
这种原理运用液体蒸发时吸收热量的特性。
当液体(通常是制冷剂)处于较低的压力下时,其沸点也会降低,因此液体会蒸发。
在蒸发的过程中,液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使得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在身体上喷洒酒精或水会感觉凉爽,因为当它们蒸发时会吸收皮肤表面的热量。
制冷技术还可以利用压缩循环来实现。
这种原理基于两种物质经历压缩和膨胀阶段时温度的变化。
在压缩阶段,制冷剂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器散热,变成高温高压液体。
接下来,液体通过膨胀阀控制放松到较低的压力,以降低温度。
在膨胀的过程中,制冷剂从液体变为气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然后进入蒸发器。
在蒸发器中,制冷剂在降低周围温度的同时,释放蒸发时所吸收的热量,重复循环使用。
低温技术则需要更加复杂的工艺来实现极低的温度。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梯级制冷。
梯级制冷依赖于多级的制冷循环,每个循环都有一个深冷剂和一个浅冷剂组成。
深冷剂的制冷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将其对应的温度传递给下一个浅冷剂的制冷剂。
这样,随着级数的增加,整个系统可以实现更低的温度。
目前最低的实现的温度约为100mK,也就是0.1K。
为实现这样低的温度,需要采用超导材料和特殊的制冷手段。
另一个常用的低温技术是制冷剂的制冷。
这种方法依赖于制冷剂的相变性质。
当制冷剂压缩时,其温度会升高,然后通过冷凝器和膨胀阀实现制冷剂的降温,然后进入蒸发器。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制冷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将热量从一个物体或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空间,从而降低物体或空间的温度。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理:
1. 蒸发冷却:利用液体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特性来降低温度。
例如,制冷机中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时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得空气变得冷。
2. 压缩膨胀循环:通过压缩和膨胀的过程来实现制冷。
制冷机中的制冷剂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膨胀阀发生膨胀,降低温度。
3. 热电效应:在一些材料中,当电流通过时会发生热量的吸收或释放。
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实现温度的调节。
低温技术是在制冷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温度的技术。
常见的低温技术包括:
1. 冷冻机:使用制冷剂循环制冷的机器,能够将物体或空间的温度降低到较低的程度。
2. 液氮冷却:利用液氮的低沸点来实现低温。
液氮的沸点为-196°C,可以通过倒入液氮来使物体或空间迅速冷却。
3. 超导技术:超导材料在极低温度下具有无电阻的特性。
通过将材料冷却到超导温度,可以实现超导电流的高效传输。
这些制冷和低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制冷设备、食品储存、科学实验、医疗保健等。
制冷热交换器原理
制冷热交换器是一种用于实现热能传递的装置。
它通常由两个不同的热流体流经互相接触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构成。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热传导和热辐射。
当制冷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通过蒸发器时,它从低温环境中吸收热量,使蒸发器表面的温度降低。
这样,制冷剂的温度低于被冷却物体的温度,从而使热量从被冷却物体传递到制冷剂。
另一方面,制冷剂通过冷凝器时,会释放热量,使冷凝器的表面温度升高。
这时,冷凝器处于高温环境中,使得热量从制冷剂传递到外部环境中。
制冷热交换器还可以通过间接热交换来实现热能传递。
在这种情况下,热源和冷源之间通过一个隔离层进行热量传递。
隔离层可以是导热材料,如金属,或者是非导热材料,如塑料。
通过优化隔离层的导热性能,可以实现高效的热能传递。
制冷热交换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空调系统、制冷设备、化工工艺中的冷却和加热过程等。
通过合理设计和选择材料,可以提高制冷热交换器的效率和性能,实现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低温原理与装置”考试大纲(2016年12月)以下所列,均为考试要点:绪论1. 填空题(1).按照获取制冷的温度范围划分,K以上为普冷;~ K为深冷或称低温;K以下为极(超)低温。
2. 了解低温技术在现代工业、农业、科学研究、医学等等领域的广泛应用;3. 了解低温技术的发展简况(见课本第2页)。
第一章低温技术的热力学基础1..要求(1).熟练掌握范德瓦尔方程及其特性;(2).了解描述实际气体的其它二参数、多参数状态方程;(3).掌握对比态定律;(4).掌握热力学能、焓、熵的一般关系式的推导方法(焓、熵各有三个表达式);(5).了解比热容的一般关系式;(6).掌握计算实际气体混合物热力性质的混合法则;(7).熟练掌握热动平衡的三个判据;(8).熟练掌握克拉贝隆-克劳修斯方程,了解其推导过程;(9).掌握饱和蒸汽压方程及其推导过程;(10).掌握一元物系的相平衡条件和三相平衡。
2. 名词解释临界参数、自发过程、化学势、三相点、第二章溶液热力学基础1. 要求(1).掌握溶解热、溶液的焓的计算式;(2).掌握四个吉布斯方程的推导过程;(3).熟练掌握溶液相平衡的条件、吉布斯相律的计算式;(4).熟练掌握理想溶液模型的三个特性;(5).熟练掌握拉乌尔定律及其在二元溶液中的应用(包括计算式);(6).熟练掌握亨利定律(包括计算式);(7).熟练掌握康诺瓦罗夫第一、第二定律;(8).熟练掌握二元溶液的气液相平衡p-x图和T-x图、了解h-ξ图;(9).熟练掌握二元溶液的混合过程、蒸发与冷凝过程及其在T-x图上的表示,熟练掌握杠杆规则,了解节流过程和吸收过程。
2. 名词解释二元溶液、多元溶液、溶解热(混合热)、h —x 图拉乌尔定律应用于实际溶液时的正偏差、负偏差共沸溶液、液固相平衡、共晶点3. 问答(1). 生成溶液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见课本第45页)(2). 对于二元溶液的相平衡图(p -x 图、T -x 图和h -ξ 图)各有什么特征?(3). 在二元溶液的h -ξ 图的湿蒸气区中,当压力改变时,同一点所代表的热力状态是否改变?说明原因。
制冷设备原理制冷设备是指利用物质的相变过程,通过吸收外界热量来降低物体的温度的设备。
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冰箱、空调等。
那么,制冷设备是如何实现降温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原理的角度来解释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首先,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基于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量是一种能量形式,能够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热传递定律。
其次,制冷设备利用物质的相变过程来实现降温。
常见的制冷设备中使用的工质有水、氨、氟利昂等。
这些工质在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会发生相变,从而吸收或释放热量。
以冰箱为例,冷冻室内的制冷剂在低压下蒸发吸收热量,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而在高压下凝结释放热量,使冷冻室外温度升高。
通过这样的循环过程,实现了冷热的交换。
另外,制冷设备还需要通过压缩、膨胀、冷凝、蒸发等过程来完成制冷循环。
在压缩过程中,制冷剂被压缩成高压气体,温度升高;在膨胀过程中,高压气体通过节流阀膨胀成低压气体,温度降低;在冷凝过程中,制冷剂释放热量,由气态变成液态;在蒸发过程中,制冷剂吸收热量,由液态变成气态。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不断循环,实现了制冷设备的工作。
总的来说,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物质的相变过程来实现降温。
通过压缩、膨胀、冷凝、蒸发等过程,制冷设备能够不断地吸收热量,使物体的温度降低。
这种工作原理不仅在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中得到应用,也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冷设备的发展将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第一章绪论(小组讨论题-课堂完成)欧阳家百(2021.03.07)填空题1.制冷是指用()的方法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将()冷却,使其温度降低到()以下,并保持这个低温。
2.制冷是一个逆向循环,为了实现制冷循环,必须()。
3. 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常将制冷分为()和()两个体系。
4. 根据国际制冷学会第13次制冷大会(1971年)的建议,将()温度定义为普冷和低温的分界线。
5. ()是自然界诸元素中沸点最低的气体,也是最后被液化的气体。
6. 定压下,单位质量液体汽化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
7. 任何一种物质,随着()的提高其汽化热不断减小,当到达()状态时,汽化热为零。
8. 节流过程是(),节流前后,()保持不变,()和()降低。
9. 制冷机按照逆卡诺循环工作时,制冷系数只与()有关,与()无关。
10. 制冷机制冷系数的数值范围为(),热泵泵热系数的数值范围为(),热机热效率的数值范围为()。
选择题(单选)1.空调用制冷技术属于()A. 普通制冷B. 深度制冷C. 低温制冷D. 极低温制冷2.人工制冷技术的发展起源于()A. 蒸气压缩式制冷B. 吸收式制冷C. 蒸汽喷射制冷D. 气体膨胀制冷3.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与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之比称为()A. 压缩比B. 输气效率C. 热力完善度D. 能效比4.热泵循环中的制热过程是()A.电热加热 B.热水供热 C.制冷剂汽化 D.制冷剂的冷却冷凝第二章制冷方法(小组讨论题-课堂完成)填空题1. 制冷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有(),(),(),和()等方法。
2. 在制冷技术中,常应用纯水冰或冰盐的()过程以及干冰的()过程来制冷。
3. 利用纯水冰冷却只能使被冷却物体保持()的温度。
4. 应用冰和盐混合物的融化过程可以达到()的温度。
冰盐冷却时热交换是通过冰块表面的()进行的。
5. 干冰的制冷能力比冰和冰盐都()。
6. 液体蒸发制冷循环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过程:即(),(),()和()四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