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现存近代历史革命遗迹的调查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6
武汉辛亥革命遗址调查报告辛亥革命距今101年,学习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
而在武汉这个辛亥革命发起地的革命城市,我们更应该亲身体会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
因此我前往武汉辛亥革命遗址之一—辛亥革命博物馆更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并通过各个途径了解其他辛亥革命遗址,了解遗址保护的认知。
在本次调查活动中,我不仅了解了各历史遗迹的基本情况,更对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深深体会到我中华儿女愿为革命献身的拳拳爱国之惰,也感受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一.对辛亥革命的了解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二.武汉辛亥革命遗址的了解目前共有35处遗址遗迹分布在武汉三镇,大部分保存状态良好。
35处遗址遗迹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三.辛亥革命遗址实地考察3.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红楼”)红楼,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因主体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故又称“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即清末湖北谘议局的旧址,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在此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建立了纪念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点。
寻访名人足迹、探索历史真相----《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外实践报告实践内容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学生姓名学生班级工业设计一班任课教师汪洪实践时间2013/5/4实践目的及意义:感受辛亥革命气氛,重温革命经典,了解历史,推崇烈士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学习他们,让他们的付出有所回报。
缅怀烈士,发扬中国传统习俗,提醒我们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实践过程:在来到武汉上大学前,对武汉的了解好像只有黄鹤楼、辣鸭脖、热干面、以及历史积淀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吧。
家人送我来武汉上学的时候曾经去了久仰大名的黄鹤楼,殊不知辛亥革命纪念馆与之便只有一“路”之隔.这次去辛亥革命纪念馆才恍然,它就在这里啊!就像有时想要达到的目标,或许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达到了,却因为没有充分的准备,或者失去了动力,与之擦身而过了。
这周六和室友姐妹四人踏上了去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征程!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可是阳光着实有点太“明媚”了,炙烤的感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武汉公交“折磨”,大家拖着汗津津的身体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辛亥革命博物馆,虽然都被晒得有点蔫蔫的,但是一看到“辛亥革命博物馆”几个大字顿感精神抖擞了起来!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西邻黄鹤楼,北依蛇山,南面首义广场。
旧址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
旧址为一座西式两层楼房,因红墙红瓦,武汉人俗称“红楼”。
我想它更深刻的是象征着红色的革命吧。
威武高大的孙中山铜像屹立在首义广场,那深邃的双眼似乎要引领着我们看向那个国势震荡的年代,那微启的双唇似乎要向我们传诵“三民主义”,那整齐的中山装也正向我们展示那个年代的风采。
曾有人说:没有人能像孙中山那样,受到中华民族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的尊敬与爱戴。
一位那手术刀的医生成为世界最古老民族中国的第一任民选总统,他的国际化视野具备广泛的影响力,为世界所瞩目。
现在就让我们在孙中山的眸中回顾那改变历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的实践报告我们参观了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革命旧址,通过参观和讲解员的讲解,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在那段峥嵘的岁月里付出的艰辛的努力,我对党、对革命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武汉市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
2000年11月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组建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办公地点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内,负责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旧居、陈潭秋烈士早期活动旧址及武昌起义门旧址的管理、保护和对外开放;负责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保护、展示、研究及武汉近现代史的研究;负责举办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展览。
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校舍建于1904年,由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有一个大操场。
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
当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
1927年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校址。
927年6月18日,农讲所举行毕业典礼。
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犹如星星之火,燎原于神州大地。
大革命失败后,他们积极投身于各地的工农武装起义,如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暴动、黄麻起义以及参与创建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距农讲所200米远的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
占地面积909平方米。
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武汉抗战历史遗存的实地考察报告
武汉抗战历史
“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
由于国民党军队准备不周、装备落后等问题而节节败退,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1937年11月20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自此沦陷。
同一天,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宣布将首都和所有政府机构由南京迁往陪都重庆。
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
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
6月5日武汉最高军事会议决定调集130个师、百万大军防守武汉。
蒋介石任作战总指挥,辖第九、第五两个战区。
6月11日夜,波田支队由芜湖溯江西进,趁雨势突袭安庆;
12日安庆失陷,武汉会战开始。
26日马当要塞失陷。
7月5日湖口失陷。
日军分五路向武汉进犯。
8月3日日本战机60余架,由安徽境内向武汉侵犯,中国空军与苏联志愿军起飞迎击,击落敌机12架,并俘获日本飞行员3名。
9月29日长江北岸的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湖北田家镇要塞失守。
10月9日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106师团。
10月11日晚日军7万多人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
10月21日下午广州沦陷。
10月24日日军占领黄陂,直犯汉口。
武汉处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
同日,中山舰在金口击落两架敌机后,弹尽舰沉。
武汉市红色遗址现状调查报告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在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调查发现,武汉革命遗址遗迹级别高,尤其是大革命时期,武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中共中央迁到武汉,一批中共领导人也来到武汉。
在武汉保存下来的众多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共中央领导人故居,以及在武汉召开的中央级会议等旧址。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带有标志性重大事件的遗存,在武汉都能找到光辉足迹:除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时期外,武汉在建党时期,有董必武、陈潭秋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旧址,京汉铁路大罢工旧址;解放战争时期,有刘邓大军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旧址,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二纵独立旅攻克李集时牺牲的将士修建的纪念碑等等。
据调查,武汉党史遗址总数175处,其中,党史遗址遗迹146处,其他遗址遗迹29处。
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机构旧址50处,重要历时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7处,革命领导人故居20处,烈士墓19处,纪念设施30处。
2011年7月,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发起了以“发扬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为主题的寻找红色遗址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队员们查阅相关资料,走街串巷,走访各地居民,探访出一条武汉革命遗址的红色路线。
针对这些红色遗址的现状,我们可作如下分类:第一类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及纪念馆这类遗址主要分为革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旧址和为了纪念某些历史事件而修建的纪念馆以及某些革命领导的故居,供后人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当时的革命背景和发生及发展过程,例如,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八七”会址纪念馆以及保存完好的毛泽东旧居就是这一类遗址的典型。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地处武昌中华路街都府堤“农讲所红色旅游区”。
1927年3月7日,在董必武的支持下,毛泽东等人在当时的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创办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恽代英、李立三、瞿秋白、方志敏、彭湃、夏明翰等一批共产党人在此讲课和演讲,培养了一批有马列主义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能领导农民运动的优秀干部,农讲所因此被称为中国“农民运动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