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865.00 KB
- 文档页数:39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及练习题【导语】比的应用就是把比运用到生活中去。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5页、第56页。
教学目标:1、能运用比的意*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将分数知识横向迁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牵引(课件出示)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情境导入,引出课题(课件出示)昨天我和王老师合伙买福利彩票,我出了30元,王老师出了50元,结果我们中了一个二等奖,奖金8000元。
我想对半分,各分4000元,王老师说这不公平,你们认为呢?怎么分奖金才合理呢?三、合作探索,解决矛盾1、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试看,可以小组内交换意见、讨论想法。
2、说以说你的想法。
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解题思路。
3、我们分到的奖金是否合理,该怎样检验?(两个数量和要等于8000,出资的比是3:5或5:3)4、小结:像这样把8000元彩票奖金按照出资多少来进行分配的情况叫做按比例分配。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是学生继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后,进一步对数学概念的深化。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会求比值,并能进行化简比和求比的应用。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求比值和化简比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比的概念,会求比值,并能进行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
2.教学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体育比赛、购物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体育比赛,引导学生思考比赛中的比较问题。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名运动员的速度快慢?”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的定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讲解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同时,介绍求比值的方法,如将两个数相除。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化简比的题目。
学生通过合作,巩固所学知识。
比的应用知识精讲1.按比分配在生产和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
2.比的应用比的应用主要是指按比分配。
3.平均分平均分是按比1∶1来分配,是按比分配的特例。
名师点睛1.按比分配的标准形式是:已知总量(即各分量的和)和分量的比,求各分量。
例:140个橘子,按3∶2分给大、小两个班,每个班各分多少个?这里140个是总量(大、小两个班所分橘子的总数),3∶2是分量之比(大班分到橘子的个数与小班分到橘子的个数之比),要求两个班各分多少个就是要求各分量。
标准解法有两种:解法一:3+2=5。
140÷5=28(个)。
——求出每份的个数(此解法的关键)大班:28×3=84(个);——注明分量名称,不易出错小班:28×2=56(个)或140-84=56(个)。
解法二:3+2=5。
大班:140×35= 84(个)。
——明确各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此解法的关键)小班:140×25= 56(个)或140-84 = 56(个)。
解题思想主要有两个:一是求出每份的个数;二是找到各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2.按比分配应用问题的标准形式可以演变出以下几种形式。
①已知分量和的倍数与分量比,求各分量。
只要将分量和的倍数÷倍数,得到分量和,就转化为标准形式了。
例:长方形的周长÷2 =长+宽;长方体的棱长和÷4 =长+宽+高。
②已知分量的平均数与分量比,求各分量。
先由分量的平均数算出分量和,然后转化为按比分配的标准形式。
③已知分量差与分量比,求各分量。
根据分量比,先用减法算出分量份数的差,再用分量差÷分量的份数差,得到一份的数量,各分量就好求了。
④已知一个分量和分量比,求另一分量。
此时用:已知分量÷对应份数,求出一份的数量,后面就好求了。
3.多个分量的按比分配,方法与两个分量的按比分配相同。
6.4 《比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章第四节《比的应用》。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学习比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比的含义,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比的含义,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则是如何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际问题,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请问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之比是多少?”然后,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运用比来解决。
例如:“一个班级有20名男生,30名女生,请问男生和女生的数量之比是多少?”我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比的概念时,我会利用板书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我会画出一个比的模型,用a:b来表示,并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模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4个橘子,小红有6个橘子,请问小明和小红的橘子数量之比是多少?答案:小明和小红的橘子数量之比是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比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同学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复习。
对于拓展延伸,我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运用比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购物时,可以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数量,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商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对比的概念理解和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对比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如何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我采取了一种实践情景引入的方法。
我通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运用比来解决。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比的应用》,主要内容是比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比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比解决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将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根据所给出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并能够按比使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按比分配是比的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按比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根据所给出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按比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有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根据所给出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按比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的基本概念,能够简单地进行比的比较和化简。
但对比的应用和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的生活例子和练习来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按比分配的知识。
请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按比例进行分配的情况,比如分糖果、分水果等。
你们觉得按比分配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教师:很好!按比分配的意义在于能够合理公平地将资源分配给各个部分,确保每个部分都能得到应有的份额。
比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不仅存在于数学中,还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接下来,我将通过实际例子来展示按比分配的过程,帮助你们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二、呈现新知教师:现在,我将通过几个实际例子来展示按比分配的过程。
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
1. 示例一:假设我们有10个苹果,要按照2:3的比例分给两个人,请问每个人能分到多少个苹果?(学生思考)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总共分成几份,再根据比例来确定每份的数量。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比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和除法的基本知识,对于比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2.难点: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如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身高和成绩的比,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比的意义。
引导学生发现比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与除法建立联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例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尝试用比来表示其中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比与除法的联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4《比的应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4《比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的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引入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应用价值,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比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比的应用方法,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比的应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比的应用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并掌握比的应用。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比的应用在生活中的其他场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应用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定义:比的应用是指将比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