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 格式:pptx
- 大小:7.26 MB
- 文档页数:15
本量利分析法在现代金融世界,本量利分析法以其实用价值、强大的复杂性以及深层的理论性而著称。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经济学家艾略特海恩斯,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有形货币价值的理论,称之为“海恩斯之子(The Child of Heyne),它以本量利分析法的原理形式化,是由他于1892年在《经济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中发表的。
本量利分析法是指本量比(PV)与利率(r)之间的关系,它是计算和评估有形货币收益或价值的一种重要财务分析方法。
本量利分析法基本上是一种贴现表格法,它以每一年的现金流量作为计算有形货币价值的基础。
本量利分析法把有形货币价值定义为一系列未来价值的总和,这系列价值是通过将各期的价值贴现到现在的价值来得出的,其中贴现因子取决于当下的利率。
本量利分析法在有形货币价值估计中很常用。
它可以被用来计算和估计股票、债券、商业投资、物业收益等有形货币的价值,并可以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相匹配。
它也有助于用最优折现率来体现投资者关于投资本量和收益回报的期望,也可以用来计算现金流量的稳定性等。
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以未来的现金流量的有形货币价值的总和,以折现率作为贴现因子来计算有形货币价值。
这一原理通过将所有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到现在,来评估一种投资有形货币的价值。
用折现因子乘以每一期的现金流量即可计算出有形货币价值的总和。
这用于评估任何项目或事物的价值,以及权衡各种财务交易的绩效,而且可以解释为何舍弃一笔贷款时有些企业会拒绝提供利息折扣。
本量利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今天的金融领域,其应用的范围可以说是极其广泛的。
它可以被用来计算和评估股票、债券、商业投资、物业收益等有形货币的价值,有助于金融分析人员对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方案的有形货币价值进行评估,以及用最优折现率体现投资者关于投资本量和收益回报的期望。
在实践中,本量利分析法的模型也可以被用于投资决策的模拟,以及现金流量稳定性的评估,同时也可以被用于权衡各种财务交易的绩效,以确定财务管理最优解。
本—量—利分析第一节、本-量-利分析概述一、本量分析的基本涵义本量利分析(简称为CVP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利润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式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也有人将本量利分析称为量本利分析二、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产品成本、销售量和销售利润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临界点(即保本点),从而定出能产生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三、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px – bx – a = P=边际贡献—固定成本=Tcm—a = P1、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固定不变的成本。
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如企业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中的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租赁费、办公费等。
2、变动成本:指成本总额所有随销售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与销售量总数成正比例增减变动的成本。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变动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3、混合成本:是指有一些成本项目,其总额虽然也随着销售量的增减而变动,但却不成正比例。
如机器设备的维修费、热处理设备的动力费等。
对于各项混合成本,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方法,将其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4、边际贡献:又称贡献毛益、贡献边际、边际利润,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它有三种表现形式:⑴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px – bx = P=贡献边际总额÷销售量=销售单价×贡献边际率⑵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位贡献边际×销售量=销售收入×贡献边际率=固定成本+营业利润因此,可得如下关系式: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固定成本=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利润(p-b)X-a = P从上述公式可知,边际贡献的作用是为补偿固定成本和提供利润作出贡献的。
一、实训背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成本控制、盈利预测和经营决策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量利分析法(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简称CVP)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能够帮助企业理解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训,深入了解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二、实训内容1. 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本量利分析法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通过分析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预测企业的盈利水平。
其基本原理如下:(1)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和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化的成本,如租金、折旧等。
(2)变动成本:随业务量变动而成比例变动的成本,如原材料、人工等。
(3)利润:销售收入减去总成本,即(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2. 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步骤(1)确定成本习性: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计算单位贡献毛益: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3)计算保本点:保本点=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
(4)分析利润变动:分析业务量、单价、固定成本等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3. 实训案例分析以某电子产品公司为例,分析其本量利状况。
(1)成本习性分析:该公司固定成本为每月5万元,变动成本为每件产品100元。
(2)单位贡献毛益: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成本=200元-100元=100元。
(3)保本点:保本点=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5万元/100元=500件。
(4)利润分析:若该公司销售量为1000件,则利润为(200元-100元)×1000件-5万元=5万元;若销售量为800件,则利润为(200元-100元)×800件-5万元=3万元。
三、实训心得1. 本量利分析法有助于企业理解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财务管理》第八章讲义1成本管理考情分析本章为重点章,主要介绍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量本利分析与应用、标准成本、作业成本以及责任成本的相关知识。
其中,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量本利分析是教材今年新增的知识点,作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也有所扩充。
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本章题型较为全面,尤其可能单独或与其他章节合并出主观题,平均分值在6分左右。
本章近三年题型、分值分布主要考点1.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2.量本利分析及应用3.标准成本管理4.作业成本管理5.责任成本管理第一节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成本管理的意义1.降低成本,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2.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二、成本管理的目标(一)总体目标——依据竞争战略而定1.成本领先战略: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2.差异化战略: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
(二)具体目标1.成本计算目标——为所有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1)外部:确定存货等资产价值和企业盈亏状况,即按照成本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成本,满足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
2)内部①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借以提高人们的成本意识;②通过成本差异分析,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促进管理人员采取改善措施;③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成本管理信息,有效地满足现代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2.成本控制目标——降低成本水平①成本领先战略:保证一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表现为对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