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判读 异常脑电图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18
脑电图信号分析及异常事件检测评估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物电技术,能够记录到人类大脑皮层活动的电信号。
脑电图信号的分析及异常事件的检测评估在神经科学、神经疾病的诊断和脑机接口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脑电图信号分析是对脑电图信号进行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分析大脑皮层活动的频谱、相干性,提取脑电图中的事件相关电位,以及对不同频段的振幅和相位进行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大脑的功能和结构。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脑电图信号的特征和模式,并从中得出与认知、感知、情绪等相关的信息。
在进行异常事件的检测评估方面,脑电图信号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诸如癫痫、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等大脑异常活动的特征。
通过识别和分析这些异常事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此外,在脑机接口领域,通过分析脑电图信号的异常事件,可以实现对人脑意图的检测和识别,从而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交互。
为了准确分析脑电图信号和检测异常事件,研究者和工程师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时域和频域分析。
时域分析通过观察信号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研究信号的形态、振幅和时间间隔等特征。
频域分析则通过将信号转换为频率域表达,研究不同频段的振幅和相位等特征。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出脑电图信号中的频率分量、事件相关电位和异常事件的特征。
除了时域和频域分析,还有一些先进的技术被应用于脑电图信号的分析和异常事件的检测评估中。
例如,小波变换可以提供更为细致的时间-频率分析,能够将信号的局部特征更好地捕捉出来。
独立成分分析则可以将脑电图信号分解为相应的成分,进一步研究每个成分的特征和源。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也被用于训练模型,通过学习和识别特定的脑电图模式和异常事件。
在评估脑电图信号分析和异常事件检测的准确度时,有几个关键的指标需要考虑。
首先是灵敏度和特异度,用于评估方法对正常和异常事件的检测能力。
脑电图专辑【七】异常脑电图(1)异常脑电图可分为背景活动异常和阵发性异常。
其中,背景活动异常属于非特异性异常,与弥漫性脑功能障碍的程度有关,但缺少病因学和病理学的特异性;阵发性异常则是指突出于背景活动的短暂的异常波发放,常与癫痫类发作性疾病有密切关系。
本篇主要介绍背景活动异常的异常脑电图:背景活动(background activity)指的是在一份脑电图记录中持续存在或占优势的脑电活动。
背景活动异常包括:正常脑波活动减少或消失、脑电活动频率的改变(慢波或快波增多)、节律的改变(正常节律消失或出现异常节律性活动)、波幅的改变(明显增高或降低)、波形明显改变(如多形性慢波等),也包括脑电活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的异常。
一般情况下,应在清醒放松闭目状态下判断背景活动。
但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和不能记录到清醒期图形的新生儿或小婴儿,昏迷状态或睡眠状态也可作为判断基本背景活动的依据,此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具体状态分析。
下面分别进行阐述:一.正常节律的改变局部脑损伤(特别是后头部)及广泛性脑损伤可改变正常α节律。
局部性改变包括:一侧频率减慢(两侧α节律的频率差≥1Hz),α节律的反应性消失、调节性消失、波幅衰减、一侧α节律消失等;双侧α节律改变时常伴有其他广泛性异常背景。
二.慢波性异常慢波(slow wave)是最常见的非特异性异常脑波。
慢波的波幅可以是类正弦样波形,也可表现为多形性慢波或重叠有快波成份的复合性慢波,一般波幅较高。
根据慢波的出现部位和出现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1.基本脑波节律慢化基本脑波节律慢化,指的是基本背景活动,特别是枕区节律相对患者的年龄而言频率偏慢。
例如,30-50岁的成年人枕区节律正常应该10-11Hz,如降低至8-9Hz范围可为异常;6岁小儿枕区节律正常应有8Hz以上的α节律,如以4-5Hz左右的θ活动为主则为异常。
基本脑波节律的慢化常伴有调节、调幅不良,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轻度异常表现,见于各种轻-中度脑部病变。
脑电图异常判读——入门篇一、异常脑电图的基本特征1.基本节律的频率、波幅、波形、分布、对称性、稳定性和反应性异常。
2.各频带(α、β、θ、δ波)的波幅、波幅间的相互关系及分布异常。
3.生理反应消失或出现异常反应。
4.慢活动(θ、δ波)增多。
5.出现病理波。
即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不应该出现的波。
(1)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尖-慢综合波、多棘-慢综合波:最常见于癫痫,但亦可见于肿瘤、外伤、炎症及变性疾病等。
(2)三相波:最常见于代谢性脑病,如肝、肾功能衰竭及各种原因的缺氧。
(3)扁平波:或称等电位波,常见于大脑严重损害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深昏迷患者。
(4)手套波型:可见于大脑深部肿瘤、血管病变、帕金森综合征及精神病等。
6.出现方式的异常:①爆发性出现:任何波形的爆发均为异常。
②周期性发放。
二、成人异常脑电图分类1.界线性脑电图(边缘状态) ①不同导联α波频率差超过2Hz。
②大脑半球两侧α波幅差超过30%(枕区除外)。
③额区有数量较多20-50μV β波。
④额区低幅θ波数量稍多,但不超出25%,θ波波幅稍高于α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癫痫专科提供2.轻度异常脑电图①α波频率差超过24.5Hz。
波幅不对称,两侧波幅差超过30%,枕区超过50%。
②生理反应不明显或不对称。
③α波频率减慢至8Hz,波幅达100μV以上且调节不佳。
④β波增多,波幅达50-100μV。
⑤额区或颞区中幅θ波达20%,低幅δ波达10%。
⑥过度换气诱发出70μV以上θ波或25μV以上δ波。
3.中度异常脑电图①α波频率减慢为7-8Hz,枕区原有α波消失或一侧减少消失。
②额、颞区有阵发性波幅较高的α活动。
③中波幅θ活动数量达50%。
④出现少量棘波、尖波、棘或尖-慢综合波等。
⑤过度换气诱发出高幅δ波。
4.重度异常脑电图①高波幅θ或δ波为主要节律,α波消失或仅存少量8Hz α波散在。
②自发或诱发长程或反复出现高幅棘波、尖波、棘或尖-慢综合波等。
异常脑电图判读标准
一、广泛轻度异常脑电图
㈠α波不规则、不稳定,调节不佳,调幅不良或较正常有弱化现象;㈡α波波幅较正常增高,成人大于100微伏,小儿大于150微伏;㈢β波较明显增多,尤其是额区或各区出现高波幅或波幅高于α波者;㈣6-7次/秒之θ活动明显地出现于额、顶区;
㈤α波不对称,两侧对称部位的波幅差在20%以上,枕区波幅差在50%以上;㈥成人过度换气时出现中等波幅之θ反应。
二、广泛中度异常异电图
㈠基本频率减慢,成为7-8次/秒之慢化α节律,甚至α波完全消失,被4-7次/秒之θ节律所代替;
㈡有3次/秒左右的中等波幅以下的δ波混入或成串地出现,并构成了δ节律;㈢有单个独立性的特殊病理波,如棘波、尖波或综合波的出现;㈣过度换气时出现高波幅δ活动。
三、广泛重度异常脑电图
㈠基本频率呈高度慢波化,一般以δ波为其主调节律,θ波上存,α波基本消失,偶尔在δ波上重叠有α波或β波;
㈡脑波频率及波幅极度波动,呈完全失律性脑电图;
㈢特殊发作波成份自发地或在诱发条件下呈长城出现,或反复发作,或构成某一特定类型;㈣呈病理性电静息状态,表现为平坦脑电图。
四、边缘性异常脑电图
又称界限性异常脑电图,凡脑电图改变超出了正常界限,而又未达到清度异常程度者称之。
主要表现为α波频率有些波动、不规则,慢波略有增多,左右稍有不对称,β波在整个大脑半球突面出现而有不及β型脑电图明显等。
主要见于特殊体质、植物神经机能不稳、精神紧张、精神病及慢性疼痛状态等受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