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运脾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
疏风化湿运脾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摘要】目的:观察疏风化湿运脾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效果和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
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思密达)、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同时予以辩证施护;治疗组予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内服固定疏风化湿运脾法组方汤剂)。
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占31.11%,有效26例占57.78%,无效5例占11.11%,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显效5例占15.56%,有效23例占51.11%,无效15例占33.33%,总有效率66.67%。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疏风化湿运脾法配合辩证施护,能有效提高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疏风化湿运脾;护理小儿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常见季节性肠道疾病的一种,多见于3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是其该发病的主要原因;笔者通过疏风化湿运脾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45例患儿的效果观察,证明可有效提高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90 例患儿均来自 2011-2012 年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就诊的患儿。
其中男 49 例,女 41 例,年龄 6-40 个月,平均21 个月,病程2-30d,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多,每日3-5次或更多,稀水样便,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黏液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多有轻度脱水、发热,便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在每视野 15 个以下,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
对照组行基础治疗,包括喂养指导、口服思密达,脱水者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内服疏风化湿运脾法组方汤剂治疗(处方:苍术4g,藿香4g,山楂、薏仁、白头翁、葛根5g,厚朴3g,陈皮、甘草2g。
每天1剂,水煎服),同时予以辩证施护。
儿科泰斗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脾主运化”“脾健则运”是脾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
产生脾失健运的因素很多,其临床证候的表现虽有不同,而脾失运化的病机转归则是一致的。
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所以易患脾胃疾病。
在治疗上,偏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
因此,必须掌握病情的实质,时时以维护脾气为主,方不致偾事。
运脾一法,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
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
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
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
运与化,是脾的功能。
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
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这是运脾法的基本概念。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其补脾与运脾的区别,在于白术的性能是守而不走;苍术的性能是走而不守。
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
脾胃疾病,在儿科中占重要发病地位。
由于脾运失健而产生的脾胃病变,临床上更为多见。
因此,对“运脾”法的探索研究,无论从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其现实意义。
脾失健运与生理病理的关系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其精华之气,经脾气之升发,散津于五脏,敷布于六腑。
清者属阴,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为营气;浊者属阳,性剽悍滑利,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肉之间,是为卫气。
所以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
此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小儿脾气未充,运化力弱,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量又高。
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的过量与不足,或突然改变饮食品种,盲目增加过高的营养物质,超越正常的脾胃耐受能力;或先天禀赋不足,环境气候的变迁等等,皆能影响和导致脾失运化,而发生种种的脾胃病变。
常见脾失运化的小儿病证很多,这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有关,最突出者为“疳症”与“厌食症”(皆有慢性营养障碍的表现)。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历史沿革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
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
病位在大、小肠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举痛论》)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
“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草果、草豆蔻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草果、草豆蔻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草果、草豆蔻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脾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
”若湿浊内阻中焦,则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受阻而致病。
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湿燥之药可燥湿健脾,故本类药物适用于湿浊内阻,肺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此外,有芳香解暑之功,湿温、暑温等证,亦可选用。
在应用时,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的配伍。
如脾胃虚弱者,配补脾健胃药;湿阻气滞、脘腹胀甚者,配行气药;寒湿中阻者,配温里药;若里湿化热者,配清热燥湿药等。
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又因其芳香,多含挥发油,系其有效成分,故人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苍术Rhizoma Atractylodis[来源] 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的干燥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80cm;具结节状圆柱形根茎。
茎直立下部木质化。
叶互生。
革质,上部叶一般不分裂。
无柄,卵状披针形至椭圆形,边缘有刺状锯齿,下部叶多为3~5深裂或半裂,顶端裂片较大,圆形、倒卵形、侧裂片1~2对,椭圆形。
头状花序顶生,叶状苞片一列,羽状深裂,裂片刺状;总苞圆柱形,总苞片6~8层,卵形至披针形;花多数,两性,或单性多异株,全为管状花,白色或淡紫色;两性花雄蕊5,子房密被柔毛;单性花一般为雌花,退化雄蕊5枚。
瘦果有柔毛,冠毛长约8mm,羽状。
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茅苍术[药材形态] 根茎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
第十一章化湿药一、含义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因本类药物一般多具有芳香气味,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
二、功效与主治化湿药具有化湿运脾的功效。
脾喜燥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化湿,消除湿浊,有利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的健运,又能促进水湿的消散,故化湿与运脾,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此外,本类药还分别兼有解表、行气、温中、开胃、止呕等功效。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阻中(又称湿困脾胃、湿浊困脾等)之证。
湿阻之证,多因外湿太盛,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之地,感受湿邪,侵犯中焦,影响脾的运化,而致湿邪困脾,症见脘腹胀满,体倦,呕恶,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等。
温燥之性较强者,能温化寒湿,主要用于寒湿困脾证;温性较弱者或经配伍,也可用于暑湿、湿温之湿热阻中证。
三、性能特点辛能化浊,苦温燥湿,故化湿药味辛苦,性温燥。
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合气于胃,故化湿药主要归脾、胃经。
本类药物辛温行散,为升浮之性。
常用剂量一般不具毒性。
四、配伍应用使用化湿药应根据湿浊内阻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
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易阻遏气机,出现脘腹胀满,故常与行气药配伍,既可增强化湿之效,又可消除胀满之症;寒湿中阻者,可与温里药配伍,以温化寒湿;湿热中阻者,宜与清热燥湿药,及解暑、清利之品配伍,以清化湿热;若湿邪在表,或兼有表证者,当与解表药配伍,以解表化湿;脾虚湿阻,神疲乏力,脘痞纳差者,应与补气健脾药同用,以健脾除湿;若湿阻较甚者,化湿药也常与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以提高治湿之效。
五、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为辛香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对于气阴亏虚,及血虚津伤,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者,应慎用;又因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有挥发油,一般以作丸散剂服用疗效较好;若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
本章学习指导1.化湿药的含义:以化湿运脾的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自拟运脾化湿汤治疗婴幼儿迁、慢性腹泻64例疗效观察王军仓;王文功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08
【摘要】目的:观察运脾化湿汤治疗婴幼儿迁、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蒙脱石散、葡萄糖酸锌片治疗,治疗组64例采用运脾化湿汤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腹泻次数,粪便性状及实验检查等变化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95.31%,对照组6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失健运,水谷湿浊停滞不化,合污下泄是婴幼儿迁、慢性腹泻的主要病机,运脾化湿汤治疗有较好疗效.
【总页数】2页(P209-210)
【作者】王军仓;王文功
【作者单位】745000 甘肃庆阳市人民医院儿科;745000 甘肃庆阳市人民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56例临床观察 [J], 刘浩;李燕
2.自拟运脾化湿汤治疗婴幼儿迁、慢性腹泻64例疗效观察 [J], 王军仓;王文功
3.自拟运脾化湿祛风方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 [J], 胡根彪;王红丽
4.自拟运脾汤治疗慢性腹泻临床体会 [J], 王宏基;李永雯
5.自拟化湿运脾汤治疗唇风疗效观察 [J], 高以红;李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