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课堂笔记2

化学课堂笔记2

化学课堂笔记2
化学课堂笔记2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学习资料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选修4化学第三章笔记

一位高三学生的化学选修4笔记. 也许我不能有老师讲的那么好,但我还是愿意分享学习经验!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应该是选修4的内容吧!Let me see...第三章! 这一章有四节,我现在从头说起: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是什么?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并产生化学变化的化合物.注意,是化合物! 这是我的笔记: 电解质:酸,碱,盐,H2O,熔融下的金属氧化物(强) 非电解质:大多有机物,SO3,CO2,NH3,SO2等 纯液态Hcl,浓H2SO4,不导电,为共价键,受范得华力. CO2为什么不是电解质呢?原因是它通入水后,导电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与水生成的碳酸导电.同理,SO3(硫酸的酸酐),SO2(亚硫酸的酸酐)等不是电解质也是这个道理. 首先强调水解和第二、三步电离是极微弱的过程,后面详谈。 这节内容应该是不难的,该注意的还有强电解质的电离不用可逆符号,弱电解质则要;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要知道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切忌一次就到最后一步!如 H3PO4的电离: 第一步电离K1:H3PO4<==>H2PO4- + H+ 第二步电离K2:H2PO4-<==>HPO42- + H+ 第三步电离K3:HPO42-<==>PO43- + H+ 还有要注意的是K1>>K2>>K3,是远大于. 因此计算多元弱酸溶液的C(H+)及比较弱酸酸性相对强弱时,通常只考虑第一步电离(书本原话). 补充一点,电离平衡常数如何写? 其实,对于任何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都是把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作分母,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则作分子(蜜汁鸡).切记!浓度这个概念是指溶液与气体的!纯净的液体与固体是无浓度可言的!当它们用于计算时,当1来使用(不写也可以). K越大,电离程度越大,K只与温度有关,只与温度有关!!! 规律:1\越热越电离(因电离的正方向是吸热反应) 2\越稀越电离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书上讲得还是挺清楚的,我就把一些需要注意的说出来吧.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K w=K电离 . C(H2O)=C(H+) . C(OH-),叫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要求记住室温下K w=1.0*10-14, 其中C(H+)=C(OH-)=1.0*10-7,100摄式度时K w=1.0*10-12,其中C(H+)=C(OH-)=1.0*10-6关于PH值,课本有句话: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电解质的水溶液.这句话可用两个式子表示:1、酸溶液K w=C酸(H+) . C水(OH-) 2、碱溶液K w=C碱(OH-) . C水(H+)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1. 纯金属:纯净物;K Ca Na Mg Al 金属材料 合金:混合物;生铁、钢、黄铜等。 金属材料利用的早晚: ⑴早晚顺序:Cu(商)、Fe(春秋战国)、Al(100多年前) ⑵影响因素: ①金属的活动性②冶炼的难易程度 ☆注意:与地壳中金属含量无关。 金属的物理性质 共性 ⑴常温下,大多是,固体 ⑵有金属光泽,大多是,银白色 ⑶导电性、导热性 ⑷延展性 ⑸密度、熔、沸点较高 特性 ⑴常温下,汞是液体。 ⑵铜:(紫)红色;金:黄色;铁粉:黑色。 ⑶P3表8-1 ⑷P4 资料卡片金属之最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P4 讨论) 决定用途的因素(熟读) 性质决定决定用途例子 ⑴导电性制电线、电缆 ⑵导热性做炊具⑶延展性拉丝、压片、制成箔。 ⑷有金属光泽做装饰品 生活中的金属 ⑴温度计:汞 Hg ⑵壶胆:银Ag ⑶照明弹:镁 Mg ⑷暖气片:铝 Al ⑸干电池负极:锌 Zn 合金(P4) 定义: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注意: ⑴所有的合金都是混合物。 ⑵①金+金②金+非加热熔合 ⑶两种金属形成合金的条件: 一种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种金属的沸点(在某一温度范围内,两种金属都处于液态)。 合金的性能: ⑴硬度大 ⑵熔点低 ⑶抗腐蚀性能好 常见合金 生铁:2%-4.3% ⑴ 钢:0.03%-2% ⑵P6 表8-2 ⑶钛和钛合金 P6 图8-6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与氧气反应 1. 2Mg+O2=2MgO 3Fe+2O2 Fe3O4 4Al+3O2=2Al2O3 2Cu+O2 2CuO “真金不怕火炼”: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结论: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P10探究(注意读图、做表的能力) 结论: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注意: ⑴实验室制H2用的是:锌和稀硫酸 ①不用Mg 的原因: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控制 ②不用Fe 的原因:反应太慢 ③不用盐酸的原因:盐酸具有挥发性,是收集的气体不纯。 ⑵Fe 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2价的亚铁。 ⑶Fe2+:浅绿色;Fe3+:(棕)黄色;Cu2+:蓝色 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P11探究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Al +CuSO4 ①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②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2Al+3CuSO4=Al2(SO4)3+ 3Cu Cu+AgNO3 ①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2AgNO3=Cu(NO3)2+2A g Cu+Al2(SO 4)3 无明显现象 无 ☆Fe +CuSO4=FeSO4+Cu 现象:①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②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置换反应 ⑴定义:P11(A+BC=AC+B ) ⑵特征: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 ②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一定有单质。 ③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必定改变。(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⑶总结,你学过的所有置换反应。 金 属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稀盐酸 稀硫酸 稀盐酸 稀硫酸 镁 ①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②生成的气体可以燃烧,产 生淡蓝色火焰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锌 ①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②同上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铁 ①反应缓慢,有气泡产生 ②同上 ③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铜 无明显现象 不反应 △ 点燃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选修笔记完整版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 选修笔记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化学选修4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 2·8H 2 O与NH 4 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 2 、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二、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C元素转化为CO2,而不是CO;H元素转化为H2O(l),而不是H2O(g), N元素转化为N2。如:H2(g)+ 1/2 O2(g) = H2O(l); △H =-285.8 kJ/mol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燃料是以1mol作为标准,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高中化学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课堂笔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钠及其化合物 (一)钠 Na 1、单质钠的物理性质:钠质软、银白色、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单质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与O2反应 常温下:4Na + O2=2Na2O (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 加热时:2Na + O2==Na2O2(钠先熔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10H2O(结晶)―→Na2CO3(风化),最终得到是一种白色粉末。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生成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N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终变成白色粉未(最终产物是Na2CO3)。 ②钠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哧哧的声音,最后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浮——钠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氢气;响——反应剧烈;熔——钠熔点低;红——生成的NaOH遇酚酞变红”。 ③钠与盐溶液反应 如钠与CuSO4溶液反应,应该先是钠与H2O反应生成NaOH与H2,再和CuSO4溶液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Na2SO4

总的方程式:2Na +2H 2O +CuSO 4=Cu(OH)2↓+Na 2SO 4+H 2↑ 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 K 、Ca 、Na 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 ④ 钠与酸反应:2Na +2HCl =2NaCl +H 2↑(反应剧烈) 离子方程式:2Na +2H + =2Na + +H 2↑ 3、钠的存在:以化合态存在。 4、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5、工业制钠:电解熔融的NaCl :2NaCl(熔融) 2Na + Cl 2↑ 6、钠的用途:① 在熔融的条件下钠可以制取一些金属,如钛、锆、铌、钽等; ② 钠钾合金是快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 ③ 钠蒸气可作高压钠灯,发出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 (二)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1、Na 2O Na 2O + H 2O == 2NaOH, Na 2O + CO 2 == Na 2CO 3, Na 2O + 2HCl == 2NaCl + H 2O . 另外:加热时,2Na 2O + O 2 == 2Na 2O 2 2、Na 2O 2:淡黄色固体是复杂氧化物,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 (作供氧剂)。 因此Na 2O 2常做生氧剂,同时,Na 2O 2还具有强氧化性,有漂白作用。如实验:Na 2O 2和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后又褪色。 (三)钠盐:Na 2CO 3与NaHCO 3的性质比较 通电 白色固体,是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课堂笔记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课堂笔记】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钠 Na 1、单质钠的物理性质:钠质软、银白色、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单质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与O2反应 常温下:4Na + O2=2Na2O (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 加热时:2Na + O2==Na2O2(钠先熔化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Na2O2中氧元素为-1价,Na2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Na2O2是呼吸面具、潜水艇的供氧剂,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漂白。 ②钠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

实验现象:“浮实验现象:“浮——钠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氢气;响——反应剧烈; 熔——钠熔点低;红——生成的NaOH遇酚酞变红”。 ③钠与盐溶液反应 如钠与CuSO4溶液反应,应该先是钠与H2O反应生成NaOH与H2,再和CuSO4溶液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Cu(OH)2↓+Na2SO4 总的方程式: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 K、Ca、Na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 ④钠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H2↑(反应剧烈) 离子方程式:2Na+2H+=2Na++H2↑ 3、钠的存在:以化合态存在。 4、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5、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Na2CO3·10H2O(结晶)

沪版初三化学课堂笔记(盐)

化学知识点总结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8、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9、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10、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11、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第三章化学课堂笔记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都有可分性。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3、分割 物质(宏观)=============微粒(微观) 聚集 二、微粒的基本性质 1、微粒很小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 现象: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氨分子不断运动 3、微粒之间有空隙 ①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②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小,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气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大,气体易被压缩。 ③物质的状态是由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决定的 例: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得快 答: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水分子获得太阳的能量,运动加快。 ⑵糖放到水中不见了 答: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空隙里去了。 ⑶物体的热胀冷缩 答:受热,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遇冷,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小。 ⑷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答: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由原子直接构成 离子: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般由阴、阳离子构成 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2、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例如: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得的氧气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得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不同。 二、原子 1、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实质) 分解结合 ————→————→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是原分子被破坏,分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成新分子的过程。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MnO2 例1:在2H2O2 ===== 2H2O + O2↑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过氧化氢分子(H2O2),没有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的新微粒是水分子和氧分子。 例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的不同。 答:水的蒸发是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是物理变化;水的分解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是化学变化。 构成构成 5、原子————→分子————→物质 直接构成 6、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①英国科学家道而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听课笔记

九年级化学课堂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课时)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阅读第1页最后一段)二、了解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过程。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与化学四大发明有关的有造纸,和火药。还制造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例如;酒,醋,染料、烧瓷器等 三、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 四.如何学好化学?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向课堂要质量。 3.作业:认真-独立-质量的完成作业。 4.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遗忘规律)。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课前提问、听讲-做好笔记、作业、复习、作业五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其次,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要在勤复习、勤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一、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加以区别。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或分子生成 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电灯发光,工业制氧气,吸附色 素,分馏石油,汽油去油污,冰雪 融化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食物腐烂,动植 物呼吸,光合作用,缓慢氧化,燃烧,乳化作用。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相互关系(发生化学变化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加以区别。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 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 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 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 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 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 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注释:描述物质的性质时用“易”“能”“会”“可以”。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本第12页) (一)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 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主要成 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史 1、火的使用是化学发展的始端;(人与野兽有了本质区别,原始人使用工具由石器进入铜器) 2、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方面做出功勋卓绝贡献。 3、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统称原子--分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三、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2、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3、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二是“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2、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注意: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与水。 【实验1-2】 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氧气能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能燃烧。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一) 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启发积极思维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堂笔记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正确) 物重=砝码+游码 “左码右物”(错误) 物重=砝码-游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初三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 第一章 1.导言:介绍一下化学这门学科 2.变化:①物理:只是形状,状态的改变 ②化学: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会伴随发光发热(完成习题P11,P27习题1,7) ①②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②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3.性质:①物理:色,态,味,熔点,沸点,凝固点,导电性,密度,硬度等 ②化学:发生化学变化时才变现出来的性质 4.实验操作,药剂和仪器使用注意点 (1)三不原则:①不用嘴尝 ②不用手拿 ③不用鼻子闻(招手入鼻法) 节约原则:未说明用量时,按最少量量取,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mL (2)药品的取用 a.固体①粉末:钥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竖②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竖 b.液体①大量:直接倾倒②用滴管吸取 c.注意点①瓶盖倒放,防止污染试剂②标签对准手掌心,防止腐蚀标签③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液体洒落 (3)仪器使用 a.滴管:吸取或转移少量液体 注意点:①转移时滴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进去②清洗后橡胶头朝上摆放 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唯一用途)无0刻度 读数:①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②若仰视,则读数偏大,用时偏少 ③若俯视,则读数偏小,用时偏多 c.酒精灯:用来加热的仪器 三禁止:①禁止用嘴吹,应用灯帽盖灭

②禁止过火 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火焰①外焰,温度最高②内焰③焰心 酒精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二,最少不少于三分之一 d.天平①精确到0.1g ②若干燥无腐蚀性,垫滤纸称量 ③若液体或有腐蚀性,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e.试管加热①若固体,试管口向下倾斜45°,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②若液体,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试管口向上倾斜 d.试管破裂的原因:①未预热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 ④加热后直接清洗⑤加热后直接放在实验台上⑥试管底部靠在焰芯上 e.试管洗干净的标准: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5.实验P3 (1)碳酸氢铵(NH4HCO3):白色固体 (2)碳酸氢铵加热氨气+水+二氧化碳 (3)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有刺激性气味。管口有小水珠,有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4)保存:低温密封 6.实验P5 现象: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水倒吸 结论:①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主) ②酸能除锈 ③食盐能加快铁生锈 ④压强减小的方法:减少气体,降温 7.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定义 实验P13 (1)空气: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混合物 (2)按体积分数:①氧气:21% ②氮气:78%

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篇一:化学读书笔记】 化学读书笔记 桥亭中学:秦能亮 一、读。 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要求和 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通过“读读、划划、圈圈”来学习认识新知 和回顾巩固旧知识,找出教材中出现的新、旧知识点,并写好读书 笔记。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以便在解题时,能读懂包含在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学会推敲题意, 整理分析出能解题的“信息”逐步提高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这样安排的优点是: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 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二、议。 (一)是学生根据阅读教材内容说出圈划内容中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已知的,知识点间存在着什么联系。这是进一步理解教材,再现知 识的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消化吸收。 ( 二)是学生相互议论新、旧知识点在提出的问题中的作用。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完善知识,有利于发展 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三)(是)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说出解答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 快速思考、敏捷应对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议论问题、学生就会产生疑惑,逐渐感爱到力不能及。此时,老师再传授知识时,学生听课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 可主动联想旧知识、结合知识点进行思考,使旧知识得到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 有利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教师的操作示范,把直观的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 力的关键。而实验技能的全面提高,最终应是通过学生实验来完成。这就要求除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外,还应尽力创造条件,增设学生 实验,或转化部分演示实验,让学生有更多地机会去动手操作。要 重点指导学生分析操作要点,注意事项。

九年级化学教学随笔范文

九年级化学教学随笔范文 关于九年级化学的教学随笔感言都有哪些比较好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 关于九年级化学教学随笔感言范文,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 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 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改革、创新,进入 了新课改阶段,我们面对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如何迎接这场新挑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 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 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 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 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 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 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 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 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 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 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最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无氧气放出 ?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木条复燃 ?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