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基础油添加剂
- 格式:docx
- 大小:24.09 KB
- 文档页数:11
润滑油的调配润滑油是由基础油(80-90%)及添加剂(10-20%)组合而成的。
即润滑油=基础油+添加剂基础油可以是矿物油、半合成或100%合成油。
所以矿物油=矿物基础油+添加剂;合成油=合成基础油+添加剂,两者不同之处只是基础油。
简单的说,制造矿物基础油的过程是“提炼”:也就是说把不要的杂质去除掉;而制造合成基础油的过程则是“合成”:就是把所需要的成分拿来组合。
1.矿物基础油: 原油在大气压力下经过蒸馏之后,可按沸点不同而分为石脑油(Naphtha)、挥发油、煤油、柴油以及残留于塔底之蒸馏余油Residual oil或Toped crude)。
而蒸余油经过a.真空蒸馏.b脱腊.c脱沥青.d溶剂萃取精炼.e白土处理.f加氢精炼后,即成个各种不同品质及黏度之基础油(Base oil)。
2.合成基础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缺乏石油原料,首先采用二盐基酸酯类作为润滑剂,此为合成润滑剂之先声,合成润滑剂具有特定的分子结构,性能较矿物基润滑剂优异。
常用形式的合成基础油则包括以下三种:2.1 聚α烯(Poly-alpha Olefins) 是烯类化合物聚合反应所得,复级且流动点非常低,也被称为合成碳氢化合物。
通常与有机酯(Ester)混合掺配制造。
2.2 加氢裂化非传统的基础油(Hydrocracked/Hydrolsomcerized Unconventional base oil UCBO’s)加氢是矿物油在极高温下经一次、两次或三次额外精练而得。
2.3 有机酯(Organic ester) 当产品需要去抵抗较大的温度的差异时则应选择合成基础油成份用油,具有一较高黏度指数或非常长的寿命。
这高黏度指数允许使用黏度指数改良剂以抑制避免剪力稳定性退化随着时间。
基础油特性对照表---------------------------------------------------------基础油矿物油加氢处理油聚α烯油有机酯油黏度指数 100 120~150 120~150 130~160流动点 -10/-15℃ -15/-25℃ -40/-60℃ -40/-60℃黏度温度特性一般一般~良优优耐高温性一般良一般~良良低温流动性一般良优优氧化安定性一般良良良润滑性优优优优耐放射性差~一般差差差耐火性差差差差---------------------------------------------------------3.添加剂(Additives) : 润滑油脂中加入少许特殊物质之后足以改善其特性,提高其特殊功能者,此物质谓之“润滑油脂用添加剂”(Additives for sudricating Oils Grease),简称“添加剂”,此种添加剂多为特殊之化学制品(Chemicals)。
机油的组成
机油=基础油+添加剂
基础油:占主要部分并对油品的主要性能或基础性能起主导作用。
添加剂:以一定量加入基础油中,可加强或产生需要的某种性能的化学品。
也是改进润滑油性能,节能及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国际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美国石油协会(API)把基础油分为五类(|—Ⅴ),这个分类是针对内燃机基础油进行分类的,即将可以作为内燃机油的基础油分为矿物油,合成油和合成酯。
各类基础油的特点:
1类是传统溶剂精炼矿物基础油
2类是加氢裂解矿物油
3类是高粘度加氢裂解或加氢异构化蜡基础油,有的称半合成基础油4类是聚聚a烯烃(PAO)合成基础油
5类是除聚a烯烃(PAO)之外的其他合成油,一般指酯类合成油。
酯类基础油又分为单酯类、双酯类、多元醇酯和聚酯类。
从润滑性能上来看:聚酯>多元醇酯>双酯>单酯>PAO>3类>2类>1类从耐用性来看:PAO>多元醇酯>普通酯类>3类>聚酯>2类>1类
添加剂简述:
按照种类来说,润滑油添加剂分为:抗磨剂、抗氧剂、摩擦改进剂、清净剂、分散剂、抗泡剂、抗乳剂、防锈剂、降凝剂、粘度指数改进剂等。
我们常说的添加剂是指多种单剂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产品,又叫复合剂。
润英联、路博润、雪佛龙和雅富顿这四家是全球最大的添加剂生产厂商,销量占全球高端润滑油添加剂市场份额的90%以上。
工业润滑油中常用的润滑添加剂润滑油是工业中常常用到的机油,很多人都知道润滑油却不知道润滑油中的各种添加剂,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1:清净剂Detergents通过化学反应或吸附在沉淀物的母体上,中和并保持其在油中的溶解状态。
如:各种磺酸盐、酚盐、水扬酸盐、磺酸钡、磺酸钙、BA-50等。
2:分散剂Dispersants借助极性基团的吸附与油泥和烟灰结合,防止其聚集,保持分散在油中。
如:各种丁二酰亚胺、丁二酸酯、曼尼希碱等。
3:抗氧剂Antioxidants中断氧化反应初期的自由链反应或分解过氧化物,终止自由基反应,从而延缓润滑油的氧化。
如:ZDDP、屏蔽酚、硫化烷基酚、芳胺、有机酸铜盐、Elco 108等。
4:金属钝化剂Metal deactivators在金属表面与金属离子络合形成钝化薄膜,以减少金属对油品氧化的催化作用。
如:含氮和含硫式有机胺类、硫化物、亚磷酸酯盐等螯合剂。
5:防腐和防锈剂Anticorrosive and Antirust是一些极性化合物,对金属有很强的吸附力,能在金属和油的界面上形成紧密的吸附膜以隔绝水分、潮气和酸性物质的侵蚀;防锈剂还能阻止氧化、防止酸性氧化物的生成,从而起到防锈的作用。
能防止非铁金属表面腐蚀和铁类金属表面锈蚀。
如:ZDDP、碱性金属磺酸盐、脂肪酸和胺、硼酸胺、羧酸胺。
6:摩擦改进剂Friction modifiers agents也叫油性剂,都是带有极性分子的活性物质,优先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膜,在接近边界润滑条件下,防止金属磨擦面而减少摩擦。
如:有机脂肪酸、胺类、硫磷酸铝、硫化烯烃、动植物油、磷酸酯、硫化猪油等。
7:极压添加剂Extreme pressure additives在很高负荷或冲击负荷下通过化学反应在金属表面形成具有低剪切强度的固体膜,防止金属间表面擦伤或熔焊。
如:ZDDP、亚磷酸酯、硫化烯烃、硫化脂肪酸、硼酸盐、含S、P、N化合物、磷酸酯等。
润滑油的组成及其成分机油的组成大体可以分为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
其中基础油可分为:1、矿物油--Mineral从原油中提炼而成的,此种基础油因受限于原油先天性质、原油的来源、炼制技术、成本等条件,在黏度指数、流动点和氧化稳定性方面便有一定的限制要靠添加剂来改善。
2、合成油--Synthetic就是把矿物基础油用酯类或聚烯类来取代,再和添加剂参配就是合成机油,而若是基础油全用酯类或聚烯类取代便称为全合成机油若只有用部分则称为半合成机油。
3、植物油--Vegetable顾名思义就是从植物所提炼而成的,如黄豆油、篦麻油、植物油等,它能够在铁或钢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现在有些试验性的赛车用油即采用植物油4、动物油--Animal通常用在齿轮的润滑上,如抹香鲸油有非常良好的抗磨和抗压的特性,它用于多数的有限度滑动的差速器,而真正发挥机油功能的是添加剂,有些添加剂为了配合不同的基础油的化学特性会稍作调整外,但其功效是完全相同的。
添加剂可分为:1、清净剂--Detergent引擎在高温操作时会产生结胶和积碳的现象,这些必须靠机油中的清净剂来清除,其成分为金属盐类。
2、驱散剂--Dispersant--或称分散剂引擎在低温操作时如非高速长时间行驶,会产生所谓的油泥为防止其产生,机油中必须添加驱散剂,将油泥均匀的分散在机油中避免油泥沉积在机油滤清器门推杆及活塞环上,造成润滑油路不顺而致使未被润滑的部分凿成磨损。
3、抗氧化剂--Anti-Oxidant机油在引擎的高温下特别容易与空气造成氧化反应,机油氧化之后颜色会加深,黏度会提高,因而增加引擎的负荷,同时氧化之后产生的有机酸也会腐蚀引擎的零件,因此保持机油的氧化稳定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极高温的涡轮引擎。
4、防锈添加剂--Anti-Rust Additive为防止引擎的金属零件生锈,理所当然必须添加防锈剂,此种添加剂的成份均含有一极性基,利用分子间的极性吸附于金属表面,保护金属免受空气,水分及盐分侵蚀而生锈。
润滑油的组成1润滑油的组成润滑油的主要组分是基础油和添加剂。
(1)基础油基础油分为矿物油和合成油两大类。
矿油是指通过润滑油加工工艺得到的润滑油高、低粘度组分,中国的行业标准按粘度指数(VI)分为五类:①低粘度指数基础油(代号:LVI,VI < 40)②中粘度指数基础油(代号:MVI,VI = 40-80)③高粘度指数基础油(代号:HVI,VI ≥ 95)④很高粘度指数基础油(代号VHVI,VI ≥ 120)⑤超高粘度指数基础油(代号UHVI,VI ≥ 140)。
基础油粘度等级采用赛氏通用粘度(秒)划分:①低粘度组分称为中性油(Neutral),以100℉(37.8℃)赛氏通用粘度(秒)表示,如150N等;②高粘度组分称为光亮油(Bright Stock),以210℉(98.9℃)赛氏通用粘度(秒)表示,如150BS等。
合成油是指采用有机合成方法制得的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基础油。
目前已广泛采用的合成基础油主要有以下几类;①合成烃:采用乙烯聚合和以石蜡裂化所得的低分子烯烃聚合而得的合成烃油。
合成烃具有液体温度范围宽、粘 温性能好、粘度指数极高(可达135~145)、氧化安定性好(240℃)、热安定性好(可达340℃)、润滑性能好、挥发度好和抗剪切安定性好等优点。
②脂肪酸酯:是有机酸和醇的反应产物。
依醇或酸分子的大小或元素的不同,可生成各种各样的脂肪酸酯。
用作合成油的主要有:二元酸酯(双酯)、新戊基多元醇酯(三羟甲基丙烷酯和季戊四酯)和复酯(二元酸与乙二醇的反应产物)。
脂肪酸酯具有优良的粘-温性、高温性和优异的低温性,以及较好的抗磨性、氧化安定性等。
③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包括带或不带烷基的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醚。
这些化合物不仅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而且具有凝点低、粘 温性和氧化安定性好等优点。
(2)添加剂添加剂一般为各种极性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和含有硫、磷、氯等活性元素的化合物。
在基础油中加入少量的这些化合物,使其各种性能呈现崭新的特性,得到更为满意的油品。
润滑油是工业中常常用到的机油,很多人都知道润滑油却不知道润滑油中的各种添加剂,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下。
1:清净剂 Detergents通过化学反应或吸附在沉淀物的母体上,中和并保持其在油中的溶解状态。
如:各种磺酸盐、酚盐、水扬酸盐、磺酸钡、磺酸钙、BA-50等。
2:分散剂 Dispersants借助极性基团的吸附与油泥和烟灰结合,防止其聚集,保持分散在油中。
如:各种丁二酰亚胺、丁二酸酯、曼尼希碱等。
3:抗氧剂 Antioxidants中断氧化反应初期的自由链反应或分解过氧化物,终止自由基反应,从而延缓润滑油的氧化。
如:ZDDP、屏蔽酚、硫化烷基酚、芳胺、有机酸铜盐、Elco 108等。
4:金属钝化剂 Metal deactivators在金属表面与金属离子络合形成钝化薄膜,以减少金属对油品氧化的催化作用。
如:含氮和含硫式有机胺类、硫化物、亚磷酸酯盐等螯合剂。
5:防腐和防锈剂Anticorrosive and Antirust是一些极性化合物,对金属有很强的吸附力,能在金属和油的界面上形成紧密的吸附膜以隔绝水分、潮气和酸性物质的侵蚀;防锈剂还能阻止氧化、防止酸性氧化物的生成,从而起到防锈的作用。
能防止非铁金属表面腐蚀和铁类金属表面锈蚀。
如:ZDDP、碱性金属磺酸盐、脂肪酸和胺、硼酸胺、羧酸胺。
6:摩擦改进剂 Friction modifiers agents也叫油性剂,都是带有极性分子的活性物质,优先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膜,在接近边界润滑条件下,防止金属磨擦面而减少摩擦。
如:有机脂肪酸、胺类、硫磷酸铝、硫化烯烃、动植物油、磷酸酯、硫化猪油等。
7:极压添加剂 Extreme pressure additives在很高负荷或冲击负荷下通过化学反应在微信gh_29f8639a263f金属表面形成具有低剪切强度的固体膜,防止金属间表面擦伤或熔焊。
如:ZDDP、亚磷酸酯、硫化烯烃、硫化脂肪酸、硼酸盐、含S、P、N化合物、磷酸酯等。
润滑油
润滑油的主要成分是基础油和添加剂。
1、基础油是从植物的种子、花朵、根茎或果实中萃取的非挥发性油脂,可润滑肌肤,能直接用于肌肤按摩,也是稀释精油的最佳基底油。
2、机油添加剂增强机油品质和耐久度,从而达到保护发动机的目的,通过使用机油添加剂,将机油的性能提高到最顶级状态。
扩展资料:
润滑油的凝点是表示润滑油低温流动性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
对于生产、运输和使用都有重要意义。
凝点高的润滑油不能在低温下使用。
相反,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则没有必要使用凝点低的润滑油。
因为润滑油的凝点越低,其生产成本越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一般说来,润滑油的凝点应比使用环境的最低温度低5~7℃。
但是特别还要提及的是,在选用低温的润滑油时,应结合油品的凝点、低温粘度及粘温特性全面考虑。
因为低凝点的油品,其低温粘度和粘温特性亦有可能不符合要求。
机械设备润滑油的添加剂经过分馏、精制、脱蜡和补充精制得到的基础油并不是成品润滑油,在很多情况下是满足不了各种设备的润滑要求的。
因此,为了使润滑油具有设备所需要的性能,人们研制或选用多种具有特殊性能的化合物,并添加到基础油中去。
这些化合物就是本节所介绍的润滑油添加剂。
润滑油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于基础油的精制水平和添加剂的品种、质量。
润滑油添加剂大多是各种有机化合物,为了达到应有的效能,添加剂必须能很好地溶于(或分散于)油中,在储存及使用时稳定,不易发生变化,并且不损坏润滑油的其他性能。
一、清净分散剂清净分散剂亦可细分为清净剂、分散剂,它是润滑油添加剂中最主要的添加剂之一,更是发动机油必需的添加剂。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其内部总会出现一些污垢。
这些污垢主要是燃料(甚至包括部分进入燃烧室的发动机油)的不完全燃烧产物以窜气形式通过活塞环及缸壁的间隙,进入曲轴箱和发动机油箱;另一部分则是润滑油在发动机内苛刻的工况条件下生成的氧化产物。
它们以漆膜、积炭和油泥的形式吸附于活塞上,并粘附、沉积于曲轴箱和机油箱。
清净剂在高温运转条件下能够防止或抑制机油氧化而生成沉积物,并且能够把在活塞及气缸壁上形成的漆膜和积炭"洗涤"下来,从而使发动机内部表面保持清洁。
分散剂能够吸附在较低的运转温度下形成的油泥,防止其凝聚成油泥沉积物,并使其分散开来,悬浮于机油中。
这时虽然机油的颜色会变深(黑).但却不会堵塞机油管路和滤清器,也不会使油的粘度上升。
清净剂多半是金属有机化合物,而分散剂则多为不含金属的有机聚合物(即所谓的无灰分散剂)。
无论是清净剂或是分散剂,几乎都是一些油溶性的皂类化合物。
它们的化学结构都是一些具有长的烃基链的某种酸的盐类物质。
从它们的阳离子看,基本上是钙、钡、钠、镁、锌和胺的盐类;从它们的酸的类型来看,又可分为磷酸盐、硫代磷酸盐、酚盐和水杨酸盐、丁二酸的胺盐(主要是它的酰亚胺)。
此外,清净剂多是高碱性物质。
润滑油添加剂Ⅰ静态混合器加工方法有关“润滑油添加剂”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抗泡剂?内燃机油及工业用油在发动机等设备中使用时,往往要喷散成雾状,这样就使润滑油中混进一部分空气,而形成比较稳定的泡沫流入曲轴箱内和润滑油箱内,结果就会使发动机不能正常操作。
加入抗泡剂便可破坏润滑油与空气所形成的泡沫,降低泡沫吸附膜的稳定性,缩短泡沫存在的时间,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常用抗泡剂有:甲基砖坯油、丙烯酸酯与醚共聚物等。
抗泡剂的统一符号为:“T9XX”。
2、什么是降凝剂?润滑油中一般均含有少量的石蜡,当油品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石蜡结晶析出,油就要失去流动性面凝固。
降凝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油品的凝点。
降凝剂是一种化学合成的聚合物或缩合产品,其分子中一般含有极性基团和与石蜡烃结构相似的烷基链,通过在蜡结晶表面的吸附或与其共晶的作用,改变蜡结晶的形状和尺寸,防止蜡晶粒间粘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保持油品在低温下的流动性。
但是,如果润滑油中石蜡含量过多,大大超过了降凝剂所能起到的作用,那么即使加了降凝剂也起不到降凝作用。
我国降凝剂有:烷基萘、聚α-烯烃、聚丙烯酸酯等。
降凝剂的统一符号为:“T8XX”。
3、什么是防锈剂?防锈剂能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膜,以抑制氧及水、特别是水对金属表面的接触、使金属不致锈蚀。
防锈剂的分子结构应对金属有充分的吸附性,并对油的溶解性也好。
常用的防锈剂有:烯基丁二酸、十七烯基咪唑烯基丁二酸盐、环烷酸锌、二壬基萘磺酸钡、苯骈三氮唑、石油磺酸钡等。
防锈剂的统一符号为:“T7XX”。
4、什么是抗氧剂和金属减活剂?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在氧的存在下,受热、光、金属的催化作用,油品分子中结构最不牢的碳氢键受到破坏,发生自由基连锁反应,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水等。
而后进一步聚合、缩合,形成胶质、油泥、漆膜等,使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变坏,使用寿命缩短。
抗氧剂的作用在于抑制油品的氧化、钝化金属的催化作用,减少油品的败坏,延长油品的使用寿命。
润滑油酯合成酯基础油类添加剂知识润滑油合成酯基础40、T401硫化鲸鱼油什么代替?由于鲸鱼是保护动物而不可多得。
可以用T403、T404、T405、T406等剂代用。
41、T107与T107A有何区别?有什么应用?T107为超碱值合成磺酸镁,是由烷基苯磺化中和镁化、碳酸化而得,生产厂为锦州炼油厂;而107A则是超碱值石油磺酸镁,是由石油馏分磺化、中和、镁化、碳酸化而得,生产厂则为上海炼油厂。
二者主要是生产方法和厂家不同,而性质则相近,有优良的高温清净性、酸中和能力和防锈作用,用于调制中高档内燃机油,可与其它清净剂(如钙剂)、无灰剂复合获得经济配方,减少总剂量,这对中高档油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42、油酸乙二醇酯T403A、T403B、T403C应用何特点?T403为油酸乙二醇酯,是一种较好的油性剂,根据生产工艺,特别是酯化条件不同,油酸与乙二醇反应的产物也不尽相同,主要质量指标则主要反映在酸值逐渐变小,T403、T403A、T403B、T403C分别不大于50、25、8、5mgxOH/g,故其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可以概括地认为T403为通用型,用于齿轮油、导轨油、液压油等,而T403A更适用于调制蜗轮蜗杆油T403B更适于调制油膜轴承油,而T403C除更适于调制蜗轮蜗杆油外,还用于齿轮油、液压油、主轴油、导轨油等工业润滑油中。
43、油酸乙二醇酯T403A、T403B、T403C应用何特点?T403为油酸乙二醇酯,是一种较好的油性剂,根据生产工艺,特别是酯化条件不同,油酸与乙二醇反应的产物也不尽相同,主要质量指标则主要反映在酸值逐渐变小,T403、T403A、T403B、T403C分别不大于50、25、8、5mgxOH/g,故其应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可以概括地认为T403为通用型,用于齿轮油、导轨油、液压油等,而T403A更适用于调制蜗轮蜗杆油T403B更适于调制油膜轴承油,而T403C除更适于调制蜗轮蜗杆油外,还用于齿轮油、液压油、主轴油、导轨油等工业润滑油中。
润滑油—基础油,添加剂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合成基础油以及植物油基础油三大类。
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0%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和植物油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这两种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矿物基础油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1995年修订了我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
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最重要的是选用最佳的原油。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
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
合成基础油合成润滑油是指由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基础油,合成基础油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合成烃、合成酯、聚醚、硅油、含氟油、磷酸酯。
合成润滑油比矿物油的热氧化安定性好,热分解温度高,耐低温性能好等优点,但是成本较高,可以保证设备部件在更苛刻的场合工作。
植物油[1]植物油正越来越受欢迎,它具有矿物油及大多数合成油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就是可以生物降解而迅速的降低环境污染。
由于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在寻求减少对环境污染的措施,而这种”天然”润滑油正拥有这个特点,虽然植物油成本高,但所增加的费用足以抵消使用其它矿物油、合成润滑油所带来的环境治理费用。
植物油优点是毒性低润滑性能和极压性能比石油基润滑油好。
但植物油因产量少而比矿物油价格高,另一个缺点是在低温下易结蜡,氧化安定性也不是很好。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美国瑞安勃利用专利的Stablized技术制造的高油酸基础油,性能已经达到了合成油的水平。
随着环保意识到加强和节能减排的开展,植物基润滑油将会有很大的前景。
常用润滑油添加剂的代号与名称对照:T101 101清净剂低碱值石油磺酸钙T102 102清净剂中碱值石油磺酸钙T103 103清净剂高碱值石油磺酸钙T104 104清净剂低碱值合成磺酸钙T105 105清净剂中碱值合成磺酸钙T106 106清净剂高碱值合成磺酸钙T106A 106A清净剂高碱值合成磺钙T107 107清净剂超碱值合成磺酸镁T108 108清净剂硫磷化聚异丁烯钡盐T108A 108A清净剂硫磷化聚异丁烯钡盐T109 109清净剂烷基水杨酸钙T111 111清净剂环烷酸镁T114 114清净剂xx值环烷酸钙T121 121清净剂中碱值硫化烷基酚钙T122 122清净剂高三值硫化烷基酚钙T151 151分散剂单烯基丁二酰亚胺T152分散剂双烯基丁二酰亚胺T153分散剂多烯基丁二酰亚胺T154分散剂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高氮)T155分散剂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低氮)T201抗氧抗腐剂硫磷烷基酚锌盐T202抗氧抗腐剂硫磷丁辛基锌盐T203抗氧抗腐剂硫磷双辛基碱性锌盐T203A抗氧抗腐剂硫磷双辛基碱性锌盐T204抗氧抗腐剂硫磷二烷基锌盐T205抗氧抗腐剂硫磷二烷基锌盐T301 301极压抗磨剂氯化石蜡T304 304极压抗磨剂酸性亚磷酸二丁酯T305 305极压抗磨剂硫磷酸含氮衍生物T306 306极压抗磨剂磷酸三甲酚酯T307 307极压抗磨剂硫代磷酸胺盐T308极压抗磨剂异辛基酸性磷酸酯十八胺盐T309极压抗磨剂硫代磷酸三茜酸T321极压抗磨剂硫化异丁烯T322极压抗磨剂二苄基二硫化物T323极压抗磨剂氨基硫代酯T341极压抗磨剂环烷酸铅T351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T352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锑T353极压抗磨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T361极压抗磨剂硼酸盐极压抗磨剂硼化油酰胺极压抗磨剂A-型有机铜化合物极压抗磨剂磷酸三(2,3-二氯丙烷)酯WH-E有机硫化物T401油性剂硫化鲸鱼油T402油性剂二聚酸T403油性剂油酸乙二醇酯T403A油性剂油酸乙二醇酯T404油性剂硫化棉籽油T405油性剂硫化烯烃棉籽油-1T405A油性剂硫化烯烃棉籽油-2T406油性剂苯骈三氮唑脂肪酸胺盐油性剂亚磷酸三苯脂油性剂磷酸三乙酯油性剂油酸丁酯油性剂硬脂酸xx脂油性剂苯二甲酸二辛酯油性剂风吹菜油油性剂油酸油性剂SOS油性剂油性剂SOAE油性剂T451摩擦改进剂磷酸酯T461摩擦改进剂硫磷酸钼摩擦改进剂油酸环氧酯减摩剂FJM-1型节能材料减摩剂异氰尿酸三聚氰铵减摩剂TRIWON节能减摩剂减摩剂有机钼节能减摩剂减摩剂有机硼节能减摩剂减摩剂GRT节能减摩剂减摩剂YGC节能减摩剂减摩剂SAI同T501抗氧剂2,6二叔xx对甲酚T502抗氧剂2,6-二叔xx混合酯T511抗氧剂4,4-亚甲基双(2,6-二叔丁基酚)T521抗氧剂2,6-二叔丁基-α二甲氨基对甲酚T531抗氧剂N-苯基-α萘胺T532含苯三唑衍生物复合剂抗氧剂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抗氧剂β-(3,5-叔丁基-4-m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抗氧剂硫化氨基甲酸锌抗氧剂二酚基丙烷T551金属减活剂噻二唑衍生物T561金属减活剂噻二唑衍生物T601粘度指数改进剂聚乙烯基正xx醚T602粘度指数改进剂聚甲基丙烯酸酯T603粘度指数改进剂聚异丁烯T603A粘度指数改进剂聚异丁烯T603B粘度指数改进剂聚异丁烯T603C粘度指数改进剂聚异丁烯T603D粘度指数改进剂聚异丁烯T611粘度指数改进剂乙丙共聚物T612粘度指数改进剂乙丙共聚物(6.5%)T612A粘度指数改进剂乙丙共聚物(8.5%)T613粘度指数改进剂乙丙共聚物(11.5%)T614粘度指数改进剂乙丙共聚物(13.5%)T631粘度指数改进剂聚丙烯酸酯粘度指数改进剂xx酰亚胺乙丙共聚物粘度指数改进剂分散型乙丙共聚物粘度指数改进剂苯乙烯-双烯共聚物T621/622粘度指数改进剂分散型乙丙共聚物(高/低氮)粘度指数改进剂顺丁橡胶粘度指数改进剂无规聚丙烯粘度指数改进剂聚异丁烯T701防锈剂石油磺酸钡T701B防锈剂合成磺酸钡防锈剂重烷基苯磺酸钡T702防锈剂石油磺酸钠T702A防锈剂合成磺酸钠防锈剂重烷基苯磺酸钠T703防锈剂十七烯基咪唑啉烯基丁二酸盐T704防锈剂环烷酸锌T705防锈剂二xx萘磺酸钡盐T706防锈剂苯骈三氮唑T707防锈剂合成磺酸镁T708防锈剂烷基磷酸咪唑啉盐T743防锈剂氧化石油脂钡皂T746防锈剂烯基丁二酸酯防锈剂烯基丁二酸酯防锈剂羊毛脂镁皂防锈剂失水xx醇单油酸酯防锈剂油酸三乙醇胺酯防锈剂磺化蓖麻油防锈剂蓖麻酯钾防锈剂三古丁胺防锈剂羊毛脂防锈剂T8-MC防锈润滑剂防锈剂CY-11水溶性防锈剂T801降凝剂烷基萘T803降凝剂聚α烯烃T803A降凝剂聚α烯烃-1T803B降凝剂聚α烯烃-2T805降凝剂聚α烯烃-3T806降凝剂α-烯烃4T814降凝剂聚丙烯酸酯T901抗泡剂甲基硅油T911抗泡剂丙烯酸与醚共聚物T912抗泡剂丙烯酸与醚共聚物EL系列抗泡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T1001抗乳化剂胺与环氧化物缩合物T1002抗乳化剂环氧乙烷、丙烷嵌段聚醚抗乳化剂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醚xx乳化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OP系列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NP系列乳化剂xx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磺化油DIH乳化剂磺化油乳化剂xx醇酐单油酸酯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
矿物基础油: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矿油基础油由原油提炼而成。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生产过程有: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1995年修订了我国现行的润滑油基础油标准,主要修改了分类方法,并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制两类专用基础油标准。
矿物型润滑油的生产,最重要的是选用最佳的原油。
矿物基础油的化学成分包括高沸点、高分子量烃类和非烃类混合物。
其组成一般为烷烃(直链、支链、多支链)、环烷烃(单环、双环、多环)、芳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环烷基芳烃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机化合物和胶质、沥青质等非烃类化合物。
合成基础油:1、聚α-烯烃油:由α-烯烃聚合而成。
与矿物油比较,具有优异的破乳化性、优异的抗高温结焦积炭性、优异的粘温性、良好的热氧化安定性、良好的润滑性、挥发性低、成本较高。
2、酯类油:由醇与酸酯化而成。
与矿物油比较,具有优异的热氧化安定性、优异的抗高温结焦积炭性、优异的热传导性、优良的润滑性、优良的破乳化性、优良的粘温性、良好的润滑性、挥发性低、成本较高。
3、硅油:由硅氧烷聚合而成。
与矿物油比较,具有优异的粘温性、优异的化学安定性、优异的电绝缘性、优良的抗水防潮性、挥发性低、成本较高、较差的润滑性。
4、氟油和氟氯油:通过氟化剂氟化或氟化乙烯聚合而成。
与矿物油比较,具有特殊的化学惰性、优异的热稳定性、优异的润滑性、成本高、粘温性较差。
5、聚醚:由环氧烷聚合而成。
与矿物油比较,具有优异的热传导性、出色的润滑性、优良的粘温性、良好的抗轻烃稀释性、良好的抗氧化性、成本较高。
通过在北京金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见习,我们清楚了洗洁精产品的制备,包装的流程。
明白了工业生产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但是也发现,国内的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员工的精神面貌很懒散,工作态度较为松懈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对此,我们应该引以为鉴。
两天的参观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在这段短暂的实习时间里,收获和感想很多,大部分已经在前面的介绍中详细描述了。
但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在此进行简要总结。
我觉得这种形式的参观实习非常的有意思,因为这比坐在课堂里听讲来得更为实际、直观。
通过实地参观,我了解了炼油、洗洁精、陶瓷材料生产的工艺流程,对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主要设备都有了一定认识,并对这三家知名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感到自己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
但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知识是如此匮乏,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填补自己的空白,争取为我国的化工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