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新加坡)
- 格式:ppt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26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航油事件一、事件还原1.背景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中航油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997年以来,中国航油(新加坡)营业额平均每年增长6.83倍,2001年的现货营业额已达到10.51亿新加坡元。
有此背景,中国航油(新加坡)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发售股票1.44亿股,每股发售价0.56新元;共筹资8064万新加坡元,成为新加坡交易所当年上市公司中筹资量最大的公司。
而且,上市当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新加坡新上市公司营业额排名中居第一。
中国航油的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1倍。
公司也曾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
2.经过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参与原油期货买卖,第一次交易为在航油市在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首战告捷。
2004年一季度国际油价飙升,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他们并预期航油价格不可能达到每桶48美元,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
即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
2004年二季度油价续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
为避免在账目上出现实际亏损,公司决定将交割日期延后至2005及2006年。
交易量大幅增加。
2004年10月,中航油的原油期货合约已增至5200万桶,然而油价非但没有回落,反而升至历史高位,中航油面临巨额亏损。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在新加坡,政府对中航油的投机业务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在2003年下半年,时任总裁的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数家银行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的场外合同。
从各方披露的资料看,中航油巨亏事件主要由于在场外交易中卖出的石油看涨期权。
数据显示,中航油(新加坡)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500万桶,卖空的盘位则高达5200万桶,已经超过中国航空用油3年的用量。
看涨期权又称买入期权,是期权的买方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按协议价格买入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
交易者买入看涨期权,是因为预期这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在近期内会上涨。
看涨期权买方购买基础金融资产的最高买价是协议价加上期权费,在此价格水平上,股票市场价格越是上涨,其收益越是增加。
因此,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却无限的。
对于看涨期权的卖方来说,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根据买方选择来履行合约,因此,期权卖方的最大盈利为得到的期权费,而最大亏损则是无限的。
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从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巨大的财务亏损。
中航油的真正教训订阅《新世纪》 | 注册财新网普华永道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一度被认为是“样板”的海外国企中航油(新加坡),内控混乱不堪,董事会不堪其任,治理结构阙如张帆还有三个月时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原总裁陈久霖,董事长荚长斌,董事李永吉、顾炎飞,财务部主任林中山,将在新加坡地方法院正式走上被告席。
其中,陈久霖被指控触犯公司法、证券期货法、刑法等15项条款;荚长斌、顾炎飞和李永吉等均因疏于董事职责、隐瞒巨亏信息等分获数项起诉。
此前,他们已经于今年6月首次出庭聆讯。
此番诉讼,将厘清五人是否以及如何为2004年底中航油(新加坡)期货巨亏案承担刑责(参见2004年第24期“成败陈久霖”)。
近日获得一份普华永道调查报告。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受新加坡地方法院委托,在中航油(新加破)进入破产重组后,花去半年时间对期货巨亏案前后做了详尽调查。
该报告此前从未完全公开过。
普华永道调查人员审核了公司上市以来的全部资料,并对公司董事会成员、管理层、经手交易员进行详细问询,出具了详细的调查报告。
透过当事人之口,中航油(新加坡)这家一度被认为是“样板”的海外国企,内控之混乱不堪、主事人之不堪其任、治理结构之阙如,跃然纸上。
为免刑责,中航油(新加坡)董事长兼中航油集团总公司总裁荚长斌,中航油集团派驻中航油(新加坡)的董事李永吉、顾炎飞,以及财务部主任林中山均声称,在2004年10月份中航油(新加坡)总裁陈久霖正式向集团公司汇报期货亏损前,他们并不知悉中航油(新加坡)在开展投机性衍生品交易。
他们称,公司管理层(指陈久霖等人)成功地对董事会隐瞒情况,而他们“被蒙蔽了”,所以“不可能采取任何措施对交易进行监督或控制”。
普华永道调查报告列举种种证据说明,从2001年到2004年间,有很多迹象显示,荚长斌、李永吉、顾炎飞、林中山四人不应该、也不可能迟至2004年10月才知道中航油(新加坡)在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案例4 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中航油(新加坡)被步步推向悬崖,既是因为主事人陈久霖与市场对赌失败,也是因为深植于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错位无从约束乃至鼓励了与市场对赌的"豪气"。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
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
11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到这个离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坟前拜祭。
就在五天之前,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消息公布后,已经被停职的陈久霖于次日奉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之命回国,旋即在新加坡引起巨大反响,要求其立即返新接受调查。
陈久霖在北京没有久留,于12月4日返回家乡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探望父母、祭扫祖坟,随后于7日晚乘机返新。
8日凌晨1时,飞机刚一落地,陈即被新加坡警方羁押。
次日,他获保释。
无论陈久霖还是中航油(新加坡)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如今都处在舆论聚焦之中。
多年来新加坡市场上风头最健的"龙筹大班"陈久霖突然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翻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同样在新加坡从事期权投机搞垮了巴林银行的英国人里森;中航油(新加坡)近一年石油期权交易亏损连连,一直未曾披露,直至11月12日仍然在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大唱利好,使海外投资者再度对中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诚信发出严重质疑;中国航油集团在10月21日明知上市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旗下中航油(新加坡)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用于补仓,明显涉嫌内幕交易。
国内还有更为广泛的思考。
中国航油集团海外采购的"独臂"突然折断,使人担忧随之而来的补救将加大航油进口成本,也意识到航空油料供应的垄断局面本就极不合理,早该结束;中航油(新加坡)期市亏损数额巨大,让人对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深感忧虑,也对现有的监控体系发生怀疑……事发后,面对媒体滔天的指责,陈久霖曾对友人说:"我的情况与里森不一样。
案例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2005年12月1号,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恐怕极少有人能够想到,多年在海外打拼、如今在期货市场上铸成大错的陈久霖,对于石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其实缺乏最起码的常识。
他的风险意识几乎等于零,甚至直到今天。
中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期货市场上闯荡,90年代前期曾相继爆出巨亏丑闻。
1994年底,中国证监会等国家有关部门曾发出联合通知,严禁国有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
不过,1997年赴新的陈久霖并没有受到这种"严禁"的束缚,也从未认真审视同行们的前车覆辙。
20世纪90年代末,中航油(新加坡)即已进入石油期货市场,也曾多有盈利。
2001年11月中航油(新加坡)上市,招股书上已经将石油衍生品交易列为业务之一。
在2002年的年报显示,中航油(新加坡)凭投机交易获得相当盈利。
2003年4月,中航油(新加坡)的母公司中海油集团也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入境外期货交易的企业。
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新加坡)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
到年底,公司的盘位是空头200万桶,而且赚了钱。
亏损在2004年一季度显现。
由于Gerard Rigby 和Abdallah Kharma在头三个月继续卖空,而石油价格一路上涨,到3月28日,公司已经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到2004年6月时,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000万美元。
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达到1.8亿美元。
公司现有的2600万美元流动资金、原准备用于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的1.2亿银团贷款,以及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全部垫付了保证金。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起首,我们需要了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梗概。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程序和方法,旨在保卫财务报告可靠性、资产保卫和合法合规。
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起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控机制。
这导致了一些员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不透亮,员工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
这使得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障碍、决策滞后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分析造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起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公司的快速进步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滞后。
此外,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员工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应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
起首,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审计和监控机制,加强对内部流程和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其次,公司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明确员工的职责分工,消除信息障碍,提高决策效率。
作为总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内部控制不健全和流程不透亮等问题,并探讨了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期望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能够勤勉对待内部控制问题,加强自身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综上所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源于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员工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
新加坡中航油案例过程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参与200万桶原油期货买卖,初期获利;2004年一季度国际油价飙升,中航油持淡仓,录得账面亏损580万美元,为求收复失地,加大投资增持淡仓;2004年二季度油价续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
为避免在账目上出现实际亏损,公司决定将交割日期延后至2005及2006年,再加大投资,希望油价回落时可翻身;2004年10月中航油的原油期货合约已增至5200万桶,油价到达历史高位,中航油面临巨额亏损;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首次向中航油集团呈交报告,说明交易情况及面对1. 8亿美元的账面损失,并已缴付了期货交易的8000万美元补仓资金,公司同时面对严重的现金流问题,已接近用罄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金、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及6800万美元的应收贸易款,上述数据从未向其它股东及公众披露;2004年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为了筹集资金支付补仓资金,透过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配售15%的中航油股份,令集团持股比例由75%减至60%,集资1.0 8亿美元;2004年10月26日-28中航油未能补仓,多张合约被逼平仓,实际损失增至1.32亿美元;2004年10月26日-29巴克莱资本开始追债行动,要求中航油偿还2646万美元;2004年11月8日中航油再有合约被逼平仓,亏损增加1亿美元;2004年11月9日三井(Mitsui)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加入追债行列,追讨7033万美元;2004年11月16日另一批合约被平仓,再亏7000万美元;2004年11月17日Standard Bank London Ltd追讨1443万美元,并指如果未能在12月9日支付欠款,将会申请将之破产;2004年11月25日最后一批合约被平仓,总亏损合计达3.81亿美元,债权银行陆续追债,合计追讨2.48亿美元,该公司同时已违反法国兴业银行牵头的1. 6亿美元银团贷款条款,同样面对被清盘危机;2004年11月29日陈久霖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指中航油集团已承诺继续支付及偿还该公司欠款,并正与新加坡政府拥有的淡马锡集团联合注资1亿美元协助公司重组,但淡马锡尚未答应;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终止所有原油期货交易。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事件◆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 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
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增长了4倍,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据报道,新加坡公司从1997年时的21.9万美元,迅速扩展到2003年时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创造了“国有资产疯狂增值”的辉煌业绩。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由于公司的期货交易大多使用银行借款,与此同时,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债权人上门逼债。
并被迫于2004年12月1日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消息震惊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