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的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第一篇: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首先,该案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航油投资部门在进行投机操作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他们过度依赖技术指标和数据模型,而忽视了市场的基本面以及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其次,他们没有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在石油期货上,未能充分分散风险。
最后,中航油投资部门的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该案例对中航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投机巨亏导致中航油公司在财务上遭受重大损失,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
其次,该事件对中航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丧失了市场的信任,还可能导致其他合作伙伴的疑虑和离开。
最后,该事件对中国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行业监管机制的质疑,影响了投资者对该行业的信心。
针对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再次,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建立风险限制和止损机制等。
最后,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开信息,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总之,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投机风险案例,对中海油公司和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的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基本面的忽视,都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航油破产思考:海外上市的结构之限中航油的破产,完全是由于中航油的内控机制失灵,决策者一意孤行造成的结果,是由于追求利润的贪婪所致。
据了解,陈久霖报酬的87%与公司盈利挂钩。
因此竟然在没有获得董事会正式批准的情况下,于2003年3月擅自开始期权交易。
在他们眼里,盈利了是自己的;亏了,则由国家和投资者来埋单。
这是导致陈久霖把公司推向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航油事件凸显中国国有企业共有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缺陷,中国境外上市国企问题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中非常典型。
政府无法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进行有效限制和监督,这已成为国企行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中航油本身就缺乏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且对已有的风险管理政策置之不理。
中航油事件很有代表性,这种问题在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
这家公司看上去和其他国家正常的上市公司差不多,但实质上,就公司治理而言,它更像一家国企。
在目前的国企中,存在一种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匹配、不融合的企业文化,导致公司即使形式上建立有法人治理结构,实质上仍由不受制约的意志决策运作大事,或者是“一把手”说了算或者是其他形式,它令现代企业得以存续的国际公认与公用的游戏规则流于摆设。
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上市公司从事高风险投资往往设有专门委员会进行风险控制,表面上,中航油也设有类似机构,并对期货交易员规定有止损数额,如果真按照纸面规章执行,其损失总额将锁定在数百万美元。
但在个人意志说了算的企业文化之下,权力掌控者的赌博冲动根本不受制衡与遏制,令制度黯然失色。
中航油丑闻为试图通过境外上市方式,改善国企治理结构的改良设想提供了一个反面案例。
实现国企再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路径在于进行脱胎换骨式企业变革。
在国资控股公司囿于与现代公司规则不相容的另类文化干扰,无法治理达标之前,还是不要吵着嚷着到境外上市得好!。
饱谎“‘-)航油事俘"——透析巨亏、反思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文/黄斯赫徐若然一、从金融交易层次看“中航油事件”2004年11月5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1.我国石油企业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的手段我国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于申请该项业务的企业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并且限定获得资格的企业仅能从事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有关的品种的套期保值交易。
根据《管理办法》,证监会先后批准了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团以及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等7家石油进口量较大的公司,可在境外期贷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规定其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过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的计价期相匹配。
2.中航油境外石油衍生交易亏损透析中航油此次进行的主要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并不是交易所内的石油期贷交易。
中航油之所以亏损,主要在于大量卖出看涨期权。
期权设计的原理相当于一份保险,买方为了规避风险买入期权合约,到期根据标的资产价格和执行价格的差额,选择执行还是放弃合约。
期权的交易涉及两个交易方:买入者和卖出者。
期权的出售方实现收取期权费,但之后有潜在的负债,他的损益状态与期权购买方的损益状态正好相反。
如果投资者希望标的资产价格上升,他会选择买入看涨期权,而如果他希望标的资产价格下降,会买入看跌期权。
做市商则根据买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期权种类,卖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就看涨期权而言,如果敲定价格高于标的资产价格,买方就会要求执行期权合约,获得相当的利润,而卖方将损失相应的金额;如果敲定价格低于标的资产价格,买方就会放弃执行期权合约,此时他损失的是当初交纳的期权费,卖方则稳收期权费,没有其他损失。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
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
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
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呼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刘锋
此次中航油事件涉及在大宗石油交易中金融工具的使用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有两种用途,其一是套期保值,其二是用于投机。
前者是企业常用的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
后者则完全是投机者基于自己对标的产品价格波动的预期来进行操作以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手段。
中航油作为中国最大的进口航空用油公司,其操作直接关系到国内航空用油的命脉。
由于中航油不断需要在现货市场上购买航空用油,国际油价的上涨,将使购油成本增加,从而造成损失。
中航油应该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规避油价上涨带来的风险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头(购买)远期合约或期货,或看涨期权。
将远期的交易价格锁定在今天约定的执行价格上。
对于多头远期合约或期货合同,当远期价格上升时,执行期货合同可以获利,与现货市场高价买入带来的损失对冲;如果远期价格下降,执行期货合约将带来损失,而现货市场上以低价买进可以获利,二者对冲从而规避了价格波动的风险。
对于看涨期权,如果远期价格高于合同的执行价格,则可以按照约定的执行价格成交;如果远期价格低于合同的执行价格,则不执行合同,损失的只是较少的期权费(相
当于保险费)。
这时可从现货市场以低于执行价格的市场价购买标的产品。
然而中航油在此次事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定位,将自己作为投机者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
在此次事件中,中航油交易人员预期油价将从某一高位下跌,而后采用了基本与他们预期相一致的衍生工具,即空头(卖出)看涨期权。
当油价下跌至执行价格以下时,期权持有者将不会行权,从而卖者获得佣金(期权费)收入。
即使进行投机,如果预期油价上升,亦应该采用多头看涨期权或期货的方式来安排头寸;如果预期油价下跌,应该采用空头看涨期权和期货或者多头看跌期权安排头寸。
其中多头看跌期权相对最安全,因为损失仅限于期权费(佣金)。
而此次中航油采用的空头看涨期权的方式来安排头寸,却是这类策略中风险最大而潜在收益最有限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即使油价下跌,获利空间最大也仅仅限于期权的价格,即期权的佣金,相当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相反,如果油价朝着与预期相反的方向上扬,其损失将是无限的。
中航油事件始末
中航油在2003年第一次航油市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2004年航油卖出期权(即空头看涨期权),卖价为36美元/桶。
佣金收入为200多万美元。
中航油预期2004年航油价格会低于36美元/桶,如果市场真的如此,期权的买方将不会行权。
这样200万美元的佣金即成为公司的赢利。
如果2004年航油市场价高于36美元/桶,期权的买方将行权,即中航油必须以36美元/桶的价格卖出200多万桶石油。
高出部分即为公司亏损。
进入2004年以来,航油价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乎意料的直线上升,在油价高于36美元/桶后,公司的损失不断扩大,这时,中航油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反而将赌注越下越大,他们预期航油价格不可能达到每桶48美元,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
即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
在此过程中,由于要保持头寸,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追加保证金。
如果保证金不能按期到位,交易所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会采取强行平仓的方式,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
这次事件中,中航油头寸的保证金总缺口最后达到了5.5亿美元之巨。
此次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 中航油作为国内航油业唯一一家进出口公司,完全摆错了自己的位置,为了避免航油价格波动,他们本该采取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策略,而不是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
作为一个油料进出口公司,他们完全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应该是没有资格和条件进行投机活
动的。
(二) 该事件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决策和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层犯了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而且对决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首先,应该严格禁止公司进行此类投机活动,其次,即使有投机活动也应该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
这两点无一做到。
(三) 监管当局在此交易过程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次事件非常类似于1995年在同一市场上发生的巴林银行尼森事件,监管当局有义务发现和制止此类头寸巨大的投机活动,避免对市场的冲击。
(四) 对于中国企业的教训是:中国在进入WTO后国际贸易总量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位,作为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量不断上升,对大宗原材料如石油,钢铁,有色金融的需求量也猛增,这势必对这些商品的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给中国的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使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是这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但是,这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有经验的从业团队及管理人员队伍。
如果这些高素质的人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不但不能规避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的暴露,造成巨额损失。
这次的中航油事件即一血的教训。
·注:该文为2004年12月20日应新华社内参部记者之约为中央领导了解“中航油事件”所写。
后以“再提中航油事件”发表于《国际融资》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