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讲辨脾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讲辨脾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讲辨脾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讲辨脾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讲辨脾病证候

刚才有的同志提到原来有个痰浊阻塞,为什么现在没有提痰浊阻塞了?我们现在讲的这些证型,都是比较规范、比较标准、比较常见的,按照西医说就相当于西医讲的证型,实际上临床上的证可能还有很多,就没有讲那么多了。我们讲心的时候,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血两虚、心阴阳两虚,可以组合很多的情况。原来有一个痰浊停肺,痰浊我理解就是痰,首先应该是痰,寒和热不明显的时候,有的时候它既不是寒痰,也不是明显的痰黄、也不是热痰,也没有热—发热、口渴、舌红的表现,也没有舌淡、脉迟—寒的表现,痰(是)肯定的,证素里面只有一个痰和一个肺,要形成这四个字,那就是痰浊阻肺,寒热没有明显的表现,痰浊阻肺,这个证型可以的,我们现在要恢复这个证型也是可以的,现在肺的十个证,不可能把肺的所有的证都讲全。肺热炽盛可以一个,痰热一定有咯黄痰,现在就把它独立出来了,咯黄痰不明显的时候我就叫作肺热,已经有痰很明显了,又痰黄了,就叫作痰黄壅肺了,临床辨证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至于说原来讲,痰是清稀的,就是属于寒痰;痰是黄稠的,就属于热痰,这个话不能成立,痰都是稠的,不存在寒痰就是清稀的、热痰就是黄稠的,痰都是稠的,清稀的就是饮了,严格地说就是饮,辨寒热是从它的颜色上,颜色上黄的就是热痰;颜色上是白的就是寒痰,如果说又是白、又很清稀,那是寒饮,严格说是这样辨的,所以不要认为寒痰就是清稀,热痰就是黄稠,这个稀和稠不能够作为寒痰、热痰的区别,凡是痰都是稠的。

第三节,讲辨脾病的证候。脾病的证候,它的生理上,要注意几个,解剖和生理:这都是《中基》应该讲过了的,我们不讲了。注意一下脾的特性。脏腑的特性这个概念,这也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们那时候讲《中基》的时候也讲了,每个脏腑它的功能,除了功能以外,还有它的特性,肺性肃降,六腑之气皆降,脾性主升,肝性主降,肾性潜藏,这是我首先提出来的,在《上海中医杂志》上面发表的,七十年代以前。脾的特性要请大家注意,脾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气主升,一个是喜燥恶湿,它喜欢什么?这就是它的特性。规定了脾气主升,所以气下陷的证要归属于脾,脾喜燥恶湿,所以湿的证经常是归属于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没有说诸水肿满皆属于脾,就强调了湿归属于脾。“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归属于脾,为什么?就是因为脾有一个喜燥恶湿的特性,这是中医认为,这是脾的特性。脾的病变范围:它的变化范围,

一个是运化迟钝,脾主运化,这个运化主要是讲水和谷—食物和饮水,运化迟钝以后一方面就出现吃的东西、饮食不能很好的消化,在这里更重要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观点、更确切的一点,它更主要的是个吸收,消化恐怕主要是讲胃肠、胃,而吸收,胃就没有讲它了吧,吸收,应该说主运化主要是一个吸收不良、吸收功能减退,如果说消化吸收排泄,消化属于这个功能,脾运化迟钝就出现了水谷不化、化源不足、水湿潴留,所以这方面—化源不足、营养物质不足,就是吸收功能减退,营养不足以后就出现营血亏损,营养物质不足,生血无源。还有一个,根据脾气主升的特点,所以它又容易出现清阳不升,清阳,上次讲过,清阳是什么阳啊?哪一种阳叫作清阳啊?它怎么升的啊?实际上就是根据了中医脾气主升这个理论,升的肯定是好东西,不会是浑浊的东西、要排泄的东西往上升,所以叫作清阳—清的阳气、好的东西、营养物质,清阳是指的什么清阳啊?就这样跟它解释,肯定不是一个浑浊的、不好的、要排泄出去的东西,所以它是清轻之气,清轻的是一种阳气、营养物质,所以叫清阳。清阳不升,统血失职,

脾主统血,根据这些,这就是脾病的范围,这些范围完全是根据脾的生理功能来的。出现什么症状呢?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胀隐痛,肚子胀,它的运化机能迟钝了。脾到底是指的什么脏器?这不是我们要回答的,是《中基》要回答的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脾的问题恐怕更主要的是讲的小肠,小肠很长很长、几米长啊,小肠的功能主要就是吸收,消化吸收,胃已经独立是一个脏器了,小肠过去就是说它分清别浊,分清别浊是什么东西啊?实际上就是把营养物质分出来、吸收掉,把不是营养的就排到大肠里面去,是这个分清别浊,就是把营养物质、好的东西、精华的东西分出来,吸收。我认为脾的病,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是讲的小肠,临床上相当一部分证候,实际上是发生在小肠上,主要是小肠的问题,小肠就是在肚脐周围腹部这个地方,小肠的功能减退,古人认为是脾的功能减退,那就出现腹胀,隐痛。不欲食而纳少,纳少除了与脾以外,和胃有关系,但是由于消化吸收不好,下面没有消化吸收,给了你,你都没有消化、没有起作用,我还给你干什么,这是胃纳减退。或者是腹泻便溏,这种腹泻不是新起的,新起的我们就说是肠子的问题,长期的、慢性的腹泻、便溏。浮肿,身重,因为脾主湿,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所以浮肿、身重可以,实际上这个浮肿严格说应该是湿,而不是肿,因为湿看不着,可能就显得胖,体胖、身重这种情

况。脏器下垂是清阳不升的表现。慢性出血是脾统血失职的表现,是讲的慢性出血,这就是脾病的常见证候是这些。我们看《难经·16难》里面讲:“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病,无是者非也。”《难经·16难》对五脏病变的证候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哪些证候是在哪一个脏器,你看这些证候归结得好不好啊?腹胀满—脾有病的时候腹胀满吧,食不消—吃了的东西不消化,体重,什么问题呀?有湿吧,脾为生湿之源吧,怠堕、嗜卧,都是什么问题呀?有湿可以怠堕吧,懒惰、想睡觉,身重、体重,这是不是一方面有湿、一方面气虚呀?四肢不收,实际上是讲的四肢不举、四肢没有劲、乏力,四肢不收并不是说脾有病的时候四肢就是张开的,我的理解,这个四肢不收实际上是肢体没有力量,就是乏力的表现,“有是者脾病,无是者非也”,是不是把脾的主要的症状讲到了?当然它(还有)一些症状没讲,便溏、腹泻没讲,应该脾的症状有个最典型的—腹胀、便溏、腹泻,李东垣也讲:“脾病则怠堕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溏泻”,就补充了这个问题了,就把《难经》里没有讲到的地方补了上来,大便溏泻,这样是不是把脾病一些主要症状、脾虚有湿的主要症状归纳了一下。它的病理:注意两句话,我们讲肺的病理基本是三句话—肺失宣降,肺为贮痰之器,外邪容易犯肺,三句话。我们讲脾的病理的时候,突出两句话:气虚为本,湿困为标。脾为生气之源,脾虚生湿,生气,气血生化之源都在脾,所以气虚是脾的一个本质性的证候,脾的虚证是个气虚证,脾的实证是个湿困,也就是说脾的病主要是两方面—虚是气虚、实是湿困,这两方面的证候。虚是什么问题呀?可以因为饮食、劳倦、思虑伤脾、病后失调所导致,原因有这一些。《难经·49难》讲“饮食劳倦则伤脾”,王旭高“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饮食、劳倦、思虑,这是导致脾虚的常见原因,饮食、劳累,现在恐怕这种强体力劳动,又没有吃的、又要干体力劳动,这种(人)少了啰,应该说脾气虚的少,但是思虑也可以伤脾呀,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实际上讲了思碌伤脾之营,这个倒不见得,但是思虑和劳碌、饮食,这是导致脾气亏虚的常见原因。证候:虚证有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前面是脾气虚,如果还有怕冷就是脾阳虚了。实证是由饮食不节和外感湿邪,导致实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饮食伤脾,饮食可伤脾,一个是湿邪,常见原因这两个。它的证候,张景岳讲:“风寒湿热皆能犯脾

,饮食劳倦皆能伤脾”,还是讲的这个问题,“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里面,湿属于脾,脾喜燥恶湿,所以脾的一个特点是湿困为标。它的证候可以是湿偏热,就称为湿热问题,湿偏寒就是寒湿问题,形成两个证候。

第一个,脾气虚证。脾气虚证是讲的脾的运化机能减退了、失职了,脾失运化所出现的虚弱证候。什么样的证候呢?有什么表现呢?你怎么知道它是脾气虚失运化呢?就是根据它的症状表现来的,脾的症状六个字必须掌握,哪六个字?食少、腹胀、便溏,有的还加一个隐痛,隐隐痛,食少、腹胀、隐痛、便溏八个字,但是最常见的我们是食少、腹胀、便溏六个字,请大家掌握。《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痛肠鸣,飧泄食不化。”经常表现的是这几个症状,这种症状现在有的叫作吸收不良综合征,西医有这么一个综合征,就是认为脾吸收不良,吸收不良引起营养物质不足、蛋白减少,它所讲的那些症状表现就是讲的这些表现,吃东西吃得少,肚子胀,肚子里面隐隐地痛,大便是稀的,西医没有这样一个病,它叫作吸收不良综合征。并且由这个食少、腹胀、便溏引起全身的营养不足、贫血、蛋白减少,这一点是脾的功能引起来的、是肠子的吸收功能引起来的,吸收不良。脾的症状—食少、腹胀、便溏,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说是脾气虚,应当还有气虚的表现,讲了气虚,八个字—气短、乏力、神疲、脉弱,八个字吧,一定把这八个字掌握住,也可能那个病人他只有六个字,也可能只有乏力、神疲、脉弱,也可能没有气短、也可能没有神疲,但是常见的气虚证是这几个症,气短、乏力、神疲、脉弱,加上食少、腹胀、便溏、隐痛,掌握这十六个字,脾的证候大体跑不了多少远了,有了这十六个字,基本可以说是一个脾气虚了。这十六个字如果全部都具备,你还不诊断是脾气虚?有问题!诊断得不标准,十六个字全部都具备,食少、腹胀、便溏、隐痛、气短、乏力、神疲、脉弱,这十六个字全部具备了,还没有诊断出来是个脾气虚,这不是糟糕吗!还有,它可以出现一些水湿的症状,因为脾除了运化食物、吸收营养以外,还有一个运化水的问题,如果水得不到很好的运化,可以出现什么问题呀?胖,甚至有一点肿,或者是白带增多,这些症状我们说是或见症,或者是比较次要的、比较轻的症状,主要的要诊断脾气虚,有前面的那十六个字,可能没有十六个,有的病人可能就只十二个,甚至只有十个,那是可能的,那十个字可能都有,再是有的病人可能有点胖,因为我们讲了“胖人多痰湿”

,痰湿是哪里产生的?是脾产生的,所以它可能出现这个表现,这是或见的、次要的、比较轻的,这两个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是或然出现了,这就是脾气虚。为什么会导致脾气虚呢?我们前面脾虚的原因已经讲过了,饮食、劳倦、思虑可以伤(脾)吧,除了这以外,长期的呕吐、腹泻、年纪老了、体质虚弱了、生病以后没有调养得好,等等,导致脾气虚弱。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它不能够消化吸收,不能够运化水谷,这些问题吧!气血生化无源,不就用那些话去解释就行了吧。请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一个证型—脾气虚,是脾虚的本证,就是说它是一个基础证,任何证都是以脾气虚作为一个基础,这是讲脾的病,脾病的一个基础的证候,大家都共有一个证候,凡是讲脾有病的时候,往往都有这个证—脾气虚。阳虚是什么问题啊?脾阳虚,我们以后学脾阳虚,就是因为脾虚了,有了寒冷的表现,就认为是脾阳虚啊;血虚,为什么会导致血虚的啊?气血两虚,为什么会血虚的?因为脾气虚了营养不足啊,气不化血,营气亏虚;为什么气陷?气陷还是气虚,还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不统血也应该是气不摄血;生痰湿,为什么生痰湿啊?因为脾不能够运化水湿,运化迟钝,你说是不是虚啊。因此它是脾病的一个最本质的证候、最基础的证候,脾病演变成其它的问题、出现其他的证候,都是由这个证演变出来的。辨证依据:就是食少、腹胀、便溏,有的可以加隐痛,八个字,再加上气虚的症状,气虚症状我们讲病性辨证已经讲过了,这就是辨证根据。

第二个,脾虚气陷证。我们讲气陷的时候,也已经讲过了这个证型。这个证型有气虚的表现

吧,讲过了,它的特殊表现,说它是气虚,往往这种病人有食少、腹胀、便溏,可能有这种症状,特别是腹胀,那是可能有的、常见的,吃饭可能也吃不多,营养不良,可能有的。特殊的表现就是下垂和气坠这些表现,内脏下垂、子宫下垂、阴挺、脱肛这些表现,或者是虽然没有明显的下坠,病人有自觉气往下坠的感觉,经常是肛门坠胀、要解大便,一天都要上很多次厕所,又没有大便解出来,就感到肛门边有像虫子在那里钻样的,气往下面坠,这就是气坠,气下陷的表现,气下陷,这种气陷,中医认为脾气主升,所以认为是脾的问题。机制:我们就不讲了,《中基》已经讲过了,脾气主升,有升托、升举的作用,脾为气血之化源,上面得不到营养物质,清阳不升,可能还有头晕等等这些症状。辨证依据:我们在讲气陷的症状已经讲过了,就是一般这种人身体比较瘦弱,有脘腹重坠、内脏下垂这种表

现,并且有气虚—食少、气短、乏力、神疲、脉弱这样的表现,我们认为就是脾气下陷,没有说肝气下陷,也不说肾气下陷、也不说心气下陷、也不说肺气下陷,这就是根据脾气主升这个特性来的,归纳到脾上面去了,病人很可能就有些脾虚的表现,肚子胀、吃饭吃得少、有些大便稀,营养不良,这些表现,所以是脾气下陷。

第三个是脾阳虚证。脾阳虚证是指的脾虚运化机能减退,也就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阳气不足、温煦失职,而出现的一种虚寒证候。虚实际上就是讲的脾气虚,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有寒冷的表现,就是虚寒证候,虚寒证候我们就是叫作阳虚证候,虚寒证等于阳虚证,书上是这样写的吧,虚在这里就是指的气虚,加上了寒冷,这就是虚寒证候,就是阳虚证。叫作脾虚寒证可不可以啊?完全可以,脾阳虚证,我不叫脾阳虚证,我叫作脾虚寒证,完全可以。有什么表现呢?有脾的证候,食少、腹胀、隐痛、便溏;有气虚证候,一般来说应该是有气虚证候的,有气短、乏力、神疲之类的表现;一定有阳虚则寒的表现,如果只是前面这两类,那就是前面所讲的脾气虚证,它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地方了,一定有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四肢不温、面色白、脉沉迟无力,就是原来讲的寒证有冷、白、稀、迟、倦那些表现,冷的、白的、大便稀的、脉搏迟而无力的,等等这些表现,这就是脾阳虚证。也同样可以出现有一些水湿内停的症状,气虚的时候,阳虚、水湿内停的症状可以不太明显,一到了脾阳虚了以后,水湿内停的症状一般比较明显,或者说比较常见,也就是说有一点肿—浮肿、脸上黄肿,或者白带多,舌质淡胖、舌苔滑、有齿印,这些症状当然仍然说是或有症、次要症,为什么说或有症呢?就是说只要具备了前面那三方面—脾虚证、气虚证、阳虚证,具备了就是个脾阳虚证,至于有没有水,它是经常可以见到水湿,但是不一定有水湿,没有水湿,就是前面那三方面症状出现以后,就是脾阳虚证。严格地说到了有水湿的时候应该是什么问题?脾阳虚湿困证,有湿,应该把湿要加上去了,严格说水湿明显的时候,就不单纯是个脾阳虚证了,应该脾阳虚有湿,湿已经是一个辨证的要素、证素了,这里有四个证素了吧,脾、气虚、阳虚、水湿,这不有四个证素了吗?而四个证素里脾阳虚证、脾虚寒证没有包括水湿,严格地说如果出现这个症状很明显的时候,那就是脾虚湿困,脾阳虚湿困证、脾阳虚水湿内停证,严格说是那样的证名了。分析:脾虚的原因、脾阳虚的原因,可以是气虚的发展,也可能是因为生冷

过度,外寒,损伤了脾胃,苦寒伤胃、伤了脾,或者是肾阳不足,火不暧土,也可以这样,火不暧土。它的病机就是阳虚以后运化失权,寒从内生,温煦失职,水湿泛溢,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这个道理。辨证依据:应该容易抓了,食少、腹胀、便溏,这是脾虚的表现;寒的表现有畏冷肢凉;或者有水湿内停的证状,或者有水湿内停。严格地说我们应该还

要加一个证型,那就是脾阳虚水湿内停、脾阳虚湿困,我们讲证型,只讲了一些典型的,没有加这个证型,严格说应该是另外一个证了,脾阳虚证上出了水湿内停了,这是第三个证型。

第四个证型,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证是讲的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出现这种慢性出血证、虚寒性的慢性出血证。慢性出血—小便里有点血,大便里面有点血,吐血、衄血、紫斑、瘀斑,妇女的月经量多,但是这种血是种慢性的,体质虚弱,没有明显的其他的(原因),同时有脾虚证的表现—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这样的表现,由于他的长期出血,往往就导致了血液亏虚,血液亏虚了以后,很可能就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所以实际上这个病人应该是气血两虚证。但是它因为是脾气虚所导致的,只强调了脾不统血、气不摄血,是脾的问题,名字可以这样叫,脾不统血可以,气不摄血也可以,这是脾不统血证。这一种出血,我们来找原因的时候怎么辨证?可能这个出血都有吧,其他原因导致的都是出血,但是它有个慢性的、反复的,这是它的特点,那么出血,他第一次出血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身上有斑块,或者第一次出现了大便里面发现有血液,怎么知道他是慢性的反复发作?他还没有反复发作,你怎么知道它呢?同时失血了以后,任何原因失血了以后,都可能出现有面白、舌淡、脉细这些表现吧,这个症状也不能辨别吧,那么脾虚证,有的病人脾虚证可能不是很典型,食少、腹胀、便溏,比如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胃溃疡、胃出血的病人、大便有出血的病人,他吃饭什么东西,平时身体蛮好啊、很结实的,没有发现这些问题,说他脾虚证也不明显,那我们把他辨成什么东西呢?我们用排除的方法,怎么排除呢?这个病人没有明显的外伤,不是外伤性的出血;第二个,他没有发热证候的表现,发热的症状表现(明显),那是因为热迫血妄行,如果发热、口渴、舌红、苔黄,你绝对不能诊断为脾不摄血吧,它没有发热证候的表现。出血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呢?我们说最常见的出血的原因可能就是热邪迫血妄行,要么就是因为损伤,直接把血管破裂了,要么就是气不摄血,那两方面的

问题都不存在,没有受伤,有的如果说胃出血,肠子出血,哎呀,我喝了硫酸、吃了酒,一下把胃黏膜烧坏了、出了血,那有一个损伤的原因,没有,又没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热的表现,那个问题排除了,剩下来的,脾不统血,这样辨证。可能病人脾虚症状很明显,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脾虚症状,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医常见就是只有这几种,所以就把它归属脾不统血。怎么辨证、这样去辨?它是由于久病气虚,劳倦损伤脾气,脾不统血所导致的。它的辨证依据:有慢性出血的表现,有气虚的表现,也有血虚的表现,有出血这个特点,这种出血不是因为外伤,也不是因为热邪迫血所导致的,那我就说(是)脾不统血了。

第五个,寒湿困脾证。寒湿困脾证是讲的或者是外界的湿邪太多,或者是由于我们饮食肥甘等等影响了脾的问题,使脾产生了湿,反正就是里面的寒湿很多,阻困了脾的运化机能出现的一种证候,寒湿困脾证。它的表现:一个有湿的证候,湿的症状我们曾经讲过,有重、浊、闷、腻、缓五个字,还记得吧?重—困重;浊—秽浊不洁,排泄物、分泌物、面色、舌子都有秽浊不洁的感觉;闷—胸闷、脘痞、腹胀;腻—口腻,纳呆,口里面有种甜的感觉,等等,这就是腻,苔腻;缓—脉缓,病程缓,病势缓等等。重、浊、闷、腻、缓的特点。并且这个时候湿明显了,还可以出现什么问题呢?尿少、肥胖、甚至有点肿,严格说一个肿就是水,但是水和湿这个时候分得不明显,肿、胖,面色暗一点,白带多,舌质胖、苔白滑、白腻,脉濡缓,腻、缓这些表现,有湿的这些表现。另外方面就有脾的症状,脾的症状是食少、腹胀、隐痛、便溏,那么在食少这个时候,一般来说会出现纳呆。食少是讲吃东西没有一点味,是纳谷不香、不想吃、吃起来没有味、没有食欲;纳呆,是讲的有点痴呆,你要他吃一点也吃一点,你不要他吃也可以,不灵敏,我们讲纳呆多半是有湿,或者是伤食的表现。实际上纳呆也是个食少,会出现食少,作为脾的症状它是一个实证,可能有这样的症状。腹痛,便溏,这一个可能,我们现在强调是寒湿困脾,最主要

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啊?寒湿困了脾,因此腹胀、便溏这些症状应该说还要轻一点,或者后一点,它是一个后果。但实际上也有脾虚生湿、脾虚湿困,那是强调了什么问题?脾虚的症状在头了、在先了,因此食少、腹胀、便溏、隐痛是主要问题,然后再慢慢出现了身体困重、白带多,胖,那么脾虚在先、脾虚为主。现在这个名字叫作寒湿困脾,或者叫作湿困脾阳,所以强调的是这个问题

,强调的是湿在先、在头,脾虚在后或者在次要。这里面讲寒湿困脾或湿困脾阳有什么不一样呀?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会一样啊?困了脾阳,肯定这个湿是偏于什么?肯定是偏寒,不会偏热,因此是一样的。太阴寒湿,太阴是讲的足太阴脾,这都是一样的意思。为什么会生湿的?可以因为外界的气候环境湿度太高,也可能是由于吃了生冷、瓜果,寒湿中阻,或者是肥甘厚腻产生了湿,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这是生湿的原因。机制就是湿困脾阳,阻碍气机,脾失运化,水湿内停了,这是机制。比较:脾阳虚证和寒湿困脾证。脾阳虚证是以脾阳虚为主,湿困脾阳是寒湿为主,所以它有个主次和因果关系,或者病的缓急、新久上有一个差别。主次和因果上来区别,脾阳虚是阳虚为主,因为阳虚了,不能够运化水湿而出现的寒湿内停,所以强调的是虚;寒湿困脾强调的是寒湿内盛,由于寒湿内盛阻碍了脾的运化机能,阻碍了脾阳,所以是以湿为主。从理论上说是这样的区别,实际上临床上也很难说它到底是脾虚在先还是湿困在先,脾虚重一些还是湿困重一些,你如果分析不了,你说阳虚湿困还是湿困脾阳,没有很大的区别,可以不严格区分开来,能区别开来的区别一下。辨证依据:有湿困、湿的原因,或者有纳呆、腹胀、便溏,有身体困重、苔白腻这样的表现,纳呆、腹胀、便溏说明在脾,湿的原因,困重、苔白腻说明有湿,这是辨证依据。有这样一个病证,这不是我诊的,有这样一个病案,男,45岁,7月7号就诊,注意,强调了是7月7号,这个时候应该是潮湿、湿热吧,这种气候,前天起腹泻,水样便,大便和水一样的,1天拉20多次,拉了20多次,医生就给他用鸦片酊,止泻吧,收敛,内服了乌梅、五味子、生牡蛎,乌梅是干什么的?收敛的,五味子也是收敛的,还有牡蛎也是收敛的,反正这个医生估计中医可能学得不是很高明,但是还很钻研,可能看了很多的书,肚子拉稀一天拉20多次这得了啊,赶快给他收住、不让他泻了,就用了一些收敛的药,并且外用苦参膏来敷肚脐,肚脐上还用苦参膏敷,用这个方法治了以后,腹泻确实减少了,1天只有7、8次了,但是出现什么呢?脐腹这个地方出现发凉如掌大,肚脐这个地方一块像手掌一样的这么一块发凉了,腹胀得更严重了,腹痛不减、食少脘闷、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这是什么问题?看来是寒湿之邪,腹泻当然是坏事,不是好事,但是你这一下把它关住了,寒湿之邪并没有排掉,所以它属于闭门留寇,出现这个问题。这个怎么治疗呢,他是用的胃苓汤加干姜、草蔻、苡米,胃苓

汤,燥湿,并且加干姜、草蔻,要把这寒湿(祛除),但是现在门关上了,当然不好再打开,还用一点大黄、芒硝来泻一顿,把这个门打开,不好了,现在只好关门打狗了,他用干姜、草蔻给他燥湿,用燥湿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的,这就是讲一个脾虚湿困的病人吧,可以出现这样一种湿困,这个病人应该说是湿困脾阳,不是脾虚湿困,为什么?因为他原来没有脾虚的表现,突然起的,因此说他是寒湿困脾、湿困脾阳。

第六个证型,最后一个证型,湿热蕴脾(证)。湿热内蕴有时也叫做中焦湿热,严格地说中焦湿热不仅仅是脾,也可能(是)胃,肝胆也是中焦,严格说不能叫中焦湿热,但是经常把湿热蕴脾称为中焦湿热或者脾经湿热。脾经湿热,就是除了湿以外,还有个特点就是热,脾失健运,

湿热证候。它的表现:湿热证,不单纯是湿,不单是困重、闷、腻那个表现,有湿。有热了,就出现了身热不扬,因为它有湿的包围,热里面有很多的湿,所以它发热,不是壮热不退,壮热那是没有湿,现在有湿,湿热交织在一起,身热不扬,可以出现困重,困重还是湿的问题吧,所以还是湿。甚至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尿短黄,这些都是次要的,黄疸可能是一种,有的病人出现黄疸,不是每个病人都出现黄疸,所以我没有把它作重点。湿热证—身热、困重、苔黄腻、脉濡滑数,脉濡数、脉滑数。这说明苔黄腻,有湿又有热,黄是热、腻是湿,脉濡或者滑是湿、脉数是热,身热说明热、困重说明湿,既有湿又有热,这样一类表现。说它是在脾,湿热蕴脾,当然就有脾的证候,脾的证候什么表现呢?还是前面讲的那句话,脾病以气虚的那个症状为基础证,食少、腹胀、便溏,还是腹胀、肚子胀,这个食少,湿热蕴脾、脾经湿热没有讲它脾虚吧,所以用词来说可能还是用纳呆比较好,不要说纳谷不馨、食欲不振,用纳呆可能比较强一些,实际讲的是他不想吃饭、吃饭没有味,甚至一闻到了油就厌烦—厌油这种表现,是在脾的表现。口黏腻,大便溏而不爽,便溏而不爽,气机不畅了,口渴不多饮,这都是湿热在脾的表现。原因:可以是感受湿热,直接湿热感受了,或者是寒湿化了热,或者是湿邪停久了以后化热,或者是因为肥甘、饮酒酿成了湿热,内部生成的湿热,反正都是湿热形成的原因可以有这样一些。病机: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湿遏热伏,气机阻滞,湿和热交织在一起,热不容易排除掉,湿也不容易排除掉,两个交在一起了、裹结在一起了,影响了气机。比较: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要比较一下,这两个证型都有湿、都在脾,因此湿的症

状可以相同,身重、体倦、闷、肚子胀、苔腻、脉濡、脉滑,湿的症状相同,但是不同的是寒湿困脾属于寒,因此苔是白腻,湿热苔是黄腻,注意这样的区别,有偏湿偏热的不同。寒湿困脾没有发热的症状,湿热蕴脾经常有身热不扬之类热的症状,这是它的区别,从舌脉上它有一定的区别。辨证依据:这个应该也辨得了吧,就说既有热的症状又有湿的症状,这两个症状代表湿和热吧,苔黄腻也是一个代表湿一个代表热,说明湿热在脾有腹胀、纳呆、便溏,湿热蕴脾了。脾的症状就这么六个。

下面我们小结一下脾的症状。脾的辨证范围:我们讲过了,运化迟钝,水湿潴留,气血生化无源,清阳不升,气不摄血,这是它的范围。常见的症状:我们也讲了,最主要的症状是食少、腹胀、隐痛、便溏,这几个症状,食少、腹胀、隐痛、便溏,要讲脾的症状,你必须记住这些症状,特别是食少、腹胀、便溏,当然食少有时候要用纳呆,用这个名字,浮肿、困重那是有湿的表现,脏器下垂那是清气下陷的问题,慢性出血是讲的脾不统血,脾的病症状典型,就是六个字,或者八个字,食少、腹胀、便溏、隐痛,虚证实证都可以出现,出现的时候,实证一般不叫食少或者不叫纳谷不香、食欲不振,叫做纳呆,是有这个区别。它的基本证都是这个,症状典型。证型:不复杂,脾病很容易区别,脾病临床很常见,消化系的病很常见,但是我们辨证来说应该很容易辨,它什么问题?气虚为本,湿困为标。四个证都是气虚,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都以气虚作为一个根本,只是兼有寒的我们就叫脾阳虚;兼有气陷的、内脏下垂的叫脾气下陷;兼有慢性出血的叫脾不统血,但是它都是有气虚。湿,两个证—寒湿、湿热,都是一个湿,只是一个偏寒偏热的问题。脾的病就是这么两类,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气虚是一类,一个湿邪是一类,六个证,当然六个证还可以组合啰,气虚湿困、阳虚湿困,还可以组合成其他的证,但是它的基本证型应该是不复杂的。李东垣对于脾,《脾胃论》,中国中医理论里面研究脾最好的医家是李东垣,研究得最好,李东垣对脾的病,他治疗的时候,他的认识上就是强调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强调脾为元气之本;第二个脾为升降之枢;第三个重视脾和湿的关系。也就是我开始说的时候,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性喜燥恶湿,我开始讲的时候讲了三个,脾,一个它是运化,基本功能就是运化;第二个,脾气是主升的;第三个是喜燥恶湿。有这三句话,就出现它的病变有三

大方面,一个是气虚,元气之本,李东垣强调脾为元

气之本;第二,脾为升降之枢,升降之枢强调的是什么?它强调的是升,在脾这里,并不是强调降,是强调升;第三个,与湿的关系非常明显。根据这三个,他在治疗上就重视六个字,李东垣的治疗重视六个字—升阳、益气、除湿。你怎么知道这六个字?查遍了李东垣的书,没有说李东垣诊病就是六个大字—升阳、益气、除湿,没有这样,但是从他的方剂上,我是怎么得来的,从他的方剂上得来的,李东垣的方剂,你去查:升阳益气汤、升阳除湿汤、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都是升阳、益气、除湿六个字,也不能说都,大部分的方剂的名字就是这六个字,你不信去查,李东垣的几十个方剂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方剂都是这六个字,升阳除湿汤,大家熟悉的吧,补中益气汤、升阳益气除湿汤、升阳化湿汤、补脾益气汤等等,都是这六个字出来的,很多是这六个字,说明李东垣对脾的病确实是抓到了要害,就是强调了益气、升阳、除湿,也就是强调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第二个脾气主升,第三个喜燥恶湿。至于有没有脾阴虚,这是大家讨论得多的问题,我们给学生不讲这个问题。有人认为脾为至阴,什么叫至阴?最阴的地方,脾属阴土,以阳气为本,肾应该是最阴的吧,但是肾里面还有肾阳、有命火,而脾里面没有讲它有火,所以脾是为至阴,脾又喜燥恶湿,完全靠阳气来运化,根据这么一些原因,往往就不提脾阴虚,即使有脾阴虚,也把它说为胃阴虚,不称脾阴虚,称为胃阴虚,所以临床上、历史上没有脾阴虚这个提法,并且认为用药用了滋阴的药,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滋阴的药,什么东西?它往往是滋腻,油脂含得比较多,滋腻的药一吃了以后,脾就更不想吃饭,阻碍脾的功能,所以认为脾没有阴虚。实际上脾阴虚也是有的,有很多的说法,这一些我们不详细讲了,而我们讲的脾阴虚,习惯性的便秘,中医叫作什么东西?脾约,脾约是什么问题啊?津液不足,大便干燥解不出来,3天5天不解一次大便,叫脾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是什么?就是蓖麻子,蓖麻子不是可以炸油吗,里面的油脂很多,起润滑作用,你说那个是不是脾阴虚呢?应该说就有,是种脾阴虚的表现。还有确实有的病人临床上有气虚的表现,又有一派阴虚的表现,疳积的病人就是这样,小孩子吃也不能吃,但是喝水喝得很多,饭不吃,就喝点水,人很消瘦,大便又干燥,或者是过一段以后又拉稀,像那种情况是有的,所以古人这些话都是说明有脾阴虚,特别是吴澄《不居集》里面有一个中和理阴汤,这个中和理阴汤是什么药?人参、燕窝、山

药、扁豆,莲肉、老米,这些药干什么的?一方面补虚,一方面是滋阴,补充营养的,我们现在什么淮山、淮山的营养粉啊,小孩子(吃的)淮山粉,那个淮山吃起来,一煮了以后淀粉很多,里面有很多很滑腻的,煮淮山的时候有很多很滑腻的,那个药既补气又滋阴,扁豆,像这样的药,燕窝,这些是既滋阴又补气,所以脾阴虚我个人认为实际上是气阴两虚,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一些阴虚的证候,古代不提脾阴虚,实际上不能说脾没有阴虚,只是这个阴虚很可能是气阴两虚,不是单独的阴虚火旺、阴虚内热,不是那种表现。脾有没有血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了又不能统血,所以认为脾就只提气虚,不提脾血虚。实际上脾虚的病人、脾气亏虚的人很可能是气血两虚,很容易导致气血两虚,但是一到了血虚的时候,我们就不叫做单纯的气虚了,就是心脾气血两虚、心脾两虚,一到血虚就把心拿进来了,因为心主血脉,这是种人为的因素,按道理说应该脾病就是因为脾导致的气虚与血虚,但是一导致了血虚往往就把心拿进来了。

脾的问题我们就讲这么一些,今天的课到这里,下课。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大纲

《中医诊断学》 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 学时学分:总学时:90 总学分:实验学时:9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中医专业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本大纲主笔人:胥筱云、鲁法庭、杨梅、何丹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实验是一门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性学科。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其目的在于: 1、达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自学、积极思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中医学实验的操作实施方法,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目的要求。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安静和良好的课堂秩序,尊重指导教师。 3、爱护实验设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 4、学生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5、实验课后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6、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临床体系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对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疗效评价的全过程。“证候”乃是从整体性出发,对个体疾病状态下特征的描述以及对疾病内在变化规律的概括,是中医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自上世纪50年代辨证论治的研究热潮兴起后,中医证候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如何从临床信息调查和分析中获取可靠的数据来支持中医证候理论,以及如何将中医药的优势按现代主流医药界能够理解的科学语 言拿出证据来,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策略[1]。 1数据挖掘技术在现代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运用目前的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地实现数据的录入、查 询和统计等功能,但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和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揭示工具,借鉴其方法来研究中医证候的构成特点及规律,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对话。 1.1医学多元统计学多元分析是定量分析事物复杂 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目前,人们在中医药研究中运用的多元分析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多元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凸现其重要性,尤其在证 张 琴1 刘平2张文彤3 1.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 (上海 2015082.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上海 201203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 20003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综述近10年综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数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学科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 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并进行相应的评价。提出应遵循现代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中医自身的特点,运用现代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病证结合,以现代疾病为限定范围(在明确诊断及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规范、细致、较全面地采集中医以症状为主的四诊信息及相关检查数据,同时紧密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动态观察证候在中药治疗干预下的演变规律,为建立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思路、方法与科学资料。 【关键词】 证候学;辨证论治;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 R2-02;R19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0603-0003-03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t outlined and appraised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he TCM syndrome by the way of data mining method by applying synthetically modern clinical epidemiology with medical statistics ,mathematics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in the recent ten years.It raised the idea of ,according to the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9.7 脏腑兼病辨证

第七节脏腑兼病辨证 人体各脏腑之间,即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在生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而在发生病变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或由脏及脏,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腑等。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 脏腑兼病,并不等同于两个以上脏器证候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有着一定内在联系且又相互影响的规律,如具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兼病则较为常见;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有生克乘侮的兼病关系等。因此,辨证时应当注意辨析脏腑之间有无先后、主次、因果、生克等关系,这样才能明确其病理机制,作出恰当的辨证施治。 脏腑兼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其证候也较为复杂。除在前面脏腑辩证中涉及到的一些证型如胃肠病证、肝胆湿热证等属脏腑兼病证型外,这里再将其他脏腑兼病证型作一介绍。 一、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由于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心肾阴虚阳亢证候。 [临床表现] 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或遗精,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或情志忧郁,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 心肾阴虚,虚阳偏亢,上扰心神,故见心烦少寐,惊悸多梦。肾阴亏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见头晕耳鸣,健忘;腰膝失养则见腰膝酸软。虚火内炽,扰动精室,故见遗精。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为阴虚失润,虚热蕴蒸所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之征。本证以惊悸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伴见阴虚之象为辨证依据。 二、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由于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致血行瘀滞,水湿内停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则唇甲青紫。舌质淡暗青紫,苔白滑,脉沉细微。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或因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气上犯凌心所致。 心为阳脏,属火,能温运、推动血行。肾中阳气,为人身阳气之根本,能气化水液。心肾阳虚,心失温养、鼓动,故见心悸忡仲;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唇甲青紫,舌质淡紫。肾阳不振,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阳虚形神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苔白滑,脉沉细微,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象。本证以心悸怔忡,肢体浮肿,并伴见虚寒之象为辨证依据。 三、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由于心肺两脏气虚,表现以心悸、咳喘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胸闷心悸,咳喘气短,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乏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沉弱或结代。 [机理分析]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波及于心,或因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生气之源亏乏所致。 心气虚,鼓动无力,则见心悸。肺气虚弱,主气功能减弱,肃降无权,气机上逆,而为咳喘。气虚则气短乏力;动则耗气则活动后诸症加剧。肺气虚,气机不畅,则常感胸闷;不能输布津液,水液停聚为痰,故痰液清稀。气虚全身机能活动减弱,血行无力,则面色淡白,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本证以咳喘,心悸,并伴见气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 1望神 ①得神:健康 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回光返照)傻 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 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3望面色 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 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 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无阴虚 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 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痛淤惊+气滞) 青紫:血瘀 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寒痛淤虚+水饮)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黧黑:淤

中医诊断学重点集合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名词解释)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P190) (二)望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P191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 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 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中医证候学新选.

中医证候学 目录 1证候概述 2辨证论治 3证候诊断 4证候分类 5中西互补 证候概述 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就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就是在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我稳定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的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只有辨别清楚感冒的症状是属风热或是风寒,才能确定采用辛凉解表或是辛温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例如:用辛温解表方药麻黄汤来治疗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来治疗风热感冒。再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治法也不相同,夏季感冒,多挟暑挟湿,须用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故治疗暑月感冒时可用新加香薷饮方药来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又例如二个不同的病人,一个是患久泻脱肛,另一个是子宫下垂,这些都是不同的病证,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下陷,就可以用补中益气汤的方药治疗,补中益气汤能升举清阳之气,使中气旺盛,达到治疗脱肛和子宫下垂的目的,故可采用异病同治方法。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不同的病因可以导致相同的

中医诊断学 --实验大纲

实验教学大纲 责任人:杨梅 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 学时学分:总学时:90 总学分:实验学时:9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中医专业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本大纲主笔人:胥筱云、鲁法庭、杨梅、何丹 制定日期:2005年5月14日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一)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 中医诊断学实验是一门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研究 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实验性学科。

中医诊断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综合采用有关的方法技术对中医学实验对象进行检测和观察,以最大程度地揭示其内在机制、作用原理,其目的在于: 1、达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中医诊断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操作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开展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素质,激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自学、积极思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包括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他人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协作精神,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中医学实验的操作实施方法,掌握相关实验内容的目的要求。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安静和良好的课堂秩序,尊重指导教师。 3、爱护实验设备、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 4、学生实验前要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及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5、实验课后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 6、注意安全,严防触电、火灾等事故发生。 二、中医诊断学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了解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象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中医诊断学分为上篇、中篇及下篇三大部分,上篇主要阐述诊断疾病的各种方法,中篇主要阐述各种辨证方法的应用,上、中二篇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前后阶段,二者之间是感性材料与理性结论之间的辩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中医诊断学是讲授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是《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桥梁,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中药等专业的必修课。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应的岗位工作群主要是服务基层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及县(市)、乡(镇)级医院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医师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诊断与治疗疾病,诊断是基本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所以本课程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实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支持。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八纲、气血、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熟悉证侯辨证的基本思路,能够书写完整的中医病案,为以后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任务:通过《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判断病种,并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诊断治疗,防护调摄等情况写成病案。 前导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后续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要求:掌握中医四诊的概念、方法和不同症状、体征代表的临床涵义;掌握中医辨证、辨病的原理、内容和临床意义;掌握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和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具备中医临床辨证、辨病诊断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书写病案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对患儿同情、尊重与关爱。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设计了5个知识模块,13个项目,41个学习情境,共63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中医诊断学实验 实验指导

《中医诊断学实验》 指导书

目录 一、中医诊断综合应用实验 实验一中医四诊、辨证训练及数字模拟诊断 (1) 实验二实体模拟教学实验 (7) 实验三病案讨论教学实验 (13) 二、诊脉训练及中医脉图描记及脉象分析 (19) 1

实验一 中医四诊、辨证训练以及数字模拟诊断 【实习目的和原理】 目的:通过随机组合临床常见症状以供实验学生应用中医四诊、辨证理论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医临床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技能。 2 原理:本软件包括学习篇、测试篇、训练篇。 学习篇:基本覆盖了中医诊断学的诊法与辨证,适于学生了解中医的诊断知识、方法和技能。 测试篇:采用仿真试卷界面,收集各种题型的标准试题3529个,并设有答案,卷面分析等功能,有助于学生检测自己学习效果。 训练篇:采用仿真诊断思路,模拟临床实习情境,虚拟诊断过程的方法,把覆盖400多病证的189个临床成功病例制作成训练环境,可以提高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和技能。 【实验对象】 配备“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的计算机。 【实验器材与药品】 中医诊断学电脑辅助教学系统软件、计算机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1.打开计算机,双击桌面“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快捷图标志,进入中医诊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2.点击进入“学习篇”,根据系统提示,点击复习本次实验课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3.点击右上角“关闭”图标,退出基础知识复习。 4.点击“学习篇”下的“测试篇”,进入相关知识的系统测试,进入系统“测试篇”后,点击左侧第六个按钮“定制”,选择所要测试的章节和测试内容的认知层次为“中”,或选择按测试内容的难易程度为中,并按实验老师的要求输入需要测试的试题的数量。 5.点击右下侧的“确定”按钮进行测试,完成所选试题后,点击右上侧按钮“交卷”,得出本次测试结果分析。 6.记录测试章节、试题总数、答错试题数、答对试题数。

脏腑辨证与护理

脏腑辨证与护理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入相关病中进行讨论。 心病辨证与护理: (一)心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血脉运行失常及精神意识思维改变等方面。如心悸,心痛,失眠,神昏,精神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常是心的病变。 1、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凡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或劳心

过度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凡心气虚甚,寒邪伤阳,汗下太过等 均可引起此证。 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凡病情危重,危症险症均可 出现此证。 三证的鉴别: 相同点: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不同点: ①心气虚:面色淡白或晄白,舌淡苔白,脉虚。 ②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晄白或晦暗,舌淡胖苔 白滑,脉微细。 ③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 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 糊,或昏迷。 2、心血虚与心阴虚证 心血虚证,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二证的鉴别: 相同点:均因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引起。临床表现:心悸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本次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首先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提出了一个中风病证候诊断专家经验量表。然后应用多元回归、对应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线性映射等多种数学方法,对3026例中风病人、200例假中风病人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筛选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建立了每个证候的量化诊断标准和数学模型。应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迅速作出6个基本证候的量化诊断,并进行基本证候之间的随机组合。经过对1663例中风病人进行前瞻性检验,证候可辨率为95.79%,达不到证候诊断标准的70例也均有相应的分值。同时应用基本证候随机组合的方法能够准确地、动态地反映中风病人的真实病机,为中风病证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2 证候具有疾病本身所决定的特异性、阶段性、动态演变性3个基本特征。 [!--empirenews.page--] 2.1 以病统证、提高证候诊断的特异性每个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理,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包括了邪正斗争的全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不同的证候组成的。证候是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性的总结,是邪正斗争在特定阶段总的形式,是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一方面是研究证候的共性,如探讨气虚、阳虚、阴虚等证候的实质,这对认识和发展中医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探讨不同疾病证候的特异性,这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对1663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影像学诊断和证候诊断同步调查,研究分析了证候得分均值、发生概率、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与出血、梗塞等病变性质,左、右、双侧等病变侧位,脑出血区域、脑梗塞血管系统等病变部位,出血量、梗塞范围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病变性质、范围对证候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病变部位对证候有一定的影响。脑出血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梗塞,以3证及其以上组合形式为主,风、火、痰在各种组合形式中的地位高于脑梗塞。脑梗塞阴虚阳亢证的均值和发生概率显著高于脑出血,证候组合形式以两证组合及单证存在为主,在组合形态中痰瘀互阻的地位高于脑出血。混合中风介于两者之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五色主病 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 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 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 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意义、方法和内容 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风关──邪浅病轻 三关测轻重气关──邪深病重 命关──危重透关射甲──凶 形色主病浅浮──主表(邪浅、病轻) 沉滞──主里(邪深、病重) 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

名词:谵语、郑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是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雍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 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2.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3.白喉的咳声特点:咳声如犬吠 第三节问诊 内容: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否、籍贯、现单位、现住址等。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一)主诉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陈述其感受最明显或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及其持续的时间。主诉通 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准确的主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大致类别,整理病情的轻重缓急。并为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提供重要线索,具有重要的诊断 价值。 (二)现病史 现病史包括:疾病(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之初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察治疗的 全部过程,以及就诊时的全部自觉症状。 (三)既往、生活、家族史 1.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既往健康状况,曾患过何种主要疾病(不包括主诉中所陈述的疾病), 其诊治的主要情况,现在是否痊愈,或留有何种后遗症,是否患过传染病。有无药物或其它过 敏史。 2.生活史 生活史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工作情况等。 3.家族病史 家族病史,是指患者直系亲属或者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亲属的患病情况,有否传染 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 三、问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状,是指询问患者就诊时的全部症状。 1.《十问歌》内容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2.问寒热: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主病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 多见于外感表证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学特点

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学特点 目的研究探讨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诊断记录等,对不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正虚、邪实)及证候积分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患者透析频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1w透析1次、2次、3次的患者虚证分别以阴阳两虚、脾肾气虚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实证分别以水湿和湿浊、瘀血、风动为主,随着透析频率的增加,虚证积分、实证积分和总积分均有显著下降的表现,上述不同组别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在进入规律血透阶段之后,其中医证候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且透析频率不同,其证候虚实、证型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根据患者各透析阶段的特点及具体病情需要给予针对性治疗。 标签: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中医证候学 尿毒症指的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毒素潴留疾病[1]。临床上往往通过血液透析治疗来实现维持生命的效果,而当患者处于规律血液透析阶段时,其中医证候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具体的治疗护理手段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方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就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肾脏病学会关于尿毒症的临床定义[2],即:患者经实验室、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发现肾脏损害时间超过13个月;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 m2的时间在3个月及以上。同时,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尿毒症血透的指征,并有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史。 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排除合并原发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甲状腺激素使用史的患者。 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患者的年龄在17岁~76岁,平均年龄为(47.9±3.4)岁;病程在2年~8年,平均(4.3±1.1)年。患者的原发疾病分布情况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糖尿病肾病27例、药物性肾损害7例、多囊肾病3例、梗阻性肾病5例、肾动脉硬化症6例。 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腰痛、瘙痒、夜尿、皮肤干燥、呕吐等症状。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诊断记录等,对不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正虚、邪实)及证候积分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患者透析频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诊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名词解释)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P190) (二)望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现。)P191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2.望苔质 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 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o老舌:实证o嫩舌:虚证。 o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