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亦称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或海洋性贫血(thalassemia),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因珠蛋门基因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
国外以地中海沿岸及东南亚各国多见,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广东、广西、海南及四川等省(自治区)发病率较高,湖南、湖北及江两等省发病率稍低,北方各省少见。
胚胎期后组成珠蛋白的肽链有4种:α、β、γ、δ链,每种肽链各由相应的基因编码、。
因珠蛋白基缺失或点突变不同,肽链合成障碍各异,根据异常肽链类型将地中海贫血分为α、β、δβ、γ等类型,其中β和α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
β一地中海贫血:β一地中海贫血(简称β一地贫)是由于调控β珠蛋白的基因缺陷,导致β珠蛋白合成障碍的溶血性贫血。
1、发病遗传学人类β珠蛋白基因位于1 l号染色体短臂上(1 1p15.5),发生β一地贫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点突变,少数为基因缺失。
如果基因缺失或点突变导致β链的生成完全受到抑制,称为βo地贫;如果点突变仅使部分β链生成减少,则称为β+地贫。
β地贫基因变化复杂,已发现的点突变有200多种.1979年,中国发现第1个β一地贫基因点突变,迄今已累计发现相关基因点突变28种,最为常见的突变有6种:①β4l 42(‘TCTT),约占45%;②IVS一Ⅱ一654(c—T),约占24%;③1317(A—T),约占14%;④13—28 (A—T),约占9%;⑤[β7l一72(+A),约占2%;⑥[β26(G—A),约占2%。
根据酽或β+地贫基因的组合不同,临床表现为3型β一地贫:①重型:为βo基因的纯合子(βo/βo)、部分β+基因的纯合子(β+/β+)及部分βo和β+基因的双重杂合子(βo/β+);②中型:少数βo/βo,部分β+/β+,以及不典型β地贫杂合子、重型β地贫合并α或δβ地贫及某些变异型β地贫的纯合子等;③轻型:β+、βo、δβ地贫的杂合因子。
血液内科血红蛋白病患者诊治规范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包括珠蛋白肽链分子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或珠蛋白肽链量的不正常(海洋性贫血)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疾病。
(一)异常血红蛋白病1.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是β珠蛋白链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所致的血红蛋白S病。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S浓度较高时(纯合子状态),对氧亲和力显著降低,加速氧的释放。
患者虽能耐受严重缺氧,但在脱氧情况下血红蛋白S分子间相互作用,成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
患者出生后3~4个月即有黄疸、贫血及肝脾大,发育较差。
由镰状细胞阻塞微循环而引起的脏器功能障碍可表现为腹痛、气急、肾区痛和尿血。
患者常因再生障碍性危象、贫血加重、并发感染而死亡。
体外重亚硫酸钠镰变试验可见大量镰状红细胞,有助诊断。
临床无症状或偶有尿血、脾梗死等表现。
本病无特殊治疗,宜预防感染和防止缺氧。
溶血发作时可予供氧、补液和输血等支持疗法。
2.不稳定血红蛋白由α或β珠蛋白肽链与血红素紧密结合的氨基酸发生替代或缺失,损害肽链结构并影响其与血红素的结合力。
不稳定血红蛋白易受氧化作用而丢失血红素,珠蛋白链在细胞内发生沉淀,形成海因小体,附着于细胞膜,使红细胞僵硬而易遭脾破坏。
本症患者贫血轻重不一,也可无贫血及其他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电泳的检出率不高,仅少数患者可与血红蛋白A分开而被检出。
海因小体生成试验阳性,异丙醇试验及热变试验阳性,是必要的诊断条件。
本证应与G-6-PD缺乏及其他血红蛋白病鉴别。
对患者应强调防治感染和避免服用磺胺类及其他氧化药物。
脾切除可使红细胞寿命延长,溶血减轻,但对重型患者可能无效。
3.血红蛋白MHbM共发现5种,其中4种的α或β肽链中的近端或远端组氨酸由酪氨酸替代,酪氨酸的酚侧链与血红素铁相结合,铁被氧化为三价铁。
患者可有发绀,但高铁血红蛋白一般不超过30%。
溶血多不明显,红细胞内也不形成海因小体。
有异常血红蛋白吸收光谱,高铁血红蛋白增高。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标签:暂无标签目录•概述•病因•症状体征•检查化验并发症预防保健治疗预后[显示全部]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的珠白肽链合成障碍或速率降低,血红蛋白产量减少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病因编辑本段回目录(一)发病原因1.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能超群贫血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2个α珠蛋白基因(αα/αα),合成足够的α珠蛋白链。
若自父母继承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缺陷的α基因,则导致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异常α基因的数目。
若一个基因异常(α-/αα)患者无血液学异常表现:若2个α基因异常(α-/α-或-/αα),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无显著性溶血和贫血;若3个α基因异常(-/α-),有代偿性溶血性贫血表现,如血红蛋白H病;若4个α基因异常,无α珠蛋白链生成,导致胎儿水肿综合征(Hb Barts)。
2.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正常人自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正常β珠蛋白基因,合成正常量的β珠蛋白链。
若自父母继承了异常β基因,则导致本病。
自父母一方继承一个异常β基因,从另一方继承一个正常β基因,患者则为杂合子,即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约半量β链合成,病情减轻。
若自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异常β基因,则患者为纯合子,即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没有或极少β链生成,病情严重。
(二)发病机制1.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引起本病的基因异常多数是基因缺失,α基因缺失数目多少与α珠蛋白链缺乏程度及临床表现严重性平行。
但少数患者并无α基因缺失,而是由于α基因发生点突变或数个碱基缺失,影响了RNA加工、mRNA翻译或导致合成的α珠蛋白链不稳定,最终引起α珠蛋白链缺乏。
当α珠蛋白链缺乏时,没有足够的α珠蛋白链与β链配对形成HbA,剩余的β链形成HbH(β4),而β亲氧力过高,不宜运输氧,且不稳定,发生沉淀,形成包涵体,引起溶血。
当α链完全缺如时,胎儿期无HbF(α2γ2)形成,仅有Hb Barts(γ4),而γ4有极高亲氧力,不能向组织释放足够氧,以致胎儿缺氧而死。
胎儿水肿综合征:胎儿父母均为正常α基因和α0基因的杂合子,即父母双方均为(--/αα),胎儿不幸继承了父母双方的α0基因,即4个α基因均缺失,无α链生成。
正常胎儿HbF(α2γ2)缺如,而γ链自行聚合形成Hb Barts(γ4)。
Hb Barts的氧亲和力高,向组织释放氧很少,导致胎儿窒息死亡。
本病胎儿大多在妊娠30~40周时成为死胎而流产。
或早产后数小时而死亡。
血红蛋白H病:患者父母中一方是α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性状(--/αα),另一方是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性状(αα/-α),患者自父母双方继承了异常α基因(-/-α)导致了血红蛋白H病。
本病患者仅能生成少量α珠蛋白链,α/β链合成比例约为0.3(正常比例应为1.0)。
由于α链不足,无α链配对的β链自行聚合成β4四聚体,即HbH。
HbH不仅氧亲和力高,向组织释放氧少,而且不稳定,易在红细胞内发生沉淀形成HbH包涵体,导致红细胞在脾内破坏。
2.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本病的分子病理相当复杂,已知有50种以上的β基因突变可导致本病。
这些基因突变大致可划分为5类:①基因片段缺失,导致β链合成缺如;②转录突变,单一碱基的点突变发生在β基因转录调控区内,降低β基因的转录,导致β链合成不足;③加工突变,即点突变发生在影响mRNA加工形成的区域,导致β链合成缺如或不足;④终止密码突变,点突变发生在翻译终止密码上,形成异常mRNA,导致β链合成缺如;⑤移码突变,一个或数个(非3个或3的倍数)碱基的缺失或插入,使β基因碱基排列发生框架移位,导致β链合成缺如。
由于β链的不足或缺失,未能与β链配对的α链是不稳定的,会发生沉淀,在红细胞内形成α链包涵体,导致红细胞在骨髓内或脾脏内破坏。
本病的HbA(α2β2)减少而HbF(α2γ2)、HbA2(α2δ2)增多。
HbF增多的机制可能是会HbF的红细胞(称F细胞)寿命较长缘故,HbA2增多的机制一是HbA相对减少,二是β基因突变使相邻的δ基因表达增高缘故。
症状体征编辑本段回目录1.α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出生时即可贫血,临床表现为轻~中度的慢性贫血,伴有黄疸、肝脾肿大。
继发感染、服用氧化剂药物可加重HbH的不稳定性而促发溶血。
合并妊娠可加重贫血。
患者的发育一般不受影响,骨骼改变也不明显。
2.纯合子(β0)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出生时正常,出生数月后,HbF逐渐被HbA(α2β2)替代,患儿出现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可有发热、纳差、腹泻、黄疸、肝、脾逐渐肿大。
3~4岁时,表现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面无表情,体弱无力。
骨髓造血代偿性增生使骨髓腔变宽骨皮质变薄,导致患儿额部、顶部隆起,头颅增大,面颊隆起,鼻梁塌陷,上颌及牙齿前突,形成特殊面容。
患者发生下肢慢性溃疡。
发病愈早,症状愈重。
3.杂合子(β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此类患者又称静止型或微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因为大多数患者无贫血或其他症状,多在普查、家系调查或合并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发现。
查血或可发现少数靶形红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轻度降低、HbA2轻度增多。
少数患者可有贫血,尤其当合并妊娠或继发感染时,表现为轻度至中度贫血,可出现黄疸、轻度脾大。
1.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根据慢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包涵体、血红蛋白电泳出现HbH带,可以诊断肯定。
若能测定珠蛋白链合成比率,证实α/β链合成比率为0.3~0.6,而非正常比率1.0,则可进一步确诊。
近年来采用α珠蛋白基因探针杂交技术可准确地检测出α基因异常(--/-α),做出基因诊断。
家系调查可发现患者父母分别为α和α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性状。
2.纯合子(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根据幼年发病、严重溶血性贫血、发育不良、肝脾肿大、特异骨骼X线征象、血红蛋白电泳示HbF>30%诸特点,临床诊断不难。
家系调查、α与β链合成比率测定及基因分析可进一步确诊。
目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合并寡聚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或聚合酶链反应合并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进行基因分析和产前基因诊断。
3.杂合子(β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父母中有一方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无临床症状或轻度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或有靶形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HbA2增高而HbF正常或轻度增多,符合上述表现者可诊断为杂合子(β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应特别注意本病与单纯缺铁性贫血鉴别。
α/β合成比率测定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采用PCR 结合寡聚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或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可以作出基因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
检查化验编辑本段回目录1.α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外周血:贫血多为轻~中度(Hb 50~100g/L)。
红细胞呈低色素性,可见靶形红细胞。
用煌焦油蓝染色,红细胞内HbH包涵体呈灰蓝色圆形颗粒状。
(2)51Cγ标记法测定红细胞半衰期显示红细胞寿命显著缩短。
(3)血清胆红素轻度增多:间接胆红素为主。
(4)骨髓象示红系显著增生:染色后可见红细胞内HbH包涵体。
(5)血红蛋白电泳分析HbH占5%~40%,HbA2减至1%~2%,HbF(包括微量:Hb Basts)<3%,其余为HbA。
2.纯合子(β0)珠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1)外周血:贫血多为重度(Hb<50g/L)。
红细胞大小不均、呈低色素性,可见靶形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及异形红细胞。
(2)红细胞渗透脆性显著降低:当氯化钠浓度降至0.14%时,溶血尚不完全。
有核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及α链包涵体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3)外周红细胞和骨髓中幼红细胞经甲紫或煌焦油蓝染色后,可见呈颗粒状或粗糙不规则状的α链包涵体。
(4)骨髓象呈增生活跃状态:红系显著增多,铁染色显示含铁血黄素颗粒如铁粒幼细胞增多。
(5)血清间接胆红素、游离血红蛋白常增高:尿中尿胆原及尿胆素增多。
(6)红细胞半衰期测定显示寿命明显缩短。
血红蛋白电泳或碱变性实验见HbF显著增高,大多占血红蛋白的60%~90%,少数低于30%。
HbA2可正常,减少或轻度增加。
HbA缺如(纯合子)或少量(双杂合子),β链与α链合成比率为0~0.3。
3.杂合子(β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贫血属低色素性,红细胞大小不等,嗜碱性点彩细胞增多,靶形红细胞多少不一。
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
骨髓象示红系增生显著,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增多。
红细胞半衰期测定显示寿命正常或轻度缩短。
放射性铁动力学研究可发现血浆铁转换率高,而循环血液中红细胞组合的放射性铁低,表明有骨髓内红细胞无效生成。
血红蛋白电泳示HbA2增高(3%~8%),HbF正常或轻度增高,一般不超过5%。
纯合子(β0)珠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X线检查显示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骨髓腔变宽,骨小梁条纹清晰呈辐射直立毛发样排列,可有病理性骨折。
并发症编辑本段回目录巨脾可致功能亢进而引起继发感染和出血。
易发生感染成为常见死亡原因。
严重贫血需长期反复输血,势必引起继发性血色病,导致心肌损害以及性幼稚症、甲状腺功能减低、肾上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内分泌功能障碍。
心肌损害为另一常见死亡原因。
预防保健编辑本段回目录在婚配方面,应向患者提出医学建议防止下一代发生纯合子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在夫妻均为杂合子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应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避免纯合子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出生。
鉴于本病缺少根治疗法,预后不良,故应提倡阳性家族史者进行婚前检查和胎儿产前基因诊断,避免纯合子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出生。
治疗编辑本段回目录1.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多数患者在病情稳定时不需要治疗,当贫血加重时,应注意排除诱发因素如感染、服用氧化剂药物(磺胺类、亚硝酸盐类、氯喹等),必要时给予输浓缩红细胞。
对严重贫血及巨脾、肝功能亢进者,可行脾切除术。
因脾是本病红细胞破坏场所,故手术效果较好。
2.纯合子(β0)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主要治疗措施是输红细胞、防止感染、防止继发性血色病及脾切除手术。
这些治疗措施可以取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效果,而不能根治本病。
对有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骨髓供者、难以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可以施行异基因骨髓移植。
诱导HbF合成增加及基因治疗目前尚处于临床试用或研究阶段。
输红细胞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最好输入洗涤红细胞以避免输血反应。
输红细胞使患儿血红蛋白维持在100g/L以上,保证其身心发育基本正常,避免幼年夭折。
这种高输血疗法并不一定促使血色病提前发生,这是因为纠正贫血和组织缺氧后,从胃肠道吸收铁显著减少的缘故。
然而长期反复输血终究会发生铁负荷过重引起血色病。
应用铁螫合剂,如去铁胺(去铁敏,deferoxanine)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可延缓血色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