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10课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23
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经济生活第四单元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No.19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编写:郑来福时间:2012.12.6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与宏观表现,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小康的美好愿远景。
知道全面小康经济方面的新要求,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是不平衡的。
具备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
【知识自主探究】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预习要求与提示〗悦读课本85-86页前三段,完成以下填空:1.了解三步走战略,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______________目标,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2.总体小康的表现为: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________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_________型消费,部分向________________消费迈进。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3.总体小康的特点: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小康社会,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4.全面小康:(1)实现时间:2020年。
(2)特点:_________基本实现、________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_________,更加开放、更加具有____________,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高考《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货币(一)货币的本质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③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原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人民生活不断改善①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②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3.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②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二. 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 新征程两个阶段战略安排2020 年(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年是 2021 年)2021 年—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 年— 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国一百年 2049 年)四. 贯彻新发展理念1. 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基本内容(1)坚持创新发展①任务: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第十课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 组别 姓名 学号一、学习目标:1、识别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具体内容。
2、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3、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三、知识清单,找出/写出准确答案并记忆。
1、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2、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新目标?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新要求?5、小康社会的建设是怎样的发展过程?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更高。
( )说明:2、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2南京质检]漫画《补》说明我们现在的小康( )A.是低水平的小康B.是不全面的小康C.是不平衡的小康D.实现了现代化2、[2012宿州模拟]“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B.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D.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3、[2013高考,天津卷]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编号:11001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基础上提出来的。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微观上看,困扰中国人的()问题从此得到解决。
A.吃饭 B.穿衣 C.住房 D.交通5、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②本世纪头20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6、关于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强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的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7、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第十课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本课时间框架】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人类居住形式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一)村落的产生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2、出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提升1:全面理解村落产生的影响?(1)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2)提高了生活质量(3)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促进文明的发展;(5)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二)集镇的产生1、产生原因: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根本原因)2、过程: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分离→集聚交换生活所需→商人出现→迅速繁荣、经济中心→保护财富筑垒设防需要→集镇产生知识提升2:中国古代集镇的特点?(1)经济:商业手工业繁荣;(2)政治:政府设置机构管理(3)军事:保护财产,防范外敌(4)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3、中国古代的集镇:(1)职能:①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①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①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2)发展演变①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工商业市镇),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时期: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提升3: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趋势?(1)性质变化: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化。
(2)规模扩大: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3)出现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
知识提升4:中国古代集镇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1)原因: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政治、军事因素(2)影响:①促进商业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沟通城乡,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交流③推动城市化发展(三)城市的产生【概念】古代的“城”专指用城墙围起来的防御性设施,一般都有驻军,而且是正规军。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本课考点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考查重点: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课前复习案【考点梳理】依据下列问题,结合一轮复习资料整理教材相关内容。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表现、意义P85(2)总体小康的特点:(3)全面小康的总体任务及具体目标:P86第二段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2)(3)二、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2、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后果。
(课本P87页小字,理解即可)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1)(2)(3)(4)点拨:注意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个“统筹”。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3)①重要性:②措施:A.B.C.(4)①原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措施:A.B.C.(5)①重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②措施:A.B.【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探究一、自主检查:1、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判断下列观点对错,简要阐述理由。
(1)GDP增长就是经济的发展。
()(2)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探究二:步步高错题诊断【体验高考】1、(2013安徽)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3上海)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教学课题:《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目标导航1.知识目标:⑴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的新要求。
⑵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平衡性。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一小康的提出“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是指比较富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当今“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此后,邓小平同志有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
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指哪三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方案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材料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84 817.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我国将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
国家采取这些政策与措施 ①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③有利于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④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山东省潍坊市在2010年的工作中,突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
推进重点区域发展,统筹三区建设。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潍坊市倡导的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No.20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编写:赵长荣 时间:2012.12.4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理解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宏观要求;了解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知识自主探究】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预习要求与提示〗悦读课本87页后三段和88页前两段,完成以下填空:1.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保证。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________________。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着力把握_____________、创新__________、转变_________、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______________,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必背)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使用价值。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
4、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它们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的,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引起的。
5、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三种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支票主要分为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6、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的外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7、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对待金钱,一要取之有道,二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重要因素的是供求关系。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4、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5、卖方市场是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市场,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一般处于卖方市场。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学习目标】1、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以及经济建设的要求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3、理解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自学导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预习填空】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⑴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__________”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⑵具体表现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显提高。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大大增强。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是_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小康。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1、增强______________,努力实现经济_________发展。
2、全面__________生活3、建设_________,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式。
【自主探究】①小康标准是人均GDP为800美元。
②上海、北京、深圳等地,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还处在温饱阶段。
2000年还有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材料二: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农业生产占GDP的比重在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而我国的上述指标在2001年分别为15%,50%,37.66%。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联系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解决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探究二:2005年6月17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