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车间反应罐操作知识培训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22
不锈钢反应罐操作规程1. 简介反应罐是在化学、制药、食品、化工等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设备,用于进行各种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混合、储存、密闭加热、冷却等工作。
本文主要针对不锈钢反应罐的操作规程进行讲解,旨在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2. 操作前准备2.1 罐体清洗在进行反应罐操作之前,首先需要对罐体进行清洗。
清洗应避免使用有腐蚀性的物质,一般可采用水清洗、蒸汽灭菌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
清洗后应及时将罐体内的水分排出,确保罐体内干燥。
2.2 充分了解反应罐的技术参数在操作反应罐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其技术参数,包括额定压力、额定温度、容积等,以确保按照正确的要求进行操作。
2.3 准备操作手册和安全规程操作人员需按照反应罐的操作手册和安全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操作安全。
3. 操作过程3.1 操作前检查操作人员应对反应罐的各项设备进行检查,确认设备状态良好。
包括但不限于:容器、管道、阀门、制冷装置、加热器、搅拌器等。
3.2 操作流程3.2.1 加入反应物料操作前需先确保反应罐内无异物,再开启加料口,将反应物料慢慢的倒入罐体内,并及时关闭加料口。
3.2.2 加入溶剂或助剂根据合适的比例,往不锈钢反应罐内加入溶剂或助剂。
3.2.3 调试操作参数在加入反应物料和溶剂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反应罐的温度、压力、搅拌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试。
在此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人员穿戴好相应的防护器材。
3.2.4 反应过程在调试完成后,进行反应过程。
操作人员需对反应罐进行监控,不得离开现场。
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操作,进行排查处理。
3.2.5 反应结束反应结束后,应关闭加料口和混合器,等待罐体内压力降至安全压力后,再进行排料和清洗操作。
3.3 操作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严格遵守作业规程和操作指南,确保安全生产。
•加料时应慢慢倒入,避免过快加料导致物料泼溅或喷出。
•调试反应罐操作参数时应逐渐升高,以免发生反应异常。
不锈钢反应罐操作规程不锈钢反应罐是一种常见的工业设备,在化工、制药、食品等行业中广泛使用。
为了确保反应罐的安全运行和工作效率,制订了一系列操作规程。
以下是针对不锈钢反应罐的操作规程,详细阐述了使用前的准备、操作步骤、维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一、使用前的准备1. 安全检查:在使用前,需要检查不锈钢反应罐的所有部件是否完好,包括排放口、进料口、搅拌器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阀门是否严密,压力表和温度表是否准确。
确保反应罐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安全隐患。
2. 清洁消毒:使用前需要将反应罐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首先将反应罐内部的残留物清理干净,然后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反应罐内部干净卫生,避免对生产质量和产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3. 配置反应介质:根据生产工艺要求,配置好反应介质。
在配置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反应罐的容量和工作压力等参数,确保配置的介质与反应罐相适应,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
二、操作步骤1. 打开排放阀:打开反应罐的排放阀,确保排放通畅,防止因为介质堵塞导致反应罐发生溢流或爆炸。
2. 打开进料阀:根据生产工艺要求,逐渐打开进料阀,将反应介质缓慢地注入反应罐内。
在注入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流量和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而导致的反应罐压力不稳定。
3. 启动搅拌器:将搅拌器启动,确保反应介质的均匀混合和对流。
同时,需要调整搅拌器的转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确保反应罐内的反应达到预期效果。
4. 控制温度和压力: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控制反应罐内的温度和压力。
通过调节加热或冷却设备,控制反应罐内的温度。
通过调节压力控制阀,控制反应罐内的压力。
确保温度和压力在安全范围内波动,并稳定在预期的数值。
5. 反应结束: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反应时间,并在反应时间到达后及时停止反应。
关闭进料阀和搅拌器,停止介质的输入和混合。
然后逐渐关闭排放阀,排空反应罐内的介质。
三、维护与保养1. 清洗:反应罐使用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洗。
在GMP指导下原料药生产车间的相应操作规程原料药车间生产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危险性、高污染性、高毒害性,以及生产环境洁净性是原料药车间生产的主要特点。
一、高危险性原料药生产时经常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 且反应过程中通常要加热或者加压, 而大多数的有机溶剂易燃、易爆、易挥发,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有机溶剂挥发或沉积在地面上,一旦操作不当或设计本身存在缺陷,便具有产生爆炸或火灾的高危险性。
标准操作规程 (SOP) 示例1、目的规范原料药合成车间安全生产操作过程,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减少人员的意外伤害事件,确保生命财产的安全。
2、范围原料药合成xxx车间所有的员工。
3、职责原料药合成车间所有员工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4.1 本车间为防爆车间,生产安全第一。
未经允许,非本车间人员严禁入内;外来车辆进入防爆区时, 必须安装灭火罩。
4.2 本车间严禁烟火,所用生产工具应不产生火花,使用工具时应轻拿轻放。
课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
4.3 新工人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工人应严格接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操作。
4.4 应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严格按要求进行交接班,并作好记录。
4.5 应按规定定期检查灭火器并作好记录。
一切消防器材禁止擅自移动、挪用。
4.6 车间内须进行设备维修时, 要先进行清场; 如须动火, 则必须取得动火许可证后才可进行操作。
4.7 各生产岗位在进行物料转移时必须对计量读数认真核对,严格执行双检制。
4.8 应作好生产设备和管路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谁使用谁保养。
运行设备时要先检查后开车,遇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车检查, 排除故障后再重新启动。
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
4.9 不得用手或其他物件碰撞、伸入任何正在运行的设备;检修设备时要切断电源,并挂好警示牌。
进入设备内操作时必须安排专人监护。
4.10 在进行易燃、有毒化学品的过滤操作时,过滤器上必须有密闭装置,并有良好的通风设备予以通风。
罐区操作规程培训内容罐区操作规程是指在化工企业中对涉及罐区操作的人员进行培训的内容。
罐区操作规程培训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罐区操作安全、减少事故发生,并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以下是罐区操作规程培训内容的详细介绍。
一、罐区操作相关法律法规知识1.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名称、内容和适用范围;2. 了解罐区操作中的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3. 了解事故应急救援的法律要求。
二、罐区操作实施前的准备工作1. 了解罐区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如确认操作权限、检查设备设施状况、准备必要的工具和物资等;2. 了解罐区操作前的安全检查要求和标准;3. 了解设备开启与关闭的操作规程。
三、罐区操作中的安全要求1. 了解涉及罐区操作的各种风险,如火灾爆炸、泄漏气体中毒等;2. 学习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3. 掌握团队沟通与合作的技巧,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4. 掌握复杂环境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如培训灭火技能、应急逃生等。
四、罐区操作的操作规程1. 掌握各类设备在罐区内的操作方法,包括设备的开启、关闭、检查和维护;2. 掌握罐区的作业程序,如输送物料到罐区、装卸罐等;3. 学习罐区作业过程中的监控和调整,如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和调整;4. 学习罐区作业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抽样、检测等;5. 掌握不同情况下的操作应对策略,如设备故障、异常情况等。
五、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1. 学习事故预防的常见措施,如防止火源接触、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合理存放危险品等;2. 学习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方式,如正确报警、应急通道的使用、逃生技能等;3. 学习事故现场的控制与处理方法,如灭火、泄漏物的处理等;4. 学习事故后的报告和调查方法,如事故报告的撰写、原因分析等。
六、罐区操作规程培训的考核与评估1. 进行理论考试,考查学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 进行操作实践,考查学员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3. 定期进行罐区操作规程的现场培训和考核,保持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化工反应釜操作规程制定与培训方法指南一、前言化工反应釜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设备之一,主要用于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反应釜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程和方法进行,以确保生产的安全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化工反应釜操作规程的制定与培训方法,旨在帮助工作人员正确地操作反应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事故风险。
二、操作规程的制定1. 安全事项1.1 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1.2 使用符合规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1.3 在操作区域周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2. 设备准备2.1 反应釜清洁:确保反应釜内外清洁无杂质。
2.2 检查设备完整性:确认反应釜的配件、阀门、传感器等设备完好并正确安装。
2.3 检查设备连接:确保各管道、电缆连接牢固、无泄漏。
3. 操作步骤3.1 预热:根据需要,对反应釜进行预热或冷却处理。
3.2 加料:按照配方要求,准确称量和加入反应物料。
3.3 反应操作:根据反应过程,调整加热、搅拌等参数,控制反应条件。
3.4 监测和记录:监测温度、压力等反应指标,并及时记录。
3.5 停止反应:按照工艺要求,正确控制停止反应的时间和方法。
3.6 产品处理:将反应产物进行处理、分离或提纯。
3.7 清洗消毒:反应结束后,对反应釜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4. 应急措施4.1 火灾事故: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紧急停机和疏散的程序。
4.2 泄漏事故:快速采取遏制泄漏和清除泄漏物的措施,确保周围环境安全。
5. 现场管理5.1 现场组织:确保操作区域的秩序和整洁,方便人员操作和设备维护。
5.2 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操作规程、操作记录和事故处理制度。
5.3 应急救援:组织开展定期的应急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培训方法指南1. 培训内容1.1 化工反应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1.2 反应釜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1.3 反应釜的应急处理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
2. 培训形式2.1 理论培训:通过讲座、课程等形式向学员介绍反应釜的相关知识。
化工厂罐装操作规程培训化工厂罐装操作规程是化工企业必备的一份文件,它规定了罐装操作的程序和要求,旨在确保罐装过程安全、高效、可靠。
为了使员工能够正确地进行罐装操作,必须进行相关培训,以下是一个针对化工厂罐装操作规程的培训内容,大约需要1200字。
第一部分:培训目标和意义(100字)在培训开始时,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和意义。
介绍罐装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强调员工在罐装操作中的角色和责任,提醒大家要始终保持安全意识和专注度,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第二部分:罐装设备和工具的介绍(200字)接下来,介绍罐装操作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罐装机、罐车、输送带、计量仪表、喷嘴等。
详细讲解各项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检查和维护这些设备,确保其工作正常和安全。
第三部分:罐装操作规程要求(400字)在这一部分中,重点介绍罐装操作规程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操作要求:强调员工在罐装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戴好个人防护用具、正确使用工具、设备等,以及严禁吸烟、饮食、喧哗等危险行为。
2. 环境要求:提醒员工在罐装操作中要注意环境保护,确保作业过程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如避免溢漏、漏油等情况发生。
3. 填充物和包装规范:介绍填充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并讲解包装规范,包括包装标识、尺寸要求等,确保使用正确的填充物和包装材料。
4. 操作流程和步骤要求:详细讲解罐装操作的流程和步骤,包括搬运、装填、密封、质量检查等环节,提醒员工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
第四部分:事故处理和应急措施(300字)在这一部分中,介绍事故处理和应急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 员工在罐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事故类型和事故原因的分析,如溢漏、火灾等。
2. 如何正确处理和报告事故,包括停止操作、拨打应急电话、进行紧急处理等。
3. 应急设备和救援措施的介绍,如消防器材、急救箱等的使用方法。
第五部分:培训总结和答疑(100字)在培训结束时,对整个培训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罐装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员工的责任。
反应锅反应釜反应罐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反应锅、反应釜、反应罐等设备在化工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反应物本身的难以控制和操作不当等原因,容易发生显著的危险或生产事故。
为了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和生产单位的利益,必须遵守反应锅、反应釜、反应罐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以下是对反应锅、反应釜、反应罐的安全操作和保养方法的一些简单介绍和分析。
反应物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在制定具体反应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反应物的稳定性、反应性、溶解性和化学性质等相关因素。
尽量避免选择易燃、易爆或危险的物质,选择具有较好可控性和不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反应物。
此外,在生产中应严格掌握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配比和比例,保持反应液体的浓度和稠度适宜,从而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
操作前的准备在进行反应锅、反应釜、反应罐的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安全检查和准备工作。
应仔细核对仪器设备的状态和安装情况,检查管道、阀门、压力表、温度计、液位计及其它设备的运行正常性和连接完整性。
同时在操作前必须了解所需反应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特性,建立完整的安全操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制定好安全操作的标准作业流程。
操作前必须配备好相应的防护手套、眼镜、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防止因反应物的喷溅或泄漏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反应过程中,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进行操作。
应根据不同的反应物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保持反应体液的均匀搅拌、温度的稳定控制、压力的平衡和液位的适当维持。
特别要注意避免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蒸气、烟尘等物质的溢出或散发,确保操作场所内没有足够的氧气,以避免因氧气不足引起的中毒或窒息事故的发生。
操作后的保养及存放在操作结束后,必须对反应锅、反应釜、反应罐以及密闭管道等设备进行适当的清洗和消毒,以避免反应物残留或腐败的产生。
同时,应及时进行仪表和设备的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进行存放的时候,应将反应物分开存放,避免混合和交叉感染,存放地点应该干燥、清洁、通风,并注意防潮、防火、防盗等方面。
原料罐区新员工培训
新员工上岗,为使尽快融入工作,制订以下培训规范:
1、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原料罐区《原料罐区日常管理制度》;
2、熟知原料罐区储存物料的物化性质和泄露处理措施,储存的物料均为有毒物质,既要把工作干好还要加强培训其对危化品的教育和工作中的自我保护;
3、熟知各储罐打料、卸车操作规程。
注意的问题:先联系相应部门是否已经把阀门开启完毕或罐内储存物料是否已满,再观察各阀门开关是否得当,哪个阀门应当开,哪个阀门不应当开,要先开阀后开屏蔽泵,开屏蔽泵时要先给泵体放气,否则轴承会损坏;
4、亚砜防低温,丙烯腈防高温。
亚砜储存罐及其管道要注意防冻,要检查其保温是否完好,尤其冬天要多注意亚砜夹套管内循环是水温(30℃)和水罐液位,储罐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
丙烯腈罐区主要是夏天预防高温,如果温度过高,打开消防水泡喷淋罐四周地面给其降温。
5、料场内及管廊的日常检查:每隔一天一检查,检查的内容及注意的事项请参照《管道检查制度》
6、熟知消防设施的操作方法,检查消防泵房内设备的状况和消防水池的液位,消防柴油机每周定期开启两次,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原料罐区。
原料药⽣产⼯艺培训原料药⽣产⼯艺培训(2010年8⽉25⽇星期三)原料药⽣产⼯艺规程所包含的内容1.产品名称 (1)2.原辅料及包装材料质量标准 (2)3.化学反应过程及流程图 (2)4.⼯艺过程 (4)5.中间体和成品质量标准、贮存注意事项及有效期 (6)6.技术安全与劳动保护 (7)7.操作⼯时与⽣产周期 (10)8.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11)9.主要⽣产设备⼀览表及⽣产能⼒ (12)10.原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以及物料平衡 (12)11.综合利⽤与三废处理 (13)12.附录 (14)1.产品名称产品名称、化学结构、物化性质及⽤途产品名称通⽤名:化学名:英⽂名:汉语拼⾳:化学结构分⼦式:分⼦量:结构式:物化性质:A.外观:B.化学性质:如化学稳定性等等C.溶解性: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D.⽤途:2.原辅料及包装材料质量标准2.1.原辅料规格及质量标准:A.原辅料的名称:主要中间体,辅料,溶剂等B.质量标准:国标或企业内控标准C.规格:含量范围D.其它:如固定的供应商等2.2.包装材料质量标准:3.化学反应过程及流程图3.1.化学反应过程:(以化学分⼦式或结构式来表述)、3.2.⽣产⼯艺流程(应包括所有的⽣产⾏为和步骤。
下图是以葡萄糖酸钠⽣产⼯艺流程为例)⼀般⽣产区 30万级⽣产区4.⽣产⼯艺过程当⼀个新的产品在⼀个新建的车间进⾏⽣产时,必需对所有的主要⽣产设备和⼯⽤系统进⾏验证,只有在完全符合⼯艺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进⾏⽣产⼯艺验证。
⼯艺验证达到要求后,从⽽确定正式的⽣产⼯艺规程以及各岗位标准操作规程4.1.⽣产前准备⽣产前必须取得⽣产指令和清场合格证。
根据⽣产指令领取原辅料和溶剂,其品名、批号、检验合格证必须与⽣产指令相符合,在领料凭证上领料⼈、仓管员签名。
将领取的物料置于原料暂存间。
准备称量仪器和将要使⽤的容器和⼯具,并检查其清洁卫⽣情况。
检查设备状况:设备或系统名称检查内容反应罐浓缩罐过滤器离⼼机⼲燥器颗粒机真空泵称量衡器中转容器⽣产区域抽滤器以上检查,如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并上报车间主任。
一、背景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罐装岗位的操作技能和知识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罐装岗位员工的综合素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培训计划方案。
二、培训目标1. 使员工掌握罐装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提高生产效率;2. 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3. 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4. 增强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三、培训对象药厂罐装岗位全体员工四、培训内容1. 罐装岗位基本操作技能培训(1)设备操作规程;(2)物料搬运、存放及检验;(3)罐装过程操作及注意事项;(4)设备维护与保养。
2. 安全生产知识培训(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事故案例分析;(3)常见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4)紧急事故处理方法。
3.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2)产品质量检验标准;(3)质量控制方法;(4)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4. 团队协作能力培训(1)沟通技巧;(2)团队建设;(3)冲突解决;(4)团队执行力。
五、培训方式1. 理论培训:邀请专业讲师进行授课,讲解相关理论知识;2. 实操培训:在车间现场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员工掌握操作技能;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事故案例,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4. 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工作场景,锻炼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培训时间1. 理论培训: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2. 实操培训:每月一次,每次半天;3. 案例分析:每月一次,每次1小时;4. 角色扮演:每季度一次,每次半天。
七、培训考核1. 理论考核:以笔试形式进行,占培训成绩的40%;2. 实操考核:现场操作,占培训成绩的30%;3. 案例分析考核: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占培训成绩的20%;4. 角色扮演考核:现场表现,占培训成绩的10%。
八、培训效果评估1. 通过培训,员工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2. 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质量意识得到增强;3. 员工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4. 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