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运动
- 格式:docx
- 大小:12.14 KB
- 文档页数:2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五四运动(1919年)(一)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3.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二)导火索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三)过程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2.高潮:1919.6.5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初步胜利。
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四)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1921年)1.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②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三、第一次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本店铺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1.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运动和发展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性质不同。
高中政治专题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专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没有进行某种的运动。
②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的和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客观性:规律是,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和人的,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的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方法论要求①必须规律,按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造福人类。
【答案】1.(1)现象过程(2)①物质形态运动存在方式运动②物质承担者物质(3)①特殊状态一定阶段根本性质某一参照系范围内特殊②无条件绝对暂时相对③相对静止不变论诡辩论2.(1)固有的必然的(2)①客观的人的意志创造②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固有规律(3)①尊重客观规律②无能为力把握利用客观世界1.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高中政治物质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构成和运动学1. 物质的构成•基本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元素:由相同原子核的原子组成,常见元素有氢、氧、碳、铁等•化合物:由不同元素化合而成,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 运动学•运动、速度、加速度、质量、力等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动量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二、分子构造和物质状态变化1. 分子构造•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分子结构:原子排列紧密、定型,不易变形。
•液体分子结构:原子排列比固体松散,不定型,易流动。
•气体分子结构:原子距离较大,在容器内无定形,易扩散。
2. 物质状态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状态变化:熔化、凝固•固体与气体之间的状态变化:升华、凝华•液体与气体之间的状态变化:汽化、液化三、热力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物质内部微观运动程度的指标•热量: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之间传递的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2. 物质的热状态变化•外界对物质的热量传递方式:传导、传热、辐射•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可能自行从低温物质传递到高温物质,热永远只能从高温物质传递到低温物质,热量的传递总是带来多少熵增加四、电1. 电的基本概念•电荷、电场、电势•电流、电阻、电路•电磁感应、动生电、静生电2. 电的应用•电场力、电磁感应和参与电路的电元件(例如电阻、电容、电感等)的应用,可以形成电路。
•应用电路可以制作电器、串接电器形成电器家具。
五、力学1. 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速度、加速度•牛顿力学和运动的规律•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2. 力学的应用•对物体的力量和重量的计算•物体在不同的道路上的轨迹运动过程的分析•物体在斜面和圆形路径上的加速度分析以上就是高中政治物质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政治物质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1、联系的观点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同时,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互相影响,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3、发展的观点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4、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5、对立统一的观点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肯定事物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统一的一面.6、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一点论.7、矛盾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____.9、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10、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11、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2、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坚持适度的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13、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高中政治物质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二)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其各个物体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抽象出来的客观存在的对象。
高三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 引言认识运动是高中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立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提高政治素养的关键环节。
在高三阶段,政治认识运动尤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学生正处于政治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探讨高三政治认识运动的规律,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和把握政治认识运动的核心要点。
2. 高三政治认识运动的目标高三政治认识运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政治分析和决策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政治认识,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3. 高三政治认识运动的内容高三政治认识运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政治理论学习高三政治认识运动的核心是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家的组织结构和政治制度,掌握各种政治术语的含义,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政治分析。
3.2 政治事件观察和分析高三政治认识运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和政治事件的观察和分析中,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政治信息,学会对政治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3.3 政治参与实践高三政治认识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政治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增强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可以通过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政治讨论会、参与学生会选举、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3.4 政治书籍阅读高三政治认识运动强调阅读政治类书籍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方面有重要价值的书籍进行阅读,比如《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等。
4. 高三政治认识运动的规律4.1 系统性与综合性高三政治认识运动的学习要求系统性和综合性。
学生需要将各种政治理论和概念进行整合和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治认识体系,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2 实践性与理论性高三政治认识运动注重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结合。
学生应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和政治实践中,通过实践不断增加对政治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4.3 主动性与创造性高三政治认识运动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运动
高考政治经常会考到运动这个知识点,运动的规律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希望大家好好复习!
2019高考政治知识点:运动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来源: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