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9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一、执行标准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测定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四、仪器设备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孔径流量计;(1)大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2)中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70~160m3/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5、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8、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u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9、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
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目栏。
10、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整不受折状态。
11、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12、天平:(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体中进行的一种特殊作业,它涉及到悬浮物的收集、处理和清理等工作。
本指导书旨在为悬浮物作业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确保作业过程安全、高效。
二、作业准备1. 确定作业区域:根据悬浮物的分布情况和作业需求,确定作业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2. 制定作业计划:根据作业区域的特点和悬浮物的类型,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包括作业目标、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和作业装备等。
3. 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如救生衣、防滑鞋等,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演练。
三、作业流程1. 预先调查:在作业开始之前,进行悬浮物的预先调查,了解悬浮物的分布情况、密度和大小等,为后续的作业提供依据。
2. 悬浮物收集:根据作业计划,使用合适的收集装备,如网箱、拖网等,对悬浮物进行收集。
收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作业区域的整洁,避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3. 悬浮物处理:将收集到的悬浮物进行分类和处理。
根据悬浮物的性质和用途,可以选择进行回收利用、焚烧处理或安全储存等方式。
4. 清理作业区域:在悬浮物作业完成后,对作业区域进行清理,确保不留下任何悬浮物残留。
清理过程中,要遵循环保原则,将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
四、作业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作业过程中,要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2. 环境保护:在悬浮物作业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水体环境,避免对水质造成污染。
严禁将悬浮物随意倾倒或抛入水体。
3. 协同作业:对于大规模的悬浮物作业,要进行协同作业,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配合。
4.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作业装备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五、作业评估与改进1. 作业评估:对悬浮物作业进行定期评估,包括作业效果、作业安全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2. 改进措施:根据作业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优化作业流程、改进作业装备和加强人员培训等。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体中进行的悬浮物的采集、监测、处理等相关工作。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悬浮物作业的标准操作流程和安全要求,以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并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二、作业目的悬浮物作业的目的是采集水体中的悬浮物样品,以了解水体的水质状况、污染程度等信息,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作业范围本指导书适合于进行悬浮物作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人员、科研人员等。
四、作业流程1. 准备工作a. 确定作业地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作业地点,确保能够代表性地采集悬浮物样品。
b. 准备设备和材料:包括采样器具、采样瓶、标签、手套、防护服等。
c. 安全措施:作业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等,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采样操作a. 标定采样器具:在采样前,对采样器具进行标定,确保准确采集悬浮物样品。
b. 采样点选择:根据作业要求,在作业地点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注意避免人为干扰和污染。
c. 采样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浮游生物网、浮游生物瓶等。
d. 采样数量:根据需要采集足够数量的悬浮物样品,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e. 采样记录:在采样过程中,及时记录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深度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和比对。
3. 样品处理a. 样品保存:采集的悬浮物样品应即将封闭保存,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b. 样品运输:样品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样品的稳定性,避免样品泄漏或者变质。
c. 样品分析:根据实验要求,对悬浮物样品进行分析,包括悬浮物浓度、颗粒大小等参数的测定。
五、安全要求1. 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作业。
2. 作业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等,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3. 作业现场应保持整洁,避免杂物干扰作业操作。
4. 作业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如滑倒、溺水等。
5. 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应按照像关法规和标准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概述悬浮物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关于悬浮物作业的详细指导和操作步骤,以确保作业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准确性。
本指导书适合于悬浮物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流程、安全措施和作业结束后的清理工作等。
二、准备工作1. 确定作业区域: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悬浮物作业的区域范围,并进行标记和隔离。
2. 获取必要设备和工具:根据作业的具体要求,准备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如悬浮物采集器、防护服、手套、面罩等。
3. 培训和指导:确保作业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和指导,熟悉悬浮物作业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三、操作流程1.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面罩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2. 准备悬浮物采集器:将悬浮物采集器放置在作业区域的适当位置,并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
3. 开始作业:根据作业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将悬浮物采集到采集器中。
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谨慎性,避免对周围环境和设备造成伤害。
4. 定期检查采集器:在作业过程中,定期检查悬浮物采集器的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并及时清理采集器。
5. 结束作业:根据作业的要求,及时结束作业,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工作,包括清理工具和设备,处理悬浮物等。
四、安全措施1. 个人防护:作业人员在进行悬浮物作业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面罩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2. 通风和防护措施:确保作业区域通风良好,减少悬浮物对作业人员的影响。
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隔离带、使用防护罩等。
3. 废物处理:对于采集到的悬浮物,应按照像关规定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4. 紧急情况处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应即将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五、作业结束后的清理工作1. 清理工具和设备:作业结束后,对使用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2. 作业区域清理:对作业区域进行清理,包括清除悬浮物残留物、清理地面和设备等,确保环境整洁和安全。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以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为标题,本文将介绍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和测定过程。
一、引言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包括可见颗粒物和细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准确测定环境空气中的TSP浓度是必要的。
二、测定方法重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环境空气中TSP浓度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将空气中的颗粒物捕集到滤膜上,然后将滤膜称重,计算出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测定点位,安装好采样设备并校准。
2. 采样:将预先准备好的滤膜安装在采样器上,打开采样器开始采样,一般采样时间为24小时。
3. 滤膜处理:采样结束后,将滤膜取下,放置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等待静置,以消除静电等影响。
4. 称重:使用精密天平将滤膜进行称重,记录下质量值。
5. 计算:根据测定时间和滤膜的有效面积,计算出单位体积的颗粒物质量。
6. 数据分析: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得出空气中TSP的浓度。
四、注意事项1. 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采样器的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不准确。
2. 在滤膜处理过程中,要避免手指直接接触滤膜,以免污染样品。
3. 在称重过程中,要保持天平的准确性,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称重结果。
4. 在数据分析中,应注意对测定结果的合理解释和评价,避免片面或错误的结论。
五、结果与讨论通过重量法测定环境空气中TSP的浓度,可以得到准确的数据,用于评价空气质量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同时,这种测定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的监测工作。
六、结论重量法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测定环境空气中TSP浓度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实验步骤和仪器设备的选择,可以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为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监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七、展望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对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作业指导书一、执行标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 618-2011。
二、适用范围1、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 PM10和 PM2.5浓度的手工测定。
2、本标准的检出限为0.010mg/m3(以感量0.1mg分析天平,样品负载量为1.0mg,采集108 m3空气样品)。
三、测定原理分别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 PM2.5和PM10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 PM2.5和PM10 浓度。
四、仪器设备1、切割器(1)PM10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 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5±0.1)μm。
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 HJ/T 93-2003 的规定。
(2)PM2.5 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 Da50=(2.5±0.2)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 =(1.2±0.1)μm。
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 HJ/T 93-2003 的规定。
2、采样器孔口流量计或其他符合本标准技术指标要求的流量计。
(1)大流量流量计:量程(0.8~1.4)m3/min;误差=2%。
(2)中流量流量计:量程(60~125)L/min;误差=2%。
(3)小流量流量计:量程<30 L/min;误差=2%。
3、滤膜:根据样品采集目的可选用玻璃纤维滤膜、石英滤膜等无机滤膜或聚氯乙烯、聚丙烯、混合纤维素等有机滤膜。
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 99%。
空白滤膜按分析步骤进行平衡处理至恒重,称量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4、分析天平:感量 0.1mg 或 0.01mg。
5、恒温恒湿箱(室):箱(室)内空气温度在(15~30)°C 范围内可调,控温精度±1°C。
箱(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一、执行标准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方法的检3。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测限为0.001mg/m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测定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四、仪器设备、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1.2、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孔径流量计;3/min;流量分~1.4m(1)大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0.73/min;精度优于20.01m辨率%。
3/min160m;流量分)中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70~2(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5、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8、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u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化的空气5h1cm9、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
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目栏。
.10、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整不受折状态。
11、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12、天平:(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
环境空⽓PM10和PM2.5的测定作业指导书环境空⽓PM10和PM2.5的测定作业指导书⼀、执⾏标准环境空⽓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 618-2011。
⼆、适⽤范围1、本标准适⽤于环境空⽓中 PM10和 PM2.5浓度的⼿⼯测定。
2、本标准的检出限为0.010mg/m3(以感量0.1mg分析天平,样品负载量为1.0mg,采集108 m3空⽓样品)。
三、测定原理分别通过具有⼀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使环境空⽓中 PM2.5和PM10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重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 PM2.5和PM10 浓度。
四、仪器设备1、切割器(1)PM10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 Da50=(10±0.5)µm;捕集效率的⼏何标准差为σg=(1.5±0.1)µm。
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 HJ/T 93-2003 的规定。
(2)PM2.5 切割器、采样系统:切割粒径 Da50=(2.5±0.2)µm;捕集效率的⼏何标准差为σg =(1.2±0.1)µm。
其他性能和技术指标应符合 HJ/T 93-2003 的规定。
2、采样器孔⼝流量计或其他符合本标准技术指标要求的流量计。
(1)⼤流量流量计:量程(0.8~1.4)m3/min;误差=2%。
(2)中流量流量计:量程(60~125)L/min;误差=2%。
(3)⼩流量流量计:量程<30 L/min;误差=2%。
3、滤膜:根据样品采集⽬的可选⽤玻璃纤维滤膜、⽯英滤膜等⽆机滤膜或聚氯⼄烯、聚丙烯、混合纤维素等有机滤膜。
滤膜对0.3µm标准粒⼦的截留效率不低于 99%。
空⽩滤膜按分析步骤进⾏平衡处理⾄恒重,称量后,放⼊⼲燥器中备⽤。
4、分析天平:感量 0.1mg 或 0.01mg。
5、恒温恒湿箱(室):箱(室)内空⽓温度在(15~30)°C 范围内可调,控温精度±1°C。
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环境空气中TSP、PM10、PM2.5浓度的采样与测定。
2.方法依据HJ618-2011 GB/T15432-1995采样方法中共同的一般事项按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写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有关规定执行3.方法要点TSP: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可进行组分分析。
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
PM2.5: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
4.器材4.1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范围60-125L/min 采样流量一般为100L/min。
4.2 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等有机滤膜,直径9cm。
4.3 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标明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
4.4 滤膜保存:用于保存滤膜,保存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4.5 TSP采样头, PM10采样头、PM2.5采样头。
4.6 气压表和温度计,镊子等。
5.采样步骤5.1 根据任务单要求,准备好滤膜数量,采样前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漏。
5.2 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
用清洁干布擦去采样头内及滤膜夹上的灰尘。
5.3 将已编号并与称量过的滤膜,放在滤膜网托上,然后放滤膜夹,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滤膜毛面对应进气口,盖好采样头顶盖。
按照采样要求设置采样流量,即可启动采样。
记录环境温度和环境大气压。
5.4 采样结束后,记录采样时间。
打开采样夹,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号码相应的滤膜袋中。
取滤膜时,如发现滤膜损坏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滤膜安装歪斜等,表示采样时漏气,则本次采样作废,重新采样。
5.5 按任务书要求,清点核对完样品,填好样品交接单,将样品移交给样品管理员。
6.现场记录6.1采样人员在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正确填写好现场采样单上委托单位,任务性质,采样时间,样品数量等。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悬浮物作业是指在空中进行的作业活动,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指导。
为了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和作业效率,制定一份悬浮物作业指导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悬浮物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要点。
一、作业前准备1.1 确认作业计划:在进行悬浮物作业之前,必须对作业计划进行仔细确认,包括作业地点、作业时间、作业内容等。
1.2 审查设备状态:检查悬浮设备的状态,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没有任何故障或损坏。
1.3 检查安全设施:检查作业现场的安全设施,如安全绳、安全带等,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二、作业操作流程2.1 确定作业方式:根据作业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方式,如吊篮作业、绳索作业等。
2.2 安全固定设备:在进行悬浮物作业时,必须确保设备安全固定,避免设备晃动或脱落。
2.3 配备必要工具:悬浮物作业可能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必须提前准备好,并确保其正常运转。
三、作业安全注意事项3.1 佩戴安全防护装备:进行悬浮物作业时,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装备,如安全带、头盔等。
3.2 注意气候变化:悬浮物作业受气候影响较大,必须密切关注气象变化,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作业。
3.3 避免高空作业:在高空作业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四、作业结束及清理4.1 完成作业任务:在完成悬浮物作业后,必须对作业现场进行检查,确保没有遗留物品或设备。
4.2 拆除悬浮设备:在作业结束后,必须及时拆除悬浮设备,避免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危险。
4.3 清理作业现场: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清除杂物和垃圾,确保环境整洁。
五、事故处理及报告5.1 处理事故:如果在悬浮物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必须立即停止作业,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5.2 填写事故报告:对于发生的事故,必须及时填写事故报告,并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5.3 安全总结反思:对于发生的事故,必须进行安全总结反思,找出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悬浮物作业概述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面或空中悬挂物体进行操作和作业的一种特殊工作方式。
本指导书旨在为悬浮物作业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确保作业安全、高效进行。
二、作业前准备1. 确认作业地点:根据作业需求确定作业地点,并进行现场勘察,评估环境因素对作业的影响。
2. 安全防护措施:根据作业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安全带、头盔、护目镜等。
3. 作业设备准备:检查悬浮物作业所需的设备和工具,确保其完好无损、符合安全要求,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4. 作业人员培训:对参与悬浮物作业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作业流程、安全注意事项、紧急情况处理等。
三、悬浮物作业操作流程1. 确定悬浮物类型:根据作业需求,确定悬浮物的类型和规格,并选择合适的悬挂方式。
2. 悬挂设备准备:根据悬浮物的重量和尺寸,选择适当的悬挂设备,包括吊车、起重机等,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
3. 安全检查:在进行悬浮物作业前,对作业现场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地面平整度、周围环境是否存在障碍物等。
4. 悬挂操作:根据悬挂物的特点和作业要求,进行悬挂操作,确保悬挂物牢固、稳定。
5. 作业过程控制:在悬浮物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作业安全、高效进行。
6. 作业结束处理:作业结束后,对悬挂设备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设备完好无损,作业现场恢复整洁。
四、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改变悬挂物的重量、尺寸和悬挂方式。
2. 在悬浮物作业过程中,严禁站立在悬挂物下方,以防意外伤害。
3. 在悬挂操作前,确保周围人员已远离作业区域,避免人员伤害。
4. 注意作业现场的通风情况,避免因悬挂物而引发的空气污染。
5. 在悬挂物作业过程中,注意观察悬挂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停止作业并进行检修。
6. 遇到紧急情况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人员。
五、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1. 风险评估:在进行悬浮物作业前,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1. 概述悬浮物作业指导书是为了确保悬浮物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质量性而制定的一份指导性文件。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以保障悬浮物作业的顺利进行。
2. 适合范围本指导书适合于各类悬浮物作业,包括但不限于建造工地、桥梁施工、船舶维修等领域。
3. 安全注意事项3.1 人员安全3.1.1 所有从事悬浮物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
3.1.2 作业现场应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如安全帽、安全带等。
3.1.3 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确保身体健康状况适合从事悬浮物作业。
3.2 设备安全3.2.1 所使用的悬浮物作业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3.2.2 悬浮物作业设备的搭建和拆除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并按照操作手册进行操作。
3.2.3 作业现场应设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监控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
3.3 作业环境安全3.3.1 作业现场应进行周边环境的评估,确保周围建造物、电缆、管道等不会对悬浮物作业造成威胁。
3.3.2 作业现场应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封闭,确保周围人员不会进入作业区域。
3.3.3 作业现场应设有灭火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4. 操作步骤4.1 准备工作4.1.1 确定悬浮物作业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4.1.2 检查作业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理。
4.1.3 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周边环境和作业要求。
4.2 搭建悬浮物作业设备4.2.1 根据悬浮物作业的具体要求和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悬浮物作业设备。
4.2.2 按照设备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设备的搭建和调试。
4.2.3 检查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4.3 进行悬浮物作业4.3.1 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4.3.2 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像关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作业的安全性和质量性。
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环境空气中TSP、PM10、PM2.5浓度的采样与测定。
2.方法依据HJ618-2011 GB/T15432-1995采样方法中共同的一般事项按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写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有关规定执行3.方法要点TSP: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可进行组分分析。
PM10: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
PM2.5: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
4.器材4.1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范围60-125L/min 采样流量一般为100L/min。
4.2 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等有机滤膜,直径9cm。
4.3 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标明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
4.4 滤膜保存:用于保存滤膜,保存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4.5 TSP采样头, PM10采样头、PM2.5采样头。
4.6 气压表和温度计,镊子等。
5.采样步骤5.1 根据任务单要求,准备好滤膜数量,采样前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漏。
5.2 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
用清洁干布擦去采样头内及滤膜夹上的灰尘。
5.3 将已编号并与称量过的滤膜,放在滤膜网托上,然后放滤膜夹,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滤膜毛面对应进气口,盖好采样头顶盖。
按照采样要求设置采样流量,即可启动采样。
记录环境温度和环境大气压。
5.4 采样结束后,记录采样时间。
打开采样夹,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号码相应的滤膜袋中。
取滤膜时,如发现滤膜损坏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滤膜安装歪斜等,表示采样时漏气,则本次采样作废,重新采样。
5.5 按任务书要求,清点核对完样品,填好样品交接单,将样品移交给样品管理员。
6.现场记录6.1采样人员在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正确填写好现场采样单上委托单位,任务性质,采样时间,样品数量等。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一、执行标准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测定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四、仪器设备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孔径流量计;(1)大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2)中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70~160m3/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5、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8、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u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9、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
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目栏。
10、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整不受折状态。
11、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12、天平:(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环工09适用)常州大学2012年4月实验一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一、原理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二、仪器1、 TH-150C型智能中流量总悬浮微粒采样器(90L/min-120 L/min)2、流量校准装置3、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4、分析天平三、测定步骤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贮存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至1mm。
若有流量记录器,则直接记录流量。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贮存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表1中。
表1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记录6、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表2中。
表2 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四、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mg/ m3)=W/(Q?t)式中:W-采集在滤膜上的总悬浮颗粒物质量(mg)。
t-采样时间(min)。
Q-标准状态下的采样流量(m3/min)。
实验二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和意义通过本实验掌握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且对影响旋风除尘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
二、实验原理1、气体温度和含湿量的测定由于除尘系统吸入的是室内空气,所以近似用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代表管道内气流的温度ts和湿度yw。
由挂在室内的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的干球温度和湿度温度,可查得空气的相对湿度Φ,由于球温度可查得相应的饱和水蒸气压力pv,则空气所含水蒸气的体积分数:yw=Φpv/pa式中:pv-饱和水蒸气压力,KPa;pa-当地大气压力,KPa。
公共建筑工程室内环境中颗粒物法检测作业指导书1. 引言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指导公共建筑工程中室内环境中颗粒物法检测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保障室内环境的质量和公众的健康。
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各类公共建筑工程,包括办公楼、学校、医院等。
2. 术语和定义2.1 颗粒物:指室内环境中可悬浮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灰尘、粉尘、花粉等。
2.2 检测:对室内环境中的颗粒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2.3 法检测:采用规范的化学分析方法和设备,对颗粒物进行检测。
3. 检测设备和试剂3.1 检测设备:使用评估合格的颗粒物检测仪器,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试剂:选用符合检测要求的试剂,注意保质期和存储条件。
4. 检测流程4.1 环境准备- 检测前确保室内环境稳定,排除可能的污染源。
- 关闭室内循环和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动受控。
4.2 样品采集- 使用合适的采样方法和工具,采集室内空气颗粒物样品。
- 根据需要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确保代表性。
4.3 试剂使用- 按照试剂说明书正确使用试剂,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差。
4.4 检测操作- 根据设备说明书操作检测仪器,确保操作正确和准确。
- 严格按照检测仪器的设定要求进行检测。
4.5 数据分析与报告- 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算及评估室内环境中颗粒物的浓度。
- 根据需求生成检测报告,包括检测结果、分析方法和建议。
5. 安全措施5.1 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和实验服。
5.2 操作过程中注意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6. 质量控制6.1 校准检测仪器,保证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6.2 定期维护和保养检测设备,确保正常运行。
6.3 参加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检测操作水平。
7. 结论本作业指导书提供了公共建筑工程中室内环境中颗粒物法检测的操作指南。
通过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和控制室内环境中的颗粒物质量,保障公众的健康。
实验六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掌握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方法
掌握中流量采样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采样器中已恒重的滤膜,则TSP被截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计算TSP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
中流量采样器;
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 L/min;
大气压力计
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分析天平
恒温恒湿箱
玻璃纤维滤膜;
镊子、滤膜袋(或盒)
温度计
五、实验步骤
1、用孔口流量计校正采样器的流量;
2、滤膜准备:首先用X光看片机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在恒温恒湿箱中于15~30℃任一点平衡24 h,并在此平衡条件下称重(精确到0.1 mg),记下平衡温度和滤膜重量,将其平放在滤膜袋或盒内。
3、采样: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采样器采样头内的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
以100 L/min流量采样1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
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4、称量和计算:将采样滤膜在与空白滤膜相同的平衡条件下平衡24 h后,用分析天平称量(精确到0.1 mg),记下重量(增量不应小于10 mg),按下式计算TSP含量:
TSP 含量(μg/m 3)=
式中:W 1—采样后的滤膜重量(g);
W 0—空白滤膜的重量(g);
Q —采样器平均采样流量(L/min); T —采样时间(min)。
t
Q W W ⋅⋅-90110)(。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1引言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是一种常规的污染物,大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它们对人体健康、植被生态和能见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对这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是大气环境污染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实验在校园中各种不同环境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本实验,达到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并了解到校园不同环境大气中悬浮颗粒的浓度的大小.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1)、滤膜、镊子、恒温恒湿箱、精密电子电子称2.2试验方法2.2.1滤膜准备对光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入分析天平(精度0.1mg)中称重,记下滤膜重量W0(g),将其平放在滤膜袋内.2.2.2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定于2015年5月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陶园附近原国防生宿舍旧址为样地,在样地中设置采样器1个.天气情况良好,多云,微风,早晚气温变化不大.2.2.3仪器准备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对正,拧紧,使不漏气.2.2.4采样以100L/min流量采样,每4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2.2.5称量和计算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器箱中平衡24h,然后称重,30s内称完.采样滤膜用分析天平称量(精度0.1mg),记下滤膜重量W1(g),按下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2.3数据分析总悬浮颗粒物含量(TSP,mg m-3)=[(W1-W0)×1000]/V r式中:W1—采样后滤膜重量(g);W0—采样前滤膜重量(g);V r—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2.4结果分析参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析测试地点的空气状况.3结果与分析3.1原国防生宿舍样地分析结果如下表格所示.表1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表监测点原国防生宿舍旧址日期2015年5月1日时间7:20~17:20采样标况流量(m3min-1)0.09020833累积采样时间(min)480min累积采样体积(m3)47.7滤膜重量(g)采样前/W00.4766g 采样后/W10.4938g 样品重0.0172g总悬浮颗粒物含量(TSP,mg m-3)=[(W1-W0)×1000]/V r=[(0.4938g-0.4766g)×1000]/47.7=0.3629mg m-3表2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TSP浓度限值(mg/m3)TSP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年平均0.080.20.3日平均0.120.30.5本小组样地(原国防生宿舍旧址)TSP为0.3629mg m-3,处于国家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之间,空气悬浮颗粒含量相对较高.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如下:①国防生宿舍拆后,样地地表裸露,风过后更容易扬尘;②样地地表无较多绿色植物种植,对空气的净化度不高;③过方式宿舍临近华师次级干道,平时有一定车流量,容易扬尘.研究表明,交通车辆是城市空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交通量越大,空气颗粒物浓度越高[1],所以该点经过的车辆排出大量粉尘微粒,通过气流引起大量悬浮颗粒的扬起,再加上周围绿化较差,缺少植物对粉尘的吸附,因此测得其空气悬浮粒子含量较高.3.2不同小组间样地数据横向对比由图1可知,西七楼下和国防生宿舍旧址的空气质量均在二级至三级之间,但国防生宿舍旧址的空气质量明显更差;生科院新院楼位于校园一隅,绿地面积大,人流车流较少,其空气质量为二级,接近一级水准.4讨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来源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它既来自固定排放源又来自无组织排放,既受人群活动的影响又受到气象条件及地面植被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实验所测定的只是一个大体的TSP含量,而在实际防治中,往往是需要定量地计算出各个来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值(分担率),也就是源解析.在进行源解析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化学质量平衡法(CMB),其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它通过对收集的悬浮颗粒及排放源排放的颗粒样品并进行元素分析,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最终得到各类排放源对悬浮颗粒物的贡献率[2-4].源解析的结果是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依据,对于确定污染治理重点,对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实际的环境监测中,一些气象条件也会影响TSP的测定结果.比如说大雨过后TSP浓度值会降低,这是由于空气中的一些污染气体能够溶解在雨中[5].风速越大会越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稀释扩散,长时间的微风或静风则会抑制污染物质的扩散,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质成倍地增加[5].还有,多云、逆温等气象情况也会使TSP 浓度值升高[1].总悬浮颗粒物主要以大气气溶胶形式存在,其中人为过程排放的细粒子占有很大比重,加上浮颗粒物在大气中悬浮时间长,沉降速度慢,因其滞留时间长富集了大多数有害物质,易沉积在人体肺部,对人体健康危害性大[6].绿化情况好的环境悬浮微粒含量相对较少,植被对粉尘的吸附作用很大,所以可以通过合理种植各类植物,加大绿化带的覆盖面积,增强对粉尘的吸附作用,阻止汽车尾气的扩散,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5注意事项①最好在同一个检测点同时进行重复采样,通过重复采样,取平均值来避免偶然的人为误差;②实验中采取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而对于一些无规律排放的污染源,应尽可能增长采样时间;③操作要规范,特别是安装和卸下滤膜的操作,要保证采样前滤膜没有收到外界的污染,卸下滤纸对其进行折叠时应动作轻柔,避免微粒被抖落,减少样品量;称量的时候时间尽量短,避免滤纸吸收大气中的水分,对称量数据造成影响.参考文献:[1]郭二果,王成,郄光发,房城.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5).[2]房春生,王菊,张子宜,钟宇红,董德明.化学质量平衡法在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9).[3]沈恒华,黄世鸿,李如祥.TSP的来源与气象因素对TSP测试的影响[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6,(04).[4]柯昌华,金文刚,钟秦.环境空气中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2,(03).[5]尹振东.气象条件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03).[6]周有福,施林熙.空气总悬浮颗粒物中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J].福建分析测试研究简报,2000,9(2):1234-1235.。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一、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测定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四、仪器设备
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孔径流量计;
(1)大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2)中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70~160m3/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5、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8、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u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9、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
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目栏。
10、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整不受折状态。
11、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12、天平:
(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
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差)=2mg。
(2)分析天平: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
称量范围=10g;感量0.1mg;再现性(标准差)=0.2mg。
五、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1、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正;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2、流量校准步骤:
(1)计算采样器工作点的流量:
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
在正式采样前,需调整采样器,使其工作在正确
的工作点上,按下述步骤进行:
采样器采样口的抽气速度W为0.3m/s。
大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 H(m3/min)为:Q H=1.05 (公式6-1)
中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 M(L/min)为:Q M=60 000W ×A (公式6-2)
式中:A—采样器采样口的截面积,m2。
将QH或QM计算值换算成标况下的流量Q HN(m3/min)或Q MN(L/min)
Q HN=(Q H PT N)/(TP N) (公式6-3)
Q MN=(Q M PT N)/(TP N) (公式64)
Log10P=log10101.3- h/18400 (公式6-5)
式中:T—测试现场月平均温度,K;
P N—标况压力,101.3kPa;
T N—标况温度,273K;
P—测试现场平均大气压,kPa;
h—测试现场海拔高度,m。
将式(6-6)中Q N用Q HN或Q MN代入,求出修正项Y,再按式(6-7)计算△H(Pa)
Y=BQ N+A (公式6-6)
式中斜率B和截距A由孔径流量计的标定部门给出。
△H=(Y2P N T)/(PT N) (公式6-7)
(2)采样器工作点流量的校准:
打开采样头的采样盖,按正常采样位置,放一张干净的采样滤膜,将孔口流量计的接口与采样头密封连接。
孔口流量计的取压口接好压差计。
接通电源,开启采样器,待工作正常后,调节采样器流量,使孔口流量计压差值达到式(6-7)计算的△H值(记录表格见附录B)。
校准流量时,要确保气路密封连接,流量校准后,如发现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或滤膜安装歪斜等情况,可能造成漏气,应重新进行校准。
校准合格的采样器,即可用于采样,不得再改动调节器状态。
六、试验步骤
1、滤膜准备
(1)每张滤膜均需用X光看片机进行检查,不得有针孔或任何缺陷。
在选中的滤膜光滑表面的两个对角上打印编号。
滤膜袋上打印同样编号备用。
(2)将滤膜放在恒温恒湿箱中平衡24h,平衡温度取15~30℃中任一点,记录下平衡温度与湿度。
(3)在上述平衡条件下称量滤膜,大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1mg,中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0.1mg。
记录下滤膜重量W0(g)。
(4)称量好的滤膜平展地放在滤膜保存盒中,采样前不得将滤膜弯曲或折叠。
2、安放滤膜及采样
(1)打开采用头顶盖,取出滤膜夹。
用清洁干布擦去采样头内及滤膜夹的灰尘。
(2)将已编号并称重过的滤膜绒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对正,拧紧,使布漏气。
安好采样头
顶盖,按照采样器使用说明,设置采样时间,即可启动采样。
(3)样品采完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号码相同地滤膜袋中。
取滤膜时,如发现滤膜损坏,或滤膜上尘地边缘轮廓不清晰、滤膜安装歪斜(说明漏气),则本次采样作废,需重新采样。
3、尘膜地平衡及称量
(1)尘膜在恒温恒湿箱中,与干净滤膜平衡条件相同的温度、湿度平衡24h 。
(2)在上述平衡条件下称量滤膜,大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1mg ,中流量采样器滤膜称量精确到0.1mg 。
记录下滤膜重量W 1(g)。
滤膜增重,大流量滤膜不小于100mg ,中流量滤膜不小于10mg 。
七、结果评定
1、结果计算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ug/m 3)=
t Q W W K N ⨯-⨯)(01 (公式
6-8)
式中:t ——累积采样时间,min ;
Q N ——采样器平均抽气流量,即(6-3)或(6-4)Q HN 或Q MN 的计算值;
K ——常数,大流量采样器K =1×106;中流量采样器K =1×109。
2、测试方法的再现性
当两台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安放位置距离不大于4m 、不少于2m 时,同时采样测定总悬浮颗粒物含量,相对偏差不大于15%。
附录A 孔口流量计校准
在大流量或中流量孔口流量计的量程范围内,均匀取七点,分别由标准罗兹流量计和钟罩式气体计量器进行标定,最后结果以回归方程(A6-1)给出:
A BQ Y N += (公式A6-1) 修正项T P H
P T P Y N N a ∆=)( (公式A6-2)
式中:T N —标况温度,273K ;
T —标定时环境温度;
△H—孔口流量计测得压差,Pa;
B—斜率;
A—截距;
P N—标况压力,(101.3KPa);
P—标定时环境压力,KPa;
Q N—折算为标况时的流量,大流量孔口流量计为m3/min;中流量孔口流量计为L/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