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试谈现代纤维艺术的现代性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泛指一切以纤维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各种编织、印染、绗缝、软雕等等。
目前,中国的纤维艺术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对纤维材料的积极探索,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不断交流,及高校纤维教育的开展,中国的纤维艺术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纤维艺术的取材古往今来人们穿的、用的都是纺织纤维制成的,日久天长在人们思想中形成了纤维艺术品的材料都是纺织纤维的意象。
其实不然,当代纤维艺术的取材远不止可纺织的纤维。
1.“纺织纤维”一般的要求可纺性方面的要求,如纤维的长度、粗细、强度等;舒适方面的要求,如弹性、吸湿、透气、抗静电等。
2.“纺织纤维”的分类①天然纤维。
常规的天然纤维有棉、麻、丝、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天然纤维又出现了,比如菠萝叶纤维与现在普遍使用的竹纤维。
②化学纤维。
化学纤维是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兴起的,目前已经成为纺织纤维的主体。
其包括再生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类。
再生纤维,也叫做人造纤维,是利用天然材料经制浆喷丝而成,有再生纤维素与再生蛋白质之分。
合成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聚合而成,主要纤维材料有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氯纶等。
它们可以根据需要切割成不同长度或直接使用长丝。
其统一的燃烧特点是熔融成滴。
3.现代纤维艺术取材的开放性从古到今,任何艺术创作和视觉形象都离不开材料,在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总是努力地挖掘和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
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和传播,中国的艺术家们突破了传统材料的观念束缚,广泛探索,大胆开拓和试验,使得纤维艺术取材更为广泛和多元化。
二、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利用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及装饰品已经很常见。
如用兽毛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
春秋时期,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都已经达到一定高度。
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提花和绣花。
第1篇一、引言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纤维艺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实用、环保的艺术表现形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纤维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将探讨纤维艺术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纤维艺术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纤维艺术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接触、观察、分析和创作,使学生在欣赏、感受、理解和创造中提高审美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纤维艺术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纤维艺术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纤维艺术实践教学倡导环保,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珍惜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三、纤维艺术实践教学的内容1. 纤维艺术基础知识(1)纤维艺术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等。
(2)纤维材料的种类、特点、用途等。
(3)纤维艺术的工具、设备、工艺等。
2. 纤维艺术创作实践(1)平面设计:如编织、刺绣、贴布、拼布等。
(2)立体设计:如编织雕塑、立体编织、纤维装置等。
(3)纤维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如纤维绘画、纤维雕塑等。
3. 纤维艺术欣赏与评价(1)欣赏国内外优秀纤维艺术作品。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创作手法等。
(3)学会评价纤维艺术作品。
四、纤维艺术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课堂讲解、示范、学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 案例教学通过展示优秀纤维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纤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4. 创新教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创新,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纤维艺术作品。
5.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思考现代纤维艺术本文对现代纤维艺术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现代纤维艺术审美过程中的异质同构现象。
从现象入手,讨论了它的审美特征以及审美实现的成因等问题,试图通过对审美活动的探讨,促进纤维艺术的创作。
一、现代纤维艺术的兴起1、纤维艺术的概念纤维在这里指的是纺织编结所采用的多种原料,然而它一旦经过艺术家带有目的性的艺术创作之后,就被重新组合相互穿插,形成多种不同的结构形态,呈现出有意味的视觉形象。
这时的纤维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单纯的理化属性,它已包含着人的主观审美意趣和情感。
此时的纤维因已具备艺术的审美意义,故被称之为“纤维艺术”。
20世纪兴起的纤维艺术是以壁挂和壁毯为代表的,壁挂是继雕塑之后又一种三维空间艺术,又称软雕塑,它结合了现代工艺手段和现代审美意趣,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而现代意义上的壁毯则是立足于传统壁毯基础,而又对传统壁毯的缺陷进行反省而发展起来的。
现代意义上的纤维艺术,采用精巧的编、织、割、剪、绕、挂等多种技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觉样式,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介入了现代艺术的行列,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而存在,同时也成了当今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室内装饰品。
(参见图-1)2、审美特征任何一种艺术样式, 在形式结构上都有其自身的构造特点,在审美方式上也体现其独特的性质,这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该艺术门类存在的理由。
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现代纤维艺术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艺术创作和审美,避免盲目模仿,寻求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和风格等一系列问题,需在理论上进行探讨。
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异质同构是艺术审美活动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异质同构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在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时提出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尤其指视知觉)组织活动(主要在大脑皮层中进行)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
浅析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之理念随着现代纤维艺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人们对纤维艺术的鉴赏要求越来越高,艺术家们在创作理念上也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纤维艺术创作发展历程,从理论与鉴赏的角度分析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理念,并预测未来纤维艺术的创作方向与前景。
一、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发展历程中国纤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艺术已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人们对纤维艺术的创作理解为以传统的天然动植物或人工纤维为材料,用传统的工艺制作辅以其他工艺手段进行创作的造型艺术。
现代纤维艺术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型,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与传播以及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与影响下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对纤维艺术的全方位探索,通过发展全民教育及学院教育,兼顾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的学术交流,使中国纤维艺术的创作在理论上始终与时俱进,创作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发展。
二、从创作表现与鉴赏的角度分析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理念1.创作理论与思维表现。
在纤维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立足于传统技艺创作,包括艺术理论创新研究和工艺理念文化传承,更深一层是延展到各个社会领域中成为人们切实需要的存在,因此其创作力在于展现出纤维艺术与众不同的艺术形态和功能。
纤维艺术的形态主要表现在其材质、技法、存在与发展状态,而其功能就是由这些形态衍生而来的一系列的生产生活及审美意趣需要。
纤维艺术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创作方面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在艺术领域中主要包含逻辑与非逻辑性创新、发散性与收敛性创新、横向与纵向创新,等等。
在创作中我们要保证其创意设计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和处理过程;在此基础上用非逻辑性思维加以修饰,如运用转移、直觉、灵感及形象思维法开发感性创作,再用塑造、重置、并置、比喻、象征、联想等进行艺术思维创作,这样才能突破思维定势,铸就独特的具有能动性的高质量艺术作品。
而发散思维则有助于创意设计,主要是通过推测联想等思维方法从纤维创作的各个方向去把握其创意性,再以收敛性思维进行整合汇总而成的艺术创作方案。
现代纤维艺术印染探索现代纤维艺术印染探索纤维艺术印染是一门古老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使用纤维材料和印染技术来表达创作者的艺术想法和感受。
现代纤维艺术印染则是对传统技法的探索和创新,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现代纤维艺术印染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的创新。
传统的纤维艺术印染多使用天然纤维材料,如棉、丝、麻等。
而现代纤维艺术印染则更加注重对材料的多样性和可塑性的追求。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新材料,如合成纤维、塑料和金属丝等,来创作出更加独特的作品。
这些新材料不仅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和表现力,还可以通过在材料上涂抹颜料或添加其他材质,使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质感和层次感。
其次是技术的创新。
现代纤维艺术印染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的纤维艺术印染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如刷、织、结等。
而现代纤维艺术印染则引入了数码印刷、激光雕刻等新技术,使得艺术家可以更加轻松地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同时,这些新技术也使得作品更加精细和精确,提高了艺术品的品质和观赏性。
现代纤维艺术印染的探索不仅体现在材料和技术上,还体现在艺术创作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上。
在传统纤维艺术印染中,主题多以自然景物、民俗文化等传统元素为主。
而现代纤维艺术印染则更加开放和多元化,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个人身份认同等更具现代性的主题,并通过纤维艺术印染的形式来进行表达。
同时,艺术家们也开始尝试将纤维艺术印染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绘画、雕塑、装置等,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综合性的艺术作品。
总之,现代纤维艺术印染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探索,它通过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以及艺术主题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为纤维艺术印染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这种探索不仅丰富了纤维艺术印染的表现形式,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艺术家的不断探索,我们相信现代纤维艺术印染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加独特和精彩的艺术体验。
浅谈现代纤维艺术的创新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谈论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创新,即思维的创新,表现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创新;思维现代纤维艺术,无论在材料还是观念的创新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纤维材料、工艺流程的更新以及艺术理念的前卫化,为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
一、思维的创新艺术的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纤维艺术的多方位创意思维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1、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
现代纤维艺术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
但是非逻辑思维更适合进行艺术创新,它可以分为转移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等,因而它注重感性能力的开发,而感性能力的开发正是创意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现代纤维艺术家们运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从形象到概念或概念到形象的广阔空间中进行选择、加工,运用塑造、重置、并置、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思维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创作。
只有克服了思维的惰性、突破了思维的定势,具有能动性、敏锐性、求异性和独创性才能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当中获得独特的灵感,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典型方法,又叫求异性思维、辐射性思维。
在思维的过程中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从标新立异出发,充分发挥探索和想象的力量用推测、想象、假设等思维的方式向多个方向拓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某种纤维艺术立体形态造型方法的解决途径,可以有悬吊、支架、纤维热定型或化学定型等方法;某一编织作品的材料选择,从纤维的类型上就有天然的棉、麻、丝、毛,化学纤维的粘胶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原脂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从纤维的线型上有纱、线、绳、带等。
收敛性思维又称为聚合性思维、集中思维,是从已有的大量信息中搜寻、寻求和推出正确答案和最优秀方案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3、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横断性思维,它具有同时性、横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分析事物,探寻不同的答案或研究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特点的思维过程。
现代纤维艺术材料得表现性摘要:现代纤维艺术在西方传统壁挂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在艺术家们得不断努力创新下,形成了独具特色得艺术新形式。
现代纤维艺术独特得材质、多变得形式、丰富得语言在空间中恰如其分地应用,使其更加强劲地展示了纤维艺术得魅力。
关键字:纤维艺术、材料、肌理一、现代纤维艺术得发展现代纤维艺术源起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美国与欧洲得到发展。
1919年建筑师格罗比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包豪斯设计学院。
本着探索工艺、建筑与绘画融合得一种艺术,倡导艺术与技法一致得宗旨。
让?吕尔萨在1938年得法国传播要与通俗得精细重复得绘画式得纤维艺术分割,主张不断推出新得纤维艺术材料与新得技术手法,让纤维艺术在设计上得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
通过让?吕尔萨得主张,1961年,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馆与法国文化部一起在洛桑创设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
一年后,在瑞士洛桑创办了“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同年6月12日,第一届双年展在洛纤桑州博物馆开幕。
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20世纪60年代创办,到90年代结束成为最具权威性得国际纤维艺术活动,对国际纤维艺术得成长有着深远得影响。
随着艺术家们得不断地尝试与创新,一种独具魅力得新得艺术形式逐渐形成。
从染织技法发展而来得纤维艺术在中国也历经了长远而有意义得成长过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艺术家投入到纤维艺术得研究中,基于传统编织技艺,艺术家们踏上了寻找与其她科学门类相互融合得路径,让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
清华美院举办得九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能体现出来中国得纤维艺术得发展方向就是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风格,伴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发展迅速,已经融入到了与人类息息相关得环境中.二、现代纤维艺术得表现形式从纤维艺术得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包括一些壁挂艺术与软雕塑。
在表现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平面纤维艺术与立体纤维艺术两种。
平面纤维艺术得发展始于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初,哥特式风格在欧洲兴起。
〈教学·艺术〉试谈现代纤维艺术的【论文集】现代性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表现形式材料制作手段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其发端于古老而传统的挂毯( Tapestry)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四千年前,埃及和巴比伦就有了羊毛编织壁毯,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9世纪埃及人留下的作品,其织造技术与现代高比林工艺十分相似。
在南美的秘鲁、利智和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都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编织物。
壁毯作为一种古老的编织语言,体现了特殊的习俗、历史和意义。
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
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
现代纤维艺术成为20世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的独立的艺术门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现当代人文背景的转换,现代纤维艺术不仅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了突破,而且在纤维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
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观念受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影响,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创作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观念产生变化,从而引发了现代纤维艺术表达的丰富性。
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观念必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正是这种制约,使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表现出独具空间形态的艺术观念。
90年代后期,艺术家个性观念的表达更趋多元化,纤维艺术在艺术审美和文化语境上呈现出深刻的艺术特征。
一、表现形式的拓展
1.从平面走向立体
传统概念中的纤维艺术,特别是在欧洲主要是指挂毯、壁毯等平面形式的作品。
挂毯在欧洲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许多博物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美的传统挂毯作品。
欧洲挂毯的较多运用与其气候条件及建筑风格有着密切的关联。
传统各类纤维艺术手工艺,虽然内容和形式上也十分丰富,但难免受到实用性的制约,这时的纤维制品材料,色彩、形式、内容上都趋于程式化,虽然经过千百年的沿革方面都较为成熟,但设计上过分地依赖于民间文化和传统思想,或者为所谓的艺术所左右,成为纯艺术的描摹写照。
与其传统形式不同,早期的现代纤维艺术就作为现代建筑的共生物而具有现代意义。
其风格创造在空间特征中仍是二度平面的形式,但画面构成已有抽象、立体等现代派艺术的表现风格,并着重挖掘材质与肌理的视觉美,在编织表现上以粗犷、平坦、凹凸的多种形式取得许多虚空间,创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间特征。
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建筑几乎成为现代的代名词,而现代纤维艺术也成为消除现代建筑固有缺陷的“良药”,与现代建筑相辅相成,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
此后越来越多的纤维设计家、艺术家、建筑师投身于纤维艺术创作,以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时代的主题等。
更有甚者将纤维艺术作为纯粹的情感宣泄的形式,出现了大批的现代纤维艺术。
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立体与半立体的作品占的比例较大。
即使一些平面
的纤维作品,其展示形式也已不完全是壁上的平面形式,而是去追求一种在空间形态中的悬或挂的形式,或将原本平面作品在空间作了各种形式的展示变化。
在立体纤维艺术品中,占比例较大的是“软雕塑”,即以金属、木、竹等材料为立体框架、支撑物,在其上进行编织;或将已编织成的平面纤维制品与立体的框架相结合;甚至完全没有框架,利用纤维材料自身的“可站立性”制作作品。
另一部分是以各种空间悬吊方式为主的,悬吊的方式有的在空间的上部,类似顶棚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中起着一种空间分隔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的下部或者是在半立半悬吊形式,有屏风的效果。
如保加利亚著名纤维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采用粗犷的纤维材料去展现立体几何的现代派艺术雄风,从吊顶上悬挂的大型几何结构形式,在灯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幻莫测的多维空间效应。
探究现代纤维艺术由平面向立体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a.纤维艺术材料与其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
b.现代建筑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立体艺术品来增加现代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以改变现代建筑中许多冰冷或平淡的空间效果。
C.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
2.从具象走向抽象
欧洲17,18世纪的挂毯大多以宗教等具象的题材来表现的。
到了19世纪末,绘画产生了象征主义和综合主义,纤维艺术也开始向现代艺术过渡。
开此艺术先河的是法国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他是第一个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新的装饰性带到壁挂里去,把现代绘画和壁挂技术相结合而使壁挂以新面貌出现于艺坛的人。
他在壁挂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促使纤维艺术的发展从过去的忠实于画家的画稿、油画的复制品的主题性绘画风格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使观赏主体直接参与纤维艺术的情势,纤维艺术与空问环境已经融为一个整体。
现代纤维艺术似乎越来越向抽象化发展,但这种外在形式的抽象化发展却都是伴随着明确的主题表达的。
例如:格鲁吉亚的现代壁挂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的作品《音乐会之后》,他以娴熟的编织技术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经线和纬线的交织运作中不停地思索,变换手中的各种色线进行创作,绘画性的表现形式与变幻莫测的编制技巧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微妙的色彩效果。
现代纤维艺术已经从较为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力图用综合材料,用现代观念和传统技艺的结合来表达纤维材料构成的内在力量。
在技法处理上运用了极其丰富且“非寻常”的手法,对原始的纤维材料进行刻意的“加工”、“扭曲”、“变形”。
以抽象的形式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纤维材料与制作手段和空间所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微妙的心理感受,以及个性的独特传达。
二、材料运用的拓展
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
纤维材料包括天然纤维材料和人造纤维材料两大类。
人类利用纤维材料,首先是从实用的需求出发,并赋予了材料许多个别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从劳动工具到人类的着装、室内陈设用品。
可以说,纤维材料是一种与人最亲近的材料,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材料自身的性质,如柔韧性、保温性、遮蔽性、装饰性等,也来自于人的感受性。
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已从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状况走向了“多元化”。
现代纤维不仅沿用传统的自然纤维,而且运用了大量人造纤维,如:合成纤维、有机化学纤维、尼龙、金属、光纤、玻
[1]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中就出现了使用透明、闪光或发光的材料来表现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纤维艺术家同样也采用了这些材料与技术。
他们提出了一种“不可见”的材料(即:自身没有特别的肌理,但是具有极好的反射性)来表现闪烁而且多变的光线、反射、透明。
这不仅仅是作为对难以捉摸的现代电脑科技的反应,也是现代纤维对日益发达的室内光线照明控制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和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反光材料的一种反应。
室内的照明、建筑内部采光的改善也为纤维作品的“高科技”提供了可能性。
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粘胶纤维作为材料。
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
现代纤维艺术在取材范围上的拓展,主要还是由于现代纤维艺术追求材质美的表现。
丰富了材质的种类就等于丰富了材质之间的对比关系,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
语言。
三、制作手段的拓展
现代纤维艺术的制作手段已经从一种狭隘的“编”、“织”的范围拓展到编、织、绣、印、纺缝、镶饰、环结、缠绕、包裹、捆绑、粘贴、悬挂等手段。
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范围,运用多种技法的结合。
美国艺术家辛西亚的《奔流》、《湖雨》利用电脑织机为创作工具,使用三层经线的方式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在织物的肌理和结构方面展现的无尽的想象力。
不同种类和色彩的线叠加与覆盖,产生了传统工艺无法达到的多层次的微妙的变化。
《花落》是陈玲的作品之一。
她运用了经过风干后的花瓣,不同颜色的花瓣作为点状元素出现在作品中,再用大头针将其有规律地扎在展板上,用“点”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在光的照射下每一个点都有投影,投在展板上影子也成为了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以丰富、亲切的自然感受。
每个“点”与其投影一起,错落有致,富有变化,飘飘洒洒,表达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意景象,同时也表述了一种内心情感的失落。
虽然,现代纤维与其它现代艺术相比,其历史还相当的短暂,但它的发展势头却是十分迅猛的。
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它的发展前景也极为广阔。
纤维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有温馨、柔和、舒适、激动、奔放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其从材料上、造型到色彩、编织手法、肌理的运用都有非常广阔的探索和表现空间有待我们去挖掘。
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