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区域地理之读图基础与地球知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18
读图识图教案地理教案标题:读图识图教案-地理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地理图像的基本要素和符号。
2. 学会通过地理图像获取地理信息。
3. 学会分析和解读地理图像。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对地理图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准确的地理信息。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教具。
2. 地理图册和地图。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地理图像的基本要素和符号。
知识讲解:2. 讲解地理图像的种类和用途,如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3. 介绍地理图像的基本要素和符号,如图例、比例尺、经纬度等。
示范操作:4. 展示一张地图或地理图像,向学生解读其中的信息和要素。
5. 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图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根据图例,我们可以得知哪些信息?”、“通过比例尺,我们可以计算出什么?”等。
小组活动:6.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不同的地理图像给每个小组。
7.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和讨论地理图像,分析其中的信息和要素,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8.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个人练习:9. 发放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个人完成相关练习题。
10.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供反馈。
总结回顾:1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学生在读图识图方面的进步和重要性。
12. 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应用读图识图的技巧和方法。
拓展活动:1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分析地理图像,如地图、天气预报等,提高他们的地理认知和思维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个人练习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作业本,评估他们对地理图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读图基础(经纬网与地图)第一单元地球、地图●网络体系总览●考点目标定位1.地球的形状、大小。
地球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2.地轴、两极、赤道、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纬线、纬度。
3.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的意义,地球上的五带。
4.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与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5.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见的图例和注记。
6.海拔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和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第一讲地球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根据下图,可以把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对比如下:3. 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1)经线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② 所有经线都相等,端点都是两极;②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
,东西经相反,且任一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② 赤道上经度1。
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Km,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
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② 所有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绝对方向),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点,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点,四面八方都是北。
(2)经度①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二面角;② 东经度为0。
向东至180。
,用字母E表示;西经度为0。
向西至180。
,用字母W表示,180。
经线无东西经之分;②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向东增大为东经度,递减为西经度;② 自20。
W向东至160。
E为东半球,自20。
W向西至160。
E为西半球;② 本初子午线(0。
)是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3)纬线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② 所有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处纬线缩短成点;② 纬度相同,纬线不同,但长度相等,如30。
S=30。
N;② 全球各地纬度1。
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②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对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若经度差小于180。
八年级上地理教案设计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以及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1.2 地图的阅读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坐标轴、方向、图例和注记。
练习阅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交通图、世界地图等。
二、第二章:亚洲2.1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了解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亚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2.2 亚洲的自然环境学习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亚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三、第三章:欧洲3.1 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欧洲的地理位置,了解欧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欧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3.2 欧洲的自然环境学习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欧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四、第四章:非洲4.1 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了解非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非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4.2 非洲的自然环境学习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非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五、第五章:美洲5.1 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美洲的地理位置,了解美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美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5.2 美洲的自然环境学习美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美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六、第六章:大洋洲与南极洲6.1 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学习大洋洲的地理位置,了解大洋洲与其他大洲的关系。
掌握大洋洲的边界和主要的海陆分布。
6.2 大洋洲的自然环境学习大洋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大洋洲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七、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等基本知识。
了解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7.2 农业与工业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等基本知识。
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类型等基本知识。
八、第八章: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8.1 经济发展概述学习经济发展的概念、指标、阶段等基本知识。
第一篇 区域地理读图基础第一章 地球知识—— 经纬网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椭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图1.1.1地球半径和赤道周长3、地球仪 :地轴、两极和赤道 图1.1.2地球仪 (1 )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2)两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对着北极星的一点叫北极(点) ,另一点叫南极(点)。
(3)赤道:在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大圆圈。
二、经线和(1 ) 、经线①概念: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②特点:A.都是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关系:度数互补,东西符号相反) ;B.长度都相等; c.都交于南北极; D.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①经度的划分A.O °经线: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定为0。
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B.经度的划分:从0。
经线起向东、向西各作180° ,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西经,用"W"作代号。
180°E 和180°W 重合,为180°经线。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A.以200W 和1600E 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从20°W 向东到1600E 为东半北极南极球,从20°W 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B.东西半球和东西经并不一致,20°W向东到0。
在东半球160°E向东到180。
在西半球。
三.纬线和纬度(1)纬线①概念:地球表面上与赤道平等的圆圈,也叫纬线圈;②特点:A、每条纬线都是圆圈,各纬线圈的圆心都在地轴上; B、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变短;C、所有纬线都平行,且与经线垂直相交;D、纬线指示东南方。
(2)纬度①纬度的划分:纬度的起点是赤道,为0。
区域地理第一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掌握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3. 能够分析和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3. 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解释。
介绍区域地理的概念,即研究地球表面上不同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域发展规律的学科。
并结合具体案例,解释区域地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貌、气候、植被、水系、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学科特点。
介绍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包括综合性、系统性、地域性和实证性四个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特点。
4. 区域特点分析。
以中国为例,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状况。
5.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可以选择一个国家、一个省份或一个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发展状况和问题挑战,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联系和互动,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地理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课堂练习。
1.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包括该地理区域的地貌、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本地区的居民对地理环境和发展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分析调查结果并撰写报告。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区域地理读图基础1.1地球知识——经纬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体积:10830亿立方米◆地轴、两极和赤道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南、北极:地轴南(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赤道:与两极距离相等的最大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1)经度的判断①自西向东(或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则为东经度,数值逐渐减小则为西经度。
②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已知一条经线的经度为X,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Y=180°-X(X、Y所属的东、西经不同)(2)纬度的判断①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不到北极星)。
②自南向北数值增大者为北纬度,数值减小者则是南纬度。
③纬度相隔1°,其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因此,南北方向两点相隔的纬度数,大至等于其直线距离除以1 1 1千米得到的商。
◆球面上对称点位置的确定(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南北纬相反,数值相等例:A(40°N,20°W)与B(40°S,20°W)(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例:A(40°N,20°W)与C(40°N,160°E)(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趾点):经线相对,和为180°;南北纬相反,数值相同例:A(40°N,20°W)与D(40°S,160°E)◆经纬网➢定方向(1)一般规律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只有东西方向。
(3)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两点的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的南北方向。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导学案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主备人:李嗣林审核人:梁世斌上课时间:第1-2周第一节地球一、【学习目标】1.经纬网和其地理意义2.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一、预习导学(一)地球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_________,赤道略鼓的_________。
赤道周长:约_________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网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纬度经度定义几何性质当地和地心连线(或是当地地平面的垂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构成的二面角起算 线面 赤道(即0°纬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划分从_______向北、向南各划分为90°,分别称为北纬、南纬 从_______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分别称为东经、西经表示 方法北纬(N )、南纬(S ) 东经(E )、西经(W )判断 方法 自南向北纬度增大的为北纬,自北向南纬度增大的为南纬自西向东经度增大的为东经,自东向西经度增大的为西经半球 划分 以_______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以_______和_______为界,_______以东、_______以西为东半球,反之则为西半球低中高纬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3.经纬网与地理坐标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
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10° 20° 30° 40° 50° 10°20°30°40°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 经线向东至东经 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 经线向01809090北北北北北北北北EW西至东经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第一课教案。
2地球与地图第一课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地球是什么,如何认识地球,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概念。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形状大小;2.学会使用地球仪和地图;3.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解答相关问题;4.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概念;2.地球仪和地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形状问题。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2.图解法;3.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堂课将介绍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请同学们对地球和地图有什么了解,课上我们共同探讨。
二、新课讲解1.地球的基本概念(1)地球是什么?地球是蓝色星球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距离太阳地理地位第三个行星,也被称为“地球村”。
(2)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包括地核、外核、下地壳和上地壳四部分。
其中,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包括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地球第二层,主要由液态金属铁和镍组成;下地壳是位于地面以下30-40km处的硬质岩石层;上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厚度不到40km。
(3)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地球的直径约为1.2万公里,拥有一个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和一个公转周期365天;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的球形,而是一个略扁的椭球体,几乎是从南北极到赤道距离的1/298.25。
2.地球仪和地图的使用(1)地球仪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地球仪是一种能够表现地球形状和特征的球形模型,包括一个球体、一个地球底座和一个调整经度和纬度的轴。
同学们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来寻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位置,探索地球之美。
(2)地图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地图是表现地球地理信息的平面图,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地球上的国家和地区。
包括地图标注、比例尺和经纬网三个部分。
同学们可以通过地图的比例尺和标注来计算距离、面积和高度,并根据经纬网来找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位置。
三、课后扩展根据课堂讲解和探究,老师带领同学们自主搜索了解地球和地图的相关内容,并分享了一些有趣的地理知识。
1.3 地图的阅读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四、课后作业第三节地图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椭球体、赤道、极点等。
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使用地球仪或模型,讲解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强调赤道和极点的位置。
3. 讲解地球的结构:通过图表和图片,详细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和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分享他们的理解。
5. 总结: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1. 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掌握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地图的说明地图的主题和内容。
2.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
3. 地图的方向: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如北、南、东、西等。
4. 地图的图例:解释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图的基本要素。
2. 讲解地图的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阅读地图。
3. 讲解地图的比例尺:使用实际地图和比例尺工具,讲解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4. 讲解地图的方向:介绍地图上的方向表示方法,如罗盘和箭头等。
5. 讲解地图的图例:通过实际地图和图例,讲解图例的组成和作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图的基本要素,分享他们的理解。
7. 总结:对地图的基本要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三章:地图的绘制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地图的绘制过程,掌握地图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地图的绘制方法:包括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如经纬度测量、卫星遥感等。
第一章区域地理读图基础1.1地球知识——经纬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体积:10830亿立方米◆地轴、两极和赤道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南、北极:地轴南(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赤道:与两极距离相等的最大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1)经度的判断①自西向东(或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则为东经度,数值逐渐减小则为西经度。
②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已知一条经线的经度为X,则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Y=180°-X(X、Y所属的东、西经不同)(2)纬度的判断①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不到北极星)。
②自南向北数值增大者为北纬度,数值减小者则是南纬度。
③纬度相隔1°,其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因此,南北方向两点相隔的纬度数,大至等于其直线距离除以1 1 1千米得到的商。
◆球面上对称点位置的确定(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南北纬相反,数值相等例:A(40°N,20°W)与B(40°S,20°W)(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例:A(40°N,20°W)与C(40°N,160°E)(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趾点):经线相对,和为180°;南北纬相反,数值相同例:A(40°N,20°W)与D(40°S,160°E)◆经纬网➢定方向(1)一般规律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只有东西方向。
(3)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两点的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的南北方向。
(4)以极点为中心的。
经线的判断:若是北极,它四周都是南,南极则相反;纬线的判断:在判定东西方向时,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若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劣弧段),则东经在西经的东边,若大于180°则东经在西经的西面。
(或:在相比较的两地之间的劣弧,画地球自转方向箭头,箭尾为西,箭头为东。
)➢定距离在经纬网上,1°纬度距和在赤道上1°经度距的水平实地距离约111Km(或110Km)⑴同一经线上两地,根据纬度差计算距离:L=纬度差×110km/°⑵同一纬线上两地,根据经度差计算距离:L=经度差×110km×cosφ(φ为该纬线的纬度)方法:首先根据右图,我们可得到任意一纬线圈的半径r与地球半径R的关系:r=R cosφ进而,我们可得到:任意一纬线圈周长=2πr=2πR×cosφ—→任意纬线1°=(2πR×cosφ)/360°=2πR/360°×cosφ即任意纬线上1°=111×cosφ⑶经纬度均不相同的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可根据经度差估算东西距离,根据纬度差估算南北距离,再根据勾股定理估算两地的实际距离定范围➢定范围(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区域面积相同(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3)跨经纬度数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定最短航线(1)概念: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①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º,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a.同为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b.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c.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确定过哪个极点的为劣弧,再讨论。
②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º,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两极地区(或上空),可分为两种情况:a.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b.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的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
(2)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般规律:①侧视图中,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形状为弯向高纬方向的弧线(如下左图)。
②俯视图中,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形状可视为两点间的直线(如下右图)。
特殊规律:①赤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两点之间赤道弧线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AB之间)②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经线上两点之间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CD之间)③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经过某一极点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EF之间)④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右图中的GH之间)注意:上述四种情况中赤道、经线、经线圈、晨昏线都是大圆或大圆的一部分,故直接可截取球面距离。
例1 甲、乙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2611千米。
无论从甲地到乙地或从乙地到甲地,最近的走法都是先向南走后向北走。
据此判断甲、乙两地的位置可能是: B A、赤道附近B、南极附近 C、北极附近 D不可能存在此情况例2 若有从甲(800W ,450N )飞往乙(100E ,450N)的飞机,如果要走最短路线,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距离约为() D A、一直向东;7070千米 B、一直向西;21210千米C、先东南,再向东,最后东北;3333千米D、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6667千米1.2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
➢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式(1)数字式:1:10000000(2)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3)线段式:➢ 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图幅相同比例尺范围 内容详略 大 小 详细 小大简略➢ (1)放大:放大到N 倍:用原比例尺*N 放大N 倍:用原比例尺*(N+1)例:1:20000放大到2倍,1:10000放大后图幅变化:放大图幅=原图幅*倍数平方(2)缩小: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分数倍)◆ 方向(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位法:一般指向标指北(3)经纬网指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范围相同比例尺 图幅 内容详略 大 大 详细 小小简略◆图例和注记➢图例: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他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注记:在地图上,表示城市、村庄、山脉、河流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1.3 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等高线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线等深线:地图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线等高距: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绝对高度:地面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绝对高度,即海拔相对高度:地面某点到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为相对高度➢等高线特点(1) 同线等高;(2) 等高距全图一致;(3) 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4)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几条特殊的等高线:(1)0米表示海平面;(2)200米区分平原和丘陵;(3)500、1000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4)2000米、3000米反映中山和高原;(5)4000米反映高山和青藏高原的特征。
➢等高线地形图的解读1.地形判读2.坡度判读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影响坡度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3.有关计算a.推算等高线的值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等高线闭合区域:➢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值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 若其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值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即“低的更低,高的更高”。
) b.计算相对高度计算陡崖或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一是可能求最大相对高度,二是可能求最小相对高度。
公 式:(n -1)d ≤H <(n+1)d(H 为相对高度,d 为等高距,n 为重合的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高度 超过500米 500米以上 500米以下 不一定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 中央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大,坡度陡起伏小,坡度缓四周高,中间低平坦例:c.坡度大小的判断与计算公式:坡度= 垂直相对高度/ 水平距离d.计算温差e.透视情况◆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判断水系、水文特征①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和所处的迎风坡、背风坡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判断气候特征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变化,山地应考虑迎风坡、背风坡的区别。
盆地、谷地不易散热,易出现大气污染事件,盆地有时也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选点:A、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a.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因为:这些地区库容大,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b.大坝应建在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亦即盆地或洼地的最窄处,因为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
B、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海港码头应选择海水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积。
C、气象观测站,就要选择地势适中、地形较开阔、周围没有或很少有其他地理事物屏障的地点。
D、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的向阳坡、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选“线”:E、确定铁路、公路线:一般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
(一般沿等高线走)理由:减少修路的工程量。
(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
不易造成水土流失。
)F、确定引水路线:线路尽可能短,避免穿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选面:E、工业区、居民区选址: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接近资源的地方。
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
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
居民区: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