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新格局
- 格式:pdf
- 大小:1015.77 KB
- 文档页数:3
2004年,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破产,预告着次贷危机即将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同期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
我们先来了解下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008年十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剧烈的震荡和下跌。
之后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并通过金融加速器(伯南克,1996)机制逐步影响实体经济。
在这一场危机中,没有一个国家是受益的,世界各国都是受害者,但是各个国家受影响程度不一样,有的被打的一蹶不振,有的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的表面受创,但是元气一点也没有损伤……这一次次贷危机带来的是21世纪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2007年世界十大经济体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俄罗斯,他们的GDP总量(单位:和人均GDP 分别如下:1美国总量139800亿美元,人均462802美元,2日本总体52900亿美元,人均41480美元,3德国总体32800亿美元,人均39710 美元,4中国总体30100亿美元,人均2280美元,5英国总体25700亿美元,人均42430美元,6法国总体25200亿美元,人均41200美元, 7意大利总体20900亿美元,人均35980美元,8西班牙总体14100亿美元,人均30820美元, 9加拿大总体13600亿美元,人均 41470美元, 10俄罗斯总体11400亿美元,人均8030美元。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变动趋势及对我国影响一、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一)全球股票市场市值大幅缩水,市场活跃程度大幅降低1、全球主要股市市值缩水幅度高达20—40%以上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股市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一直到2011年5月初逐渐呈现震荡回暖态势(日本股市因3.11大地震影响除外),美国股市表现较为强劲,1—5月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4.9%,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3.3%;德国dax指数到5月底较年初已上涨约2%。
此后,随着欧债危机升级,全球股市开始大幅震荡下调,5月23日,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希腊、意大利、比利时等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或前景展望,引发市场对欧债危机深化和蔓延的恐慌情绪,全球股市当天均出现超过1%的大幅下跌。
8月8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9月22日美联储(fed)对经济前景的悲观展望、11月9日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飙升以及对欧元区的新一轮担忧等使全球股市多次震荡下行。
与2007年底总市值相比,截至2011年9月底,全球股市市值均大幅缩水,其中欧洲股市市值缩水幅度最大,市值缩水43%,纽交所市值大幅缩水33%,东京交易所和伦敦证交所市值分别缩水18%和19%,而上海和孟买证交所市值缩水分别高达33%和34%,巴西股市市值亦缩水16%。
2、全球股市活跃程度大幅降低从日均交易额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股票市场活跃程度一直呈大幅下降态势,其中欧洲证券交易所受损最大。
与2007年相比,截至2011年10月底,伦敦、泛欧、纽约和东京证交所日均成交额分别下降了71%、60%、36%和35%,香港和新加坡证交所分别下跌25%和21%。
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差异较大,上海日均交易额基本恢复到2007年平均水平,巴西则比2007年平均水平上升59%,而印度孟买证交所日均交易额则下跌53%。
(二)债券市场大幅震荡进入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迹象逐渐显现,信心不足导致投资者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在安全资产上,美国国债收益率自2月份起逐渐走低。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影响了整个世界,从欧洲到美国,从亚洲到非洲,无一幸免。
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这场危机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经济方面首先,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由于危机使得金融机构严重减少贷款,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来开展业务,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
例如,2008年至2009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从前一年的5%下降到了3%。
其次,危机还造成了世界各地大规模的失业。
危机导致了很多公司倒闭,许多人失去了工作。
例如,2007年至2009年,美国的失业率从4.5%上升到了10.2%,而希腊的失业率则从7.7%上升到了27.8%。
失业率的上升不仅使很多人失去了收入来源,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犯罪的增加。
第三,金融危机使股市下跌。
由于危机严重冲击了金融体系,导致许多金融公司倒闭,让股市下跌。
例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跌了多达57%,而日本的日经225指数则下跌了42%。
政治方面金融危机对全球政治体系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首先,危机加剧了全球化的压力。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本质使得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加速了全球化,然而,这种全球化也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播。
其次,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对保护主义的倾向。
自由市场主义和全球化已经成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但这一经济政策在危机期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很多国家开始采取保护主义政策,通过贸易壁垒和其他措施来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社会方面金融危机在社会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由于危机引发的失业问题,许多人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遭受了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此外,这些财务困境也导致人们面临房屋和抵押品遭受被收回的危险。
其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表现在一些社会问题上。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作者:孙澄玉张晓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31期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倾向,国际社会对全球化进程逆转的忧虑不断增加。
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所表现出来的反全球化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反映了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正在凸显和外溢,也意味着全球化的发展已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并且面临着新的深化与转型。
理性认识当前全球化出现的形势与风险,有利于我们对未来全球化走向作出正确判断。
一、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形势与特点在本轮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主导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贸易萎靡不振,国际投资不断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的趋势日益显著,导致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的形势与特点。
(一)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出现变化此轮全球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格局。
在整个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推动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促进全球贸易、投资与生产的扩张,也带动了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政与金融的扩张。
据统计,1980—2011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速约为7%,是全球经济增速的1倍左右;1970—2015年,全球FDI总额高达2.1万亿美元。
但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和发展,世界经济规模持续膨胀,欧盟、东盟等区域不断壮大,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美国主导全球化的核心地位受到削弱。
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放缓了全球化进程,国际贸易萎靡不振,国际投资日益下滑,而全球商品、服务和金融的跨境流动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速度呈现放缓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支持开放型经济的力量在逐渐减弱。
除了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壁垒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形式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频繁,出口鼓励政策、政府补贴以及本地化要求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和措施层出不穷。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分析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变化。
一、发达国家失去优势,新兴市场崛起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困境,直接导致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同时,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则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个趋势被许多观察家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经济结构变化。
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印度、中国等具有庞大的人口、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内需市场,这种优势让它们在全球经济中成为了新的力量。
二、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新调整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全球产业链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公司采取了“回归本土”的策略,这使得全球产业链的格局发生了逆转。
此外,由于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很多产业链上的环节开始向全球范围内转移。
这也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中,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三、数码经济的崛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数码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很多在数码经济领域有着强大市场占有率的公司开始崛起。
最著名的几个例子当中,包括:谷歌、苹果、脸书、阿里巴巴等企业。
这些公司大力发展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正在改变全球经济的本质。
四、金融的新动力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资本市场逐渐恢复活力,但是人们对金融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全球各地的政府都正大力推行新的金融政策,以提高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而这将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
此外,国际性的货币协议也会进一步完善,为全球经济提供更加稳固的金融基础。
五、环保和绿色产业的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环保和绿色产业的投资。
这些新的投资领域将会对全球经济结构带来很大的影响。
而在一个更加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中,这些领域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网络中心,从而带来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又回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的转型影响分析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话语权得到加强,削弱了欧美在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加速了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的转变。
这无疑促进了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也对世界和各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体系;转型;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勒斯坦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中心——边缘”结构,即存在着以欧美为中心、以亚非拉为边缘或半边缘的3个组成部分。
但是,伴随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显著改变,开始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
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欧美的中心地位继续削弱,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部分新兴国家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
一、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上转型的特点及其发生转型的因素(一)特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体系在结构转型上呈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区域的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继续加强,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
第二,跨国公司已在全球形成网状布局。
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使其国际直接投资占世界的90%以上,年均增长更是达30%。
其在全球形成的网状布局已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第三,传统贸易体系被打破。
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不再是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那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体系,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体系。
中心区域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削弱,边缘地区虽然还处在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但已不同于过去,在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主要因素首先,区域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在经济上相互联合抱团,建立各种多边机制或者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共同发展,使区域经济逐渐一体化、合作化。
区域经济合作属于世界范畴,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局限性,仅为区域内国家利益,形成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
⾦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冲击,在⼀定程度上破坏了国际⾦融秩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协调。
这种负⾯影响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的⾼度关注。
这种危机对各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1、国际⾦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是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度。
⼆是降低了对华尔街的崇拜。
三是降低了信⽤卡消费的魅⼒。
2、国际⾦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以⽇韩两国为例,国际⾦融危机使⾦融制度相对成熟的⽇本和韩国也造到了重创。
从对⽇韩⼤企业的影响看,⼀是实体经济收益率整体下滑。
⼆是虚拟经济⼤幅缩⽔。
⽇本股市⼀路爆跌,严重打击了⽇本的外向型经济。
韩国各⼤银⾏和企业,也出现了“美元枯竭”现象,严重影响着韩国⾦融业的稳定性及经济实体的发展。
3、国际⾦融危机对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国际⾦融危机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影响,在外界看好的东欧经济体,也卷⼊危机并遭受重⼤冲击。
⽬前东欧国家的外债累计达1.6万多亿美元,很⼤部分是从西欧银⾏借的,但在美国⾦融危机的影响下,欧洲经济增长速度变缓,信贷紧缩,股市下跌,⼤批外资撤出东欧市场,经济出现了明显困难。
如匈⽛利的经济危机⾮常严重。
4、国际⾦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国际⾦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直接影响不⼤,关键是中国⾦融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资本项⽬还没有完全开放。
但从理性预期看,对中国造成影响不可低估。
国际⾦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是可能造成中国流动性不⾜。
有数椐表⽰,在中国近2万亿外汇储蓄中,约有1万亿美元左右投资美国国债。
在美国⾦融危机条件下,必然导致资产抵押品的价格缩⽔,这种⽀付性危机就会转变为流动性危机。
⼆是明显冲击中国的出⼝贸易。
⼆、国际⾦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影响⾦融动荡仍将持续第⼀,预计次贷危机造成的⾦融动荡将持续到2010年。
当今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环境作者:张家贵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4期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了历史罕见的巨大冲击。
世界经济的各种力量对比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
但是此次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经济格局。
清醒地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国发展环境,正视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断深化全方位的改革,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开放;经济发展1 全球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一超多强”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在一定的经济力量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经济结构或框架。
战后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战后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格局,即以美国为一极和苏联为一极。
但苏联的解体使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并使世界经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经济大国并存的格局。
因此,从本质上讲,这个时期的美国霸权不是决策型的霸权,即以命令式或独裁式的方法对其它国家拥有绝对的无条件的指挥权,而是博弈型的霸权,即建立在与列强博弈或讨价还价基础上的霸权。
2 “一超多强”格局下中国的发展思考2.1正视国际环境,处理好大国关系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日益增长影响力,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的“关注”、“猜忌”和“怀疑”。
虽然这些国家的绝对力量不一定变弱,但中国的变强使它们在心理上和现实上都还一时难以接受。
特别是西方一些权威机构关于中国在2020年将超过美国的预测,更深深刺痛了“老子天下第一”的美国神经。
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利益碰撞在今后将成为“常态”,中国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硬约束”和“软约束”。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五大趋势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邹蕴涵时间:2017-08-2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去已经将近十年,但全球经济仍然没有彻底从危机之后的余震中整体复苏。
金融危机不仅仅给全球经济发出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的警告,更是引导人们对过去大稳定时代经济政策遗留后果做出检讨。
同时,拯救金融危机行动本身也给世界经济、政治协调施加了影响。
可以说,后金融危机已经呈现全球经济扩张大幅放缓、全球经济进入“分蛋糕”阶段、全球金融市场投机性明显上升、贸易全球化速度明显放慢、贫富差距拉大的影响从经济领域传导至政治领域等五个短期内难以扭转的趋势。
一、全球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大幅放缓从经典的索洛增长模型入手,会发现资本、劳动力、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已经在后危机时代出现了趋势性变化,这些变化共同推动全球经济步入低增长阶段。
(一)劳动力在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陷入低谷。
1967年,全球15-64岁人口占比降至56.8%。
之后受益于20世纪80年代“婴儿潮”(特别是中国此时间段内的高出生率),全球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迅速上升,到2013年达到历史顶点65.8%。
随后,开始缓慢下降。
所以说,全球已经在2013年跨过人口结构拐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会持续缓慢下降。
人口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动力。
(二)资本拯救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应该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货币实验,大量流动性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进入经济(虚拟或者实体)。
市场流动性充沛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现实。
但与此同时,社会投资量没有明显增长甚至趋于下降。
截至2016年上半年,美国上市企业资产端持有现金及等价物的占比仍处于历史高位,股利支出增长的同时,资本支出却呈现下滑趋势。
这都反映出企业产能投资意愿仍然明显不足,而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普遍下降具有最直接影响。
如果将全球经济看作一个公司,那么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代表社会投入资本的产出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