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28.34 KB
- 文档页数:2
有关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5篇有关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篇1)农民增收难,是农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在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本文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分析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就我县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现状我县既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更是省移民大县。
(一)从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看。
全县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28.5%,占全县总人口19%; 65%分布在全县13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35%分散在全县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足0.5亩),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基础设施落后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散居地。
(二)从收入结构情况看。
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474元(和全省比相差1680元)。
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297元,占87.5%,第二、三产业收入177元,占12.5%;年,全县人均收入1595元,(和全省相比差1672元)。
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325元,占83.8%,第二、三产业收入270元,占17.2%。
(三)从脱贫、返贫情况看。
年,全县脱贫人口1万人,其中:51个“整村推进”村占45%,相对贫困人口占70%,绝对贫困人口占30%;返贫人口1万人,返贫率高达1.94%,其中:库区移民占30%,资源贫乏、交通落后地区占45.4%,其它因灾返贫占24.6%。
年,全县脱贫人口7000人,其中:51个“整村推进”村占48%,相对贫困人口占69.5%,绝对贫困人口占30.5%;返贫人口8000人,返贫率1.5%,其中:库区移民占32.4%,资源贫乏、交通落后地区占42.5%,其它因灾返贫占25.1%。
二、原因及其分析帮助农民快速增产增收,是我县“十二五”期间的重大课题。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县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是相当突出的。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优秀8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篇一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目前似乎都集中在提高农民收入上面。
但是,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各社会层次上的人士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一些经济学家看到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认为只有发展农村金融,才能保证农民有条件进行再生产。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农民收入太低,是因为存在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只要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就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同时随着近几年炒房炒楼、炒绿豆、大蒜的一些“专业”人士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依然不见乐观。
在我们看来,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
“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
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
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
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
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
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
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9和2019两年中央都是以一号文件指导农村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一、农民收入现状 2019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元,比上年增长153元,但仍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384元、515元和300元。
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4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37%,第二产业收入占1%,第三产业收入占5%),工资性收入占3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19%,分别比上年收入构成下降6个百分点、增加13个百分点、下降7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1、农民收入水平呈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很低,差距很大;2、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比重有所下降;3、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以在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中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主,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4、第二产业收入比重畸低;5、转移性收入仍占一定比例。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的来说步子迈得不大,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
农民思想较过去解放,但仍存在消极面。
部分农民对生活充满希望,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遇到机遇能抢先抓住;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小绩即满、乐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有吃有穿有住,生活过得去,就懒得吃苦出力,不愿冒风险;少部分农民觉得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差,文化低,头脑反应慢,所以“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很难实现收入增长,只要勉强能过就行。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
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续两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